都江堰南橋要門票嗎
1. 家鄉的橋以夏天的都江堰的南橋為題寫一篇作文400字以上
我去過很多漂亮的地方,見過很多美麗的景色,但是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我的家鄉,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它的景色讓我著迷,不管我走到哪裡我都會心系著家鄉,那個美麗的地方。
我的家鄉風景優美,有清澈的小河,河邊長滿了綠色的小草,像是在透明的綠玻璃外圍鋪上了一片天然的地毯,河中還安裝了音樂噴泉,水柱會隨著音樂舞動,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快,一會兒慢,好看極了!到了晚上,寬寬的馬路上,大大小小的汽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當天色漸漸暗下倆,近處的花草也看不清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空中有一閃一閃的亮光。那是夜空中輕瑩飄來的螢火蟲。他們彷彿是一隻只會飛得小燈籠,漂亮極了。
我的家鄉還有很多特產呢!有又美味又可口的枇杷,和又甜又脆的梨子,又甜又綠的西瓜和又圓又甜的龍眼,我最喜歡又圓又甜的龍眼了。每當這些特產成熟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人山人海,那個熱鬧景象,真是比趕集還熱鬧呢!
我的家鄉不僅景色優美,而且家鄉的人很好客,不管哪裡來的人,家鄉的人都會拿出自己家裡最好的東西款待客人,這真是一個景色優美人傑地靈的地方,我愛我的家鄉,那個心靈牽掛的地方。
我的家鄉在侯咀,它是龍集鎮的一個小鄉村。近年來我的家鄉在不斷的變化。越變越美麗,越變越富裕和發達。
聽媽媽講她從小時候到現在的一些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家鄉的變化。那時候到處是低矮的草房和坑坑窪窪的泥土路,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見,路面坑坑窪窪的,如果下雨,就會有滿屋的雨水和滿路的泥水。路邊的泥水如果很多的話,你如果走在路邊,一輛車開過來,坑裡泥水就會濺得你滿身都是。屋頂的雨水就會傾瀉而下,一不注意就會讓你洗一個「涼水澡」,讓你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落湯雞」。現在經過多次的修整,坑坑窪窪的泥土路變成了既平坦又寬闊的柏油公路。
家鄉的交通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交通工具也同樣變化著。那揮手即停的計程車川流不息,輕巧方便的摩托車疾駛如飛,有的還開上了汽車,坐上了輪船,登上了飛機。
家鄉人們的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家家戶戶晚上點的是昏暗的煤油燈,很久,才能嘗一嘗肉的鮮味,到新年才能穿上渴望已久的新衣服。現在家家戶戶的草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安裝上了電燈,電話。購買了高級的空調,微波爐、洗衣機、電腦等家用設施。
變了!變了!改革開放使我的家鄉越變越好,越變越美。
打開了21世紀的大門,看見到處繁華一片高等的科技一步一步走到世界第一個角落,讓人們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2. 今天晚上都江堰南橋跨年演唱會怎麼買票
不用看了,都被網上訂購完了,有熟人就好,或者去咸魚看看
3. 都江堰 南橋的經歷過什麼 都江堰 南橋的經歷過什麼急啊
都江堰南橋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清光緒
四年(1878),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結余銀兩設計施工,建成木橋,名「普濟橋」。1925年重建,橋面加寬。1933年,毗河戰爭爆發,木橋中孔被拆毀,戰後修復時,增建了寨門。橋長約133米,4排5孔,白天開放,晚上關閉。1958年,橋毀於洪水,重建時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墩,增建了牌坊形橋門,仍為5孔,長45米,寬10米,正式定名為"南橋"。1979年改建,加高了橋身和通道,仍5孔。橋身為木樑鋼筋水泥柱,混凝土橋面,橋頭增建了橋亭、石階、花圃,橋身雕梁畫棟,橋廊增飾詩畫匾聯。不僅保持了古橋風貌,而且建築藝術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處旅遊勝景。1982年,國務院將南橋劃入都江堰文物保護區范圍。
修繕歷史
南橋原名為「普濟橋」,曾多次損毀,1958年經洪水沖毀後,1959年重建,更名為「南橋」,現存南橋是1979年由灌縣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橋頭闊面三間,牌樓式三重檐橋門廳型,屋面為筒瓦屋面,泥塑各類脊、瓜角、走獸、人物等,橋頭有木雕、吊爪、龍頭、過江花板、木雕掛落等。 2006年冬,南橋進行了古建築維修改造。橋跨部分設為木地板、橋頭用青石板淺浮雕鋪成。橋身增設了木雕及金柱上對聯。天棚改造為彩畫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進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額坊彩繪,壁畫,詩詞,對聯更換一新,使南橋更光彩奪目。 都江堰南橋位於城南寶瓶口下跌內江咽喉,屬於廊式古橋。宋以前無考,始建無考。原名「凌雲橋」,後改名「凌虛橋」。清代易名「普濟橋」經歷了由繩橋、土橋到水泥與木結構結合的演變。南橋共5孔,長54米,寬12米,為橋樓似的民族建築形式。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溶為一體,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台」。 現存南橋是2009年改建完畢的,到現在為止已斷斷續續改建過多次。橋頭樓閣,飛檐刺空。現在看到的南橋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種彩繪,雕梁畫棟十分耀眼。屋頂還有《海瑞罷官》、《水漫金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間的彩塑,情態各異、栩栩如生。 「踩過南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經過近百名川西壩子的能工巧匠5個多月的緊張施工,都江堰景區的主要景觀之一、被譽為「天府源頭第一橋」的都江堰市南橋全面完成了災後重建工程。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離堆公園大門旁的南橋廣場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橋祈福儀式,慶祝災後重建的這一重大喜事。 「這是我第四次見證南橋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歲的張伯夫老人為了慶祝南橋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莊重的中山服前來觀禮。在完成重建的南橋上走上幾個來回,張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濕潤。據張伯夫介紹,1933年軍閥混戰曾將南橋燒毀; 1958年特大水災將南橋再次摧毀;1979年,南橋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點;去年,南橋在地震中嚴重受損,而這次重建,則讓南橋成為了歷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橋。 據南橋重建工程的監理工程師、都江堰古建築專家仰大興介紹,南橋的重建共耗資490萬元,全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結構都被安裝回原位,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來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換成厚度達1.2厘米的鋼管,用掉90多噸鋼材,達到8度抗震,並在4個橋墩的上、下遊方向新修建了8個噴水大龍頭,加裝了50盞彩色射燈及超過2000米的LED彩燈等。此外,都江堰市還投資550萬元對南橋旁邊的南街進行了改造。
震後重建
南橋竣工,成為都江堰震後重建完成的第一個旅遊景點。那麼,長達半年的「隱身」,南橋經歷了什麼? 地震後,都江堰市城區的建築和城市基礎設施均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都江堰市建設局於地震後第三天,就組織成都市橋梁專家對15座城市市政橋梁進行應急評估,發現南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在第一時間對橋身進行排危,搭設硬防護通道和封閉打圍。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設局對南橋的安全鑒定結果為橋廊上部評為IV類建築,處於危險狀態,建議實施拆除及重建。經過省內橋梁、古建築專家及相關部門三次研討,都江堰市政府最終慎重決定對南橋實施保護性拆除及重建。 實施該項工程建設的一位現場負責人史建輝說:「工程預算投資490萬元,2008年10月進場施工,在150天內完成重建任務。」史建輝介紹:在重建過程中,匯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時都有100多人在橋上工作,最多是幾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進來的技術工人需要審查,看是否真材實料。其間,施工方還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廠的彩繪工,這些彩繪工,起碼有二十年以上的經驗、都是工藝美術師,擅長民俗彩繪。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風格特徵、原工藝技術並採用鋼木結構建造橋頭,加固維修橋身,更換樑柱,並盡量利用原有構件,既保原味,又節約造價。「施工中,注重每一個細節,每一塊構件,全過程人工操作,重建後的南橋保持了濃烈的古建築韻味,其抗震設計烈度達到8度設防,增強了橋梁的整體性、安全性。」史建輝說。歷史記載中,屬於都江堰的歇後語不多,但有一句卻是:「灌縣出南門沒路」,七個字道出了過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麼的不便。南橋便是在這種情況下修建的。南橋位於都江堰市區南門外,橫跨內江,建橋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來十分不便。清光緒四年(1878年),四川總督丁寶楨大修都江堰,修繕完畢,丁寶楨打開錢庫和糧倉看了看,錢糧均有積余,大約還有一萬多兩銀子。這筆錢該怎樣處置?丁寶楨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許想過用來稿賞這次修繕有功的官兵,他或許也想過用來維修略顯破敗的官邸,但是他最後卻選擇了建橋,用一萬兩銀子溝通了內江兩岸的文明。一年後,一座木結構,瓦蓋房廊,飛檐翹角的「通濟橋」在內江上建成了。通濟橋「雁齒凌空,直指南道」,於是人們便稱她為「南橋」。從此,南來北往的行人腳下有了一條平穩的道路,他們在過橋時總要在此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然後再輕輕地呼喚一個人的名字。1958年,眠江發生暴洪,漂木堵塞橋洞,撞毀橋身;隨後由森工局由民江水運處重建,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墩,正式更名為「南橋「。文革期間破四舊,橋身受到損壞,1979年重建,建成之後成了今天這種鋼筋混凝土骨架與木結構相結合的古廊橋式風景橋。今之南橋,5孔、長54米、寬12米、3層重疊翹飛檐,上蓋琉璃瓦。橋頭重檐彩塑珍禽奇獸和各種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情態各具,栩栩如生。兩端橋亭的圓柱上有書法植聯,左右兩廊內壁上還有精工繪制的山水風景和神話傳說壁畫,以及書法楹聯作品34幅。赤柱朱檻,畫棟雕梁,整座橋就是詩書畫合璧的藝術長廊,南橋的適用性與藝術性達到完美的統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達,南橋作為要道的作用已經淡化。每當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橋上小憩、納涼,他們更多的是為了懷念一個父母官,將自己挺立的脊樑為我們彎成了一座橋。 震後天府第一橋——南橋維修後對外開放,南橋依然以她的美麗吸引著八方客人。
4. 都江堰南橋游記作文
說起去都江堰,我心裡是多麼高興啊!我一心想著都江堰和二王廟,高興得我一晚上都睡不著覺。當我睡覺的時候,做夢都想著都江堰。
早上七點鍾一起床,我穿好衣服,很快地漱口洗臉,然後吃完牛奶和雞蛋,一邊准備去都江堰的用品,一邊等我爸爸開車來接我跟我的婆婆、爺爺和妹妹。我等啊等啊,我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我打了兩次電話,爸爸告訴我車子已經來了,叫我們趕快下樓。
我爸爸開著車,帶著我們上路了。我們從金堂出發,經過廣漢、彭州,然後到達了都江堰的花果山渡假村。平常我們看的花果山都有孫悟空,可這里沒有,也沒有水簾洞,但我覺得還是很好玩的,因為那裡有我爸爸的很多同學。
後來,我跟我的婆婆、爺爺、媽媽和妹妹到了二王廟,我們買票從後門進了山門,我們一路上看到了美麗的花、綠綠的小草和天上的一隻小老鷹,一些樹已經很老了,有兩百多年以上,我們還看到了古時候打仗的地方。我們又經過一片樹林,來到了一座橋前。這座橋是用木頭和很粗的繩子做成的,分為三個部分,大約有一米左右,橋的三個部分上面有象亭子一樣的東西,上面有一個洞。橋的下面全是石頭,很高,有些坑裡面有水。我們走上去的時候,人不多,可是那橋還是搖搖晃晃的,我以為我們會掉下去,我媽媽告訴我,不要去摸繩子,只要走中間就可以啦。雖然我有些害怕,但我還是輕松地走過了這座橋。
過了橋,我看到一種很奇怪的車子,它的方向盤向前,可是座位是向後面的,方向盤很小,可以座8個人,是用來觀山望景的。我們沒有坐車,走路來到了魚嘴,看到了有些人在搬石頭玩,我在想那些人是怎麼下去的?又怎麼上來?那麼重的石頭怎麼搬得起來呢?我一直沒有想通。
後來,我們又來到一個茶館,我和我媽媽、外公進去看了一下裡面廟子的佛像,媽媽說這里是李冰大成殿,裡面還有古時候留下來的文物,我看到好幾根香,比我們平時用的長多了。
我們游完這些景點,已經下午3點多了,媽媽打電話叫我爸爸把車開過來,我們得回家啦。我今天玩得好開心,我希望爸爸再帶我出去玩兒,爸爸說:「只要你好好學習,就帶你出去玩。如果你不好好學習的話,那就牆壁上掛門簾——沒門兒!」
5. 想去都江堰的灌縣古城 街子古鎮 南橋 離堆公園 青城山 請問怎麼安排能
從成都抄出發,坐汽車也可以坐動車也可以,時間都要不到好久,先去都江堰(都江堰大門口旁邊就是南橋,離堆公園也在那兒),灌縣古城,然後你再到青城山去,街子古鎮,這樣時間上就比較節約,都江堰挨著青城山也是比較近的哈。
6. 關於都江堰南橋的說明文600字
南橋位於離堆公園門口。南橋長67、5米,寬13、4米,是南街與復興橋之間的一座雄偉回壯麗的廊式古橋答,是家鄉人民最喜愛的一座橋。
從遠處看,南橋雄偉壯麗,氣勢恢宏。那飛檐高高翹起,像鳥兒雄健的翅膀,似乎正要振翅飛翔。「南橋」兩個字蒼勁有力,格外引人注目。在兩個字的下方,有兩只正在開屏的孔雀,它們神氣十足,好像在說:「你看,誰有我漂亮?」
走進南橋裡面,橋欄旁有很多著名的畫,比如人物畫、風景畫、花鳥畫……《青城覽勝》這幅畫上古木參天,白雲繚繞,鮮花盛開,到處鳥語花香,把青城山優雅別致的景色刻畫得淋漓盡致。看到《古堰情韻》這幅畫,我彷彿看見了青山連綿起伏,雲霧繚繞,輕紗似的薄霧彌漫在山頂,瀑布傾瀉而下。
天花板上,有著各式各樣的圖案,有盛開的牡丹花,有威風凜凜的龍……都是能工巧匠們智慧的結晶。
從橋上看著大河,河水像翡翠一般晶瑩美麗,碧綠的河水輕輕拍打著堤岸,浪花一簇追趕著一簇,美麗極了!如果你一直盯著河水看,真是心驚膽寒,彷彿要被這河水給卷了去。
7. 都江堰南橋怎麼去,要錢么
就在都江堰景區的正門旁,在車站可以有公交車過去!那就是一個橋,不要錢的!
8. 都江堰~南橋 來歷
都江堰南橋可能是中國最美的一座廊橋。
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容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清光緒四年(1878),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結余銀兩,設計施工,建成木橋,名"普濟橋"。1925年重建,橋面加寬。1933年,毗河戰爭爆發,木橋中孔被拆毀,戰後修復時,增建了寨門。橋長約133米,4排5孔,白天開放,晚上關閉。1958年,橋毀於洪水,重建時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墩,增建了牌坊形橋門,仍為5孔,長45米,寬10米,正式定名為"南橋"。1979年改建,加高了橋身和通道,仍5孔。橋身為木樑鋼筋水泥柱,混凝土橋面,橋頭增建了橋亭、石階、花圃,橋身雕梁畫棟,橋廊增飾詩畫匾聯。不僅保持了古橋風貌,而且建築藝術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處旅遊勝景。1982年,國務院將南橋劃入都江堰文物保護區范圍。
9. 都江堰南橋的介紹
都江堰南橋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回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答。原名為「普濟橋」,曾多次損毀,南橋的最後一次改修,各種彩繪、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溶為一體,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台」。
10. 都江堰南橋附近有菜市嗎
南橋附近是沒有菜市場的,如果說你想要去購買菜品的話,建議還是去。大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