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樂園門票 » 福音寺門票

福音寺門票

發布時間: 2021-01-19 14:04:49

⑴ 我國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道教,請問它們的起源分別是什麼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後分化為大乘、小乘兩派。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稱
「巴利語經典系佛教」。約在公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
佛教傳入之初稱「擺壩派」,沒有被傣族群眾 接受。後傳入的一派稱「擺孫派」,即被群眾所接受,
成為普及派。由於佛教宣揚的消極、忍耐、調和、輪回、因果報應等有利於維護傣族封建領主的統治,
受到統治者的贊揚、擁護並極力推廣,所以成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義有四締五蘊、十二因緣、三法印、輪回、業報。其經典總稱三藏:
一、《經藏》,傣語「蘇點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語「維乃壓比打嘎」;
三、《論藏》,傣語「阿皮坦瑪比打嘎」。另外還有許多藏外典籍。南傳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侶、信徒嚴格遵守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說謊(不記前仇)、不酗酒、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處、不積蓄金銀財寶。
西雙版納的佛教建築主要是佛寺、布薩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築,特別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國內外有名的精品,成為西雙版納的一大景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動和佛教節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項:
1、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就是傣歷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
2、「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卧瓦薩」(傣歷12月15日),
即「關門節」和「開門節」。整整3個月為凈居齋戒期。
3、賧,即布施。是信眾對寺僧的捐獻活動。節日繁多,一年內至少賧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時間在傣歷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窪」,即祭佛山。
7、「松桑卡」,時間傣歷 5月15日,為比丘集結日。
8、「播董」,即豎旗桿。
9、「機光羅」,即燒白柴堆,祝賀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個男子到七八歲左右,都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和尚,才有結婚、
成家立業的權利和義務,否則,被人瞧不起。當和尚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則終身為僧。

西藏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悉達多傳說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沖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下賤的階層。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導致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靜坐。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後來由於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去厭惡人世。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幹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業和惑產生出無數苦果,如果斷絕業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佛教修行,以涅盤為極目的,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求死。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人生最苦,涅盤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也不敢觸動,僅以消極厭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來麻痹人民的斗爭意志。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這就很巧妙地掩蓋了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是造成被壓迫人民痛苦的根源。這種說教當然是對剝削階級有利的。誠然,剝削階級也會遇到生老病死等問題,但他們是從剝削階級的貪欲本性來考慮這類問題的,即如何才能長壽,如何在來生來世也能保住榮華富貴的地位等等。而這種說教,不僅迎合了剝削階級的貪欲心理,還為他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剝削階級在縱情享受的同時,分出一部分財物施給寺廟,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福報。「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佛教正是這樣向剝削階級廉價地出售進入天國的門票
佛教在進一步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賴於某種條件的,離開了條件,也就無所謂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過程也是依賴於條件的,這就是十二因緣。即無知(「無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統一體的「識」,由識引起身體的精神和肉體(「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覺器官的「六處」,六處引起和外界接觸(「觸」),由觸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貪愛(「愛」),由愛引起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環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說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無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佛教經典又把十二因緣說解釋為「三世因果報應」說。即:無明、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感未來果;生、老死是未來果。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種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業」或「惡業」的結果,是早就註定了的,無法改變的。這就為剝削階級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荒淫無恥地進行享受提供了根據,把勞動人民由於剝削制度造成的苦難亦解釋為合情合理的事情。這種說教起著掩蓋剝削階級的罪惡和讓勞動人民服服帖帖當牛作馬的反動作用。根據「因果報應」,佛教又提出「輪回」的說教。「輪回」的原意是「流轉」的意思。佛教沿襲婆羅門教的說法而加以發揚,宣稱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會永遠在所謂「六道」中生死相續,有如車輪的旋轉不停一樣。根據佛教經典所謂「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羅(一種鬼怪惡神)、地獄、餓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後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壞事(指不信佛,不安於自己的命運,觸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後就會變成畜生,變成餓鬼,或墮入地獄。這種說教,實際上成為反動統治階級用來恫嚇勞動人民群眾,對他們進行精神奴役的一種手段。
釋迦牟尼死後百餘年間,佛教發生分裂:一派稱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長老組成;另一派稱為「大眾部」,擁有廣大的僧侶,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又由大眾部的一些支派組成「大乘佛教」,並且稱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為「小乘」。大乘宣稱自己這個教派是「普渡眾生」的,說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當「羅漢」,不管別人,所以很不可取。他們把羅漢稱之為「自了漢」,是帶有一點輕蔑的意思的。大乘打著普渡眾生的招牌,宣稱自己寧願入地獄渡人,也不願自己先解脫。這是很能換得人們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騙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別。空宗(又稱「中觀宗」)是公元三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一個派別。空宗宣揚「一切皆空」的教義,很有導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對。後來世親、無著才創立了「有宗」。有宗又稱「瑜珈宗」是針對空宗來的,認為不能象空宗那樣講,不是一切皆空,佛還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揚「萬法唯識」的教義,認為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現,最終也都要歸到佛性一來,主張的是唯心主義的主觀意識論。
傳說龍樹是大乘佛教的祖師,他不僅創立了大乘空宗,而且還把佛教某些教義和婆羅門教的某些教義、儀式相結合,創立了「密宗」,(或稱「密教」)。後稱密宗以外的教派為「顯宗」(或稱「顯教」)。所謂密宗,一是主張秘密傳教;由一人直接傳授給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眾的巫術和煩瑣的宗教儀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穢濁的污水。佛教出現了密宗以後,就走入絕境了。
孔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為印度的國教。當時印度海上交通發達,對外關系活躍,國家甚至發動佛教傳教士遠赴國外以擴大政治影響,佛教由此便逐漸向亞洲其它各國傳播。南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經帕米爾高原,在公元前後傳入我國,再由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南傳教以小乘佛教為主,北傳教以大乘佛教為主,以後佛教便一步步地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傳入各國各地區後,又與當地的思想意識、宗教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顯得相當活躍。但在印度,中世紀後佛教便逐漸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紀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紀,同時由我國內地和印度、尼泊爾傳入的。由我國內地傳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爾傳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傳入西藏後,曾經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後來終於戰勝了苯教,同時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神祗和儀式,並形成了自己濃厚的地方特色。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後來被外地人俗稱為「喇嘛教」。

基督教: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於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在中國稱為"耶穌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Jesus)。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聖靈降臨在她身上,使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後,耶穌就率領彼得、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後,耶穌復活,向門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聖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總綱和處世的規范,是永恆的真理。《聖經》分為《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兩部分。《舊約》原是猶太教的經典,耶穌對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於猶太教的看法,並做出了解釋說明,作為自己信仰的一個重要依據。《舊約》包括律法書、先知書、歷史書和雜集四類,共39卷,其中記錄了天地起源、猶太人的來源和歷史以及古代猶太人的文學作品。《新約》包括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歷史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類,共27卷,其中主要記述了耶穌及其門徒的言行,在《啟示錄》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對末日審判的預言。
基督教的教義比較復雜,各教派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但基本信仰還是得到各教派公認的。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個字--"博愛"。在耶穌眼裡,博愛分為兩個方面: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曾經說過:"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節)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只承認上帝耶和華是最高的神,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對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縟節和嘩眾取寵。"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要愛仇敵,並從愛仇敵進而反對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達到博愛的最高境界--愛人如己。
基督教誕生至今已兩千年,除了耶穌,還涌現了許多對基督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彼得、約翰、雅各等十二門徒,保羅、巴拿巴等使徒,對基督教神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奧古斯丁,以及馬丁.路德、閔采爾、加爾文等宗教改革家。現在,基督教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遍布四大洲。

天主教: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天主」一詞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故把他們傳播的宗教定名為「天主教」。

傳說,基督教是由耶穌在巴勒斯坦創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和鎮壓。

公元313年,羅馬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蘭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可與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視。從此基督教成為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東西兩派基督教會分裂。東派教會自稱正教,西派教會自稱公教。大主教會及其教皇制,作為獨特的單一教會和體制,至此乃正式確立。

中世紀時,天主教是西歐各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天主教在歐洲部分國家喪失統治地位。為了對抗宗教的改革運動,維護自身的統一和權威,天主教羅馬教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稱反宗教改革。

18世紀,在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下,歐洲一些國家和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對羅馬教廷的離心傾向日益增強,1809年拿破崙將教皇國並入法國版圖。1929年,庇護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簽訂拉托蘭條約,教皇擁有獨立的梵蒂岡城國的主權方被正式承認。

1962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召開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會議強調天主教要跟上時代,在教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對外採取開放政策,主張與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們對話。會議之後,天主教在神學上打破了以往權威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禁錮,使神學出現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

現在,全世界天主教有總主教區130個,教區628個,監牧區和代牧區129個,共有教徒10億左右,佔全球人口的17.5%。現任教皇為波蘭人約翰·保羅二世,於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於唐代開始傳入中國,13世紀再度傳入。元朝覆滅後,天主教在中國幾近絕跡。

16世紀,天主教隨著西方殖民主義浪潮,再度傳入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傳教士也陸續進入中國,天主教又發展起來。傳教士在中國的土地上受他們本國政府的保護,到處設立教堂、修道院,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用各種方法傳播,發展天主教。

從1840年到1949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天主教在中國雖然有了300萬教徒,但教會領導權卻一直在外國主教手裡,中國天主教成了受外國勢力支配的宗教。

50年代,中國天主教進行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反帝愛國運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天主教成為中國宗教徒自辦的事業,成立了天主教愛國宗教組織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中國天主教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由公元7世紀初由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創立的,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使者、信前定、信來世、信天使、信經典。其中最基本的是信安拉、信使者,即:安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主宰者,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蘭教的經典主要是《古蘭經》,其次是《聖訓》。《古蘭經》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中以安啟示名義陸續發布的議論匯集,其內容包括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基本功課和教律。

現在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有10個少數民族,即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東鄉、撒拉和保安族。其中前7個民族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後3個是1949年以後從內地陸續遷來的。信教群眾佔全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有宗教活動場所2.3萬多座,宗教教職人員2.7萬多人,宗教團體80多個。新疆是中國伊斯蘭教寺院最多的地區,各地均有分布,比較著名的有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庫車大寺、莎車的加瑪清真寺和阿孜那清真寺、烏魯木齊的陝西大寺和南門寺、伊犁的拜土拉寺、和田的居曼寺等。為解決伊斯蘭教教職人員的新老接替的需要,1987年新疆伊斯蘭教協會開辦了伊斯蘭教經學院。

道教:追求仙境、仙人以及成仙之術的方術之士,先秦已有。古代傳說中的方士有彭祖、容成、素女等。《史記·封禪書》記載了周靈王時的方士萇弘,以方術奉事周靈王,這是現在史籍中記載最早的方士。戰國末,燕齊沿海一帶的神仙方士十分活躍,形解銷化,依鬼神之事,成為方仙道。秦始皇時,派遣方士徐福去海上為之尋求仙人和仙葯。得到漢武帝寵幸的方士有李少君、欒大、公孫卿等,他們或者祠灶、化丹砂為黃金,或者以方術致鬼神,或者求不死之葯、尋找仙人。以後神仙方術為道教所繼承,神仙方士也逐漸衍化為道士。

戰國時,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說廣為流行,被秦漢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後世道教所吸取。調陰陽、順四時、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成為漢代人普遍的看法。早期道教經典中也充滿了陰陽五行思想。《太平經》之言「以陰陽五行為家」,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認為天地之性是由陰陽所構成的。《老子想爾注》講陰陽之道,主張「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參同契》以《周易》卦爻配陰陽五行,用以說明修仙煉丹。《黃庭經》以五臟配五行,用陰陽之氣煉形養身。陰陽五行學說成為道教內外丹學的重要理論依據。道教教義也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義理並大量採用陰陽五行學的名詞術語。

「神」的觀念充滿了先秦古籍,為一種超自然的存在,具有神秘的主宰力。「仙」是種長生不死的信念,《說文解字》說仙是「長生遷去」,《釋名》也說老而不死叫仙。神仙連用是後世道教術語,但神仙思想早已萌發。《莊子·逍遙游》描繪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穀,乘雲御龍,游於四海之外。《莊子》中多處對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與法術作了形容。《山海經》記載有「不死之國」、「不死之葯」和「不死樹」、「不死民」等等。古代又有許多長壽不死的神仙人物的傳說,如說彭祖在世八百餘歲,廣成子修身二千餘歲而形不衰。古代神仙思想在燕齊沿海地區較為流行,在荊楚一帶神仙傳說也較多,可以說春秋戰國時的燕齊文化和荊楚文化孕育了中國人的神仙思想。特別是燕齊位臨大海,海市蜃樓的幻景激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著不死的仙人。於是燕齊興起了宣傳神仙不死和播弄神仙方術的神仙家,燕昭王尤其督信。這些先秦的神仙思想到秦漢時由於統治者的熱衷而盛行不衰,秦皇漢武掀起大規模的求仙浪潮。道教產生後繼承發展了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使之成為道教最基本的信仰,這是道教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宗教的顯著特點。

⑵ 武漢福音寺地址乘幾號地鐵

地鐵13號線.
目前第五輪地鐵規劃的正在進行相關的前期工作,雖然短期內不會實現13號線的建設,但起碼也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讓我們一起期待13號線的建成吧。

⑶ 誰有旋風管家第三季水蓮寺琉璃加唱的所有歌曲就是福音的12首 有的發下郵箱[email protected]

已發送 記得採納哦=。=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