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羊頭山門票多少錢
❶ 誰有高平羊頭山特產店的聯系電話急用
132-3332-1838
❷ 晉城市羊頭山石窯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羊頭山石窟位於山西省高平、長子、長治三縣交界處,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並改額清化.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羊頭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於其間。 羊頭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頭山歷史遺物中的精華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巔,有的在山腰,有的為窟,有的為龕,原有規模及順序已不可考,現狀可分為九區。較大窟龕二十二個,小型佛龕八十多個,窟洞平面多為方形。還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巔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圓兩種,高者七層,密檐式,低者兩層,樓閣式,形制古樸,手法簡潔,為他處所少見。主峰極頂列為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一區,龕為三塊巨石疊成,下為卧羊,中為佛龕,上為瓦隴式屋頂,龕內內置一佛二菩薩,佛像結跏而坐,面型衣飾皆屬北魏風格。西南山巔(亦稱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頭石龕二百餘米,列為第二區。窟龕三個,分上下兩層。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門外二金剛侍立,窟內正面一佛二菩薩,佛結跏而坐,菩薩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龕八十七個,內各置一佛,皆坐式,連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來。窟南一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面型略秀,身材修長。後窟較高,亦稱上窟,窟上石塔已毀壞。塔下一窟,方形,窗門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側主佛已不存,尚存東側一佛二菩薩和西隅左尊脅侍,面型清秀,神態自若,刻工純熟而洗練。視其造像風格,與前窟同為齊隋間遺物。第三區為千佛洞,位於半山腰部,窟內方形,四面小佛龕滿壁,近千尊,故稱千佛洞。這里的雕像都是唐代風格。第四區為方塔窟區,第五區為圓塔窟區,第六區為多寶龕窟區,第七區為大石窟龕區,第八區為佛山區,第九區為唐代龕區。這些石窟龕內,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飾貼體,藝術價值很高。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滿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龕一區,內置坐佛一尊;側面中雕佛像兩龕,為一佛二菩薩。造像風格,發髻光滑,面相方圓,寬衣博帶,肩膀較平,尚存魏碑風格。pp 羊頭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原為六座,兩座損毀,現存四座,分布於山巔和山腰。山巔兩塔,南北對峙,十里外皆可望見。山腰兩座,一方一圓。此處石塔雖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國已知的古塔中,尚屬奇構。2006年05月25日,羊頭山石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羊頭山石窯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❸ 羊頭山在哪
羊頭山在山抄西省長治襲縣、長子縣和高平市交界處的高平市神農鎮,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勢凌霄漢,因山之巔有羊頭狀巨石而得名。旅遊看點有主峰,上清化寺,下台炎帝中廟,炎帝陵等。
參考資源:http://ke..com/view/161659.htm
❹ 說知道高平羊頭山特產店是做什麼的
高平名優特產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高平特有的一套菜,共分10道:水白肉、專核桃肉、水氽丸子、小屬酥肉、腸子湯、豆腐湯、芥末粉皮湯、天鵝蛋、軟米飯、扁豆湯。一碗一個味道,猶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盤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稱「湯」,素有「碗湯菜」之說。
高平燒豆腐
燒豆腐是高平的一種特有傳統食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傳,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括被秦將白起一舉打敗,40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後世人們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燒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憤不料,人們食後頗覺新鮮,別具一番風味,於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流傳下來。把豆腐切成3厘米厚6厘米見方的小塊,旺火燒烤成焦黃,食用時用白開水加熱,蘸上豆腐渣、蒜、姜、炒麵調成的配料,皮黃肉白,松軟有筋,美味可口。
❺ 千佛碑,聽說過高平掉的那個很值錢的碑嗎
高平 羊頭山
在高平、長子、長治三縣交界處,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並改額清化。
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頭山石窟位於山西省高平、長子、長治三縣交界處,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並改額清化.
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頭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於其間。
羊頭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頭山歷史遺物中的精華所在。
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巔,有的在山腰,有的為窟,有的為龕,原有規模及順序已不可考,現狀可分為九區。較大窟龕二十二個,小型佛龕八十多個,窟洞平面多為方形。
還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巔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圓兩種,高者七層,密檐式,低者兩層,樓閣式,形制古樸,手法簡潔,為他處所少見。
主峰極頂列為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一區,龕為三塊巨石疊成,下為卧羊,中為佛龕,上為瓦隴式屋頂,龕內內置一佛二菩薩,佛像結跏而坐,面型衣飾皆屬北魏風格。
❻ 高平羊頭山旅遊路線(具體啊 謝了)
(羊頭山石窟3 作者:rhizome)
羊頭山地處長子、長治、高平三縣、市的交界處,相傳為神農得嘉禾之地。羊頭山是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寺院、石窟等建築成組成群地散存於山上。山腰至山頂共計有40餘洞窟,雕鑿於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為方形,一般為一石一窟,個別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內龕面整齊,四面滿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洞外有許多小龕,有佛、菩薩、天王、力士、供養人等,形制各異,雕工精細。另外,山腰至山頂有千佛造像碑一通,唐制石塔6座,高約4-6米不等。山頂四面造像塔形制獨特,為北魏所造,塔座為伏羊。羊頭山石窟開鑿於北魏至唐。"羊頭夕照"為高平八大風景區之一。景點信息景區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山西省高平市神農鎮
門票:通票30元(包括神農城、神農泉、神農井、神農廟、五穀畦、炎帝陵、炎帝中廟、炎帝行宮、清化寺、羊頭山石窟)
開放時間:8:00~18:00
聯系電話:0356-5889519 5889518
投訴電話:0356-5889519
景區官方網站: http://www.ydgl.cn
景區相關服務設施:羊頭山風景區設施配備齊全。內有停車場,收費5元;神農鎮上有加油站和衛生院;醫院在高平市有,市區有農行、工行、建行。
交通:
自駕
從高平市區沿207國道往北,到神農鎮境內沿環鎮專線旅遊公路往西後再往北直通羊頭山景區。
公車
高平市汽車站有開往羊頭山炎帝文化風景區的旅遊班車,可直達景區門口,各小景點之間步行即可。
住宿:
糧苑賓館
地址:高平市政府對面
電話:0356-5224840
價格:標准間 100元/間;普通兩人間 60元/間周邊景區:神農城 神農泉 神農井 神農廟 五穀畦 炎帝陵 炎帝中廟 炎帝行宮 清化寺
❼ 羊頭山的旅遊看點
清化寺在高平市神農鎮境內,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頭山新記》中所說的清化寺,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里,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重建,改名清化寺。並立《重修清化寺碑記》雲:「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攝提紀歲之後,燧人化火之前,穴處巢居,茹毛飲血,爰逮炎帝御宇,道
濟含靈;念搏殺之虧仁,嗟屠戮之殘德;尋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備嘗庶草,屆斯一所,獲五穀焉。記其神異,石類羊首,遂立為名。於是創制耒耜,始興稼牆。」碑文記載了炎帝在羊頭山嘗百草播五穀的勞作和生活情況,為炎帝文化的開發和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證據。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於羊頭山山腳中段,相傳建於唐貞觀六年(623年),由上下兩院組成。上院有正殿五間,已坍塌,磚牆、石柱猶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蓮花池。水自石制龍嘴中流出,經化驗為優質礦泉水。廟前四尊石獅,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為該寺院的明顯標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約200多米。按迷信說法,是於一夜間由上清化寺搬來的。搬寺那一個夜間,周圍七村領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夢見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發現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清化寺已被搬到了中清化寺所在的位置。
下清化寺是現神農鎮政府院內。上、中、下清化寺皆為佛寺,都在神農鎮境內,而且都與炎帝神農的傳說有關。1995年6月在團池一古墓中發現的墓誌銘上刻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團池村的字樣,刻石時間為寧元符二年(1099年),說明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農傳說的集中地區。 高平炎帝廟有高廟、中廟和下廟之分。高廟位於羊頭山中段馬鞍形山嶺之上,羊頭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間,塑有神農及後妃、太子像,後廟、神像俱毀,僅留遺址。
炎帝中廟在高平市神農鎮下台村,建設規模較大,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為三進院。下院南為戲台,舊戲台已毀。現見戲台為近年新建。西廂為禪房,東廂為看樓。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無梁殿。建築風格別致。左右兩側分別為葯王殿和蠶姑殿。後院為炎帝正殿。東西配典分別供關帝、高謀。炎帝殿內現存較早的碑碣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廟並各祠殿碑記》碑文中說: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稱)有上、中、下廟,在換馬者為上,在縣之東關者為下,而余鄉(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來久矣,創興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則於至正元年。院中東側另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廟暨村中諸神殿碑記》。碑文中亦稱:神農炎帝為萬民生成之主,開百代稼穡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頭山有高廟,城東關有下廟,下台村建廟未知創自何代,稱為中廟.
炎帝下廟位於高平城東關.據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東關炎帝廟碑記》所言,是因是廟(指炎帝上廟)去縣治幾四十里,祭之期恐遠不逮焉,爰附東郭立廟,今所謂下廟是也。但問廟之建,無有能言其創始者。其重修則自宋元以迄,明諸碑記悉載之。據此可知,下廟之建當在宋或宋之前,中廟、高廟之立廟時間當更早。可惜上廟不存,下廟已毀。現存只下台中廟而已。 「太行來脈中天近,炎帝神功萬世尊」。在神農鎮眾多的炎帝文化遺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羊頭山東麓,晉長二級公路邊莊裡村的炎帝陵。數千年的滄桑,雖然炎帝陵寢已不存在,但五穀廟正殿仍巍然屹立。現存在正殿東廂房牆壁內的「炎帝陵」石碑,系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l1年)所立。碑雖體積不大,卻堪稱舉國無雙。這泱泱五千多年歷史的「炎帝陵」,堪稱天下第一陵。每年農歷的四月初八,人們都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公祭炎帝廟會,會期長達近一個月。當地留傳「四月八,神農活,炎帝子孫都記得,祖先種地都靠他」的民謠。反映了當地人們懷念炎帝,紀念炎帝廟會之盛況。
炎帝陵在五穀廟之東側,炎學陵碑現嵌於五穀廟上院東廂房之後牆中央。這里原來是個亭子,石碑即立於亭中,是文革中守廟人為保護該石碑而將其壘入牆中的。碑高約95厘米,寬約65厘米。中間書炎帝阮三個大字。立碑時間書於右邊,為明萬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統的落款。申是當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無其它內容。碑的後面,即五穀廟之東即為炎帝陵,亦稱神農冢。據當地人傳說,在炎帝陵碑的後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後的墳墓中。傳說地道中還有一盞石制的萬年燈,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五穀廟會時,社首在端著炎帝像出巡歸來後,還要給萬年燈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又稱神宵殿。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莊裡村原名裝殮村,因傳說炎帝死後在這里裝殮而得名,後以諧音改稱莊裡。莊裡五穀廟分上下兩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門,東西有鍾鼓樓,正殿三間,始建年代不說。院中有已伐古柏樹根盤,周長6.2米,生長期當達二三千年。據此可知此廟建築年代甚早。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築物,屋脊琉璃磚上刻有炎學神農殿及大明嘉靖門年字樣。殿中樑上有清代修繕的記載。殿中原有長1.5米、高1米的暖閣。正中為炎帝塑像,兩邊為後妃、太子,現塑像已毀,但座台仍存。東西兩壁的精美壁畫,毀於文革期間。有數截斷碑,已無法連貫。正殿東西的鍾樓、鼓樓,建築均很陳舊。東廂房即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東、西廂房已毀,戲台為後來所建。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里當社首之說。 從莊裡村西行,過一條小河,就是炎帝行宮所在地故關村。故關炎帝行宮原名黃花館,佔地面積不大,建築也較為普通。在朝東偏開的門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宮四字。行宮古樸典雅,風格別具。正殿五間,坐北朝南建於石台之上,正殿西游記木雕圖案和雕花石礎,堪稱雕刻之精品。
院內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數通,均系明、清兩朝重修炎帝行宮之始末和炎帝的有關歷史掌故。現存完整石碑二通,皆為重修碑記。一通立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通立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碑文中記述了神農功績與重修經過。始建年代則因肇建太古,無文考驗。碑文還言及(神農)祠在換馬村東,見有墳冢,祠與宮其相去幾七百餘步。此宮亦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農城與炎陵之間。院內南面是戲樓,東西配殿是樓閣式兩層建築。
❽ 羊頭山門票多少錢
羊頭山炎帝來文化旅遊區(自Emperor Yan cultural relic in Mt.yangtou)位於晉城市區北35公里的高平市神農鎮,華夏始祖一炎帝神農氏活動的遺跡遺址,在全鎮境內分布廣泛,多達40餘處。這里是華夏農業文明的發源地,這里傳頌著「精衛填海」的美妙故事,這里有炎帝居住過的羊頭山,有舉國無雙的明代「炎帝陵」石碑。炎帝行宮內的雕花石礎和正殿「西遊記」木雕圖案,為國內現存雕刻之精品。門票價格50左右。
❾ 高平羊頭山簡介
羊復頭山在山西省制長治縣、長子縣和高平市交界處的高平市神農鎮,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勢凌霄漢,因山之巔有羊頭狀巨石而得名。旅遊看點有主峰,上清化寺,下台炎帝中廟,炎帝陵等。
羊頭山在山西省長治縣、長子縣和高平市交界處的高平市神農鎮,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勢凌霄漢,因山之巔有羊頭狀巨石而得名。
神農鎮位於高平市北部的十二公里處,與長子、長治兩縣接壤,自古就是澤、潞兩州的分界地。因此稱其「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餘丈,磅溥數十里」。在該鎮北部的羊頭山,現存有大量的歷史古跡遺址,如神農城、炎帝廟、清化寺、神農井、五穀畦、秦百里長城和北魏石窟等。據史料考證,炎帝姓姜,姜表示其部落是以羊為圖騰的母系氏族,加上山顛北魏石刻的底座狀如羊頭,故名羊頭山。五千多年前這里是姜姓的祖源之地,即炎帝神農氏之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