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游樂場
㈠ 香港七十年代粵語口水歌有個叫什麼光的嗎
尹光
尹光(英文: Wan Kwong),原名呂明光,香港著名歌手,是越南華僑,有廟街歌王之稱、香港高胡大師馮華徒弟。
1973年,尹光與當紅女星鍾叮當合唱《天涯客》一曲而打響名堂,後被帶到荔園及啟德游樂場登台,就此開始了他在香港的歌唱事業。其初期的歌路與鄭君綿相似,然而後期亦與時並進,加入嘻哈歌手的風格。歌曲比較市井及另類,歌詞諷刺時弊,道出1960年代至當今廿一世紀小市民的心聲,代表當時的香港本土文化。早期的作品《十四座》、《的士生涯》講出了職業司機之苦;千禧以後的《少理阿爸》以粗鄙鬼馬的風格,講出家庭問題、濫葯問題、青少年問題。因歌詞用字較為粗俗,因此市面上的唱片店較少售賣尹光的唱片,只有在廟街等地方才可找到。1990年代,曾與朱咪咪在TVB歡樂今宵獻唱一些酒廊金曲,及其首本名曲的凈化版本。而他也曾在麗的電視做一個每星期半小時的節目來儲名氣。他在節目中,每星期都把要唱的粵曲改編成小曲,再配上自己填寫的廣東歌詞。結果,因為觀眾對其這諧趣的風格甚為受落,令他的知名度大增。1991年1月,已故演唱會之父張耀榮因替某個歌手開了十場演唱會之後票房慘淡,賠了近八百萬元。張耀榮為了止蝕, 就臨時邀請尹光來表演。但是並沒有任何宣傳和准備。雖然如此,最後卻賣出了七成門票。同年3月,他再次在紅磡體育館開了一場演唱會。在表演當日下午,紅磡體育館票站外出現長長的人龍,一萬二千個座位全部爆滿,為尹光帶來了事業上的轉變。及後在8月,他又於紅磡體育館開了第三場演唱會,成為一個一年三次登上紅館表演的歌手。
2002年,尹光憑一首歌曲『少理阿爸』紅遍全港的士高場所。其後他於2007年演出亞洲電視劇集《靈舍不同》及《十六不搭喜趣來》。近年,尹光仍然於樂壇活動,例如在2008年3月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尹光08好過癮演唱會」 。2009年3月則在香港體育館舉「2009爆金爛演唱會」。同年,他與香港年輕嘻哈歌手歐陽靖拍攝一維他檸檬茶VLT廣告。2011年,為配合2012年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尹光龍咁威2012演唱會,與另一香港年輕嘻哈歌手KZ合作推出單曲《Mr. ONE》。MV於Youtube上播放短短四天已超過14萬人次,並先後在新城電台和香港商業電台播放。但該曲懷疑因有語帶雙關的粗口歌詞遭香港電台禁播。另外他亦與香港著名網上游戲商『Gameone』合作,為其網上游戲『天龍八部2』唱主題曲,並成為代言人。2012年9月24至26日,尹光獲邀演出喜劇《代代紐紋柴》。由出道至現在,尹光時常穿梭香港、馬來西亞、澳洲和新加坡等地登台表演。
㈡ 深圳羅湖口岸怎麼到香港啟德郵輪碼頭.謝謝05
公交線路:1號線 → 東鐵線 → 觀塘線 → 九巴85A,全程約36.3公里回
1、從深答圳羅湖口岸步行約1.5公里,到達國貿站
2、乘坐1號線,經過1站, 到達羅湖站
3、步行約660米,換乘東鐵線
4、乘坐東鐵線,經過9站, 到達九龍塘站
5、步行約200米,換乘觀塘線
6、乘坐觀塘線,經過1站, 到達樂富站
7、步行約230米,到達樂富游樂場站
8、乘坐九巴85A,經過6站, 到達香港盲人輔導會站
9、步行約150米,到達啟德
㈢ 粵劇的藝術形式是怎樣的(簡潔明了)
唱念做打相結合
傳統以來就有唱,一般就是著上戲服然後在台上唱一大段曲.做手不會太復雜.
後來專薛覺先把粵劇屬改革,引入北派武打入粵劇的南派武打
念就念白。三分唱,七分白,念白好聽,有味道,是比唱更加難。
40年代開始,粵劇做手向京昆學習,引入大量身段做手。唱念做打相結合,完成一台粵劇。
㈣ 甜甜廿四味的幕後製作
這部劇拍攝於1981年,抄張國榮時年25歲,還被稱作「Leslie」,在歌壇仍未紅,甚至於幾年未出新碟。但是因為對演藝事業的追求,張國榮固執的沒有選擇回家繼承家業,仍然在外獨立生活。也就是香港人常用來勉勵自己的「張國榮也要熬十年」時期。
以當年香港的都市風景為場景,劇中外景包括天星碼頭、皇後碼頭、大會堂、卜公碼頭、怡和大廈/康樂廣場、維多利亞港、九龍塘、北角碼頭、荔園、啟德機場、啟德游樂場等。
㈤ 香港有過的露天游樂場名字
荔園游樂場 啟德游樂場 青龍水上樂園
㈥ 香港女明星妹姐
梅艷芳(Anita Mui,1963年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生於香港,籍貫廣西合浦,是一位亞太區著名歌手及演員。梅艷芳在大中華地區的演藝界(尤其是香港)擁有崇高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力、她是香港三大天皇巨星之一。不但是樂壇巨星,亦被稱為「樂壇大姐大」和「舞台女王」;因其形象百變,不但被稱為「百變天後」和「東方麥當娜」,而且是大中華地區首位在同一個演唱會換多套歌衫、在不同專輯封面和音樂錄影帶有不同造型的歌手。
梅艷芳自小與家人在荔園、啟德游樂場賣唱。1982年,在無線電視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風的季節》勝出,星途由此展開,成為1980年代至今香港樂壇重要的巨星,同時也是鼎鼎大名的80年代新秀冠軍。其早期歌曲路線冶艷前衛,舞台衣著華麗而大膽、風格千變萬化。
梅艷芳在1985年至1989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1989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而於1985年推出專輯《壞女孩》銷量達八白金(40萬張),奠定了梅艷芳在歌壇的地位。電影演出也令她獲得多項大獎,梅艷芳以1987年電影《胭脂扣》一舉拿下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後冠,演技備受肯定。同時梅艷芳也是華人女歌手開演會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147場、世界巡迴演唱會145場)。
2003年,她因子宮頸癌病逝,終年40歲。離世前對事業上的輝煌與感情生活上跌跌撞撞時有所憾。同年4月1日,香港另一位演藝巨星張國榮辭世,終年46歲。無數人哀痛「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演藝界奮力向上、善心不落人後的義舉事跡,被稱為「香港的女兒」。
在梅艷芳的演藝人生中,先後推出30多張唱片,全球銷量過千萬張,先後接拍約40部電影,獲獎無數。香港人暱稱她阿梅(「梅」粵音:mui1)或梅姐(粵音:mui1 dzɛ4),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合稱為「三王一後」,是80年代香港樂壇最重要的其中三位巨星,標志著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的輝煌極盛期。
㈦ 梅艷芳有幾個徒弟
她在樂壇廣收徒弟,包括草蜢、許志安、何韻詩、譚耀文和彭敬慈。
而蘇永康、梁漢文和陳奕迅等後輩亦曾受到她的提攜,李蕙敏在2001年更獲賞識而成為其唱片公司Mui Music的旗下藝人。
梅艷芳(英語:Anita Mui Yim-fong,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已故香港歌影壇藝人,有「樂壇大姐大」之稱。她的形象百變,獲獎無數,是香港粵語流行樂壇輝煌極盛期的天皇巨星及標志性人物,也是香港演藝界第一位取得「歌後」及「影後」級非凡殊榮的女藝人。
梅艷芳的影響力不只在演藝界,她更代表了整個香港及華人社會,她去世後被傳媒譽為「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在香港出生及長大,祖籍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由於家貧,她四歲已經開始了演唱生涯,與家人在荔園、啟德游樂場賣唱。念書念至中一已經輟學. 1982年,在無線電視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風的季節〉勝出,星途由此展開。
梅艷芳跟徐小鳳和蔡琴一樣,是華人樂壇少有的女低音。在事業早期,歌曲路線已是冶艷前衛,舞台衣著華麗大膽,風格千變萬化,被喻為「百變梅艷芳」。
梅艷芳在1985年-1989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1989年奪得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及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至1990年她公開宣布不再領獎任何樂壇獎項才中斷。
而於1985年推出的專輯《壞女孩》銷量更高達14白金(72萬張),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地位。她在電影界也獲得多項大獎,憑香港電影《胭脂扣》於1987年至1989年間一舉拿下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殊榮,演技備受肯定。
她同時也是全球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個人演唱會147場)。
2003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並發肺衰竭病逝,享年40歲。離世前對事業上的輝煌與感情生活上跌跌撞撞時有所憾。同年,香港演藝巨星張國榮和名填詞人林振強也遺憾辭世,無數人哀痛「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努力拚搏,常有為善不甘人後的義舉,香港人都懷緬地稱她為「香港的女兒」。
她的銅像於2014年在香港星光大道樹立,銅像底座有題字「香港女兒梅艷芳」[5],香港藝人中只有她跟李小龍有個人銅像。
(7)啟德游樂場擴展閱讀:
榮譽
梅艷芳一生推出過30多張唱片以及演出約47部電影。她是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音樂上,她29歲獲得唯一第14屆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和勁歌金曲榮譽大獎,31歲獲得十大金彩虹演藝紅人獎。
35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38歲獲得十大勁歌金曲致敬大獎,40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
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在20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㈧ 粵劇的表演場所
在粵劇的歷史里,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它中國戲曲不斷演變。粵劇的表演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台。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戶人家會自設戲台,招聘私人戲班,而佛山祖廟前戶外的華封戲台則是一個招待平民百姓的固定戲台。 到了20世紀初(民國初期)粵劇表演走進了戲院。隨著設施不斷完善,讓觀眾更舒適地欣賞粵劇演出。以往廣州、佛山、香港有很多著名戲院,而香港則有太平戲院、高升戲院、中央戲院、普慶戲院、利舞台,它們都見證了香港粵劇的黃金歲月。
在二次大戰後,游樂場開始進入香港市民的生活中,一些著名的游樂場如啟德游樂場和荔園游樂場也成了粵劇的表演場地。當利舞台在1991年被拆卸重建成利舞台廣場後,新光戲院便成了香港粵劇的重鎮。隨著粵劇在香港式微,粵劇劇團主要在新光戲院、葵青劇院及高山劇場等地演出。 戲台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後。兩則出入口稱為虎度門。戲台貼近觀眾席的部分稱為台口。觀眾看到台口的左邊就是棚面的位置。棚面後面就是把子箱。鄰近把子箱的虎度門的底景位置稱呼為師傅位。師傅位的幕後部分的對面就是提綱。幕後除了一道長走廊,盡是箱位,走廊盡頭就是大棚箱位。從觀眾的角度,左邊稱為雜邊,放的是雜箱;右邊稱為衣邊,放的是衣箱。 虎度門又稱為「渡古門」,因「渡」與古字「度」相同,即渡過之意。因為以前演員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歷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稱之為「鬼道門」。在虎度門附近的「提綱位」所貼上的是一道「;提」,是開戲師爺把故事、場次、鑼鼓、排場、角色的分配等用簡略地寫上,作為提示之用。
在20世紀30年代或之前,行內人習慣只憑提綱提示,在沒有詳細劇本下,故事細節內容全靠爆肚的表演方式,所以稱為「提綱戲」。雖然現在看來看似笑話,但也可見粵劇伶人的功力深厚。可是後來有聲的影畫戲從美國登陸廣州,直接對粵劇造成沖擊,薛覺先認為「提綱戲」是戲行的陋習。因此薛覺先不斷追求完美劇本,促使粵劇急速發展。
傳統的戲台沒有繁復的實景,全靠演員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詞來塑造劇目的活動空間。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加以想像體會。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雲片,表現波濤洶涌;《游園驚夢》中花燈把杜麗娘「因情成夢」的夢境形象化、浪漫化、庄嚴化。運用兩支旗幟來表現坐車,用做手來表達策馬、開門。早期粵劇戲台沒有布景,戲棚才掛一幅布幕。很多時候利用一桌兩椅位置的變化,象徵不同景物,例如公堂、城牆、山丘等。
20世紀初,粵劇受話劇的影響,開始出現利用布類的東西製作成的軟景,在大帆布上繪畫城門、花園、宮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掛在天幕做布景。後來,又出現利用木材類的東西製作的硬景。省港班興起後,戲台便出現立體布景。工作人員用木材及布組成立體布景,有亭台樓閣、假山、樹木、廳堂等等。後來,其它演員連「宇宙燈」、「吊鋼線」,也搬上粵劇舞台。
20世紀30、40年代,粵劇也流行機關布景,演員和道具可以移動、可以從天而降、可以升空、也可以匿藏於台下。另外,也有在舞台上噴射真水、頭盔安裝電燈泡、引爆火等技倆來吸引戲迷。
㈨ 香港年宵市場的簡介
截止2007年,全港共有14個戶外年宵市場:
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面積最大、人數最多,內干貨攤位容: 300個,濕貨攤位: 180個,熟食攤檔:3個(1個大的鄰近銅鑼灣及2個較小的鄰近天後)。
深水埗花墟公園:人數第二最多
新蒲崗東啟德游樂場
長沙灣游樂場
觀塘游樂場
沙田源禾游樂場 [1] [2] :位於沙田源禾路16號
大埔運動場
上水石湖墟游樂場
荃灣沙咀道游樂場
葵涌運動場
屯門天後廟游樂場
元朗東頭工業區游樂場(2004年以前則是安興游樂場)
將軍澳公園
西貢萬宜游樂場
上述的十四個是室外的年宵市場,較受天氣影響,於1999年時在九龍灣的國際展貿中心曾舉辦過室內年宵市場。雖然干貨的款式不及室外的那麼繁多,加上場地所限,不能像室外的年宵市場般可售賣各式年花,但受到市民歡迎,故主辦單位於2000年在同一地點再次舉辦室內年宵市場,但無論入場人數和受歡迎程度均不及1999年,自此主辦單位亦沒有再舉辦室內年宵市場。
2006年,觀塘的apm市場內設室內年宵市場,規模不及1999年和2000年的室內年宵市場。在2007年,再次有主辦單位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室內年宵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