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村門票
㈠ 石頭村要收門票么
石頭村很多啊,不知但是不是石家莊的這個門票·: 20元 交通概況: 恩平汽車站內乘前往那吉鎮或容金山溫泉的車景點類型:古鎮 石頭村地處石家莊井陘的大山深處。全村共有石頭房舍4000多間,石板街道3700餘米,石井窯池1000有餘,石頭碑碣200多塊;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隨處可見......令人稱奇。 石頭村原名「於家村」,因石頭多習慣上稱石頭村。 望採納
㈡ 井陘呂家看紅葉要門票嗎
今年開始要門票,說是20元,可以協商
㈢ 淄博哪些山免門票
淄博市博山區:姚家峪,可以開車直到山頂,無門票;三泉山,無門票;三台山,無門票;另有大量未開發荒山免門票,呵呵。
㈣ 河北石頭村旅遊要門票嗎那裡好玩嗎
好像是20.如果你喜歡老舊的東西,那裡還是不錯的。什麼都是石頭做的。推薦去吧】
㈤ 石頭村怎麼樣
我們一行四人去的石頭村 門票及導游費只共100元。午餐70多元,當地特色麵食抿須,軟炸花椒葉,清燉土雞,味美實惠。民風淳樸。
㈥ 石頭村有什麼好玩的
石頭村在石家莊往西大約八十公里的井陘縣內,我拿著一張列印的地圖,知道大方向是沿著石太公路西行,其他的只能一路走一路問了。天很冷,有霧,不濃卻也遲遲不肯散去。朋友借了一輛麵包車代步,我們一行四人就浩浩盪盪地出發了。行至半路,下車問路。路邊有大圓鐵桶烤賣焦黃的燒餅,不大,方方鼓鼓的,沾滿了芝麻,很誘人。開始還推託吃過早點,等咬了一口之後就再無二話,埋頭痛吃了。車到井陘,有路標指點著石頭村的方向,幾個人的眼睛都盯著路邊,生怕錯過了標記,走錯了路。就那麼走走停停,到了一個丁字路口,路邊有人袖著手曬太陽,問:「於家村咋走啊?」那人揚揚下巴,順著這路下去就是了。於是我們的小車偏離公路,拐入鄉間小道。路邊上幾個工人拿著大大的字模在牆上刷廣告,白牆上亮藍亮藍的那種。路不平,小車左搖右晃。地上全是白色,不是雪,是石灰。明朝政治家於謙的後人避禍,其長孫於有道遷居此地,開荒種田,漸成村落,就是這於家村,迄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因為村中的房屋建築、日常用具全都是石頭的,所以就得了石頭村的名字。看到地上的石灰,想起於謙借物明志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車行,兩邊有農田,現在是歇冬的時候,滿眼荒荒的,有收割剩下的玉米秸橫七豎八地長著,開春,這里就會是綠油油的了。遇到路口我們就停下,前後看著可有路過的人給我們指指路。後來碰到一個騎摩托車的小夥子,一問,竟然就是於家村的,正好,跟著走吧。等到看到前面有一個高高的石門洞,小夥子說,就是那裡,然後一溜煙,超過我們,進村了。
來之前就聽說,這地方是不到村口不見村。果然。進村就是下坡路,那村子是躲在山窩里的。走不遠,左手有牌子指示售票處的方向,看看四周無人,索性先逛逛再說。
清涼閣:
清涼閣在村子的東邊,樣子很像北京的前門樓子,當然要小得多,上面兩層是閣樓,歇山頂,飛檐翹角的,下面則是個石頭門洞,走進去,抬頭,頭頂上的石磚上有碑記,紀錄清涼閣的建築過程。整個樓閣全部由大塊的巨石壘成,甚至一塊石頭就是一根柱,一塊石頭就是一堵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據石碑記載這清涼閣建於明萬曆年間,是於家先人於喜春憑一人之力,歷時十六年建成。整個樓閣也沒有地基,真是不可思議啊。閣中供奉很多神像:觀音祠、三皇廟、三義堂、閻王殿、上層還有玉皇頂,這么多不同的神像統統放在一個閣里,不知道神仙們閑時鬧不鬧矛盾呢。
清涼閣的對面有個破屋子,正猜那是做什麼用的,沒個人氣。走到近前才發現是薄木板搭的,外麵糊了帶石紋的紙,遠遠看著像是石頭的。那是拍電影留下的布景,這村子前前後後當了好幾個電影的外景地,村民們得空就在電影里客串群眾演員。
歌台:
歌台就是戲台。歌台應該是南方的叫法,這可能和於謙祖籍錢塘有關吧。於家村不大,三、四百戶人家,但村中竟然有6座戲樓,可以想見這里文化生活的豐富。村中有劇團,還有高蹺、拉花等民間藝術團體,逢年過節的時候,各種節目齊出動,那熱鬧勁可不是城裡比得了的。村口的小學校廣場上有個大大的戲檯子,平日里幹部們講個話,說個事,村民集會都在這里,要是演節目,場面也大得多。那些老戲樓大多已經廢棄不用,成了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上下攀爬嬉鬧,高興了小夥伴們自己也唱上一出,有啥不可呢?
四合樓院
石頭村的民居也很有特色,有瓦房,有窯洞,還有瓦房窯洞混建的。村中有兩處四合樓院,外面看著是樓,屋裡看這卻象窯洞:屋頂是高高拱起的,用巨大的條石搭建,沒有房梁,體現了很高的建築工藝。院中的東西廂房原為居室和小姐樓,南房為迎客廳,現在已經分由幾家居住著,只能由這規模、布局想見當初的繁華了。
青石路
石頭村的路當然也是石頭鋪的,大大小小的青石,經年累月被踩得異常光滑,這樣的路,總讓我想起江南。村中的路稱謂很有規矩,東西稱街,南北為巷,不通的是胡同,其他狹窄的則通叫做夾道。全村有6街7巷18胡同12夾道,整個村子布局嚴禁。站在路上看看路名,大致的方位就知道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會迷路,天生的路盲啊。
於氏宗祠
宗祠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從於謙長孫讀來此地到現在,於氏已經繁衍了二十六代,所謂落地生根,根深葉茂了。村中95%的人家姓於,其餘的大多為康姓,據說於謙有一個康姓義弟,看來這就是淵源了。宗祠中有棵古柏,枝葉繁茂,樹干旋扭而上,被稱作旋柏或龍柏。這柏樹的另一個奇處是它的葉子,一般柏樹葉子苦澀,而這樹的葉子沖泡則有茶香,所以又被稱作茶柏了。我們來的不是季節,要不然真想嘗嘗看茶柏的滋味呢。
南山
和售票處聯系好,就在村民家吃飯。主人家正在煮麵,問我們想吃什麼。吃什麼?就面吧。白面紅薯面?紅薯面。純粹是因為新鮮,說實話並不好吃,並且我可憐的胃還不爭氣地胃酸。主人家看來不是第一次接待遊客就餐了,家中有菜單,你可以點一些柴雞蛋,漬酸菜之類的鄉間風味,味道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和主人聊得高興,他便提起南山。南山上有啥?青山洞?好玩嗎?好玩著咧!於是決定去南山。咋去呀?坐車去!哪個車呀?我家的車,就在門口。興沖沖地放下碗筷往外走,主人說,自己拿著小板凳!嗯,怎麼回事?出來就知道了,原來那車,是三輪的,後面有個車斗,我們就要坐在車斗里。剛才在屋裡還在打趣,說要坐副駕駛的位置,呵呵,根本就沒有駕駛室,全部露天。主人說,這叫「三馬子」。
於是坐著三馬子上山,坑坑窪窪的路,狂顛!還一路上上下下的,幾個人又笑又叫,還要擔心會不會翻車。司機看起來很老到,任憑我們怎麼叫,就是笑。好容易下了車,往山上走。真到了那青山洞,倒沒覺得怎樣好。洞口像個廟,也有個神像供著,接香火。這洞沒人走到底,有多深誰也不知道。
這個季節的山真沒什麼可看的,一片凋零景象,灰突突的。旁邊有梯田,沿著山坡,一層層錯落而上,大塊的石頭壘的壩牆,開春種上莊稼,應該挺好看的。腳底下軟軟的,是草,還有落葉——黃櫨的落葉。那落葉竟然可以鋪陳得如此之厚,想來秋天一定會滿山紅遍啊。心理開始盤算著秋天來看紅葉,肯定好美。
坐三馬子下山的時候又是一路的狂叫,進村的時候,村民看著我們笑,他們肯定覺得這些城裡人挺逗,這不是找罪受嗎。三馬子真的不舒服,我再來看紅葉的時候,就走上山去,一路看景,多好。
離開石頭村的時候已是黃昏,村民們忙著起火做飯。老人坐在石階上,身後是石頭壘的牆,橘紅的陽光打上去,暖暖的色彩。碰到了查過我們門票的大爺,和他打著招呼:回家了啊, 您!大爺沖我們揮揮手,走啦。
附錄
1:十大石頭景觀:
石頭古村落、石頭古街道、石頭古樓閣、石頭古窯洞、石頭井窖池、石頭古橋梁、石頭古廟宇、石頭古碑碣、石頭古兵寨、石頭博物館
2、十大奇觀:
不到村口不見村,巨石搭券風動匾。亂石鋪錦七華里,一面房頂兩個檐。天然石頭小廣場,每戶超過井兩眼。旋柏龍柏和茶柏,荊條木柱粗若磐。油荊櫨樹無底洞,石博館內更稀奇。
㈦ 上九村門票多少錢1人
不要門票的,上九山古村落位於山東省鄒城市西南二十公里處,該村距今已專1100多年的歷史,為國內罕屬見的石頭村落。
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公布。鄒城石牆鎮上九山村入選,成為鄒城市第一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是濟寧市此次唯一一處獲批的歷史文化名村。
上九山村位於位於石牆鎮駐地西南8公里,村落呈方形,主街不成規則,全村共有居民297戶,人口1233人,耕地面積1426畝,大多屬於低山丘陵地帶。上九村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初年,明洪武年間(1368年)鄭、聶、滿三氏由山西遷來定居,因周圍有大小九個山頭,故取名為上九山村。因坐落在山上,人住石頭房、腳踩石頭路、院牆石頭壘,俗稱石頭村。現存歷史文化遺跡主要有南山泉、關帝廟、南山寨、老古井、六合院。
近年來,鄒城市加大了對上九山村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完善了村莊道路硬化、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形成了以打造「石頭村」為旅遊特色的保護利用總體思路。下步,鄒城市還將按照省住建廳和省文物局的要求,組織編制專項保護規劃,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規定,嚴格控制在名村保護范圍內進行的建設活動,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村原有的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
㈧ 河南內鄉吳埡石頭村需要門票嗎
不需要,沒什麼看頭。就是一個小村莊,裡面80%的方子都是石頭蓋的
㈨ 南召縣石頭村紅春溝景區要門票嗎
南召縣石頭村,紅村溝景區不要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