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峪遺址
A.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的目錄
前言
編輯說明
第一章 舊石器時代
一 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
(一)與人類起源有關的古猿類化石的發現
(二)元謀猿人文化
(三)華北早更新世時期文化遺存的探求
(四)藍田猿人及其物質文化
(五)北京猿人遺址的繼續發掘和研究
(六)匼河文化和晉、陝、豫的舊石器遺存
(七)長江中、下游的猿人化石和文化遺存
(八)黔西觀音洞文化
(九)營口金牛山舊石器文化遺存
二 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一)大荔人及其遺存
(二)丁村人和丁村文化
(三)許家窯人及其物質文化
(四)其他古人化石和舊石器中期遺存
三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一)水洞溝和薩拉烏蘇文化的再考察
(二)朔縣峙峪遺址
(三)安陽小南海洞穴遺址
(四)陽原虎頭梁遺址
(五)下川文化遺存的考古發現
(六)呼市東郊的舊石器製造場
(七)漢源富林遺址
(八)其他各地的新人化石和舊石器晚期遺存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
一 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中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二)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三)黃河中游的龍山文化
(四)新發現的大汶口文化
(五)對龍山文化的再認識
(六)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
(七)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
二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二)鄱陽湖和贛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三)南京及其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四)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三 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福建地區的原始文化
(二)廣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三)廣西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四)雲貴西藏高原的原始文化
四 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紅山文化的新發現
(二)富河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三)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
(四)內蒙古和新疆原始文化的調查
五 中國石器時代人種成分的研究
(一)與蒙古人種起源有關的重要發現
(二)甘肅史前人種
(三)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居民的體質類型
(四)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種屬
(五)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類型
(六)東南沿海和廣西新石器時代人骨的體質特點
(七)我國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幾種特殊風俗
(八)對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研究的幾點認識
六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家畜
(一)新石器時代家畜發現概況
(二)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家畜
(三)中國南方新石器時代的家畜
第三章 商周時代
一 商殷時期
(一)關於夏代文化的探索
(二)偃師二里頭的早商遺址
(三)二里岡遺址與鄭州商城
(四)安陽殷墟的新發現
(五)邢台、藁城等地的商代遺址
(六)殷商時期的方國遺存
(七)殷代甲骨文的新發現與研究
二 西周時期
(一)周原考古的新發現
(二)豐鎬地區.的調查和發掘
(三)西周墓葬的分區研究
(四)西周銅器窖藏和有關西周史實的重要銅器
三 東周時期
(一)東周各國都城遺址的勘察
(二)侯馬盟誓遺址的發現與研究
(三)洛陽地區的周墓和鄭、虢兩國的墓葬
(四)齊、魯和燕國的墓葬
(五)三晉地區和中山國的墓葬
(六)曾侯墓、蔡侯墓和兩國的其他墓葬
(七)南方的楚墓
(八)關中地區的秦墓
(九)吳、越和徐國的考古發現
(一〇)東周時期金屬鑄幣的發現
四 殷周時代的手工業
(一)殷商青銅器的分期和鑄造工藝的研究
(二)商代的玉器和琢玉工藝
(三)殷周釉陶器的發現和研究
(四)有關冶鐵工藝興起的考古發現
(五)東周礦冶遺址和鑄銅工藝
五 殷周時代邊遠地區諸文化
(一)北方草原的青銅文化
(二)西北地區的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
(三)四川、雲南的青銅文化
(四)閩、粵地區的青銅文化
第四章 秦漢時代
一 秦代考古的新發現
(一)秦都成陽的勘察與發掘
(二)秦始皇陵的勘察與發掘
(三)雲夢秦漢墓葬的發掘和秦簡的研究
二 漢代的城邑與邊塞遺址
(一)漢長安城的發掘
(二)漢代城邑聚落遺址的發現
(三)秦漢長城遺跡的調查
(四)居延烽燧遺址的發掘和簡牘的新發現
三 漢代陵墓的發掘
(一)西漢諸陵的勘察和陪葬墓的發掘
(二)洛陽漢墓的發掘和編年
(三)河西漢墓的發掘
(四)臨沂漢墓及其出土的簡牘
(五)滿城漢墓的發掘
(六)長沙漢墓的發掘與研究
(七)江陵漢墓的發掘
(八)兩廣漢墓的發掘與研究
(九)漢代「黃腸題湊」墓
(一〇)漢代的壁畫墓
(一一)漢代的畫像石墓
(一二)東漢洛陽城郊的刑徒墓地
四 漢代農業、手工業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一)漢代農業考古的新發現
(二)漢代冶鐵遺址的發現與研究
(三)漢代紡織品的發現與研究
(四)漢代漆器的發現與研究
(五)關於漢代造紙的考察
(六)秦漢造船業的考古發現
五 漢代少數族地區的考古新發現
(一)北方草原地區少數族遺跡
(二)新疆地區的漢魏遺跡
……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
第六章 隋唐至明代
後記
插圖目錄
彩版目錄
圖版目錄
B. 峙峪遺址在什麼地方
峙峪遺址位於山西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縣的峙峪村,桑乾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繞峙峪村而過,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環抱,東面是廣闊的桑乾河平原。
遺址就在峙峪河與小泉溝匯流處的一個孤立的島狀沙丘中。峙峪遺址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5米。從年代看,峙峪遺址屬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約2.8萬年。
C. 峙峪遺址出土的骨器有哪些
峙峪骨來器中的骨尖狀器是自經細致打擊而成的,有一些打制痕跡清楚的骨片,也可作為某種工具使用。此外,還發現一件骨制尖狀器和許多有刻劃條痕的骨片。遺物中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裝飾品,光滑的一面和邊緣都經過磨製,磨擦痕跡很清楚。
峙峪骨器
D. 山西發掘出的屬於舊、新時代的遺址有哪些
舊石器時代有:
芮城西侯度、芮城匼河、襄汾丁村、陽高許家窯、朔州峙峪、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岩廈遺址、吉縣柿子灘、蒲縣薛關遺址、襄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製造場遺址等等。
新石器時代:
夏縣西陰村、翼城棗園、襄汾陶寺、芮城清涼寺、靈石逍遙遺址、垣曲古城東關、翼城北橄、垣曲寧家坡陶窯遺址、垣曲下馬遺址、臨汾高堆遺址、臨汾下靳墓地、太原光社,義井遺址、長治小神遺址、太谷白燕遺址等。
E. 這么記住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有哪些文化遺址
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F. 峙峪遺址發現的石鋸有哪些形態特徵
在峙峪遺址中還發現一件石鋸。石鋸由刮削器發展而來,是把薄石片的一側邊緣修理成鋸齒狀刃口,敲擊出來的刃緣比較均勻,刃口薄而鋒利。這類「石鋸」既可以鋸截,又兼作刮削之用,可稱之為「單邊刃刮削器」。
G. 薩拉烏蘇文化遺址的人類遺跡
薩拉烏蘇文化遺址主要在烏審旗的大溝灣村和滴哨溝灣村。
在大溝灣村發現了一處灰燼遺跡,遺跡呈橢圓形,長寬約為1—2米,灰燼中部下限,呈一盆底形窪坑。窪坑附近發現了三十多塊破碎的動物燒骨,由此可見這是人類舉火燒食野獸之處。同時在大溝灣村還採集到一、二百件石器,這些石器器形比較小,主要有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尤以圓頭刮削器、小雕刻器和楔形石核較為典型。這些石器雖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細石器有嚴格區別,但遺址中發現了柱狀石核,說明有細石器的存在。薩拉烏蘇文化的石器與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縣峙峪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許多方面的相同之處。說明他們在文化傳統上都屬於「周口店第一地點(北京人遺址)—峙峪系」,也說明薩拉烏蘇文化與內地有密切的關系。
「河套人」化石到目前為止共出土23件,它們包括:1956年在內蒙古烏審旗滴哨溝灣村採集到的一段殘右頂骨、一段左股骨;1960年在烏審旗大溝灣村發現的一塊頂骨化石;1978—1980年,獲得的頂骨、額骨、枕骨、下頜骨、股骨、脛骨、腓骨和肩胛骨等19件化石,其中出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層的有6件;還有1922年發現的幼童門齒化石。通過對「河套人」化石的熱釋光最新研究表明,河套人生活在距今7萬年到10萬年左右。他們基本特徵已接近現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頭骨骨壁較厚,骨縫簡單,頜骨粗壯,股骨臂較厚,髓腔較小,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屬於晚期智人。根據「河套人」的門齒和頭部化石特徵來看,它與現代的蒙古人種(黃種人)相近。
H. 舊石器時代早期距現代大約多少萬年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非洲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兩大體系。北非,即環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在文化上與歐洲和西亞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因而可以使用歐洲和西亞的分期法。在撒哈拉以南的東非、西非和南非地區,發展情況與歐洲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了一套單獨的分期體系:早期石器時代,從最早的石器出現到大約10萬年前;中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0萬年前到1.5萬年前;晚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5萬年前到鐵器時代的開始(大多數地區發生在2000年前)。關於晚期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
舊石器時代考古
化發展的框架。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
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I. 我國玉文化的起源
在漫長的石器時代,人類由無知到具有朦朧的美感,從使用粗糙的舊石器到製作使用精細的磨製石器,從衣不蔽體到裝飾飾物,這些都孕育了中華古代玉器的出現。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時期時代晚期,玉器產生所具備的三個條件逐漸滿足,直接導致了玉器的出現。這三個條件是:
第一,人類美感的出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美的概念已經是深入人心,距今28000年前的山西峙峪遺址就出土過一件水晶製作的小刀和一件石器裝飾品,及至今18000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時期,精巧的裝飾品已經成為當時先民的日常用器,遺址中出土的穿孔獸牙、小石珠、小石墜等,數量眾多。
第二,美石的發現。隨著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的廣泛應用,玉石在其自然色調或在使用過程中形成光澤,玉的溫潤澤天然特性使其更晶瑩而被發現,可能作為稀有的寶物被珍藏起來。遼寧海城仙人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2-3萬年)就有出土了岫岩玉質的砍斫器,雖然不能稱為典型的玉器,但卻能證明當時人類已經有意識的開始收集這些美麗的與眾不同的石頭——玉石。
第三,製作工藝的成熟。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加工石器從運用簡單的錘擊法、碰砧法逐漸過渡到採用間接打擊、鑽孔、琢磨等製造技術。在峙峪遺址出土的石制飾品中已能看出製作者的高超的技術;而在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飾品製作技術更是熟練。距今8200-8000年的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出土一對玉玦,這對玉玦工藝先進,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原始玉器。
當這三個條件成立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先祖就進入了「玉器時代」,大量玉器開始出現。
這個階段人們重視的是玉器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如興隆窪遺址出土的多為巫術用具,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玉石器數以千計,共有玉環、玉玦、玉管、玉珠四大品種;在幾乎同時期的河南裴李崗文化中也出土了2件圓形綠松石飾,中間穿孔,一長一短,扁平綠松石飾1件,弧背,中間穿孔。這些玉器在當時均屬於巫師裝飾類玉器。距今約6000-4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出土了大量動物形玉飾和勾雲形等玉飾,從出土位置看,勾雲形玉飾和馬蹄形箍置於巫師的頭部或胸部,玉豬龍形飾放在人體腰部,玉鳥置於胸部,可見紅山文化早期玉器大多也用於巫師佩飾。
玉文化形成時期
J. 峙峪遺址的動物化石有哪些動物
峙峪遺址出土大量的動物化石,動物化石有的密集成層,大多為單個回的動物牙齒,總數達5000餘顆,此外答,還有大量被人工擊碎的獸骨片。
哺乳動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馬的化石,至少代表120個個體,野驢88個個體,這兩種草原動物是當時峙峪人獵取的主要對象。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獲這些草原動物,從事以狩獵為主的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