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於西遊記
Ⅰ 吳承恩寫西游記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目的
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表現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 建議您看一部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展現了吳承恩寫《西遊記》背景和目的。 下面,為您提供一些資料。寫作背景 唐太宗時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歷時十七年,取回佛經六百多部,達到「信,達,雅」之境. 「西行」為表層象徵 ,更重要「修身」過程,「修心」目標. 一念為仁,便成菩薩;一念為惡,就成妖魔. 災害實為虛幻,將心中惡念形象話化. 作者 自幼聰穎敏慧,少年時代即以文名冠鄉里.「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喜讀野史,愛聽神怪傳說,對日後撰寫西遊記有相當幫助. 中秀才後因不喜科舉八股文,故屢試不第.後因母老家貧,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後放浪詩酒而過餘生. 內容摘要 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提出批評. 共一百回,六十餘萬言.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 故事敘述唐三奘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內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書故事的主體,悟空等降伏妖魔,安達西天取回真經. 角色分析 全書引人入勝的是--角色生動描繪 一,猴精孫悟空機智伶俐,得意忘形,詼 諧樂觀,不畏艱難.二,唐三藏是非不分,濫發慈悲,懦弱無能但關心愛徒.三,豬八戒巧言令色,得過且過,好色貪心但個性忠厚.四,沙悟凈個性忠厚,態度隨和,負責盡職,平息爭論. 以唐三藏師徒四人為主,其他妖魔鬼怪為輔. 西遊記》是繼《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後出現的又一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它的成書,醞釀了七百多年。無數民間藝人和無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為吳承恩的《西遊記》提供了深厚的創作基礎。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註:《廣弘明集》卷二十五載玄奘《請御制三藏聖序表》稱貞觀元年開始西行,今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定在貞觀三年。)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十七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震動中外。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以後門徒慧立、彥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產子,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它們雖還游離於取經故事之外,卻啟發後來作者創作出更多的有關取經的神話。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講」。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自動來護三藏西行。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龍、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我國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說如《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都寫過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緝撫光幌叱呵癸童含闊支祁,他的「神變奮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相近。《取經詩話》雖然粗糙簡單,某些細節如蟠桃變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較清楚地顯示了取經故事的輪廓。從深沙神、鬼子母國、女人國的描寫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遊記》某些章回的雛形。 取經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卷「送」韻「夢」條,引有一千二百餘字的「夢斬涇河龍」,標題作《西遊記》,內容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基本相同。可以想見,至遲在元末明初曾有過一部類似平話的《西遊記》。此外,古代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朴通事諺解》也載有取經故事的梗概。注雲:「詳見《西遊記》。」我們雖還不能斷定《永樂大典》及《朴通事諺解》所引出自一書,但從它們時代的相近與規模的相當來看,卻完全可以肯定在吳承恩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具備。《朴通事諺解》復述了「車遲國斗聖」的梗概,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十分相似。從書中有關的八條注里,還可以窺見元末明初取經故事的輪廓。一條注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子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可見取經故事本身已十分豐富復雜。注中還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鐵板橋下「號齊天大聖」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園蟠桃、老君丹花,又竊王母仙衣「來設慶仙衣會」。李天王奉命「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終賴二郎神捕獲,被觀音押入石縫,「飢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山,將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寫孫悟空的來歷和斗爭歷史已和吳氏《西遊記》大體相同。注中還提到另兩名護法弟子:一個是從《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演變而成的沙和尚;一個是《取經詩話》中不曾提到的黑豬精朱八戒。但是他們的神通都不及孫悟空。可見這時百回本《西遊記》的重要情節早已定型,為吳承恩後來的創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和取經故事在話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時,類似的戲曲創作也產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存元末明初人楊訥所著《西遊記》雜劇,(註:按《錄鬼簿》載:吳昌齡有《西天取經》,題目正名為「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又有《鬼子母揭缽記》,相當於楊本《西遊記》雜劇第三卷「鬼母皈依」。天一閣鈔本《錄鬼簿續集》載:「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名下有《西遊記》劇目,當即今存《楊東萊批評西遊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兒」故事開場,這同樣是後來《西遊記》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 取經故事的最後完成者是吳承恩(1510?-1582?)。(註:劉修業《吳承恩年譜》將生年定為弘治十三年(1500)左右。今按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雲:「因憶少小時,侍客談此,仆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距此「二十餘年」尚雲「少小」,則吳承恩生年最早當在正德初年(1510頃)。)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卻「屢困場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多歲時,始補歲貢生;後因母老家貧,作過短期的長興縣丞。但他長期度過的,卻是一種賣文自給的清苦生活。這固然銷磨了他「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於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他的詩如《瑞龍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借神話傳說,寄託掃盪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鶩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您幫助!
Ⅱ 吳承恩寫西遊記真正目的
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表現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 建議您看一部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展現了吳承恩寫《西遊記》背景和目的。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就已名冠鄉里,他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 ,忠於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
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與他們相近, 「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世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蓄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 。 「此論則比何﹑李通達得多,故其詩作,多自胸臆出之。朱彝尊《明詩綜》 四十八謂其詩 『習氣息除,一時殆鮮其匹。』 吳承恩的詩作浪漫主義氣息又特濃,故被陳文燭稱為 『李太白、 辛幼安之遺也』。」
拓展資料:
《西遊記》又稱央視86版《西遊記》,改編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同名文學古典名著。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一部41集古裝神話劇。由楊潔執導,戴英祿,楊潔,鄒憶青共同編劇,六小齡童、徐少華、遲重瑞、汪粵、馬德華、崔景富、閆懷禮、劉大剛等主演,李世宏、李揚、張雲明、里坡等擔任主要配音。
該劇講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輔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一路搶灘涉險,降妖伏怪,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修正果的故事。
孫悟空是中國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著作《西遊記》中的角色之一,諢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豬悟能、沙悟凈的大師兄。孫悟空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師學會長生之道、七十二變、筋斗雲,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
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他占花果山稱王,大鬧東海龍宮,被天庭招安為弼馬溫,又因嫌官小反下天自稱齊天大聖,然後擊敗天軍復被天庭詔安封為有官無祿的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時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後經觀音點化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東亞文化圈中成為了機智與勇敢的化身,中國民間有人將它奉為神明崇拜。孫悟空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善良、正義、不阿的情懷和追求。
Ⅲ 吳承恩《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是以唐代 的歷史事件為原型
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是以唐代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的歷史事件為原型。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3)吳承恩於西遊記擴展閱讀: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釋義:違反法律,偷渡前往印度)」,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
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Ⅳ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簡介
其實有很多妖怪並不是孫悟空打不過,而是這些妖怪孫悟空根本就不能打,因為這些妖怪的後台都很強大,比如說紅孩兒,最後成為了觀音菩薩旁邊的童子,南海觀世音菩薩的強大,相信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如果孫悟空隨隨便便就把紅孩兒給打了,那麼就相當於沒有給觀世音菩薩面子,而且觀世音菩薩座下的坐騎也曾經下界為妖,這個孫悟空就更不能打了,類似的狀況還有很多,所以西遊記中的妖怪不是說打就能打的,當然除了這個最主要的原因之外,還有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
3、孫悟空故意的
也有一些妖怪是孫悟空故意不打死的,因為在西遊記原著當中,有好多次孫悟空與唐僧的意見都不合,孫悟空也想藉此機會來敲打一下唐僧或者豬八戒,意思就是告訴他們:「打妖怪的事情都歸我,但是到最後師父卻不領情,你們在心裡必須知道這一點,否則我就不幹了。」
Ⅳ 吳承恩是在什麼時候寫西遊記的
西遊記是吳承恩在明代的時候寫的,具體時間歷史並沒有記載。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5)吳承恩於西遊記擴展閱讀:
貞觀年間,玄奘載譽返回長安。他從印度帶回了多尊佛像,而這些佛像也成了中國製作佛像的參照標准。據專家介紹,此次展出的這尊善業泥像可能就是參照玄奘帶回的佛像製作的。
在這尊善業泥像背後,刻有「印度佛像大唐蘇常侍等共作」十二字銘文,也直接說明了這尊泥像和印度的淵源。而印度兩字的出現,也說明了在唐代,除了天竺之外,已經有了印度這個稱謂。
《西遊記》非吳承恩原創:
據專家介紹,《西遊記》的作者為吳承恩,但是吳承恩並非西遊記故事的原創者,而是集大成者。
此前,在甘肅張掖博物館曾對外公布了一組「西遊記」壁畫,在約十六平方米的牆面上,繪制著10個西天取經的故事。據專家考證,這批壁畫的繪制年代可能應是元末明初,這就意味著,要比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代還要早200多年。
此外,在敦煌莫高窟中,也發現了唐僧取經壁畫,比大佛寺的又要早一百多年。在壁畫中,取經的隊伍只有唐僧和孫悟空兩個人,而這也正是西夏(北宋)這一時期流傳的「西遊記」版本,或許是最早的《西遊記》。
「西遊記」的故事雖然成型很早,但由於一直沒有具體的作者,使得這部作品的改編整合者吳承恩成了作者,從而名垂青史。
Ⅵ 吳承恩寫西遊記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目的
寫作目的: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表現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
寫作背景:吳承恩自幼聰穎敏慧,少年時代即以文名冠鄉里。「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喜讀野史,愛聽神怪傳說,對日後撰寫西遊記有相當幫助。
中秀才後因不喜科舉八股文,故屢試不第。後因母老家貧,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後放浪詩酒而過餘生。
吳承恩簡介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吳承恩出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一個學官淪為商人的家庭。
1529年(嘉靖八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大44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吳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修建行台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跡。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遊湖南新化(古梅山)賣文寫書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3歲,晚年在貧窮中逝世。
(6)吳承恩於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
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Ⅶ 吳承恩為什麼要寫西遊記
一、《西遊記》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個映射,是對現實社會的寫照。
二、作品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三、人物簡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他生活在明代中葉,約當公元1500~1582年間;出生在一個由文職小官僚而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極好讀書,但常遭官府吏胥敲詐,對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意。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是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吳承恩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吳承恩的外甥孫丘度搜集其殘存之稿,僅「存十一於千百」,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Ⅷ 求吳承恩與西遊記百度雲盤資源
吳承恩與西遊記》是由北京詠酮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闞衛平執導,王樹強、丁愛敏編劇,六小齡童、遲重瑞、馬德華、劉大剛主演的神話3D立體電視劇。[1]該劇講述了主人公吳承恩大智若愚、崇尚公正、風流倜儻、詩文書畫、千古一絕的故事;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與劇中原始人物形象交相輝映。 2009年12月4日,該劇獲比利時電影節「第一屆國際立體電影節佩龍杯長篇獎」。
Ⅸ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寫作年代是什麼時候
《西遊記》寫作時間是明朝。
《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此後寫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除妖降魔、戰勝困難的故事。
書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畫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並且《西遊記》富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其隱含意義非常深遠,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可以從佛、道、俗等多個角度欣賞,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9)吳承恩於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
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Ⅹ 西遊記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吳承恩著有《西遊記》、《禹鼎記》、《射陽集》四冊四卷、《春秋列傳序》。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吳承恩一生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吳承恩50歲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10)吳承恩於西遊記擴展閱讀:
吳承恩的寫作特點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與他們相近, 「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世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蓄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 。 「此論則比何﹑李通達得多,故其詩作,多自胸臆出之。
他在 《花草新編序》 中說: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藝不惟其類。 麗則俱收,鄭衛可班於雅頌;洪纎並奏,鄶曹無間於齊秦。」 強調文學創作的實績,重視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麗」 ,美也,藝術形式美是其價值之所在。這就突破了明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文學觀,獨樹一幟,倡導文藝創作的 「情」「摯」 ,追尋 「奇」「麗」 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吳承恩—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