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遺址
㈠ 山西十大景區有哪些
山西十大景區有:五台山、雲岡石窟、北嶽恆山、應縣木塔、懸空寺、雁門關、太原晉祠、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綿山。
1、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里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石窟造像,目前對外開放的洞窟約40個。
4、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是山西十大景區中極具文化底蘊的一個,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漢族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古城不算很大,步行就可以逛完,不願意走路也有電瓶車供遊客乘坐,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晉商文化的氣息。
㈡ 「唐堯帝都」可能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嗎
不是很明確,估計在今河南山西一帶。
2004年6月28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一致認定:近4年來,在襄汾陶寺遺址連續發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宮殿區核心建築,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繪陶器等72件套隨葬品,及以觀天授時為主並兼有祭祀功能的觀象台,通過進一步考證,證實襄汾陶寺遺址極可能為4000多年前堯時代的「唐堯帝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關陶寺文化族屬問題的討論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觀點。1999年秋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聯合組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連續4年8個季度的發掘。截至目前,累計發掘近3000平方米,鑽探500000平方米。發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組成,已考證中期的祭祀觀象區與墓葬區就在中期小城中。觀象台位於中期小城內祭祀區,總面積大約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觀象台遺跡共為四個層面,遺跡壓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層之下,由此推斷,應以觀象授時功能為核心、兼有觀象功能的復合建築。宮殿區位於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圍壕,一面緊南牆,面積約50000平方米。從宮殿核心建築區北入口遺跡的發掘,進一步證實陶寺城址內早、中期宮殿區奢華建築的存在。
據省考古所有關專家介紹,通過4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確立了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與城垣相匹配的貴族大墓。這些發現從聚落形態、社會形態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證實了陶寺遺址極可能為「唐堯帝都」。陶寺遺址不僅確證了5000年中華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續性,而且為我們托出了一個清晰可鑒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廣泛認識價值的堯及堯的時代,並以其自身長久積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會景觀突現眼前。
㈢ 山西省有什麼歷史發展故事嗎
道教在山西發展形成,大約在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省基本已經形成。
㈣ 如何看待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㈤ 為什麼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山西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范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里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5)山西陶寺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的歷史文化: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復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2、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
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
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台戲」。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3、節令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歷,而夏歷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歷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㈥ 山西有哪些旅遊景點
歷史行過,必會留下其印跡。在這片土地上,曾生活著這樣一些民族,或許我們對他們的歷史評價不高,或許我們曾極至醜化、矮化他們,但這些民族以及他們所建立的王朝,實是對我們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斗轉星移,這些民族已經與我們血脈相融,湮沒在歷史煙雲之中。 尋找遠去的民族,尋找消散在歷史迷霧之中的鮮卑、契丹、女真,歷史就在我們腳下……
尋找消失的鮮卑、契丹、女真之旅 4天3晚 ¥2800/人起
大同市博物館-雲岡石窟
【華嚴寺】是大同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大雄寶殿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佛教殿堂。薄伽教藏殿中的遼代彩塑、壁藏堪稱海內孤品,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史上的奇葩!
【善化寺】,始建於唐代,遼金整修。大雄寶殿古樸寧重,是我國現存八大遼代遺存木構建築之一。三聖殿、天王殿等寺內其他建築為金代所建,建築宏偉,是研究我們古代木構建築的精彩實例。
【大同城牆】,為明代征虜大將軍徐達,在原遼、金、元城牆基礎上增擴。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是一座規模宏偉,防禦體系完備的明代城池。
結束行程,返回各地溫暖的家。
㈦ 為什麼是堯碑我已將堯字和山西陶寺出土的朱書扁壺上的堯字作了比較。都是太陽崇拜者!
堯、舜、禹是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是我國傳說時代的聖王。孔穎達在《左傳·哀公六年》疏曰:「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平陽、浦坂、安邑都在山西!
堯治平陽
打開網路App,看更多圖片
堯畫像
堯,姓伊祁名放勛,屬唐陶氏部落。《史記·五帝本紀》贊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論語·泰伯》頌他:「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堯在位時,關心民眾疾苦,為民造福。他開鑿水井,治理河害,制定歷法,發展生產,深受百姓愛戴。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平陽」就是今天的山西臨汾。1978年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發現,從考古學上印證了「堯都平陽」的說法。
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位於臨汾盆地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的陶寺村南,陶寺遺址佔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有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城內大城套小城,區域劃分清晰。既有居住區、也有墓葬區;既有供統治階級居住活動、祭祀、觀天象的宮殿、宗廟、觀象台等場所,也有供貴族、平民居住活動的不同形式小家庭房基,還有水井、道路和窯穴、陶窯、石灰窯等生產生活設施。這些正是文明社會成熟的表現,也符合「王都」的基本條件,應該就是「堯都平陽」之所在。
陶寺遺址古觀象台復原圖
陶寺遺址出土的鼉鼓
陶寺遺址出土的特罄
陶寺土鼓
陶寺彩陶龍盤
臨汾市有堯廟、堯陵,進一步印證了「堯都平陽」這一說法。堯廟位於臨汾市城南四公里,其所在地叫堯廟村。堯陵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北郊村西的澇河北岸,距市區35公里。墓高50米,周長300餘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緊湊,木雕精細。陵周石山懸崖,陵墓由黃土堆積而成,古柏蔥郁覆蓋,清流環繞而過,景色秀麗壯觀。1984年中國考古研究院專家考證,陵丘屬人為形成,再根據堯陵附近發現陶片推測,4000餘年前人類曾在此活動居住。這與當地傳說,葬堯時人們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堯廟
堯陵
舜治蒲坂
舜畫像
舜,姓姚明重華,本是虞氏的一平民,相傳舜青年時代耕於歷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其活動的中心區域在今運城市永濟一帶。舜以孝聞名,家人對他都很刻薄,「父頑,母嚚,弟像傲」,但舜都能善待,《尚書》雲:「德自舜明。」《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由於其
㈧ 陶寺遺址觀象台復原模型在山西博物院有嗎有的話具體什麼展館
s頭6象看H片
㈨ 山西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後裔
不是匈奴人的後裔。
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
把中國范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
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里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大禹去世後,其子啟繼位。夏朝早期的統治中心在今山西晉南夏縣一帶,今夏縣東下馮遺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時,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餘地方則散布著十幾個方國部落。
西周初期大規模分封諸侯,山西中南部為十餘個諸侯的領地,其中主要諸侯國是晉國。
春秋時期,晉國發展強大,逐步兼並了周邊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陝西東部,設置有50餘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餘縣。晉國是郡縣制的起源地,後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
(9)山西陶寺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的歷史文化
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復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戲曲文化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
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
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台戲」。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大戲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蒲劇又稱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今永濟)而得名,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
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劇目多達1000餘個;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後,隨著晉中地區經濟的繁榮,中路梆子名氣愈益響亮,以「晉劇」稱名於世;明朝末年,
二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起源於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小戲
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受宗教文化影響,山西有晉北道情、洪洞道情、臨縣道情戲、永濟道情戲等道情戲;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有16種;
「碗碗腔」劇種代表為「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其他小戲有二人台、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台小戲、蛤蟆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
㈩ 圖中山西省內那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什麼
山西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不少,以下所列都是。
陶寺遺址,是中國山西省襄汾縣一個龍山文化時期
東太堡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鄉東太堡村
八里坪遺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城東35公里鄭庄鎮八里村東北台地八里坪
合室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北5公里合室鄉合室村東北的台地上
壁頭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
山城峁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婁煩鎮舊婁煩村
梁村遺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城東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
沙窟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黃山鄉沙窟村西
瓦窯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西北2公里城關鎮瓦窯村
白燕遺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城東北約15公里的白燕村西
腦張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城南六公里西賈鄉西魏村腦張東南
辛章遺址,位於山西省原平市中陽鄉辛章村東約50米處滹沱河東岸台地上
高山遺址,是一處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高山鎮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高都遺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城東北21公里的高都鎮保伏村北寨上附近
鵝毛口遺址,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城西北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