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山
1. 山呀嘛山不平 路呀嘛路不平 歌曲名字叫什麼
濟公游記
山呀么山不平,路呀么路不平,
你不平他不平,內煩惱堵在心容。
事呀么事不平,心呀么心不平,
這不平那不平,處處有不平。
嘿呀!………
心凈萬事凈,
嘿呀!………
心平萬事平。
嘿呀!………
心凈萬事凈,
嘿呀!………
心平萬事平
2. 李元陽的游記山水
李元陽是古代雲南最著名的山水詩人和游記作家。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酷愛遊山玩水的李元陽「以外艱(父喪)去任,遂里居不出。」以後的30多年間,他首先將他的居住地改造成為一個園林,以便悠遊林下、寄情山水。他於宅後作「默游園」,郭外作纓江、艷雪二亭台,鑒湖、綠野二樓,日夕讀書論道其中。其讀書亭近中溪,自題對聯:「花間鶴是仙都送;階下泉從雪澗來。」有友贈聯雲:「一人林下烹仙茗;萬卷堂中聽響泉。」接著便四處出遊,足跡幾達半個雲南。
省城昆明是李元陽訪古探幽的重點。他從高泛舟滇池,被周邊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深情地寫下了:「不到昆明三十年,重來今日已皤然。擔頭詩卷半挑酒,水上人家都種蓮。山色滿湖能不醉?荷香十里欲登仙。碧雞岩畔堪題字,好把滇歌取次鐫。」太華山(昆明西山)的羅漢岩(龍門所在地)特別險奇,《一統志》載:「在太華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仞,常繞白雲;其北迤邐幽奧,相傳為梁王避暑宮。」李元陽泛舟滇池後,登山漫遊羅漢岩,被羅漢岩的險奇所吸引,寫下了一首長達200多字的古體詩《羅漢岩》:「湖山飛岩映波綠,石壁插水山不足。艤艇躋攀到上頭,下見湖光洗寒玉。寒玉洶涌動席前,二十萬頃涵雲煙。冥冥一鶴飛不去,天際迴翔似有緣……」西山諸峰中,還有一座山峰「狀若耳竅,因名進耳。」進耳山上有一座環境清幽的進耳寺,李元陽漫步在進耳寺里,口佔了一首七律:「江海閑身得漫遊,蓮宮一榻喜清幽。湖窺水鑒頻疑曙,風度岩廊易作秋。千里遮圍山勢合,孤帆迢遞海門收。禽魚上下應無數,獨羨安眠沙際鷗。」「螺峰擁翠」是明代昆明的六景之一,螺峰山也名圓通山,山下有元代古剎圓通寺,山上亭台樓閣隱現在茂密的樹林中,是文人墨客重九登臨的首選之地,也是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的重要場所。一生禮佛並寫過許多禪詩的李元陽,曾多次到圓通寺朝拜。有一次,他朝拜畢佛祖,從圓通山南麓陡峭的石壁下登山,被陡峭、多姿的石壁所打動,不禁寫下了一首七絕:「鐵壁蜷然擁紺宮,曲崖石磴穿玲瓏。何年脫下蒼龍骨,至今鱗甲生秋風。」
嵩明葯靈山,又名秀崧山,海拔2627.4米,是一座風光旖旎、生長著300多種葯材的名山,山上有一座很有名氣的何有庵。李元陽有感於庵主「白齋師」的為人,特寫了一篇《嵩明何有庵記》。該記在稱頌了「白齋師」的為人後,還對何有庵的環境和設施有所記錄:「按狀,庵跨崧山,前為樓閣奉彌勒像,後為觀音殿,左為茄藍殿,右為祖師堂,金碧丹堊,在翠煙碧瀾之上。左山為蟠尾,凡三。顧右,則海子三隱三現。」
家鄉大理,更是到處都留有李元陽的足跡。他泛舟洱海,觀察之細,令人贊嘆。白天的洱海是:「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夜晚的洱海是:「不見波跳險,但聞搖櫓聲。漁燈在一舍,斗柄正三更。」;晴天的洱海是「琉璃瀉萬古,灝氣開鴻蒙。風恬水無波,一鏡涵虛空。澄明萬象麗,照耀金銀宮。中流棹謳發,心與境俱融。」;陰雨的洱海是:「風輕雨細一江浪,鳧沒鷗興幾葉舟。」居住在蒼山中溪旁的李元陽,對蒼山的描寫就更多,更細膩了,從宏觀上看蒼山是:「點蒼山勢若游龍,深入煙霞第幾重?二十四峰青欲滴,中間一朵白芙蓉。」(《游蒼山背白石岩》);從微觀上看蒼山「玉帶雲」是:「蒼山多白雲,鮮妍逗高岊。風吹雲縷分,如絲又如纈。悠揚出崦嵫,縈回戀□嵲。暫開非有祛,才定翻成掣。翩然鵬翼垂,郁彼隼旟揭。來封隱士廬,占斷蒼虹穴。色形稍染日,石礙疑堆雪。須臾風候殊,變態不容瞥。但見翠微間,玉英紛點綴。逢迎似袂連,接續如牽紲。一帶縆山腰,玉光同皎潔。橫亘百里長,延緣渾如截。曙色慾曈曨,見者為擊節。方輿富偉觀,此境真奇絕。傳圖反見疑,欲說難為舌。漢家禪五陵,茲山方隔別。留與山中人,晨夕自怡悅。」(《點蒼山夏秋有白雲如帶,橫亘山腰,世稱奇絕》)。蒼山馬龍峰和聖應峰之間的「清碧溪」,是蒼山的一個著名景觀。那裡,自上而下有三潭清澈、甘洌的泉水,稱為「水疊三潭」。李元陽曾三次探訪這個名勝,並寫過一篇《游清溪三潭記》。他在這篇游記中說,清碧溪之水「明瑩不可藏針」,水底青綠黑白的石子「麗於寶玉」;還說,若有樹葉落到潭中的水面,就會有小鳥立即飛到水面用嘴叼去;「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鴉碧色,上潭水光鸚綠色。」
漾濞縣境內,蒼山龍泉峰與玉局峰西麓,有聞名遐邇的石門關。李元陽游覽石門關,被石門關的險峻和奇景所震撼,曾寫下《石門山行》、《游石門關記》等詩文。《石門山行》是一首七言古詩,該詩長達210字,將石門山的險峻和奇異景觀寫得淋漓盡致:「石門倚天千仞青,花源崖夾春冥冥。芝牆瑤洞杳莫測,羽衣金節藏仙靈。仙人乘鸞從此去,石扇千年永不扃。上有五城之絳闕,雨暘祈報稱明馨,我來窺門入不得,遙尋石磴迂游軿。須臾得到洞天上,拜謁虛皇禮列星。萬丈鐵崖無尺土,淄泉直落聲丁丁。青冥下視不見底,白晝倏忽生雷霆。……」
劍川西南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佛教名山石寶山。李元陽曾兩次到此訪古探幽,第一次是嘉靖九年(1530年),李元陽陪同被謫戍雲南永昌的四川狀元楊慎一道登山;另一次是32年之後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元陽與弟李元和等人重遊。兩次游覽石寶山,李元陽都寫有詳細的游記,第二次游覽時,他還在石寶山的崖壁上題了這樣一首詩:「劍海西來石寶山,凌風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構飛閣,石窟層層可閉圜。恍疑片雲天上落,五丁把往留人間。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數?老藤穿石掛虛空,欲墮不墮寒人股。」
賓川雞足山海拔3240米,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明代時有大小佛寺、庵院100多所。李元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雞足山,寫有長達2400多字的《游雞足山記》,對雞足山的風光、佛寺、僧人有較詳細的記錄。李元陽游雞足山,還寫有一首五言古詩《同諸人渡榆水上雞足山大頂》,這首長達260字的詩描寫了他與諸人登雞足山時所見到的許多景觀:「乘興訪名山,發掉榆河涘。蘭舠辭碧波,躍浪看鱣鮪。……突見華首門,下拜斯為美。古松千尺強,馬遠畫中似。檜枝如建纛,半被雷火死。排空羅漢壁,嵌洞援藤藠。……」
李元陽的山水詩清新、雋永,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他曾說:「古今游觀題詠,不在園苑則在宮觀,不在宮觀而在岩洞,皆以山水形狀之變無窮,故章句之變亦無窮。然寄墨於園苑者以年計,寄宮觀者以世計,寄岩洞者與山河同其永矣。」李元陽的游記大多景不虛設,必在寫景中搖盪胸次,寫出生生不盡的意來。如游雞足山天柱峰普光殿,見大殿恢宏,不由得生出了「追維存歿」之情來,「恨歿者長往,存者不再見矣。江山千古,登眺須臾,勝跡既留,音容在目。」(《游雞足山記》)李元陽游記的另一特點是文有賦心,但又脫去漢代大賦不厭其煩的長篇鋪敘、堆砌辭藻的惡習,而具有六朝抒情小賦清新明麗的特點。如《翠屏草堂記》篇幅短小、文辭清麗,就體現了抒情小賦的特徵。有人認為,李元陽的游記宗法於柳宗元,且得其神髓,如果就其風格的瘦削、幽遠,藝術上的融情於景、鋪排收結來講、李元陽的確是學柳而得柳。不僅如此,李元陽的游記也於法外創新,如風格的峭潔就甚於柳宗元。
3. 爬山清山的游記作文大全
1: 游三清山_700字
大家知道江西有座三清山嗎?聽說那裡風光秀麗,景物奇特,可以跟廬山比美。我很想去瀏覽,於是暑假我們就啟程去了。
坐好幾個小時的火車,再換大巴,才到達這三清山的腳下。大巴車剛駛進景區,撲面而來的是山裡特有的清新氣息。為了能更好地觀賞三清山的美,我們在山腳下住宿一晚,選擇第二天清晨上山。陌生的床鋪,我興奮得睡不著,於是第二天六點我就起床了。站在玻璃窗前往山上看,哇!根本看不到山啊!全是霧茫茫一片帶著疑惑的我隨著導游出發了。
我們先坐纜車到半山腰,再開始登山。坐在纜車下往下看,好高啊!如果摔下去肯定會粉身碎骨的。我看到的是鬱郁蔥蔥的一片森林,導游說江西是植被覆蓋率偏高的省份。一段接著一段,我們到達了半山腰,下了纜車,更大的綠色映入眼簾。太陽緩緩升起了,但霧還是沒有完全散開,我們好像踩在雲里行走一樣。瞧,棧道拐角的那個地方好像仙境一樣,只看到霧,我和媽媽抓住時機拍下了照片。繼續往前走,導游姐姐指著遠處的兩塊石頭問我,那像什麼?我打量了半天,說不上來。她指點了下說像不像黃鼠狼給雞拜年?我恍然大悟,真的很像啊!於是,我饒有興趣,她指點出更多奇特的景觀,看,那塊長長立著的石頭是仙人指路,那兩棵挨在一起的松樹是親密的朋友,還有黃獅頂球。。。。。。大自然的景物真的好奇特,好有趣。我都目不暇接,數不過來了。
霧終於散開了,不知不覺已經是中午了。陽光照射下,山更美了。樹葉上泛著點點金光。那一面的懸崖峭壁好像用斧頭整齊劈開一樣,非常光滑。我站在棧道上,雙腿在發抖,就怕一不小心滑下去。再看看那邊的幾塊大石頭,跟山的鏈接就一點點,彷彿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推倒。
我們在山上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導游說因為時間的關系,只瀏覽了一部分,我們意猶未盡地坐上了返程的車。祖國的大好河山真的好美啊!
2: 三清山之旅_800字
江西省上饒市東北部有一座直插雲霄的青山——三清山。它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國家自然遺產,也是國家5A級旅遊區,有1800多米高。今日,我慕名來到這兒,就是為了一睹她的芳容。
來到山腳,抬頭一看,美麗多姿的三清山在朝陽的映襯下,顯得神聖端莊,嫻靜優雅,宛如一位賢德的女子站立在溫暖的陽光下微笑,此時的三清山,美得不可方物。
爬上半山腰,霧起雲涌,原本清晰地三清山被一種朦朧的美感所替代,時而顯現,時而遮掩,像害羞的小姑娘扭扭捏捏。雲霧繚繞,一陣風吹過,雲霧撲面而來,深吸一口氣,霧化作了調皮的小水珠,降落在我的臉上,濕濕涼涼的,使人清醒。看看霧吧!有的一縷一縷,像絲線掛在空中,有的一團一團,像棉花鋪在空中,還有的薄薄的,淡淡的,一片一片浮在空中……不一會兒,霧漸漸濃起來了,白茫茫一片,看不見對面的山了,看不見耀眼的太陽了,也看不見鬱郁蔥蔥的樹林了。眼前就像一張白紙,凈得不見任何雜質,白的不見其他顏色,伸手去抓,霧好像跟人捉迷藏似的,怎麼也抓不住,真是讓人又好奇又著急。此時的霧,已像牛奶一樣濃了,讓人看不清前面的路,可是不一會兒,淅淅瀝瀝竟下起小雨來了,霧只好躲到一邊去了,待霧散去,眼前豁然一亮,遠處竟是光芒萬丈!真是「那邊日頭這邊雨」啊!令人驚奇的是,三清山的右邊顯現出了一尊看似婦女的石像,叫「東方女神」,真是鬼斧神工。轉過頭,令人更驚奇的是,左邊有一塊長長的石頭矗立在群山之間,壯觀宏偉,俗稱「巨蟒出山」,「蛇頭」直徑達35米,「蛇脖」直徑只達8米,在花崗岩山之中顯得蔚為壯觀,令人拍手稱贊,這兩大絕景,來之不易啊!在絕景的映襯下,此時的三清山,神奇而又壯觀。
登上山頂,群山盡在我的腳下,眺望,連綿起伏的山脈一眼望不到邊,俯視,鬱郁蔥蔥的樹林保護著三清山,隱約可見叢林中跳動的身影,是松鼠?是猴子?還是狸貓?誰也不知道。此時的三清山,神秘而又充滿生機。
神奇的三清山,願你繼續綠樹成蔭,美麗如畫!
3: 登三清山
「唉,好難受啊!」我有氣無力地喊道。怎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要去三清山,所以要乘汽車,,可我偏偏有暈車症。上車不到半小時,我那不爭氣的胃便發出了抗議。車一震一震的,我的胃也跟著波濤起伏,令我難受不已。可是,為了領略三清山的美景,看那「江南第一仙峰」的容貌,沒辦法,只好忍了。
經過漫長的四個多小時車程,我們終於到了三清山。一到三清山,我整個人也精神了許多。我們要先坐索道上山,可誰知,今日人山人海,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我們的導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拿到了497號。唉,沒辦法,只好等了。又經過了近3個小時的漫長等待,終於輪到我們了。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覽車,只見覽車「唰」地向前駛去,一下子跑出去好遠。覽車慢慢上升,我才發現今天天公不作美,山上起了大霧,白茫茫一片,窗外都是霧氣。不過這也給三清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峽谷依然清晰可見,只不過山峰被霧遮著,變得朦朦朧朧,只看得出淡淡的輪廓。就如同一位俏麗的少女,披著一面紗巾,遮遮掩掩,不想讓人看清她的容貌,十分羞澀。那白茫茫的霧里,透著一種神秘,彷彿有什麼特殊的秘密等著人們來探索。沒一會兒,覽車就到了半山腰,接下來就靠我們的雙腳來攀登了,據導游講,爬上山頂還要用兩個多小時,我可憐的腳啊!
剛開始時,我還一步兩個台階,慢慢地變成了一步一個台階了,還不時停下來喘口氣,感覺這台階彷彿怎麼也走不完,走了半天還有台階。這時霧稍稍散去,我被不遠處的一個山峰吸引住了!它如同一條巨蟒,張開大嘴,准備將洞口渾然不知的獵物一口咬住,因此人們也稱它為「巨蟒出山」。一會兒,前面一塊峭壁更是讓我心驚肉跳。大風將厚厚的霧吹走,我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它足有幾十層樓高,尤其是最上面一塊,好象搖搖欲墜,彷彿風一吹就會掉下來一般,讓人望而生畏。我害處隨時會它掉下來,便立即離開了。往前的一塊巨石又讓我驚嘆不已,它如同一位仙人伸出一根手指,在為世人指一條明路,告訴他們美好的未來。所以人們稱它為「仙人指路」。這時霧又退去了一些,我悄悄地看了一眼峽谷,發覺自己一下子站在這么高的地方,便有了恐高症,立即將目光收了回來,只敢偷偷地去瞄一眼。
這三清山上,古樹十分好客,在我們攀登的時候,它經常會伸出長長的手臂——樹枝來向我們打招呼。我們也不時地彎下腰,鞠一躬來回禮。放眼望去,除了白茫茫的霧,還有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樹林,鬱郁蔥蔥的樹林給山峰增添一份生趣,更多了一份生機,給人一片生機盎然的感覺。這時天又下起了雨,雨滴如同一個個小精靈降臨人間,它們可淘氣了,跳到我們的雨衣上玩起來了滑滑梯,一個接著一個滑落地面,調皮極了。再往前走一會,就要到山頂了,這時風突然大了起來,驚慌失措的我沒有一點准備,風如同一位生氣的大人發狂著,憤怒著,咆哮著,只聽見「嘩嘩」的聲音,我的雨衣被它無情地吹了起來,我艱難地行走著,終於風停止了咆哮,變得安靜了,我們也到了山頂最後的景點——乾坤台。導游說如果今天沒有霧的話,站在上面手彷彿可以摸到藍天白雲,腳彷彿踩著地,真正的天地人三合一,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可惜,今天起了大霧我就不能享受這么美妙的事了!但來了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知不覺,已是下午了,該坐索道下山了就在我們要步行到索道時,古樹又伸出長長的樹枝向我們道別,還將雨滴撒落到我們身上,當作送別的禮物給我,我也依依不捨地與它道別,與三清山道貌岸然別。
再見了,三清山!我一定還會來看你!人們都有說三清山要三次才能看清,我這次沒有看清你,因此我還要看你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把你看清!
4. 褒禪山游記全文
《游褒禪山記》原文和譯文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5. 為什麼要學習古詩。有什麼用
學古詩是讓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學習他們的高尚情操,也是我們一步步向上學習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向上攀登,超越古人。
詩句的運用或優美或剛勁,有如畫的意境,會讓人在閱讀以及理解中彷彿身臨其境。規格整齊,平仄押韻,可以說是先人竭精,結晶之作,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能讓人感覺到美,如沐春風。當然,在學校的學習中可能會因為要學而學,不能夠從自主角度出發,會產生逆反心理,不能不說是應試教育的遺憾。
現在很多學生都不太重視古詩詞的賞析解讀,認為考試也就幾分,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其實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當代學生更要學習、汲取古代智慧,加強自身修養,達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內涵,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古詩詞鑒賞更是直接或間接培養一個人的思想底蘊,因此成為語文科目中佔有的比重是比較大的,當然學習古詩詞鑒賞更要把握其核心的思維方法和訓練方式,循序漸進地學好古詩詞鑒賞。
為什麼要學習古詩詞呢?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文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團結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生機。
讓我們誦讀古詩文,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中國人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誦讀古詩詞 可以培養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音樂美。反復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反復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大量誦讀古詩文,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領悟詞句中比喻、誇張、對比的精妙之處,賞識能力得到提高,語言底氣就足了。有了底氣,才有靈氣,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行文下筆輕松,語言流暢,直至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當然,古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創造性地繼承,在成長過程中體驗詩意化的生活,迸發出澎湃的創造活力!
6. 描寫山水的游記及賞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7. 求一篇關於大山游記的作文
那一夜枕著大黑山,睡得好香。早飯過後,我們便乘車上山了。聽發動機的隆隆聲,就知道山勢在漸高漸陡。車窗外綠色山濤中不時兀立起一座奇峰、一面絕壁。山把路漸漸地擠窄,司機見前面的路是一個胳膊肘彎,樹高柳深,急速地打著方向盤,及至兜轉過來,才知這里是一個對頭彎,車只好泊在一片山影中。車內鬨笑著,笑司機,也笑路會捉弄人。
我們一行人下了車,尋著灌木叢中的石級,沿著澗邊蜿蜒前行,山風從山谷中蜿蜿蜒蜒地吹過來。山澗里有時可見淙淙的流水,有時又見溪流潛行於岩石下面、綠樹叢中。溪流邊不時有橙黑相間的蝴蝶起起落落。一路上時有火紅的石竹花、橙黃的野百合、藍紫色的桔梗,在茂密的灌木叢中,在高大的橡樹下亭亭玉立,十分惹眼。
山路向左一轉,石級漸漸變陡,重重疊疊的樹蔭或淡或濃,曲曲折折地鋪在石級上。一路上林下時有巨石三三兩兩如牛卧、像金剛怒目而立、似玉案平坦如砥。那如砥巨石恰好平置,若以此為榻,枕著山風、枕著鳥鳴,或醉或夢,豈不快哉!
高大的橡樹、山楊、山榆,或綠蔭如蓋,或枝杈旁逸橫斜於路,大樹下便是滿山遍野的山杜鵑。我想:春天花紅松綠,該又是一番景色。
我們幾個人漸漸地落在了後邊,遠處山林中不時盪起一陣陣招呼聲,一時山回谷應,我們答應著不由地加快了腳步。等我們向右一轉,只見一群群巨石越過樹梢沖天而立就。我們顧不上氣喘噓噓,三步並做兩步來到了巨石腳下,想必這便是石林了。舉目望去:一突兀的石壁迎面而立,石壁的半腰處還長著一簇桑樹。石林中間有路通向山後。路的右邊一組巨石大約有十五六米高,且筆筆直直立於山頂,石林下臨深谷,更顯得挺拔、偉岸。石林腳下山崖邊幾棵一人多高的桑葚兒樹,婀娜多姿,綠得可人,恰與褐紅色剛勁的石林相映成趣。這幾棵桑葚兒樹正當風口,正是因了流淌的山風,才有了樹的婀娜。
我們幾個人,或指點著自己的發現,或與石林「相看兩不厭」。這時,我看到右邊石林最外面一巨石如柱,柱頂上擎著一塊卧牛般的巨石。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這卧牛石底部一側為啥還有三個圓圓的坑?仰頭而視,那巨石似乎搖搖欲墜。緊挨著巨石柱的大石條,有的如劍、有的似矛、有的像羅漢……有的巨石上面還頂著雞蛋磙子一般的卵石,有的則擎著磨圓了稜角的大石塊。這其中有的像調皮的猴子,有的像剛剛落腳絕巘的山隼……有兩塊巨石剛剛欠開了一道縫,恰又讓一猴頭般的石頭嵌在其中。有兩巨石,恰容一線光透過,是誰在這里剛剛試過倚天之寶劍?有的巨石已從一石柱頂端跌落下來,卻被身旁的石柱猛地頂住。這些巨石,擁擁擠擠,相依相偎,如同兄弟般並肩而立,正因如此,他們才能肩挑日月,風雨同行。這頂天立地的巨石多像遼西硬朗朗的漢子啊!
面對如此壯美的石林,我一直在驚嘆。
驚嘆天工地斧,又相見恨晚。
8. 作文游記虞山半日游600字
虞山----中國吳文化第一山,素有「十里青山半里城」之稱,是江南沿長江一帶最高山脈。今天,我終於一睹這石骨嶙峋,險峻偉岸的大山----虞山。
乘著游覽車沿著山路而上,路兩邊是鬱郁蔥蔥的樹林。山路十分陡峭,不時有大轉彎或大斜坡,司機卻應付自如。我雖然坐在車里,但感受到了過山車的滋味。車子時而上,時而下,時而左,時而右,還沒下車,就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隨著鬧嚷嚷的人群,我們來到了一處小小的亭閣。坐在欄桿上,迎著涼爽的秋風,抬頭就是一片又一片綠色的美麗森林;低頭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大片草地上盛開著一朵朵、一叢叢的美麗鮮花,一邊則是一小簇一小簇的灌木叢。綠色襯托著彩色,彩色掩映著綠色,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突然,一條隱藏在林中的羊腸小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和爸爸一起順著亂石鋪成的台階拾級而下。當我們經過一座石橋時,我忍不住叫了起來。一塊碩大無比的岩石騰空架在台階和峭壁之間。一旁的一堆亂師互相架著,懸在半空中。我們繼續往下走,猛然發現石橋下只有幾塊石頭,這些石頭又是靠架在空中的巨石護住,才撐起那座石橋的。橋洞下的那些石頭凹凹凸凸、高高低低、層層疊疊、錯錯落落,彷彿一動就會紛紛落下,令人毛骨悚然。 我在洞下擺了許多POSE,可惜也只是裝樣,掩飾不住我內心的恐懼。
夕陽西下,我們踏上了歸途。遠處的一抹雲霞,還在天空看著那美麗的虞山,久久不願離去……
9. 寫一篇游記山水的作文加想像和聯想
《大草原游記》七月十日,我去了大草原。連綿起伏的小山坡披著茂盛的綠草,綠草中滿是漂亮的小野花,紅的,黃的,粉的,紫的,藍的,白的……整個草原就像一個大花園,草原里偶爾有幾棵楊樹、樺樹、松樹,綠綠的,高高的,就像士兵一樣守護著草原。草原里竟然還有幾個小湖,湖水清澈見底,就像仙女的鏡子,讓羊群和馬兒梳妝打扮。我覺得這里的空氣特別清新,到處都是泥土的氣息和青草味還和著野花的香味,讓我經常情不自禁深深地呼吸,我眼前的草原真是太美了。滿地的野花我們都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在我們來之前只知道這里盛產金蓮花,爸爸自作聰明地指著一朵黃色的小花說:「這就是金蓮花。」,媽媽覺得這長得像小碗狀毛茸茸的小黃花怎麼看怎麼像罌粟花,但大家都知道這肯定不是罌粟花,而且爸爸平時知識淵博,於是我們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說法,都爭著和這些「金蓮花」合影留念。當我們來到湖邊,大片大片的長得像小薔薇花的小黃花大家卻都不知道是什麼了,當地老鄉說這是「金蓮花」,而我們之前叫的「金蓮花」卻是「野罌粟」,我們都哈哈大笑。在牧場里其它的花並不多,卻到處都是一種長著米粒樣的小白花,我好心地拔了幾朵花獻給我騎的小紅馬,小紅馬卻把臉轉到了一邊,馬的主人說這是一種「斷腸草」,有劇毒,馬兒當然都不吃。我覺得這些馬可真聰明,常說馬識途,我覺得馬更識草。這兩段小插曲給我們這次旅遊增添了許多樂趣。我平時最喜歡騎馬,在北京我常去馬場騎馬,但是北京騎馬都像跑步一樣轉著圈騎,沒有多少意思。在大草原又能騎馬又能欣賞風景感覺特別放鬆,特別好玩。剛開始我也像其他遊客那樣只能騎在在馬背上面慢慢走,到了目的地後我想自己騎馬,但爸爸媽媽擔心有危險就讓馬的主人抱著我騎同一匹馬,跑了一圈後我還是意猶未盡,我要求自己騎著馬再跑一回,爸爸媽媽同意了,但是得馬的主人騎另外一匹馬牽著我的馬的韁繩,我緊緊地抓著馬鞍前的把手,兩腳緊緊地蹬著馬鐙,跟著馬的節奏不停的騰空,我感覺就像要飛起來了,耳邊的風嗖嗖作響,但是我心裡一點也不害怕。這回騎馬我可真感到心滿意足了,馬的主人也誇我騎得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