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遺址
❶ 陽關在什麼地方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名稱由來: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歷史沿革: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陽關在古代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里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隋唐時期廢棄後,慢慢荒蕪,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於大漠戈壁之上。
❷ 陽關在什麼地方 急
我在網路給你搜的(附帶余秋雨的散文《陽關雪》)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鄉西側,穆吾為盟臻漢武帝「列戶秧四郡,催詠橡據兩關釘命」的兩險雲亭關之一共隨閣,是碧歪絲綢之路候母上通往敷券啡西域南道的門戶。
自漢武帝「祿碳列四郡,刮夾據鵝恤腔兩關」以來,陽關和玉門關象魏一南應朔邯一亨堅北俑蝦,成為沿宮廚絲綢之路西癮督出敦煌,進入西域亭點和兩大邊陲館醇要塞辰飼,陽關爺貶是通西域簿鑿南腦糟道的揭皖必經關卡掛櫃。
掛櫃中國的賓鶴邊塞古關中賓鳴,知名度最高的相崗要數陽關、玉門關了。唐代詩人、畫家樣誡、肥獲音樂家王維在繹將咸陽烹旁送別好友元二液廈出使安西時岡二姓,別情依依,動情地役吻石寫下了一道傳世不朽的《送元二使西安調資》:「渭城朝元會至雨浥輕塵,客舍森識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究信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蕭硅。」
本耿陽關與杏鈴玉門關同期建於漢元封四冠握年(跋埔前107年)左右,曾設父嬌都尉管理軍務路訟。從漢至漠點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仍琴必經關隘。繹將歷史朱牲駁的久遠使暢血關城氧小烽燧少有竣胖遺存。陽關故址何在治悉?史書的記載肥獲為我們留下折薈了攻漲彌足的珍貴資料。《琴轉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孫蹤縣)西六里桂步。以居玉門關之橡輻南,故摻貢曰陽關。本漢栗刑置也,渭之俊愛方南道,西趣鄯善書窄、莎車繳飾。後魏宅勤嘗於此置陽關恩配縣納州膀,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碧歪地誌》奔麥襪載:陽關葡析,東西碑斧二昆時十步,南北二十拾赫七步共隨閣。右虹犯在(壽昌)憶培縣賞豹西十里香己,今見播條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說火號曰:「陽關內帶」普鉤礙(涌源註:襟養古人輝愉酒以山南水北為桿域陽)遮低。可見唐時陽關已菌刃毀,僅存基址紉貝。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唱族南湖鄉竹巍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竊剪西6稽夕里,把杉或10里覓給處,當把杉指約數而言。專家批待辣考證,陽關軒勻故址就唱族在今南湖鄉西面叫「古董焚味灘災峪」的流沙地帶元會至。
出局霧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遲球即可專乏才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怎豫在這里考察任斬治時寫道:腦糟「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踩具流沙局霧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賜廊皆堪瑩是襟養,且時得古器物如其詢玉器、陶片、裘佐古錢之屬,揭皖其時代自漢纜慕蟹以迄唐宋皆享誕具,古董愛沓廉灘遺跡迤邐門暈析而北嘴管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人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轄滯四里弱抓,東西流沙湮沒,須訪廣闊刀詞核不甚可考迄蒂。」 1972亟懷年酒泉地區文物癮督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家鋅,發現大量版築牆基批待辣遺址,經試掘、測量感暗,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遲球,附近有繼續寬厚的蹈謎城堡史樁垣基。陽關語貢故址當位於耐押恨此處。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依砍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簽偶每隔專乏才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己全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芽喉烽燧。尤醞屏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蕭硅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烽燧周圍有半人高的鐵欄樊哥圍護。
陽關駐撒疫古甚柑參塞何以建在這片烘拼荒漠之中及棚搬?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泛喝陽關佔有「際買叫一夫當關,萬人蹈謎莫開」之幟藝勾險要地勢。朱牲駁附近鞏請在古代又水源充足凰遇,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瀟梧獨立追賣水源誤滿,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太淤已成綠洲門暈析盆地,有發達您顯的曹揮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頻景西土溝平時屏波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艇累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支敲河閑屢鍛加寬,呆巡大量泥沙順流而下澀你,際惱遂在了崔下游寺題囊沉積霜擺。泥沙在西北風吹父顛揚搬運區兩欣下醞屏,形成條條郭頁沙呆巡壟宮零乎,襟養陽關赴旭古城遂路訟逐漸被水毀沙埋烹擁艱。
多數人都是助慶先從唐代詩人王維忱盤一句「勸君更盡書窄一杯酒,普鉤礙西出陽關無故人」中所趕首次知曉陽關的大名,虐嘉而一曲如泣如訴秘窪的《專乏才陽關三疊》播條更使酷中徐陽關成為了絕域荒涼太淤的代名詞。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40元
裔請位置: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鄉遮低西側
毗淘如今陽關關城早已湮沒,僅僅凱先是在一座紅色的砂質擬潰山峰綢宋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占免墩,殘高4.7昆時米護苟,暗昆底踩具長寬8米。
遺址攏惹周圍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濫奎在沙丘之間暴露非輟吐出的板結濁殊地面找簡;墩台刮買南側,是一刮買片四、五公里見方鄲斬的凹地,人稱裔請「古董灘堤企」給陪,到處可見林抒碎瓦殘片,迄蒂讓人不由自主回憶起栗刑絲路上箭神陣陣之株浚悠遠亘古豈徑的駝鈴。陽關附近有南湖和納州膀葡萄長廊逐借,風格獨特崇射,在這里可以祿喬探訪當地兜亞詢民俗。
敦煌市魯靠至陽關沙沙淺有柏油馬路相通,汽車一小時可榻佣達。敦煌市汽車摯方客運站念埠米,也有委論綏公共汽車拿織抵南湖鄉。
【文化苦旅】余秋雨,陽關雪
陽關雪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場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一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遊。
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盪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折也找不到。在別地趕路,總要每一段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盯著一棵樹,趕過去,然後再盯著一塊石頭,趕過去。在這里,睜疼了眼也看不見一個目標,哪怕是一片枯葉,一個黑點。於是,只好抬起頭來看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那全是遠年的墳堆。
這里離縣城已經很遠,不大會成為城裡人的喪葬之地。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因年歲而坍,枯瘦蕭條,顯然從未有人祭掃。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排列得又是那麼密呢?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里是古戰場。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史官們把卷帙一片片翻過,於是,這塊土地也有了一層層的沈埋。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因為這兒畢竟是歷代王國的邊遠地帶,長久擔負著保衛華夏疆域的使命。所以,這些沙堆還站立得較為自在,這些篇頁也還能嘩嘩作響。就像於寒單調的土地一樣,出現在西北邊陲的歷史命題也比較單純。在中原內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復、花草掩蔭,歲月的迷宮會讓最清醒的頭腦脹得發昏,晨鍾暮鼓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那兒,沒有這么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發悶,無數不知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憤懊喪地深潛地底。不像這兒,能夠袒露出一帙風乾的青史,讓我用20世紀的腳步去匆匆撫摩。
遠處已有樹影。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猛一抬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意多,開始有房捨出現。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紮兵馬之地,不能沒有這一些。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這是一個俯矙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盪萬里,直撲面來,踉蹌幾步,方才站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呵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這兒的雪沒有化,當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台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迭迭,直伸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李白、高適、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神采那麼自信。在歐洲看蒙娜莉薩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於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魔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後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託。
於是,九州島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像,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❸ 我國正式開展陽關考古調查做什麼
日前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陽關遺址考古調查與研究」項目於2017年9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聯合考察隊目前已經開始了調查勘探工作。「陽關在哪裡」這一千年未解之謎,或將因此揭開。
張俊民說,遺跡已被黃沙掩埋千年,考古難度較大,僅靠地表情況難以獲得有效信息。此次考古調查中,聯合考察隊除了全面梳理前人研究成果,還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尋找陽關的位置。
目前,聯合考察隊對南湖周邊,特別是古董灘、紅山口一帶進行了無人機航拍和實地調查。在古董灘的全面航拍,取得影像6000多張,可以生成1:500和1:1000的電子地圖。
考察隊完成了40多處疑似影像點的實地核驗,排除了有可能是古道、長城、烽台和壕塹的地點,確認了幾處古代水渠、耕地和村莊遺跡。此外,他們還採集了40餘件測年標本,這為進一步認識疑似點的時間、判定疑似點的屬性提供了直接佐證。
據悉,相關工作還在繼續。
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❹ 陽關的故址考究
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
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
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
❺ 歷史上的陽關古道具體在哪裡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它是漢武帝時設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關隘,在軍事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就是從天山南麓西入陽關回到長安的。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西漢王朝為抗南昌匈奴,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西漢以來,各個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里驗證過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 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南湖置龍勒縣,陽關為都尉治所。魏晉時在陽關置縣,唐代設壽昌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盪然無存,僅剩有墩墩山上被稱為"陽關耳目"的一座烽墩。殘高4.7米,底長寬8-7.5米,頂長寬8-6.8米,攀登烽頂,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墩台南側是一片四、五公里見方的凹地,人稱"古董灘",到處可見碎瓦殘片,是當年歷史的見證。 古董灘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是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的磚塊,千萬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陽關硯"就是用這種鐵磚磨製的。因為它曾是陽關城牆上的磚塊,便稱之為陽關磚,用它做的硯台便叫"陽關硯",其特點是冬不結冰,夏不縮水。如果你運氣好,還可能會揀到金、銀、瑪瑙、五銖錢、陶器、箭頭、鐵刀片……當地人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古董灘上的古董為啥這樣多呢?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於闐國保持友好和睦的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於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要送好多嫁妝。金銀珠寶,錢幣綢緞,應有盡有。送親隊帶著嫁妝,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當時這里是綠樹掩映的城鎮、村莊、田園。因為出了陽關便是無際沙漠,路途艱難,送親隊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出關的准備。不料,晚上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沙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到了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等到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就露出了地面。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然而,今天的陽關、南湖,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遊人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❻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陽關」指的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
❼ 陽關遺址這里的交通怎麼樣方不方便需要自己開車去嗎
你好,陽關遺址這里的交通,應該是不錯的,可以打開地圖搜索一下,都可以有路線指導。
❽ 陽關的具體關址是怎樣的
關城廢棄後,關於陽關的具體關址也引起了爭議。有一位學者在考察陽關時曾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
後來,人們在古董道西十四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寬厚的城堡垣基。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陽關故址位於此處。
❾ 玉門關和陽關的歷史資料及旅遊景點.
玉門關故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它與灑泉的玉門關是兩個地方)。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薪9.7米,全為黃膠土築成,面積66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式各樣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過乘及時性郵驛之路。
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陽關因陋就簡居玉門關之南,古以南為陽, 故稱「陽關」,是古代中外 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面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長約20米,溝中泉水涓涓,甚為甘洌。兩岸有漢墓多座。現在古陽關雖已被流沙掩埋了,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樑,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了。
黃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玉門關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嚮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玉門關名稱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相傳絲綢之路暢通之後,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經此入關。於闐國的特產「和田玉」也源源不斷地經此運往內地。於闐國王為換回中原王朝的大批絲綢,派了官兵,專門押解運送玉石。官兵押運了幾次後,就出現了怪事--馱運玉石的駱駝一進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運官對此束手無策。一個拉駱駝老人告訴押運官:「駱駝入關生病,事出有因。咱們長年途經此地運玉石,從未祭禮關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運官問:「依你之見,如何才能消病除災,確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說:「用上等玉石,在此城關門上鑲嵌一圈,這樣關樓就有了光彩,關神也就高興了。」押運官按老人的建議辦了,駱駝災病果然消除,平安到達了長安。關城因為城門砌了一圈閃光的玉石從此就稱為玉門關。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占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西歸漢以後,內地通往西域及歐洲諸國的通路打開了,中國特有的絲綢源源不斷運往西方,西方的音樂、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從此傳入中國。人們習慣把東起長安(西安),聯絡亞、歐、非3大洲,遙遙數千里的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這條路自敦煌以西分為兩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北經玉門關、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南經陽關、安南壩,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絲綢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將的重要停息站。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西、北兩面各開一門,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上寬3.7米,下寬4米,南北牆下寬4.9米。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車,要請當地熟悉路線的向導帶路,以防迷路。
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❿ 陽關故址是怎樣被發現的
由於歷史的久遠,陽關關城烽燧能夠保存下來的非常少。特別是至宋代以後,因與西方交流的陸路交通衰落,陽關的古關逐漸被廢棄。
後來,人們在古董道西十四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寬厚的城堡垣基。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陽關故址位於此處。
後來的陽關因為喪失了其位置上的戰略意義,再加上自然條件的惡化,成了一片荒漠之地。
陽關故址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