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抗戰遺址
1. 騰沖松山戰役 中國人為什麼不修好墓碑
有啊,現存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4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並捐贈。整個雕塑群位於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佔地約17500平方米,由402座單體雕塑組成。
這一個主要的紀念場所,之所以沒有單獨的墓碑,是因為當年的國軍打完仗後,因為陣亡的將士太多,自己沒有妥善保存好烈士們的遺體,自己沒有修繕好墓碑,等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想起來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但這時已經不可能單獨修建墓碑了,因為絕大部分的將士遺骸已經找不到了。
2. 保護抗戰遺址有什麼意義
保護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重要意義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歷史的載體, 承擔著喚起民族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搶救、修復、保護、研究、利用有價值的抗戰遺址, 既是給後人留下豐富生動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抗日戰 爭、加強與國際開展此方面交流合作的需要。
(一)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精神的載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有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樞紐。 在 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 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不僅反映了中 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歷史, 承載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 識,更體現了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園。
(二)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以其直觀的物質形態,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歷史。 無論是盧溝橋上的彈痕,還是松山戰役布滿彈片的古樹都是中華民族 14 年抗戰 歷史的生動反映。 通過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參觀及憑吊,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 一次重溫抗戰歷史的過程, 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喝革命傳統教 育的最佳教科書。
(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武器 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尤其是最近一段時期,日本當權者喝右翼勢力否認 侵華戰爭罪行的聲音甚囂塵上, 這種否認歷史史實、美化侵略罪行的行為不僅是 對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粗暴踐踏,更是對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公然挑釁。盧溝 橋石獅身上的斑駁彈痕、 「萬人坑」中屈死同胞的遺骸、七三一舊址的試驗場所 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正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加強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喝利用, 不僅是對抗戰歷史及抗戰英烈的紀 念與緬懷,更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獲得警示與啟迪, 從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激勵喝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 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奮斗。
3. 保護抗戰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重要意義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歷史的載體,承擔著喚起民族記憶、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搶救、修復、保護、研究、利用有價值的抗戰遺址,既是給後人留下豐富生動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加強與國際開展此方面交流合作的需要。
(一)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精神的載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有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樞紐。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不僅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歷史,承載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更體現了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以其直觀的物質形態,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歷史。無論是盧溝橋上的彈痕,還是松山戰役布滿彈片的古樹都是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史的生動反映。通過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參觀及憑吊,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一次重溫抗戰歷史的過程,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喝革命傳統教育的最佳教科書。
(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武器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最近一段時期,日本當權者喝右翼勢力否認侵華戰爭罪行的聲音甚囂塵上,這種否認歷史史實、美化侵略罪行的行為不僅是對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粗暴踐踏,更是對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公然挑釁。盧溝橋石獅身上的斑駁彈痕、「萬人坑」中屈死同胞的遺骸、七三一舊址的試驗場所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正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加強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喝利用,不僅是對抗戰歷史及抗戰英烈的紀念與緬懷,更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獲得警示與啟迪,從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激勵喝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奮斗。
4. 保護松山戰役遺址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戰役的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滇緬公路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及重炮兵源源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向龍陵戰場開去,形勢立即逆轉。 。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增長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此次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中國戰略反攻階段「轉折點」之戰,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團)的戰役、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日本天皇親授的聯隊軍旗被毀,旗冠深埋地下,113聯隊不復存在,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殮的敗仗(亡靈無法回歸靖國神社)。此次戰役也成為山地叢林攻堅戰的典範,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軍事學研究價值。戰後第8軍司令部參謀處編撰《第八軍松山圍攻戰史》,為國民黨重慶陸軍大學教材(1947)。此役也被寫入美國軍校教材。
戰役中,由於日軍對於工事構築,火網編成,側防配置及工事偽裝等的熟悉,故而長於逆襲及夜襲,常乘遠征軍攻至陣地前時,利用側防火力由兩側封鎖,同時由正面出擊;或在國軍佔領陣地立足未穩之際,施行逆襲或夜襲。另外,日軍情報系統良好,搜索嚴密,聯絡緊密 ,其士兵富於獨立作戰精神,死守據點,尤其富於犧牲性,導致國民軍在本次戰役中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雖然有美軍的空運物資支持,但後期才採用對壕作戰有較大優勢的的火焰噴射器,前期傷亡較大。而由於國家的孱弱,軍隊的建設水準太低,中方軍隊中低層指揮官及士兵的素質遠不及日軍,遠征軍夜戰能力不強,導致白天攻下的陣地,夜間被日軍奪回。情報偵察能力太差,進攻戰術呆板,基層軍官和士兵的主觀能動性不夠。戰術的變動依賴高層拿主意 ,並且少數指揮官不能徹底執行命令,致使戰機錯失,影響整個作戰,也是本次戰役我軍傷亡巨大原因 。
5. 中國抗日遺址,
國務院2014年9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雲南騰沖國殤墓園、山東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山西忻口戰役遺址、湖南常德會戰陣亡戰士紀念公墓等一批國民黨軍隊抗日遺址和紀念設施入選。 除上述4處外,與國民黨方面抗戰歷史相關的紀念設施、遺址還包括: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廬山抗戰紀念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南嶽忠烈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芷江受降舊址和紀念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昆侖關戰役舊址、騰沖滇西抗戰紀念館、龍陵抗日戰爭紀念館等。
答題者:雨速
6. 滇緬抗戰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殲滅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是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斗。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我國西南邊疆的保山、臨滄、德宏、怒江一帶,爆發了一場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為目的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滇西抗戰。它是我國8年抗戰中最早向日寇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抗日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這場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我國實施東西突擊,最終稱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夢想。在這場關系重大的決戰中,中國遠征軍、美國盟軍、愛國華僑和滇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以傷亡20多萬軍民的代價,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史詩。
保山,作為滇西抗戰的主戰場,當地市委、市政府順勢而謀,精心打造「二戰文化之旅」,主要的景點為龍陵松山戰役遺址、騰沖滇西抗戰博物館、騰沖國殤墓園。另外,保山正在爭取各方支持,加強與緬甸、印度的合作,努力開通保山——緬甸密支那——印度雷多的旅遊線路,這也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在這塊曾經烽火連天的土地上,海內外遊客除了感受二戰文化之外,還可以體驗「中國生態SPA康樂園之旅」、「高黎貢山生態之旅」、「南方絲綢古道之旅」。
這是我國第一個民間投資、民間收藏的抗戰博物館。該博物館由柏聯集團投資建設,展品為段生馗先生20多年收集和保存的3500多件二戰文物,包括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美英盟軍、民眾抗戰等方面的文物。博物館館址設在至今保存完好、當年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舊址。
7. 雲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滇越鐵路:滇越鐵路是雲南近代100年(1903年開始)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相撞、融合的歷史見證,也是雲南主要的一筆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上的雲南由於地理因素,自古以來與中原難以交往,與越南、寮國、緬甸等鄰國有著更為廣泛的交往。到了近代,由於歷史原因,雲南與鄰國、歐美等國家又發生了諸多的聯系,並產生了許多歷史大事件;在雲南與海外近100年的交往中,造就了包括滇越鐵路在內的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跡。這一切經過歷史的積淀,形成了雲南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雲南獨特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
茶馬古道:這個耳熟能詳...
普洱茶:這個不知道算不算
8. 抗戰時期滇西的松山大戰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我國西南邊陲爆發了一場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反對外來侵略為目的的反帝愛國戰爭,這就是著名的滇西抗戰。
龍陵地處滇西交通咽喉,為這次戰爭的主要發生地,縣內的戰事進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為淪陷期。這期間,日本軍隊倚仗先進的坦克大炮從緬甸經德宏一路東進,強佔了我縣2800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並先後製造了龍陵大屠殺、慧通橋大屠殺和血洗倒淌水等一系列血腥慘案,把我縣各族人民推入苦海達兩年之久;從1944年5月至當年11月為我國軍民大反攻時期。
這期間,我國政府組織的第十一集團軍、第八軍等遠征軍主力為恢復國土,從保山、施甸分三路強渡怒江,在我縣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分別向盤據松山、鎮安、龍陵、平達、象達等地的數萬日寇發起了全面反攻,經過 5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斃敵一萬三千餘人,於1944年11月初將侵略者趕出縣境,取得了龍陵抗戰的全面勝利。
松山戰役遺址,位於龍陵縣臘勐鄉大松山,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餘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雲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後,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餘公里。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
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松山戰役就在這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