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遺址
A. 現在還有秦朝時期的馳道和直道遺址嗎
近來在河南南陽的山區里驚奇地發現有古代的「軌(鐵)路」。經碳14測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
B. 秦直道遺址的時代判斷
出土遺物中,銅鏃和錢幣的時代較明確,在兩漢之間或稍晚。
在陝西關中的秦漢考古中,一般說來,筒瓦、板瓦外面的抹帶繩紋,時代早於一般的繩紋;筒瓦、板瓦內面的大麻點紋,時代早於布紋和其他紋飾。
秦始皇陵及西漢陽陵等地的發掘資料顯示,抹帶繩紋和大麻點紋大量使用在戰國晚期和秦代,西漢早期也有沿用,但不見於西漢中期及以後。筒瓦、板瓦內面的布紋,雖在戰國晚期和秦代也少量出現,但大量使用一般在西漢早中期及以後。
經初步統計,出土的筒瓦、板瓦中,抹帶繩紋和大麻點紋約占紋飾總數的8~9%。在筒瓦、板瓦和陶器中,尚未發現明確的東漢及其以後者。
總之,發掘出土的所有證據都支持這樣一種判斷:樺溝口段直道及其附屬建築,始建於秦代,沿用至兩漢之間或稍晚,廢棄。其中,直道下層路面的時代約為秦代和西漢早期,上層路面的時代約為西漢中晚期。
專家點評:
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秦始皇時代修築的秦直道,是由秦王朝執政中樞城方直通北邊長城防線的高速道路。工程的完成體現出秦王朝的高效率的行政機能。司馬遷就『塹山堙谷』的施工難度,曾經有『固輕百姓力矣』的感嘆。但是另一方面,直道的開通又標志著建築規劃和工程組織,勞動管理和行政效率的突出的歷史性進步。可以看作秦政紀念的這條古代道路,是交通史遺跡值得珍視的存留。
交通史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和考古學者以秦直道為對象的考察歷時多年,對於某些路段的走向尚存在明顯的分歧意見。對於秦直道的具體形制的認識,亦並不明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秦直道富縣樺溝口段進行的考古發掘,是對這條重要的古代道路第一次科學發掘。發掘收獲以斷代明確的出土資料,否定了以為秦直道並非南北筆直,而推斷其路線向西北迂迴至於華池、定邊,再東北折向烏審旗的意見。發掘者對於路基結構、路面狀況、護坡形式、排水系統以及規模可觀的很可能性質為關卡的高等級道路附屬建築遺存進行了全面的揭露和分析,充實了我們對於秦漢交通建設成就的認識。秦直道富縣樺溝口段跨越葫蘆河。發掘工地位置正在直道由高嶺向平川盤折而下的路段,發掘收獲對於說明這條古代道路通行山區的形式,也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路面遺存車轍和腳印的發現,為認識古代交通形式披露了生動的資料。
C. 秦直道的起始地方在哪裡
秦直道的起點秦直道發端於雲陽甘泉。雲陽,秦屬內史郡,漢旭左馮翊。秦漢宮殿建築在甘泉山南麓。
D. 秦直道遺址的銅鏃
1件,出土於直道關卡下方約50米的直道上層路面車轍上。銅鏃為三棱三翼形,銳部鋒利,鋌部缺失,長2.9厘米,寬約1.2厘米,保存完好。銅鏃方向向上,指向守軍的一方,據此判斷,為北方(匈奴或其他少數民族)軍隊發射。
一般說來,此類三棱三翼銅鏃出現在戰國晚期,沿用至兩漢。考慮到銅鏃使用者是北方少數民族,比起中原有一個時間差,結合銅鏃的出土地層,可將時代定在兩漢之間或稍晚。
2007年春,在車路梁直道出土的一件銅鏃與此迥異,為三棱形,鐵鋌,與秦始皇兵馬俑坑所出的相同,應是秦朝軍隊所用。說明地處要津的該關卡周邊,曾經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南北戰爭。
錢幣
出土於關卡遺址中部的直道上層路面。古道路上發現錢幣極為意外。出土銅幣為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直徑2.2厘米,厚0.3厘米。方穿,未剪輪,有銹蝕。
筒瓦、板瓦、陶器
出土大量繩紋筒瓦、板瓦,及少量陶罐、盆、甑等器物殘片。
筒瓦、板瓦的外面多飾粗繩紋、細繩紋,還有在繩紋上用手指抹成的與繩紋垂直的帶狀紋(簡稱抹帶繩紋)。內面紋飾多為布紋,也有大麻點紋、光面、席紋、方格紋,還有極少量的粗繩紋、細繩紋等。
陶罐、盆、甑等均為泥質灰陶,器表多為素麵,有少量弦紋、細繩紋等。
E. 秦直道遺址的歷史故事
秦直道的故事
這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留下的路。2000多年過去了,當年30多米寬的大道只剩下依稀可辨的小路,昔日的輝煌掩映在荒草叢下。幸運的是,還有一群執著的人關注著這條與長城相呼應的700多公里長的「直道」。在他們的努力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道正在醒來。
荒草下的奇跡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的秦王嬴政為我們留下了這一世界奇跡。有人說,秦直道是矛,長城是盾,兵馬俑是兵,靈渠是運輸給養的血脈,秦馳道是帝國統一的勛章,阿房宮是士兵守衛的宮殿,它們六者是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整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王朝的象徵。即便是今天,縱然秦直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襲,我們仍能感受到它的氣勢磅礴。
據《史記》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快速反擊和抵禦北方匈奴族的侵擾,於公元前212年至210年,命大將蒙恬率師督軍,役使30萬軍工,一面鎮守邊關,一面修築軍事要道。僅僅兩年半的時間,一個可與長城、兵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跡就誕生了。
秦直道作為人類築路史上最為神奇的文明古道,歷史上對其的記載和研究卻寥寥。最早的記錄見於《史記》,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里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傳》中則說:「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此外,便很難找出更為詳細的記載。1975年,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寫有《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一文,為秦直道研究開拓了新領域。1987年,陝西省地方誌編委會辦公室組織省、地、縣三級史志工作者,經歷2個地市、6個縣,行程1300多公里對秦直道遺跡進行了全面考察。
沉睡中醒來
秦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嶺東側北上,然後向東北延伸,通往內蒙古包頭市。其道歷經2000年風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在鄂爾多斯秦直道遺址上,有一塊刻著「天下第一路」字樣的巨石。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文化局局長張光耀說,「我翻閱了很多資料,眾多研究秦直道的歷史學家,都不約而同地同意這個觀點:『秦直道』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最早的高速公路』。這條路不管是寬度、長度還是直度,都是古代其他道路遺址所不能比擬的。另外,其主幹道可同時並排行駛12輛大卡車。它最寬處的路面,可作現代中型飛機的起降跑道。」
在鄂爾多斯,張光耀很出名。至今這里還流傳著「一講秦直道,想起張光耀」的說法。作為東勝區文化局局長,在張光耀2000年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前任局長就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據專家的考證,東勝境內城梁段遺址是秦直道全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從此,張光耀的名字就和「秦直道」這三個字綁在了一起。
秦直道在東勝境內有30多公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未,東勝區就已啟動對秦直道的保護工作。保護之初就將東勝境內城梁段秦直道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東勝區政府重新劃定了保護區范圍,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進入2005年,東勝區對秦直道保護、開發、利用的步伐明顯加快:興建我國第一個以秦直道文化為內涵的歷史博物館——秦直道博物館,出版了論文集《秦直道探索與研究》,拍攝了大型電視連續劇《秦直道》,編制了《秦直道遺址(東勝區段)文物保護規劃》和《秦直道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啟動了秦直道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工作。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確定為中國100處大遺址項目其中之一,和長城放在一起列為「十一五」的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這對於研究秦直道,關注秦直道的張光耀們實在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