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遺址
㈠ 太白山發育的第四紀冰川遺跡被命名為哪個冰期
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質高山區,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紀末次冰川遺專跡,它發生在距今約六屬七萬年前的更新世末,被稱為「太白冰期」。太白山的冰川地貌主要類型有:角峰、刃脊、槽谷、冰斗、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等。
㈡ 大地灣文化的命名
考古學研究中,經常使用「文化」一詞,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周文化、秦文化,等等。考古學的「文化」不同於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是指大體同時、集中在一定地域並有相同特徵的遺跡、遺物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由許多民族、部落組成的社會集團,它們有自己的不同於其他文化特徵的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它們類似於歷史時期的各代王朝。考古學文化通常以首次發現的地名來命名,但在實際研究中經常會產生許多爭論與分歧,使得社會公眾陷入困惑之中,不知所從。
大地灣文化的命名也存在類似問題。發掘者最初是以「大地灣一期文化」來命名的,有的學者則以最早的發現地冠名為「老官台文化」;繼而有的學者稱老官台遺址面積太小,出土物少且不單純,不能作為該類遺存的代表,而應以大地灣遺址為其代表;又有學者以大地灣遺址含有多種文化,因而主張以內涵單純的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命名為「白家村文化」,在爭淪不休的情況下,有學者提出暫稱之為「前仰韶文化」。眾說紛紜,意見有七八種之多,命名討論至今已持續了20餘年。隨著更多早期彩陶文化遺址的發現,學者共識逐漸增多。大家都認識到,單純地以自己或本省發現的遺址來命名,既違反考古學命名的原則,又勢必造成研究上的混亂。
如果將這類遺存定性為渭河流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8000年,那麼它就包括一脈相承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屬於偏早階段,約為距今7300年之前;
第二階段以天水師趙村一期為代表,屬於偏晚階段,年代約為距今7300年—7000年之間,兩個階段共同的特性是均早於仰韶文化,彩陶以紅綵帶紋為顯著標志,生存地域主要在陝、甘兩省的渭河流域,波及到涇河、西漢水流域,其至在陝南也有類似遺存發現。
在已發現的近20處同類遺址中,無疑大地灣材料最為豐富,既有房址,又有墓葬,出土陶、石、骨器等文物500餘件。有鑒於此,許多學者認為還是以大地灣或首次發現地老官台命名為宜。本書採用了大地灣文化的命名,不過,應當強調的是:大地灣文化並不包括該遺址的所有古文化。該遺址含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這些也不是該遺址的主要遺存,該遺址的主要遺存為仰韶文化。大地灣文化特指遺址最下層的早期彩陶文化。
大地灣一期限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此項發現為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生、發展提供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鮮資料,它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山東北辛等發現一起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黃河流域考古的重大突破。繼大地灣之後,渭河流域以及鄰近地區相繼發現了一批同類遺存,僅甘肅目前就已發現8處,集中在天水、隴南地區,最南端是嘉陵江流域的微縣柳林,最西端則在武山西旱坪,還有天水師趙村、西山坪、西和寧家莊、禮縣趙坪、鹽關等遺址。這些發現無疑表明,甘肅東部、南部是研究我國農業起源和早期限陶器的重要地區,也是尋找新石器早期文化最有希望的地區。如果將渭河流域距今8000—7000年的文化遺存視為前仰韶文化時期,那麼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為:前仰韶文化分為兩大階段,由大地灣一期、西山坪一期、北劉下層、白家村等遺存共同構成前段,年代約為距今8000—7300年;後段則為西山坪二期、師趙村一期、北首嶺下層等遺存,年代約為距今7300—7000年。它們共同的屬性是均早於仰韶文化,兩個階段即為同一支文化前後承襲的不同發展階段。
對於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的前仰韶早期階段的命名。學術界意見紛紜。有的主張以最早發現地命名,稱之為老官台文化;有的以代表性遺址命名,稱之為大地灣文化;有的以遺址既富代表性有單純為由,稱之為白家村文化。我們考慮到大地灣遺址包含多種文化,以此命名會帶來難以避免的誤解,誤將該遺址的仰韶遺存也歸入大地灣文化的范疇,所以主張命名為老官台文化。鑒於老官台遺址內包含前仰韶時期前後兩段,因此這一命名自然也涵蓋了所謂的北首領類型。
㈢ 世界上唯一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是哪一個
歷史上大辛巴威城盛極一時,其巨大的影響力一直蔓延到19世紀的80年代。1980年,辛巴威共和國獨立時,國名即取自這座偉大的古城,它是世界上唯一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
㈣ 廣州有個「超1100年」皇家園林遺址以「葯」字命名,幾乎沒遊客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參觀完葯洲遺址,珊珊三丫頭才回過神看剛錯過的葯洲門樓,這個門樓是五代的建築風格,給人感覺古色古香,此時,園內並沒有人,我坐於碑廊前,春風吹來,或是休憩,或是懷古,都覺得非常舒服。
那麼,你有來過廣州旅行嗎?你知道廣州北京路鬧市周邊有一個「超1100年」皇家園林遺址:葯洲遺址嗎?園內只有石頭和石刻,你會來看嗎?你喜歡這樣沒什麼遊客的小眾景點嗎?如果有機會廣州,你是否會葯洲遺址走走。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系,謝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誰發現了良渚遺址誰命名了良渚文化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遺址特點:
1、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分布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
2、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
研究價值:
1、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
2、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5)命名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良渚文化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紋飾和成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畫符號所反映的文化形態,對後來中國社會意識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深遠。
2、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3、良渚文化規模農業和大型營建工程顯示當時社會剩餘勞動空前增多。社會財富的非平均分配導致社會分化日益加劇並成為普遍現象,使顯貴者階層、准國家制度形成,露出後來中國宗法政治之端倪。
參考資料
網路-良渚遺址
網路-良渚文化
㈥ 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 該命名方法可追溯到什麼時候
C19世紀八十年代
開始於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命名
㈦ 古代宮殿是怎麼命名的
宮殿
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突現王權的尊嚴。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秩序,與西方和伊斯蘭建築以宗教建築為主不同,中國建築成就最高、規模最大的就是宮殿。
從原始社會到西周,宮殿的萌芽經歷了一個合首領居住、聚會、祭祀多功能為一體的混沌未分的階段,發展為與祭祀功能分化,只用於君王後妃朝會與居住。在宮內,這兩種功能又進一步分化,形成「前朝後寢」格局。宮殿常依託城市而存在,以中軸對稱規整謹嚴的城市格局,突出宮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唐長安宮殿是歷史上最宏偉的宮殿,根據遺址作出的大明宮含元殿和麟德殿復原充分體現了當時宮殿藝術的成就。現存宮殿還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宮)和沈陽故宮(明末清初)兩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宮在秦以前是中國居住建築的通用名,從王侯到平民的居所都可稱宮,秦漢以後,成為皇帝居所的專用名;殿原指大房屋,漢以後也成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築的專用名。此後的宮殿一詞習慣上指秦以前王侯的居所和秦以後皇帝的居所。在首都的主要宮殿是國家的權力中心,外有宮城,駐軍防守。宮城內包括禮儀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稱前朝後寢或外朝內廷;此外,還有倉庫和生活服務設施。宮殿常是國中最宏大、最豪華的建築群,以建築藝術手段烘托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勢。
宮殿與都城的關系 春秋以前宮殿同都城的關系尚待進一步探查。自春秋起,從遺址和實物看,大體分兩個階段。自春秋至唐代,宮城大多在都城中,宮城的一邊或兩邊靠近城牆;有的則在都城外,附著一邊城牆或一個城角;甚至有分建兩城的。這方面的實例有臨淄齊城、鄭韓故城、邯鄲趙城、西漢長安城、東漢和北魏洛陽城、曹魏鄴城、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等的宮城或宮殿區。從北宋起,北宋開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城、明中都、明清北京城、宮城處在都城之中,四面為城區所包圍。
自春秋至漢代,都城內多不止一座宮殿,宮殿之間為居民區。自曹魏鄴城起,宮殿集中於都城北部,同居民區隔開,宮前幹道兩側布置衙署,形成都城的南北軸線。至唐長安城發展成宮城在全城中軸線上,後來宋汴梁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繼承了這種格局。
宮殿形制 自商迄清,歷代宮殿或有文獻記載,或有遺址,或有實物留存,其形制和沿革關系大致可考。
殷商宮殿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一組廊廡環繞的院落式建築,有人推測它是早商宮殿。在鄭州商城內也發掘有幾處較大的建築遺址,有人認為是商代中期的宮殿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公認是商代後期的宮殿遺址。這些宮殿都是在夯土基中埋木柱,屋頂未用瓦,可見終商之世,宮殿仍未脫離「茅茨土階」的狀態。
西周和春秋戰國宮殿 西周宮殿遺址迄未發現。據戰國時《考工記》記述,周代宮殿分前朝、後寢兩部分。前部有外朝、內朝、燕朝三朝(又稱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門、應門、路門三門。外朝在宮城正門應門前,門外有闕。內朝在宮內應門、路門之間,路門內為寢,分王寢和後寢。王的正寢即路寢,前面的庭即燕朝。《考工記》在西漢中期被發現,作為《周禮》中佚失的《冬官》,經東漢末鄭玄注釋,被正式列為儒家經典。故《考工記》所載宮室制度在漢代宮殿中並無反映,對漢以後各代的宮室卻有極大影響。這些宮室大都要依照《考工記》,把宮室嚴格區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並有明確的中軸線。但《考工記》中所述的三門,經鄭玄引用鄭眾的說法擴大為五門 ,故以後各代宮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門」。
㈧ 古代宮殿是怎麼命名的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阿房宮
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郿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跡。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於驪山修建的豪華宮殿。阿房宮遺址位於秦都咸陽上林苑內,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牧曾經寫過《阿房宮賦》,認為此宮殿被項羽焚燒。清代畫家袁耀也曾繪制過《阿房宮圖》。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也未被火焚燒過,項羽焚燒的是咸陽宮。 阿房宮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史記》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自覺功績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陽的宮室太小,不足以展現自己君臨天下的威儀。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王家園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隨後,以阿房宮前殿為中心,在周圍建造了270餘座離宮別館。宮室之間以「空中走廊」連接。這些走廊又依地勢直達終南山下,在山頂建宮闕作為阿房宮大門。 阿房宮
這座宮殿究竟有多大?《史記》說,那座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一步約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合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前殿東西大概寬690米,南北進深約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後人推測,阿房宮包含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築群。 杜牧描繪的這幅阿房宮盛景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的腦海里。這位從事宮殿考古40年之久的研究人員很清楚,這僅是文學描寫,出土資料才是還原歷史的最可靠手段。 阿房宮基礎夯土台基東西北三面建築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稱阿城,其名稱的出現不會晚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載:「舉籍阿城以南。」唐顏師古註:「阿城,本秦阿房宮也,以其城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 考古發現,阿城的北垣長1270米。由於夯土台基的西部和東部為現代村莊覆蓋,故西牆和東牆的詳細情況還不清楚。 2007年12月,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聯合進行的阿房宮遺址考古活動終於結束了。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表示,此次活動基本摸清了阿房宮及其周圍秦漢宮室建築的情況。結論顯示,阿房宮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宮室場景的描寫,勾勒的是該組宮殿的設計藍圖而已。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聞也缺乏考古證據的支持。 阿房宮
盡管考古隊員將鑽眼打到每平方米5個之多,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灰燼層。項羽火燒阿房只是一場歷史誤會。 盡管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有一座前殿,根本稱不上是一座「宮」,更不用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了,但關於這座神奇宮殿的傳說卻流竄於各種歷史文獻之中。後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為了預防刺客,秦始皇讓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宮的北闕門,這樣身懷利刃的刺客經過此地時就會被發現。《三輔舊事》則說,秦始皇將東方六國的兵器收集起來,鑄造成12個銅人,安置在阿房宮門口,作為顯赫功績的象徵。
編輯本段長樂宮
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是為大漢三宮之一,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長樂宮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淮陰侯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和蕭何誘殺在長樂宮的鍾室只內。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 安在秦代原是咸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由於成為交通的要沖而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劉邦採納了賢臣張良的建議,遂定都於此。 長安城裡有三級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合稱「漢三宮」。而長樂宮位於城東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圍夯築宮牆,牆基寬20米,周長1萬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相當於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宮牆的四面有門。宮內的殿址破壞嚴重。 長樂宮
在歷史上,長樂又叫「東宮」。當時有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謀殺在這里。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最近長樂宮遺址又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建築的高超水平。 長樂宮不愧是中國漢代的「三宮」之一。
編輯本段未央宮
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會的地方。始建於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遷朝廷於此,以後一直是西漢王朝政治統治中心。所以它的名氣之大遠遠超過了其他宮殿。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其中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約15米,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據歷史書籍的記載,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未央宮
未央宮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建於長安城西南角,為長安城地勢最高之處。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惠帝即位後,開始成為主要宮殿,成為西漢諸帝的日常起居和辦公場所。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猗蘭、無緣等殿閣32。其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由於其處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於未(西南方)的中央宮殿之意。 漢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5公里),是漢朝君臣朝會的地方。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圍牆。東西兩牆各長2150米,南北兩牆各長2250米,全宮面積約5平方公里,約佔全城總面積的七分之一。 未央宮
未央宮建於長樂宮修復後不久,是漢高祖稱帝後興建,由劉邦的重臣蕭何監造。自未央宮建成之後,漢代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所以它的名氣之大遠遠超過了其他宮殿。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整個宮殿由承明、清涼、金華等40多個宮殿組成。南部正門以北偏西建未央宮前殿,現在漢未央宮的遺址仍存有當時高大的夯土台基。
編輯本段建章宮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以北5公里的地方就是西漢首都長安城遺址所在地。建章宮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建,是由許多宮殿台閣組成的,號稱千門萬戶。西漢武帝時建桂宮、北宮、明光宮,並於城西外側建建章宮,於城西南擴充秦以來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廣建離宮別館。 建章宮
汗高祖劉邦開國後,因定都問題上兩種意見未定,所以長安城先建宮殿後築城牆。城牆是劉邦之子惠帝(公元前194年)時才建,而漢時城內宮殿大都在開國皇帝的手裡就完成了。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則堪稱中國的「漢三宮」。
編輯本段大明宮
初建於公元634年,當時,李世民在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塬上修「永安宮」讓其父李淵在那裡臨時消暑,但還未完工,李淵就死去,於是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更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萊宮。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復名大明宮。從此,直至唐末的200餘年間,唐皇帝都住在大明宮(除開元年間的唐玄宗一度在興慶宮),並成為皇帝處理朝政、接見群臣、舉行閱兵儀式等重要大活動的地方。這里也就成為國家的政治中心。 大明宮
大明宮可堪稱中國古建築的傑作,但中和三年(883)、光啟元年(885)與乾寧三年(896)連遭兵火,遂成廢墟。1957~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勘察與發掘,1980~1984年又做了重點發掘。這樣才使得遺址內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翔鸞和棲鳳兩閣及太液池、蓬萊亭等遺址清楚可見。
㈨ 革命遺址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得經過哪個機關批准
革命遺址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得經過省、自治區、直轄市國防教育工作機構批准。
國防教育基地命名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國防教育工作機構負責國防教育基地的命名管理工作。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負責從國防教育基地中評選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第三章 命名程序 第
九條 國防教育基地由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直轄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推薦,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國防教育工作機構考核,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時報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備案。
第十條 國防教育基地一般每五年命名一次,根據需要可以召開命名大會,授予牌匾,頒發證書。
第十一條 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應當從已命名的國防教育基地中遴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防教育工作機構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擇優推薦,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進行綜合考評。
第十二條 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一般每五年評選一次,由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命名,授予牌匾,並頒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