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三藏
1. 《西游記》裡面唐僧又叫唐三藏,請問是哪三藏
三藏,是指佛教當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歷史上的玄奘法師自幼聰慧,精通這三種佛典。而在佛教子弟當中,精通經藏的被稱為“經師”,同樣的,對律藏極為精通的僧侶,就會被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自然而然的就被稱為“論師”。還有那種精通三藏的,就像是玄奘法師那樣的,就會被稱為“三藏法師”。
而《西遊記》唐僧之所以叫唐三藏,在李世民與他進行告別的時候,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當時菩薩來到大唐,與李世民說,佛教至尊經典實為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有“三藏”。所以,李世民就給唐僧起了個法號為“唐三藏”。第一是為了想要唐僧快點把大乘佛教取回來,好振興大唐。第二個則是希望唐僧因為這個法號而不忘記自己的初衷,不要半途而廢。但是,不管是《西遊記》當中的三藏還是現實世界中的三藏,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東西。
2. 《西遊記》中唐僧為什麼被稱為「唐三藏」
唐朝的玄奘大師精通佛法經藏、律藏、論藏,並且經過教界考核審定,就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所以被人們稱為「唐三藏」。
3. 西遊記唐僧身世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3)西遊記唐三藏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為後來無數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素材和靈感,「大聖」形象不斷被演繹。然而,藝術既需要大眾娛樂,也需要超越時間的經典,除了86版《西遊記》,這一題材的經典還有劉繼卣的《鬧天宮》。
這套作品曾是幾代人心中的經典,而自從五十年代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之後,原本一套八幅的《鬧天宮》就只剩下六幅。遺失多年的那兩幅作品,後來在中國美術館的庫房中被發現,而這兩幅失蹤多年的經典,剛剛在中國美術館「繼往開來—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美術作品展」上露面。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階級斗爭是衡量一切的標准,既要掃清封建思想殘余,又要抵制資本主義的腐蝕滲透,各種運動此起彼伏,今天習以為常的東西方文化藝術作品,那時候紛紛被批判打倒。然而,一部明代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不但沒有被掃進封建腐朽的垃圾堆,反而成了宣揚反封建思想的經典名著,還賦予了齊天大聖「農民起義英雄」的現實意義。
這頗能為我們觀察反思新中國歷史提供一段耐人尋味的插曲,也從側面看出為什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中,劉繼卣還能創作《鬧天宮》這種題材的作品。
據說,毛澤東一生都對《西遊記》抱有極高的熱情,直到晚年還將各種版本的《西遊記》搜集起來互相比對,這為我們解釋一部古典神魔小說為何能在階級斗爭為綱、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不斷走紅,提供了一個線索。
對於《西遊記》中出現的角色,毛澤東往往有獨到的解讀,比如他認為唐僧是修正主義的伯恩斯坦,豬八戒是自由主義者等等,但所有角色中讓他情有獨鍾的還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毛澤東在不同階段的講話和著作中經常提到孫悟空,雖然其中也有借孫悟空七十二變藏不住尾巴來比喻知識分子的負面評價(《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但總體上卻跟這個富於浪漫主義英雄氣質和反叛精神的「齊天大聖」惺惺相惜。
1957年5月12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會見阿爾巴尼亞議會代表團時,就指出中國有個最革命的孫猴子反對過玉皇大帝的專制,並將中國人民比作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推翻了蔣介石和帝國主義的專制。
作為終生致力於「打破一個舊世界」的革命者,毛澤東非常欣賞孫悟空「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的反叛精神。
1961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浙江省紹劇團根據《西遊記》改編的經典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並寫下了名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這場紹劇中的孫悟空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1971年毛澤東南巡到杭州時,還特地詢問起當年扮演美猴王的六齡童。
當得知劇團的主要演員都在被批鬥時,毛澤東打趣道:美猴王現在是不是還被壓在五行山下?由此才使紹劇團的演員得以「解放」。
4. 西遊記中的唐僧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中,唐僧的人物形象有幾下特點:
1、唐僧是一個有恆心有毅力,不畏艱險的人。西天取經路途十萬八千里,又有虎豹妖魔出沒,但唐僧卻敢發誓,不到西天,不取回真經,絕不回國。而且唐僧也說道做到了。
2、唐僧是一個老好人,慈悲心太重。縱觀西遊記全書中,不管是白骨精哪章、紅孩兒哪章,就是由於唐僧的心地善良,錯把妖怪當好人,屢次陷入災難中。t在西遊記第三十一回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說道「那師傅處處有難、步步該災」。而這個原因一是妖怪們惦記唐僧肉,另外一個就是唐僧的慈悲心大發。
3、唐僧是一個佛教的忠實信徒。這個在書中也有記錄,在第十二回中寫道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三藏不敢不受。唐僧說酒是佛家頭等大戒,因此不喝酒,直到太宗說此乃素酒,才只飲一杯。還有在妖邪假設小雷音那會,也是由於唐僧對佛的忠實信奉,才誤入妖窟。因此,唐僧是一個佛教的忠實信徒。
綜上所述,唐僧是一個有慈悲心,錯把楊當好人的,有恆心有毅力的佛教信徒的形象。
5. 《西遊記》唐三藏與孫悟空關繫到底如何,為什麼總讓孫悟空離開
《西遊記》唐三藏與孫悟空看似是師徒關系,本質是兩人的心性問題。在能力上,感覺孫悟空很厲害,騰雲駕霧,72般變化,火眼金睛。就跟我們生活中的人群一樣,能說會道,賺錢能力強,人際關系交往廣,是一種硬實力。而唐三藏不一樣了,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孫悟空那般本領,只有一顆慈悲之心,是一種軟實力。
每次孫悟空被趕走,師傅有難,就跑回來相救,師徒兩人見面感慨萬千。師傅對他是愛之心切,只是以他活在人性對立的世界裡,一時無法領會唐三藏的用意。只能花時間,在路上磨合,受唐三藏影響,最後成為戰斗聖佛。
6. 西遊記中唐僧為何要去西天取經
看過《西遊記》的觀眾心底想必都有一種感慨,那就是唐僧師徒真是真的是多災多難,一路西行誠心求取真經,但是卻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妖怪或者劫難,可以說每一次都驚險萬分,讓人非常心疼。但是觀眾卻也因此有個疑惑,那就是如來佛祖即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
在《西遊記》的一開始就已經交代清楚了觀音菩薩在如來佛祖的指點下化身老者去大唐尋找合適的人去西天求取真經。而在這個過程中觀音菩薩則是看中了身世坎坷卻心性純善的江流兒(也就是唐僧)。所以觀音菩薩將錦襕袈裟和紫金缽盂送給唐僧,並指點唐僧到西天佛祖處求取真經。
若想讓金蟬子早日回歸西天佛祖處,只憑借金蟬子十世修行的好人還是有些難度,所以如來佛祖就讓唐僧師徒前去西天求取真經,一路上即降妖除怪解救眾生了,又可以憑借一路上降妖除怪幫助百姓的功德修成金身,順利位列仙班,再次返回如來佛祖之處。所以如來佛祖才會即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又要設置劫難去考驗唐僧師徒。
7. 西遊記唐僧的簡介
因他父親考取狀元真要往回趕是,碰到一女子真在投綉球招親,被那女子相中,兩人一見鍾情,結為夫婦.兩人去看唐僧爺爺的途中,遇上海盜,慘遭滅門之災,兩夫婦情急之下把唐僧放入搖籃里,任之漂流,也不知道漂了多長時間.後被一個砍柴的和尚發現將他救起.因而得名江流兒,他從小生長在寺廟里,長大後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師,輩風排為玄.所以叫做玄奘....西天取經途中的也就不說了.因為全是神話......唐僧只不過是到外地的一個稱呼.<<唐朝高僧>>之意.................
8. 西遊記中 唐僧的原型是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
玄奘原來的名字叫做陳禕是法相宗的創始人,被人們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來被後世的人們稱為唐僧。
玄奘在貞觀元年的時候一個人向西邊徒步走了五萬多里的路,最終到達了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回了真經。
玄奘取經的過程用了十七年之久,學遍了當時的大乘佛經和小乘佛經。總共給唐朝帶回了150枚舍利子7尊佛像和657部佛經。
(8)西遊記唐三藏擴展閱讀:
唐高宗元年,玄奘大師六十五歲,他依然在玉華寺翻譯佛經。在這一年的歷史記載中,有他對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的這么一句話: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里,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凈之身,宜須屏遠。
意思是你們在送我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不要用很多的禮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靜的地方,不要靠近宮室和寺院。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
他說:這部《大寶積經》的分量不亞於《大般若經》,我自己覺得我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足以再翻譯如此大部的佛經了,死期已至不是將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經到了,不遠了。
說完這句話以後,玄奘大師從此絕筆,停止了翻譯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後可以預見的很少的歲月留給自己去禮拜佛像,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做好准備。
9. 西遊記唐僧人物形象
在小說《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
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
(9)西遊記唐三藏擴展閱讀: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
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
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姦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在書中唐僧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 有怕死的一面,又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他是一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