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掌大遺址
① 官橋有啥比較有歷史的地方
山東省官橋鎮是古徐州首府薛國故城所在地。境內有各類文物古跡保護點7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北辛遺址、薛國故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前掌大商周遺址、西康留大汶口文化遺址)、棗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西王宮新石器至商周遺址)。
泉州南安官橋有五塔岩、一片寺、石室岩,水碧山青、林壑幽美。尤其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更是以其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恢宏的群體建築規模,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列入「泉州十八景」。
安溪官橋鐵峰山(俗稱鐵尖山),是座歷史名山。峰頂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鐵峰塔,有建於宋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奉祀清水祖師的慈濟院;又有鐵峰岩,庭左有座石築尖圓僧塔,稱鐵峰舍利塔,形與泰山舍利塔相似。 位於鎮境西南的益林村境內的犀山,是安溪東南部最高的山峰,有傳說中由北宋五虎將石玉坐化的「石府將軍」,有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規模宏大的民間土樓「仰聖樓」,有構築於清代、用於誘捕老虎的虎櫥等古跡,是一個極具魅力的自然生態風景旅遊新區。 境內西北的駟馬山,唐天祐年間(904-907年),山間建有安常院,其下有石廣二丈余,人呼迴音響應,稱為「應石」。山左有聖泉岩,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山麓有石洞,可容百人,人稱「虎洞」,洞內流水潺潺,相傳為林嗣環讀書處,昔日曾被人們作為逃避匪亂之所。虎洞附近有古水井一口,稱為「黃井」,大旱不涸。
② 薛城遺址有哪些特點
薛城遺址是我國西周、春秋時期薛國都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與官橋鎮之間。
據《左傳》記載:
薛祖奚仲為夏車正,始居薛。以後仲虺為湯左相,亦居薛。
夏、商時期的薛都是否在此尚不能肯定。戰國初期,齊國滅掉薛國。公元前298年,齊湣王封靖郭君田嬰於薛。田嬰死後,其子孟嘗君田文嗣立。
薛國故城位於薛城區以北,滕州市之南。故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形,尤其是北面更嚴重,總長10千米。大部分城牆在地面上留有殘跡。
薛國故城有城牆的夯層。已探出大城門6座,南面牆3座,由東到西分別為古午門,大城門,水門,其他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
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牆與南牆較直和外城城牆合一,西牆和北牆已湮沒地下。內城在南、西、北三面各探出一座城門,門道寬8米左右。內城似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內城北半部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遺址,文化堆積厚兩三米,時代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
外城中部皇殿崗村東一帶,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堆厚約一米的地面上暴露出大量的鐵礦石、鐵渣、已完全氧化的銹鐵塊、鑄范和鐵器殘片。可辨認的器形有斧、鏟、犁、鋤等諸多的農具。
鑄范上有字的非常多,分陰文和陽文兩種類型,但都是三個字,一種是「山陽二」,一種寫著「巨野二」。
皇殿崗村西南有戰國、漢代的建築遺跡,出土「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
外城內北部的陳庄、渠庄一帶附近,也發現有小型的冶鐵和制陶遺址。
大城內皇殿崗遺址東的尤樓村東南,即原內城的北門附近,有史籍上多次記載的薛國太廟宗廟,即薛縣內奚仲廟一座,現在依然遺存著北大殿台基,和殘存的東西兩座膳房等。
內城東部及東牆內外有大面積西周早期至東周墓地。東門外300米東有前掌大遺址,是商周時期的薛國貴族墓地群,主要集中在村後的河崖頭和村前的崗子地。
古城內東北隅的狄庄村北有兩座土冢,傳為孟嘗君父子墓。墓用自然石堆砌成石槨,據《水經注》記載,孟嘗君墓為鐵鑄棺槨,兩晉之前就早已被盜一空。這一帶曾出土有「薛子仲安」、「走馬薛仲寺」銘文的銅器。
在一座春秋晚期的九鼎墓中,一槨兩棺,槨室北側殉葬一中年女性,腰坑殉葬一老年男性,槨蓋上殉狗一條,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陶器、海貝等。銅禮器有列鼎、鬲、簋、簠、壺、盤、匜等。
古城北門外偏東的京滬鐵路旁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墓地。
西周時期,薛城區境內出現奚、常兩個城邑。奚邑在今區境北部的奚村一帶,常邑在今南常、沙溝一帶,二邑隸屬於薛國。
對於薛國故城冶鐵遺址處的皇殿崗高台,歷代名人墨客過薛憑吊孟嘗君的詩文中,對該處宮殿高台及其周為城池的殘垣多有描述與感傷。
曾經身為北宋宋仁宗時代「鐵官」的陳洎,專門來考察在秦漢時期專門設置鐵官的薛郡薛縣,感傷之餘,乃作《過田文墓》一詩,以示弔古傷今。
詩中寫道:
當年聞奏雍門琴,話著池台淚滿襟。
何況今朝陵谷畔,池台無計可追尋。
③ 前掌大遺址的由來
前掌大村位於滕州市南25公里處的官橋鎮,這里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由於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滕縣博物館在一次聯合調查中發現了著名的前掌大遺址,從而使這個小村莊聞名國內外。
前掌大遺址距離薛國故城遺址僅1公里左右,它主要由距村西北約50米處的「河崖頭」及距村南約500米處的「南崗子」兩部分組成。「河崖頭」遺址是一平原地區上常見的河畔高地,一條常年流水的小河——魏河,沿遺址自北向南流去。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面30厘米一50厘米,遺址主要包含有龍山文化和商代中晚期文化遺存。「南崗子」遺址南北、東西各約1000米,總面積100萬平方米 主要包含商代晚期到漢代的文化遺存。
1981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和滕縣博物館對整個遺址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共清理了商基4 座,以3 號墓規模最大,結構也很特殊。墓口略呈正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深約9 米。東、南面有斜坡墓道,長約20 米。槨上出土水牛頭一個、鹿骨一架。南墓道口和二層台兩側及腰坑發現人骨7 架。還出土銅器、陶器、玉器、海貝及龜甲等遺物。
1985 年3 月進行第二次試掘,消理商晚期墓11 座,其中3座是甲字形大墓,出土王飾、骨雕、午馬飾及原始青瓷等數百件。基葬大都有殉人,有的捆綁手足,有的肢體不全,未成年男女個體為數較多。在這些基葬的上層,還發現建築遺物。
1987 年進行第三次發掘,發現了墓葬排列有著嚴格的布局,以214 號墓、205 號墓和14 號基等組成中軸線,左右兩邊排列著大墓,大墓之間分布著一些小型墓葬。在213 號墓出土的大批青銅器中還發現有"史"、"史辛"銘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3 號墓中出土的長1.5 米、高0.6 米的嵌蚌飾漆牌和牛頭形面罩,這在山東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1991 年對該遺址進行了第四次發掘,在這次發掘中清理的一座商代晚期的"中"字型大墓非常重要。這座大墓由墓室、墓道、熟土二層台、棺槨室、殉犬坑和地面建築組成。在墓室及墓道內外共發現柱洞21個,柱洞用青石灰夯打,埋有柱礎布,洞深約60厘米,直徑45 厘米,根據現存柱洞推測,墓室上方應有一個南北長約9 米、東西寬接近9 米的近似正方形的建築。南北墓道內外的柱洞,表明其上也有相應的建築,根據柱洞的位置和對應的距離,知其應為廊式建築。地面建築整體上和大墓相對應,以墓室上方的建築為主體,配以前後廊道的"中"字型建築,將墓室、墓道全部覆蓋住。這種墓室上方覆蓋地面建築的形式在其他商代墓地還沒有發現過,它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商代以及商代以前的地面建築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在此墓中還出土了許多器物,陶器、原始青瓷、青銅器、玉器、綠松石、石器、蚌器等都有出土。在這次發掘中還清理了一座"甲"字型中型墓,該墓由墓室、南墓道、熟土二層台、槨室、棺和殉犬坑組成,墓主人是一中年女性。墓內隨葬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海貝以及少量的金箔、龜殼等。在此墓中還發現有殉人。
收獲最大的要數1994 年的第五次發掘,此次發掘共清理了墓葬11 座,殉馬坑2 座,祭祀設施和水井各一處。這批墓葬結構完整,隨葬器物組合清晰,共出土各類器物數百件,其中有青銅器200多件,玉器20 多件,漆器近20 件,還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等等。這次發掘,還在18 號墓中發現一隨葬的車,車輪直徑達1. 5 米,輻條清晰可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1 號大墓,它出土的青銅器包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的器形,有鼎、罍、卣、尊、壺、觶、盉、簠、甗、盤、觚、爵、角等,另外還有刀、戈等武器。這次發掘,由於收獲重大而被評為"1994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5 年秋季對前掌大遺址又進行了第七次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共清理了墓葬11 座、車馬坑3 座、殉馬坑1 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此外,還在1 座東周時期的灰坑中發現10 塊帶陶文的陶片,多數文字清晰,是研究東周文字的重要資料。這次發掘最重要的是發現了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車馬坑,商代晚期車子的遺跡目前在全國僅發現於河南殷墟、滕縣前掌大、西安老牛坡三地,在山東地區更是首次發現。這三個車的車轍均為單轍,呈南北向擺放,車衡均有二馬駕車,銅裝飾有獸面。車輿呈東西向,車輿周邊有紅、黑、白等多種裝飾。三座車馬坑的馬頭裝飾都不相同, 41號坑的馬頭用銅條裝飾, 40 號坑馬頭為銅泡裝飾, 45 號坑馬頭用海貝裝飾。41 號坑內出土一件青銅圓餅狀器,周邊鑲有兩圈海貝,海貝以金絲相連,應該是車的傘蓋,出土的青銅胄和青銅戈都貼有金箔,車輿內也有金箔工藝。車馬坑內還有殉人,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墓主人應是非常富有的貴族階層。
前掌大遺址的面積大,發現的墓葬多,墓葬比較集中而又排列有序。基葬中的隨葬品豐富精美,出土的大量玉器、車馬器、漆器等都是在山東地區前所未有的。出土的青銅器則更是令人驚嘆,有數百件之多,且器類全面,造型優美,紋飾精緻,大量的帶有銘文的器物為研究山東地區商周之際的古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參照朱正昌總主編 魯文生等編著《遺址》一書。
④ 薛國故城遺址的歷史和文化
薛國故城
明萬曆《滕縣志·古跡志》載:「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蓋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田文病逝,諸子爭位,齊、魏共滅之。薛國滅亡後,秦代設薛郡。漢以後至魏晉均設薛縣。隋代廢薛,為滕縣領屬之地。以後,薛地漸為村落、故城歷經滄桑2000餘年,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津浦鐵路沿東部穿城而過,東有官橋,西為張汪,北望龍峰兩山,西瀕微山湖。戰國時期,這里已是擁有六萬之家的名城。
故城平面呈不規則正方形。四面城牆迤邐起伏各有曲直。周長為1.06萬米,現存城牆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約20—30米,全系黃土夯築而成。故城總面積約有68平方公里。故城之內地勢平坦,皇殿崗村居於城的中心,相傳這里就是薛國的宮室遺跡。
在故城東北部,原有兩個高大的封土堆,傳為田嬰、田文墓,現已荒廢。《水經注·泗水》曰:「冢結石為槨,製作嚴固,堅不可動,瑩麗可尋。今墓已開發,如宮室,以鋼鐵鑄壁,扣之有聲,行人往還,莫不逕觀,以為異見矣」。1977年在薛國故城內出土了銅器4件,其銘文一為十五字,一為十七字:
「薛子中(仲)安乍(作)旅舍(簠)
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走馬薛中(仲)赤自乍(作)其簠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夏商時代的滕州地域,歸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東夷族部落,是海岱歷史文化區中人類活動較多的場所之一。薛地因薛河而得名,薛河發源於沂蒙山系西端,蜿蜒向西南流經滕南平原而入古泗水(今微山湖)。據現今的考古發現得知:滕州南部境內沿薛河兩岸,分布著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從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歷經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個史前文化發展的歷程幾乎都能在這里尋找到軌跡。近年來前掌大遺址的考古發掘,彌補了史前文化和東周以前薛地歷史發展脈絡之間的空白和斷檔,對於研究整個華夏民族氏族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都有著重要意義和旁證作用。一位考古學家曾說:滕州境內以薛河為中心方圓僅20華里的區域,就分布了從北辛文化,到龍山、岳石文化,以至於階級社會等各種文化類型的大量遺跡,並且遺存相當集中、連續和穩定,前後延續達六、七千年,這不僅在山東省,乃至在全國都非常罕見,幾乎可以說:古薛國的歷史,差不多就是華夏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歷史的縮影……
古薛國從最早的主人奚仲受封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孟嘗君田氏父子又一次受封,完成了由任姓薛國向田氏薛國的更替和轉換,其間「傳六十四世,國祚千九百年」(《滕縣志·薛世家》)。當然,其間任姓薛國也曾一度遷往「邳」地,但古薛城一帶作為商周時期某一姓方國或侯國中心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近年來對薛國故城城址的鑽探發掘證明:現存的故城城牆下還存留著其他不同年代築過的小城遺跡,在前掌大周圍的其他地方也發現了一些時代更早的城牆寨堡的痕跡。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明:滕州南部的薛河流域千萬年來一直就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進入人類文明社會以後,從夏、商、周,到秦、漢、三國,直到隋代廢薛,這里一直就是歷代方國、侯國、郡縣統治的中心,東周時期曾一度成為古徐的中心,戰國時為徐州的首府所在。
眾多的文獻資料說明是夏代「居於薛」的奚仲發明了車,而舟車的發明,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當然,車的發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一人所能為,然而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尊奚仲為「造車鼻祖」,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車」,也成為中華文明曾領先世界的標志之一。
奚仲因在薛地造車而被夏禹封為「車正」(掌管車的官),薛也便成了他的封地。這是有文字記載的薛地的最早的主人。史書記載奚仲為黃帝之後,任姓,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四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這中間就有任姓。而今,古薛城東部的大康留村一棵古槐樹下就立有任姓宗族碑,附近村人多為任姓。如此說來,天下任姓就出自滕州市南部的古薛城附近了,其祖先便是「車」的大發明家——奚仲!
奚仲所發明的「車」是什麼模樣,我們至今沒有見過。查諸史料,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管子·形勢篇》一書中有段對車的描述:
「奚仲之為車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准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
滕州歷史悠久,古為「三國五邑」之地,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埋藏豐富,因而滕州地區出土了眾多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成為滕州博物館三大館藏特色之一。這些級別和價值很高的青銅器及古墓葬、車馬坑的出土,客觀地印證了滕州地區古代文明的輝煌和久遠。
有意思的是:兩千多年前與古薛國處在現今滕州同一版圖內的另一個「國家」——滕小國,兩「國」鄰接,「首都」相距不足40華里,但出土青銅器的紋飾、風格卻迥異:薛國青銅器紋飾誇張、飄逸,有荊楚文化的浪漫之風,而滕國青銅器則瑾嚴、莊重,有宗周禮儀的正統遺范。大致同時、同地的兩個古國的青銅銘器為何風格如此不同?還有待專家研究揭秘。
奚仲當年造車的地方,據說就在今天薛城區夏庄鄉境內的奚公山下。奚公山(又名奚山)古屬滕地,西北距前掌大遺址和薛國故城遺址不遠,山頂今存兩處封土墳丘,高約1米,周長5米許。冢前有兩個碑座,碑已破碎,僅存「公為奚冉二墓修築」字樣,據說分別是奚仲墓和冉有墓。冉有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魯國季孫氏宰。看來他也是仰慕奚仲的威望,抑或是同宗,才選擇了這一處風水寶地。另外山石上還有條車轍印跡,傳說是奚仲當年造車所留。山南麓有車服祠舊址,系歷代官府建祠祭祀之所,如今已盪然無存,只剩下殘碑斷碣、破磚舊瓦,在夕陽下述說著昔日的繁華……
《滕縣志》中收錄了許多歷代文人前來奚公山拜謁弔古的詩文,其中一首曰:
「車正遺封奕代承,杳茫人鬼兩無征。河山依舊還存薛,名分於今終長滕……」
故國神遊,遙想當年車馬出行的壯觀,而今都已湮沒於桑田滄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