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菩提祖師
❶ 菩提祖師,西游記里最後去哪裡了
須菩提祖抄師的名稱既然源出襲須菩提,而且他出場時的贊詩中也有"西方妙相祖菩提"的句子,似乎確定是一位西方高僧。可是悟空初上西牛賀州的仙山,從樵夫嘴裡聽到祖師自作的滿庭芳,觀其"觀棋柯爛,伐木丁丁"和"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的詞意,顯然又是道士無疑。
所以菩提老祖究竟是何方神聖一直眾說紛紜。
作者在人名上玩了個花招,謎底卻十分淺顯:這個真正的師父不是別人,正是悟空自己,亦即他的本心,或曰真神。所以悟空求師的地方,喚做"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方寸,都是心的別稱;斜月三星,想想秦觀的詞句,"天邊一鉤殘月帶三星",是個拆字的字謎,謎底還是個心字。
❷ 西遊記里的菩提祖師是什麼來歷
菩提祖師的真實身份應該就是盤古大神。
❸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誰為什麼將孫悟空逐出師門
孫悟空的授業恩師究竟是誰
在《西遊記》里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孫悟空的授業恩師。
第一回,孫悟空為了求道,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游小縣,不覺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碰到了一個樵子。
樵夫道: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
樵夫說的是,稱名須菩提祖師。
孫悟空得到樵夫的指點後,來到了斜月三星洞。這猴王整衣端肅,隨童子徑入洞天深處觀看:一層層深閣瓊樓,一進進珠宮貝闕,說不盡那靜室幽居。直至瑤台之下,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
這里是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
這個稱名就比較難分辨了!可以說是稱名「須菩提祖師」。也可以說是稱名須「菩提祖師」。究竟是叫須菩提祖師?還是叫菩提祖師呢?身份很關鍵。
假設這位祖師叫須菩提,沒什麼好爭論他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佛教的。可偏偏祖師身邊的人全是些童子小仙的,孫悟空更是光著個頭,穿一領紅色衣,勒一條黃絲絛,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由此可以確認祖師也是一位不僧不俗不道之人。
祖師的不僧不俗不道無非是為了隱藏身份,隱藏身份就不能用原名,反之用原名就無需隱藏。所以須菩提這個名字不能成立。這位祖師應叫菩提祖師。樵夫說的稱名須菩提祖師,其本意是孫悟空見到這位祖師必須稱他為菩提祖師。也就是說樵夫在提醒孫悟空。
那麼樵夫為什麼要提醒孫悟空?這位菩提祖師是誰呢?
對於這個問題,《西遊記》里是有提示的。
第三十四回,孫悟空變作一小妖去請九尾狐狸精。走到門口,孫悟空心裡道: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風訊。苦啊!算來只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於人!
這是孫悟空的心裡話,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拜的這三個人說的很詳細,包括身份和地點。分別是,拜佛祖在西天、拜觀音在南海、拜唐僧在兩界山。
不過這里有個問題!孫悟空在方寸山求道時,一見到菩提祖師,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臨走時只得拜辭。按理說,孫悟空應該拜過四個人才對,為什麼在孫悟空的心裡不提拜過菩提祖師?我們來分析一下。
1)可能孫悟空把菩提祖師給忘了,所以說止拜了三個人。
2)可能是孫悟空答應過菩提祖師,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所以在心裡想也不敢想。
3)可能菩提祖師是佛祖,觀音,唐僧三人中某一個所變化的,所以孫悟空止拜了三個人其實已包含了菩提祖師。
這三種那個最可能呢?第十七回,孫悟空大鬧黑風山時,行者笑道:「我兒子,你站穩著,仔細聽了!我——自小神通手段高,隨風變化逞英豪。養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輪回把命逃。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采葯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
從孫悟空的這段自白來看,他不但沒有忘記菩提祖師,也提到了師承靈台山。也就是說,前兩種可能被淘汰了。這樣一來,菩提祖師是佛祖,觀音,唐僧三人中某一個所變化是最靠譜的。我們接著從孫悟空拜這三人的地點著手。
第十四回,唐僧救孫悟空出山時,只聞得一聲響亮,真個是地裂山崩。眾人盡皆悚懼,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對三藏拜了四拜。孫悟空拜唐僧在兩界山,所以唐僧不符合。
第十七回,孫悟空請觀音收黑熊精時,行者道:「因保唐僧,路逢一事,特見菩薩,煩為通報。」諸天遂來洞口報知。菩薩喚入,行者遵法而行,至寶蓮台下拜了。孫悟空拜觀音在南海,所以觀音也不符合。
孫悟空拜佛祖在西天。西天屬於西牛賀洲,或者西牛賀洲屬於西天,所以佛祖符合。同時孫悟空在說「止拜了三個人」之前,《西遊記》里找不到拜過佛祖,假設這個佛祖就是如來的話,孫悟空和佛祖就在大鬧天宮時見過一次面,這次見面孫悟空並沒有拜。一個沒拜過的佛祖孫悟空說拜了,一個拜過的菩提祖師孫悟空卻不提了!這說明什麼?說明,菩提祖師就是佛祖變化的。有旁證嗎?還真有。
旁證一,菩提祖師給孫悟空起名字時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這十二個是佛教用語,大概意思是:擁有廣大智慧,徹悟真如之理(還原宇宙的真理),進入圓滿境地(達到最高境地)。即佛!菩提祖師的身份是佛。
旁證二,菩提祖師住的地方叫做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的意思就是大覺大悟,即佛。符合旁證一。佛的祖師顧名思義就是佛祖。而靈台方寸斜月三星的意思就是心。那合起來的意思是,佛祖住在孫悟空的心中。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孫悟空原是佛門中人,簡稱佛子。如果問一個佛子:佛在哪裡?答案只有一個:佛在心中!菩提祖師是佛祖。
可話說來,《西遊記》里的佛祖有三個,如來佛祖,東來佛祖,接引佛祖。這化身菩提祖師的是哪位佛祖呢?
第一回:孫悟空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西遊記》給菩提祖師的定位是大覺金仙。 大覺金仙是什麼概念?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嘗詔改佛陀為大覺金仙。大覺金仙等於佛陀。佛陀是什麼概念?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陀又是誰?如來笑道:「我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
菩提祖師是大覺金仙!大覺金仙是佛陀!佛陀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如來佛祖!夠清楚了,菩提祖師就是如來佛祖。,孫悟空所謂的西天拜佛祖,實際上是西牛賀洲拜菩提。這也是孫悟空說止拜了三個人,而沒有提菩提祖師的原因。因此樵夫的提醒,是為了告訴孫悟空如來佛祖現在身份。
有了這層關系,作為如來弟子的孫悟空,在學藝時的速度只能用神速來形容了。像長生不老術,菩提祖師說破根源,悟空心靈福至,切切記了口訣,子前午後,自己調息。像地煞數七十二般變化,菩提祖師遂附耳低言,不知說了些什麼妙法。這猴王也是他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像筋斗雲,祖師卻又傳個口訣道,這一夜,悟空即運神煉法,會了筋斗雲。
說白了,這些法術根本不用教,孫悟空本來就會的。就好比得了身體的哪吒,他的神通不減,思想不滅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如來以菩提的身份出現,就不是為了教孫悟空法術了。他隱藏身份是來安排任務的!佛曰: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
金丹分內丹和外丹,作為修煉者內丹絕非等閑,這個無需強調。如來的不要把外丹當等閑的意思太明確了,那就是吃啊!
孫悟空接到的是吃金丹的任務!當然,要吃金丹首先要接觸到金丹,金丹在哪裡?在三十三天的兜率宮里,沒得選孫悟空必須要上天。那麼孫悟空要如何上天呢?我們接著侃..................
❹ 西遊記菩提祖師究竟是誰佛道兩位天尊誰更可能是孫悟空的師父呢
證據之一,孫悟空的金箍棒乃是太上老君煉制。老君先給大禹,再給東海龍王,輾轉將這寶貝交給孫悟空。
證據之二,孫悟空被擒拿,太上老君口頭上要將孫悟空煉化,但立刻為其解下勾刀,並在八卦爐中留下破綻,讓孫悟空可以在其中藏身。煉化四十九天後,孫悟空不但未死,還修成了火眼金睛神通,擁有了破幻功能。
太上老君還介面開會,將兜率宮清空,讓孫悟空吃到仙丹,助孫悟空煉成金剛不壞之體。
總之,若孫悟空是如來佛祖弟子,佛道本是對頭,那就無法解釋老君為何對孫悟空那麼好,一再暗中提升孫悟空實力。
孫悟空與二郎神交戰,老君不讓觀音用瓷瓶砸,自己用金剛琢去丟。若老君真的狠心,孫悟空必死。可老君一砸,孫悟空只是打了個跌,可見手下留情。
那老君為何要培養孫悟空呢?
只因老君對玉帝、元始天尊不滿,試圖顛覆現在的天庭。
太上老君本是開天闢地第一人,可是在如今的仙界只是三清之末。其卓越貢獻,深遠資歷與其擔任的職務、地位實在不匹配。因此,老君心中自然不甘心。
可是,他又不能公開反天,於是,他化身菩提——太上老君也是神話中最多化身的神仙——點化孫悟空大鬧天宮。諸神看在老君面子上,都不敢對孫悟空下狠手。最後是玉帝請來當時相對中立的如來降伏妖猴。
如來也是無利不起早,在立功之後便提出要傳法。玉帝也趁機扶持如來,對抗老君,這便是西遊記中隱藏的仙界高層爭斗。
❺ 【西遊記】菩提祖師後來怎麼不見了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吳承恩的文筆和寫作手法好,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吳承恩對西遊記的布局,可謂乃世所罕見,整部西遊記無論從哪方面去解讀,都經的住讀者們的反復推敲!
首先孫悟空學藝的山,叫做方寸靈台山,方寸靈台的意思是心,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菩提的意思是心,孫悟空學藝所在的洞府叫做斜月三星洞,斜月三心用手畫出來還是一個心,這三處難道只是巧合?
結合以上分析,最合理的解釋是,菩提乃孫悟空心所化,而且新版西遊記採取的就是這個觀點,孫悟空從菩提那學完藝之後是從夢中醒來的,小易西遊記看了這么久,最支持的也是這個觀點!
❻ 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是什麼來歷
菩提祖師,是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一位祖師級人物,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但卻要求悟空出師後不能提起師門保守自己的狀況,為一個精通諸子百家的世外高人形象。
在《西遊記》中,有位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存在,居住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為孫悟空的授業恩師,這便是:菩提老祖,孫悟空初見菩提老祖時,對菩提老祖還有以下的描述: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自從孫悟空從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後,菩提祖師再沒有出現過。
(6)西遊記菩提祖師擴展閱讀
悟空學藝時,菩提自述精通百家讓悟空隨便挑一樣學,他讓孫悟空選學的低級課程,就有道字門的三百六十旁門,包括術字門的請仙扶鸞、趨吉避凶,流字門三教九流的看經念佛、朝真降聖,靜字門的參禪打坐、戒語持齋,動字門的采陰補陽、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駁雜;菩提開講大道能夠「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從這些能夠看出:菩提不拘泥於一門一派,兼容並包、百家皆通。
後來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又教會了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等等。可以說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就廣度而言是《西遊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❼ 西遊記 菩提祖師學藝 這一篇 原文
第002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話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踴躍;對菩提前作禮啟謝。那祖師即命大眾引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眾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門外,又拜了大眾師兄,就於廊廡之間,安排寢處。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孫悟空在旁聞聽,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師看見,叫孫悟空道:「你在班中,怎麼顛狂躍舞,不聽我講?」悟空道:「弟子誠心聽講,聽到老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此踴躍之狀。望師父恕罪!」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裡吃了七次飽桃矣。」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甚麼道?」悟空道:「但憑尊祖教誨,只是有些道氣兒,弟子便就學了。」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師父,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怎麼謂之『壁里安柱』?」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么?」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j。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麼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煅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樣?」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侞之類。」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么?」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麼叫做『水中撈月』?」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唬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沖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啊!」此時俱甚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當日悟空與眾等,喜喜歡歡,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黃昏時,卻與眾就寢,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沒打更傳箭,不知時分,只自家將鼻孔中出入之氣調定。約到子時前後,輕輕的起來,穿了衣服,偷開前門,躲離大眾,走出外,抬頭觀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極迥無塵。深樹幽禽宿,源頭水溜汾。
飛螢光散影,過雁字排雲。正直三更候,應該訪道真。你看他從舊路徑至後門外,只見那門兒半開半掩。悟空喜道:「老師父果然注意與我傳道,故此開著門也。」即曳步近前,側身進得門里,只走到祖師寢榻之下。見祖師蜷局身軀,朝里睡著了。悟空不敢驚動,即跪在榻前。那祖師不多時覺來,舒開兩足,口中自吟道:
「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
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悟空應聲叫道:「師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時。」祖師聞得聲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盤坐喝道:「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後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道:「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祖師道:「你今有緣,我亦喜說。既識得盤中暗謎,你近前來,仔細聽之,當傳與你長生之妙道也。」悟空叩頭謝了,洗耳用心,跪於榻下。祖師雲: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此時說破根源,悟空心靈福至,切切記了口訣,對祖師拜謝深恩,即出後門觀看。但見東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顯明。依舊路,轉到前門,輕輕的推開進去,坐在原寢之處,故將床鋪搖響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眾還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當日起來打混,暗暗維持,子前午後,自己調息。
卻早過了三年,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論的是外像包皮。忽問:「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麼道來?」悟空道:「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矣。」祖師道:「你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卻只是防備著『三災利害』。」悟空聽說,沉吟良久道:「師父之言謬矣。我常聞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卻怎麼有個三災利害?」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湧泉袕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薰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悟空聞說,毛骨悚然,叩頭禮拜道:「萬老爺垂憫,傳與躲避三災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師道:「此亦無難,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傳不得。」悟空道:「我也頭圓頂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竅四肢,五臟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師道:「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師父沒成算!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准折過也。」祖師說:「也罷,你要學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悟空道:「弟子願多里撈摸,學一個地煞變化罷。」祖師道:「既如此,上前來,傳與你口訣。」遂附耳低言,不知說了些甚麼妙法。這猴王也是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
忽一日,祖師與眾門人在三星洞前戲玩晚景。祖師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師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備,已能霞舉飛升也。」祖師道:「你試飛舉我看。」悟空弄本事,將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踏雲霞去勾有頓飯功夫,返復不上三里遠近,落在面前,叉手道:「師父,這就是飛舉騰雲了。」祖師笑道:「這個算不得騰雲,只算得爬雲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蒼梧。』似你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雲也還算不得哩!」悟空道:「怎麼為『朝游北海暮蒼梧』?」祖師道:「凡騰雲之輩,早辰起自北海,游過東海、西海、南海、復轉蒼梧,蒼梧者卻是北海零陵之語話也。將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騰雲。」悟空道:「這個卻難!卻難!」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啟道:「師父,『為人須為徹』,索性舍個大慈悲,將此騰雲之法,一發傳與我罷,決不敢忘恩。」祖師道:「凡諸仙騰雲,皆跌足而起,你卻不是這般。我才見你去,連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這個勢,傳你個『筋斗雲』罷。」悟空又禮拜懇求,祖師卻又傳個口訣道:「這朵雲,捻著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對身一抖,跳將起來,一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大眾聽說,一個個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裡都尋了飯吃!」師徒們天昏各歸洞府。這一夜,悟空即運神煉法,會了筋斗雲。逐日家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一長生之美。
一日,春歸夏至,大眾都在松樹下會講多時。大眾曰:「悟空,你是那世修來的緣法?前日師父拊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么?」悟空笑道:「不瞞諸兄長說,一則是師父傳授,二來也是我晝夜殷勤,那幾般兒都會了。」大眾道:「趁此良時,你試演演,讓我等看看。」悟空聞說,抖搜精神,賣弄手段道:「眾師兄請出個題目。要我變化甚麼?」大眾道:「就變棵松樹罷。」悟空捻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棵松樹。真個是:
鬱郁含煙貫四時,凌雲直上秀貞姿。
全無一點妖猴像,盡是經霜耐雪枝。大眾見了,鼓掌呀呀大笑。都道:「好猴兒!好猴兒!」不覺的嚷鬧,驚動了祖師。祖師急拽杖出門來問道:「是何人在此喧嘩?」大眾聞呼,慌忙檢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現了本相,雜在叢中道:「啟上尊師,我等在此會講,更無外姓喧嘩。」祖師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的體段!修行的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眾道:「不敢瞞師父,適才孫悟空演變化耍子。教他變棵松樹,果然是棵松樹,弟子們俱稱揚喝采,故高聲驚冒尊師,望乞恕罪。」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過來!我問你弄甚麼精神,變甚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裡去?」祖師道:「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道:「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祖師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悟空領罪,「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祖師道:「那裡甚麼恩義?你只是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別。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凶,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悟空謝了。即怞身,捻著訣,丟個連扯,縱起筋斗雲,徑回東海。那裡消一個時辰,早看見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自知快樂,暗暗的自稱道:
「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
舉世無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來回甚易行。
別語叮嚀還在耳,何期頃刻見東溟。」悟空按下雲頭,直至花果山。找路而走,忽聽得鶴唳猿啼,鶴唳聲沖霄漢外,猿啼悲切甚傷情。即開口叫道:「孩兒們,我來了也!」那崖下石坎邊,花草中,樹木里,若大若小之猴,跳出千千萬萬,把個美猴王圍在當中,叩頭叫道:「大王,你好寬心!怎麼一去許久?把我們俱閃在這里,望你誠如飢渴!近來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強要佔我們水簾洞府,是我等捨死忘生,與他爭斗。這些時,被那廝搶了我們家火,捉了許多子侄,教我們晝夜無眠,看守家業。幸得大王來了!大王若再年載不來,我等連山洞盡屬他人矣!」悟空聞說,心中大怒道:「是甚麼妖魔,輒敢無狀!你且細細說來,待我尋他報仇。」眾猴叩頭:「告上大王,那廝自稱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悟空道:「此間到他那裡,有多少路程?」眾猴道:「他來時雲,去時霧,或風或雨,或雷或電,我等不知有多少路。」悟空道:「既如此,你們休怕,且自頑耍,等我尋他去來!」
好猴王,將身一縱,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觀看,見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險峻。好山:
筆峰挺立,曲澗深沉。筆峰挺立透空霄,曲澗深沉通地戶。兩崖花木爭奇,幾處松篁斗翠。左邊龍,熟熟馴馴;右邊虎,平平伏伏。每見鐵牛耕,常有金錢種。幽禽□-聲,丹鳳朝陽立。石磷磷,波凈凈,古怪蹺蹊真惡獰。世上名山無數多,花開花謝繁還眾。爭如此景永長存,八節四時渾不動。誠為三界坎源山,滋養五行水臟洞!【□:左「目」右「見」;】美猴王正默看景緻,只聽得有人言語。徑自下山尋覓,原來那陡崖之前,乃是那水臟洞。洞門外有幾個小妖跳舞,見了悟空就走。悟空道:「休走!借你口中言,傳我心內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簾洞洞主。你家甚麼混世鳥魔,屢次欺我兒孫,我特尋來,要與他見個上下!」
那小妖聽說,疾忙跑入洞里,報道:「大王!禍事了!」魔王道:「有甚禍事?」小妖道:「洞外有猴頭稱為花果山水簾洞洞主。他說你屢次欺他兒孫,特來尋你,見個上下哩。」魔王笑道:「我常聞得那些猴精說他有個大王,出家修行去,想是今番來了。你們見他怎生打扮,有甚器械?」小妖道:「他也沒甚麼器械,光著個頭,穿一領紅色衣,勒一條黃絛,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門外叫哩。」魔王聞說:「取我批掛兵器來!」那小妖即時取出。那魔王穿了甲胄,綽刀在手,與眾妖出得門來,即高聲叫道:「那個是水簾洞洞主?」悟空急睜睛觀看,只見那魔王:
頭戴烏金盔,映日光明;身掛皂羅袍,迎風飄盪。下穿著黑鐵甲,緊勒皮條;足踏著花褶靴,雄如上將。腰廣十圍,身高三丈,手執一口刀,鋒刃多明亮。稱為混世魔,磊落凶模樣。
猴王喝道:「這潑魔這般眼大,看不見老孫!」魔王見了,笑道:「你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手內又無兵器,怎麼大膽猖狂,要尋我見甚麼上下?」悟空罵道:「你這潑魔,原來沒眼!你量我小,要大卻也不難。你量我無兵器,我兩只手勾著天邊月哩!你不要怕,只吃老孫一拳!」縱一縱,跳上去,劈臉就打。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這般矬矮,我這般高長,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殺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與你使路拳看。」悟空道:「說得是。好漢子!走來!」那魔王丟開架子便打,這悟空鑽進去相撞相迎。他兩個拳捶腳踢,一沖一撞。原來長拳空大,短簇堅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肋,撞了襠,幾下筋節,把他打重了。他閃過,拿起那板大的鋼刀,望悟空劈頭就砍。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個空。悟空見他兇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中噴去,叫一聲「變!」,即變做三二百個小猴,周圍攢簇。
原來人得仙體,出神變化,無方不知。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那些小猴,眼乖會跳,刀來砍不著,槍去不能傷。你看他前踴後躍,鑽上去,把魔王圍繞,抱的抱,扯的扯,鑽襠的鑽襠,扳腳的扳腳,踢打-毛,摳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個攢盤。這悟空才去奪得他的刀來,分開小猴,照頂門一下,砍為兩段。領眾殺進洞中,將那大小妖精,盡皆剿滅。卻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又見那收不上身者,卻是那魔王在水簾洞中擒去的小猴,悟空道:「汝等何為到此?」約有三五十個,都含淚道:「我等因大王修仙去後,這兩年被他爭吵,把我們都攝將來,那不是我們洞中的家火?石盆、石碗都被這廝拿來也。」悟空道:「既是我們的家火,你們都搬出外去。」隨即洞里放起火來,把那水臟洞燒得枯乾,盡歸了一體。對眾道:「汝等跟我回去。」眾猴道:「大王,我們來時,只聽得耳邊風聲,虛飄飄到於此地,更不識路徑,今怎得回鄉?」悟空道:「這是他弄的個術法兒,有何難也!我如今一竅通,百竅通,我也會弄。你們都合了眼,休怕!」
好猴王,念聲咒語,駕陣狂風,雲頭落下。叫:「孩兒們,睜眼。」眾猴腳屣實地,認得是家鄉,個個歡喜,都奔洞門舊路。那在洞眾猴,都一齊簇擁同入,分班齒序,禮拜猴王。安排酒果,接風賀喜,啟問降魔救子之事。悟空備細言了一遍,眾猴稱揚不盡道:「大王去到那方,不意學得這般手段!」悟空又道:「我當年別汝等,隨波逐流,飄過東洋大海,徑至南贍部洲,學成人像,著此衣,穿此履,擺擺搖搖,雲游八九年餘,更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賀洲地界,訪問多時,幸遇一老祖,傳了我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不死長生的大法門。」眾猴稱賀。都道:「萬劫難逢也!」悟空又笑道:「小的們,又喜我這一門皆有姓氏。」眾猴道:「大王何姓?」悟空道:「我今姓孫,法名悟空。」眾猴聞說,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孫,我們都是二孫、三孫、細孫、小孫、——一家孫、一國孫、一窩孫矣!」都來奉承老孫,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個是合家歡樂!咦!貫通一姓身歸本,只待榮遷仙錄-名。畢竟不知怎生結果,居此界終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❽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真正身份是什麼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為一個精通道教、佛教及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潮。「靈台方寸」與「斜月三星」都寄託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
菩提祖師精通三教諸子百家, 法力無邊,卻只是在深山洞中隱匿授徒。他給孫悟空起的名字是佛家的稱呼習慣,和後來的悟能、悟凈剛好對應。
他並沒有傳授孫悟空想要的長生不死的方法,卻在明知孫悟空會出去惹禍的情況下,用三年教會了孫悟空十八般武藝和七十二變以及筋斗雲,這些都是些打鬥逃生的本領。
他不讓孫悟空出師門後再提起他,否則就讓孫悟空萬劫不復。自從孫悟空從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後,菩提祖師再沒有出現過。
(8)西遊記菩提祖師擴展閱讀
菩提的居所之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懸於海外的西牛賀洲地界。他似乎與其他神仙並無往來(這點不同於鎮元大仙這些「散仙」),與他交往的卻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過孫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芳》,得以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第一回)。
他座下的弟子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第一回),但細算起來,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是以,菩提雖然法力通天,卻並不給人以高不可攀、觸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世間的高士、聖人。這個菩提的形象也許正是吳承恩所要寄託的對「大隱隱於市」的欽佩、神往,菩提是以為高聖。
菩提祖師是世外高人,他法力無邊,徒弟眾多,品德高尚,口碑甚好,完全可自成派系,作者對此作了詳細的鋪墊,然而即使高如菩提,也對當時的統治力量無能為力,只能隱居授徒傳道。
❾ 西遊記里,菩提祖師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到底是什麼意思
《西遊記》開頭有這樣一個情節,即:菩提祖師問悟空要學什麼法術,悟空這也不學、那也不學,最後祖師惱了,打了悟空腦袋三下,撇下大家走了。
大家都以為悟空惹怒了祖師,沒想到半夜裡,悟空偷偷潛入祖師房中,祖師卻開始傳授真正的法術??
故事情節出現在《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原文是這樣寫的:
(菩提祖師)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然而,悟空早已洞穿一切:
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於是,悟空三更摸入祖師房中,道出來意,祖師嘿嘿一笑:
(祖師)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
看起來,菩提祖師打了悟空三下腦袋,就是讓他三更去找自己。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咱不妨來看看,作者吳承恩是怎麼構思出這個情節的。
其實,敲打三下這個梗是從《壇經》里化用來的,而最初的主角,是禪宗五祖弘忍與六祖惠能。話說,惠能一時興起,做了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被五祖弘忍看到了。弘忍知道他很有慧根,但惠能一向被人瞧不起,怕當面教他會惹麻煩。於是,就想辦法,製造單獨和惠能在一起的機會。
惠能的主要工作是舂米(穀子去殼)。於是,五祖就找個機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惠能工作的地方――碓坊。五祖仔細觀察,確定四下無人之後,和惠能展開了「神對話」。
五祖:米熟也未?惠能: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然後,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大徹大悟了。
相對而言,五祖還是比較地道的,人家敲打的是碓,而不是腦袋。而西遊記里,菩提祖師直接就敲打悟空腦袋了(此處有虐待動物的嫌疑)。
那麼,五祖和六祖惠能的「神對話」到底是啥意思呢?咱不妨這么來理解。
惠能既然能寫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么牛的偈子來,必然是對佛法有一定理解的。但是,畢竟自己的體悟沒有老師父指導,可能體悟的層次比較淺,體悟的東西不全面。所以,就需要老師父來幫幫忙,「篩」者,師也,把那些粗劣的東西「篩」去,剩下的就是精華了。
五祖也很聰明,知道惠能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就讓他三鼓悄悄來找自己,自己給他單獨講《金剛經》。
《西遊記》化用了《壇經》里六祖惠能悟道的故事,用的十分巧妙。
巧合的是,《壇經》里六祖猜到五祖的提示之後,悟道了;《西遊記》里,悟空猜到菩提祖師的暗示之後,也學到了真正的法術。
《西遊記》可深著呢,吳承恩學富五車,這些禪宗的典故,自然是信手拈來。
關注「依他起」,每日一禪。
原創不易,還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