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遺址保護
『壹』 半坡遺址的文物保護
2001年5月,舊大廳屋頂朽木產生自燃,並在隨後數天內又陸續在其它部位出現自專燃現象。一個月屬後,半坡博物館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報告》,申請拆除舊的保護大廳並重建新大廳。當年11月份,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作出同意批復。
在遺址大廳重建工作開始之前,為了有效保護半坡遺址不受損壞,2003年3月,文物部門按科學規范的保護程序,對半坡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回填保護。在對遺址進行全面調研後,對坍塌、掉落及嚴重風化部位進行了修補,對全部遺址進行了防霉加固處理,並先後兩次對遺址覆蓋表面用有機硅作了防水處理。
據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專家介紹,從遺址覆蓋至今,技術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跟蹤監測保護及雨雪天後的處理工作,分別挖開兩處,對遺址覆蓋土是否滲漏做了觀測評估,發現有少量雨水滲入現象,但都沒有傷及遺址。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遺址重新開放。 半坡遺址保護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國史前遺址中是首次實施。對與觀眾闊別3年的遺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時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將來的遺址保護積累了經驗,對土遺址保護有著重大意義。
『貳』 大河村遺址的遺址保護規劃
所在地區:河南 鄭州市
編制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編制時間:2011-01
編制人員:郭黛姮,賀艷,肖金亮,崔利民,周立,孫闖等
項目規模:172公頃
委託單位:鄭州市文物管理局
空間布局:以大河村現有仰韶文化房基F1~4遺址保護房、文物庫房和既有考古探明區域為中心,在保護范圍內設核心展示區,在建設控制地帶內設置保護與研究中心、旅遊服務區、行政管理區,為遺址保護提供管理、研究、展示服務場所;利用城市規劃的公共綠地作為大河村遺址展示的補充地塊,設立場景復原區。
設計特色:大河村保護規劃對遺址現狀進行詳細調研,並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不觸及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對大河村仰韶房基遺址F1-4進行全面掃描。掃描工作數據客觀、全面、詳實,為日後的本體保護及保護房的建設奠定基礎。規劃中分別針對已發掘遺址、地下遺址以及出土文物提出保護措施,並針對需要提出建立考古遺址保護與研究設施、文物陳列館。
大河村保護房方案是在原有仰韶遺址保護建築的基礎上的改擴建設計。新建保護房以仰韶房基遺址展示棚為主體,通過休息廳與已建文物庫房連接,形成一組集考古挖掘、遺址現場展示、文物陳列展示為一體的文物保護建築。保護房在設計構思上汲取大河村出土文物特色,在功能上切合土遺址保護原則,並通過大跨度屋架的結構處理,實現立面的自由布置,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考古發掘需求。
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本著保護第一;持續考古、動態保護、動態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以 「星空下的村落」為理念,在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完善遺址的展示與闡釋內容;加強大河村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根據不同的考古情況和遺址保護情況,制定若干保護展示規則。
『叄』 關於文物保護學科都牽涉到哪些學科內容
文物保護學科所需要的知識不僅包括理科知識(如化學、物理、生物、地質等),也有文科知識(歷史、考古、藝術等)。除要求學生掌握化學類專業所具備的數、理、化、計算機、外語知識與能力外,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各類文物的修復與保護的基本方法,以及有關的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基礎知識,初步具備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實際工作的能力。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學(國家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肆』 關於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對視力和身體素質沒有什麼要求,需要參加考試,所要考的科目為考古學和政治理論思想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設立的文物保護本科專業。該專業教育的特點是文、理科交叉與理、工科滲透,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既掌握數理化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又掌握文物保護材料應用、文物材質分析和文物保護修復等實際操作技能。
培養能在文物考古機構、博物館、文物管理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國家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伍』 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文物保護
2007年7月29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黃景略、徐蘋芳、張忠培、徐光翼4位先生同機到江西,深入到李洲坳實地指導。這4位國寶級的專家,一般情況下是很少出現其中兩人同乘一架飛機到同一個地方的,可是為了李洲坳墓葬,他們卻破例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嚴格遵照國家文物局「邊發掘邊保護」的精神,邀請了眾多國內一流多學科專家到李洲坳指導並具體參與發掘工作。為此,該所所長樊昌生經常坐鎮考古工地,協調各方關系,統籌發掘進程。「一流文物保護專家到來後,很多看上去是一攤爛泥的東西,被專家們清洗整理、科學保護就變成了國寶級的文物。這里出土的文物很多就成了全國第一或是唯一的文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如此感嘆道。文物保護專家第一時間參與發掘,使得平時發掘中容易損毀的文物得以科學保護,是此次考古發掘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
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長趙智勇在全國兩會期間專程到國家文物局匯報工作,並聽取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專家們的意見:該墓葬的性質尚未明確,今後應配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對墓葬周邊地區進行重點考古調查,尋找與墓葬相關的古文化遺址;要繼續加強出土文物的科技保護和多學科研究工作;要組織專家對李洲坳東周墓葬原址保護的可行性及博物館的選址進行論證。
根據這個意見,江西省文化廳正在著手規劃下一階段的文物保護及文物普查工作。李玉英指出,要以全面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抓手,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力度,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應對李洲坳周邊進行調查,尋找更高等級的城址、宮殿和文化遺存。調查結果也是令人振奮的,在附近方圓10公里的高湖、煙竹、雙溪鎮等地漫山遍野分布著數十個從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有一些面積達到數千平方米,具有相當等級的聚落形態。相信不久的將來,關於李洲坳以及周邊古文化的謎底也會一一解開。 李洲坳東周墓葬「一坑多棺」的埋葬形式和埋葬遺存都是全國僅見的,如何加以保護?這里還出土了珍貴的席、劍、扇以及有可能改寫紡織品歷史的絲織物等,如何進行有效保護?這些都是擺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難題。為此,江西省文化廳專門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土遺址保護、竹木漆器保護、絲織品保護、體質人類學研究等方面的專家制定相關保護方案,並准備在原址建立大遺址博物館。一場更為宏大的文物保護工作已經拉開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說,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的文物保護還剛剛起步,文物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陸』 關於文物保護學科都牽涉到哪些學科內容
文物保護學科所需抄要的知識不僅包括理科知識(如化學、物理、生物、地質等),也有文科知識(歷史、考古、藝術等)。除要求學生掌握化學類專業所具備的數、理、化、計算機、外語知識與能力外,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各類文物的修復與保護的基本方法,以及有關的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基礎知識,初步具備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實際工作的能力。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學(國家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柒』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捌』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是什麼專業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成立於1989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文物保護技術本科專業。本專業是一個文理交叉、理工滲透,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
培養既掌握數理化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又掌握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修復技能,能在博物館、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8)土遺址保護擴展閱讀:
主幹課程:
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學(國家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就業前景: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玖』 求西北大學考古系和吉大考古系的介紹
西北大學考古學系簡介
考古學系成立於2003年,下設考古學本科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56年,是全國最早設立的考古專業之一。先後由著名學者馬長壽、陳直、劉士莪教授等主持教學科研工作,著名學者蘇秉琦、陳夢家、胡厚宣、閻文儒、唐蘭、宿白、石興邦、王仲殊先生等先後講學和指導專業建設。
多年來,考古學系充分利用陝西省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立足陝西、依託西北、面向全國,在「211工程」的重點支持下,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6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考古專業被列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3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被列為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考古學系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考古學系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共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大部分教師均有博士或碩士學位。
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 「保持專業特色、拓寬專業基礎、重視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堅持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田野考古發掘、博物館實踐相結合。通過與陝西文博考古單位合作與協作,建立了一批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加強田野考古工作和文物保護實際工作能力的培訓。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科技考古學概論」)、省級精品課程1門(「史前考古學」);有一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教材(《科技考古學概論」》,有二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考古學概論》)。專業建立以來,已培養出一大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有些畢業生已擔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門、文博單位的領導職務,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或各省區文博考古研究機構、高校的業務骨幹,在我國的文博考古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科學研究方面,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項目等多項。出版了學術著作和譯著20多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等國內外權威和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形成了中國史前考古、商周漢唐考古、文物研究與保護、西部民族考古等穩定的研究方向,成為我國考古與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外相關的介紹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簡介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為文博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9年,是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首家設立的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特點。2006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有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擁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實驗管理人員1人。大部分教師具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聘請了王丹華、陸壽麟、黃克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十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充分利用陝西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和西北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學科優勢,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學與科研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辦學指導思想,加強文物保護技術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學科建設方面,從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本、專科生,1994年起又相繼在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下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方向碩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學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磚石質文物保護」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在教學方面,堅持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辦學指導思想,注重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辦學思路。課程設置以歷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和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文理結合為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和方法、文物保護材料、文物分析技術構成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和專業綜合實習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學術著作及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內外合作項目,形成了彩繪無損分析、青銅器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委託培養和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選留優秀畢業生和鼓勵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與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國內外多家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文物保護技術專門人才。1999年舉辦了首屆全國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目前該系已培養了9屆本科生、7屆研究生、2屆專科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文物保護、博物館、考古研究和管理機構。
經過十多年建設和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已逐步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國內有<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招生單位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西北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南京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鄭州大學
廈門大學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山西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內蒙古大學
遼寧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浙江大學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師范大學 暨南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師范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雲南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 煙台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拾』 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現狀是怎樣的
博物館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事業實體,其本質在於不斷地揭示、保存藏品自身價值和最大可能地實現藏品社會價值的過程。博物館學不是一個孤立的科學領域。它與許多學科有著多方面密切的聯系。這是博物館學的一個特點。在眾多類型的博物館中,遺址性博物館是其中一類。遺址博物館即是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密切聯系的產物,利用博物館的功能充分展示考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