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古橋遺址
『壹』 沙河古橋歷史、傳說、名字、修建時間、寬、高、外貌
位於咸陽城西南10公里處秦都區釣台鄉西屯村和資村村交界處沙河古河道。秦漢橋梁遺址。1986年陝西省考古所發掘了兩座橋梁遺址。兩座橋相距330米,均為木架結構。
一號橋始建於戰國末期或秦遷都咸陽不久,毀於秦末農民起義或項羽之手。一號橋木樁排列整齊,清理出16排143根橋樁。
二號橋始建於西漢初期或中期,毀於西漢末年的王莽變亂。二號橋清理出5排40根橋樁,東西排列,南北對應。橋寬約16米。附近出土有銅構件、鐵槽板、變形葵紋瓦當、素麵半瓦當和幾何形方磚、繩紋板瓦、筒瓦等。
沙河古橋是秦咸陽城、漢長安城去上林苑和西入巴蜀跨渡灃水的橋梁。1989年這一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沙河古橋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結構橋梁,在人類交通史,世界橋梁史上都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兩座古橋,志書無記載。根據碳同位素年代測定數據為:一號橋為2120年±80年,二號橋為1900年±80年。兩個數據都沒有超出秦至西漢的年代界限,與文物形制反映的時代基本吻合,經過深入調查考證,專家認為,一號橋始建於戰國末期或秦遷都咸陽後不久,毀於秦末農民起義的項羽「西屠咸陽」;二號橋始建於西漢初期或中期,毀於西漢末年導致關中「生靈塗炭」大型建築物「十不存一」的王莽變亂。這兩座古橋雖位於現在的沙河古道,根據文獻記載,並結合實地考察,有專家認為,古橋所在的現今沙河曾是古灃水的主河道,這兩座橋就是秦漢時期首都咸陽和長安去往皇家園林上林苑和長楊宮、五柞宮、黃山宮及巴蜀等地跨度灃水的古灃水橋址;也有專家認為,沙河古橋是漢唐時期的西渭河橋。
不知道滿意嗎
『貳』 秦都區的風景名勝
秦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素有地下文物寶庫和天然博物館之美稱。擁有各類遺址24處,古墓葬69處,各類石刻77件,古建築3處,帝王將相陵墓遍布北部台塬。漢平帝劉弗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沙河古橋遺址和劉古愚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邊有乾陵、茂陵、法門寺、楊貴妃墓等景點。
沙河古橋遺址位於咸陽秦都區釣台鎮資村沙河枯河道中。1986年元月,當地農民在取沙時發現兩座木橋遺址,這一發現被列為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經發掘清理,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厘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不復存在。橋南端緊末一排橋樁內外共發現7塊重約2-3噸長方體鐵槽。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已回填保護。
國家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先生考證,這兩座秦漢古橋是世界上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結構橋梁,在人類交通史、世界橋梁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叄』 沙河古橋遺址的文物價值
據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證,這兩座秦漢古橋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結構橋梁,在人類交通史,世界橋梁史上都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肆』 沙河古橋遺址的介紹
沙河橋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釣台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厘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已不復存在。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樁高2-3米,還發現9.54米方形大橋梁一根、卯俱在。兩座橋均寬16米,據文獻所載,根據當時河道的寬度推測,這座橋長約500米。在橋址附近還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銅器、鐵器、磚瓦等文物100件。它是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13年5月3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伍』 沙河古橋遺址的沙河橋遺址
位於沙河橋遺址位於咸陽市秦都區釣台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1986年元月,在沙河古道先後發現兩座罕見的秦漢時期的大型木橋建築,這兩座木橋遺址是咸陽秦都區釣台鎮王道村農民在淘沙賣沙時發現的。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清理,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厘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已不復存在。橋南端最末一排橋樁內外共發現7塊約700×110×7厘米的巨型鐵板,重約2-3噸。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樁高2-3米,還發現9.54米方形大橋梁一根、卯俱在。兩座橋均寬16米,據文獻所載,根據當時河道的寬度推測,這座橋長約500米。發掘清理中,在橋址附近還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銅器、鐵器、磚瓦等文物100件。出土文物中磚瓦數量最多,地面上到處可見。其中時代最早的是變形夔紋瓦當,五角水道,素麵半瓦當,繩紋簡瓦,板瓦等,它們的形制與秦咸陽遺址出土的同類文物幾乎完全相同,其時代當為戰國晚期和秦代。尤其值得人注意的是在一號橋南30米處發現一件大型銅飾件。銅件外形呈葉狀,長116厘米、寬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兩面都鑄有精美的花紋。一面為簡化夔紋,另一面是三角形幾何紋,畫面由細線,連珠,運雷等紋樣組成。這有秦雍城出土的銅器和秦咸陽出土的空心磚,方磚上的紋飾風格大體相同。這件器物可能就是古橋本身的建築裝飾的附屬器件。在橋南端發現了7塊約700×110×7厘米的巨型鑄鐵板,每塊重約2—3噸,板材厚3~4厘米。根據鑄造常識,這些鑄鐵槽正在水中進行天然時效,七件巨型鐵槽是耐火保溫的槽道,用以運送金屬熔液澆鑄,在沙河附近應該有一個大型的鑄造廠。由於保密的需要,在歷史文獻中沒有記載秦漢時期的鑄造的輝煌歷史,是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陸』 誰了解 咸陽沙河古橋風情園 1門票2戶外燒烤3娛樂項目或景點及其收費
咸陽沙河古橋風情園
一座見證了「車轔轔,馬蕭蕭」歷史場景的大橋,一座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木質結構橋梁,魏興每周都要幾次站在這里,出神地對視那一排排黑乎乎的倒豎木樁。
這里是咸陽的沙河古橋遺址,遺址距咸陽市中心約6公里,位於秦都區釣台鎮王道村南邊。那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倒豎木樁曾被深深地埋在十多米厚的細沙之中,是當地人在1986年挖坑取沙時發現的,有些人感到此木料粗直堅硬,拉回家做了棺木板。後來,經過文物部門清理發掘,才鑒定出這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木橋立柱。
這些黑乎乎的橋樁筆直地豎在白生生的細沙中,顯得格外醒目。據省考古研究所進一步認定,這些橋樁所支撐的橋面,寬度應在10米以上,長度目前還無法測定。如此規模宏大的橋梁肯定不是供老百姓通行的,而必定是承載輜重車輛的皇家御用大橋。
這座見證了「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歷史場景的大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木質結構橋梁,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沙河古橋遺址周圍,同時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有銅器、鐵器、陶器和一件非常罕見的大銅葉子。
沙河古橋(風情園)票價:10元
乘車:大慶路乘坐西安-咸陽59路車或K630路公交車到陳陽寨下車,換乘22路在終點站下車即可。
『柒』 沙河古橋遺址的古橋歷史
秦漢橋梁遺址。年陝西省考古所發掘了兩座橋梁遺址。兩座橋相距330米,均為木架結構。一號橋木樁排列整齊,清理出16排143根橋樁。二號橋清理出5排40根橋樁,東西排列,南北對應。橋寬約16米。附近出土有銅構件、鐵槽板、變形葵紋瓦當、素麵半瓦當和幾何形方磚、繩紋板瓦、筒瓦等。沙河古橋是秦咸陽城、漢長安城去上林苑和西入巴蜀跨渡灃水的橋梁。經專家論證這是國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大型木構橋梁。1989年這一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兩座古橋,志書無記載。根據碳同位素年代測定數據為:一號橋2120+80年,二號橋為1990年+80年。兩個數據都沒有超出秦至西漢的年代界限,與文物形制反映的時代基本吻合,經過深入的調查考證,我們認為,一號橋始建於戰國末期或秦遷都咸陽後不久,毀於秦末農民起義的項羽「火燒咸陽」。二號橋始建於西漢初期或中期,毀於西漢末年的王莽變亂。這兩座古橋雖位於現在的沙河古道,根據文獻記載,並結合實地考察,有專家認為,古橋所在的現今沙河曾是古豐水的主河道,這兩座橋就是秦漢時期首都咸陽和長安去往皇家園林上林苑和長楊宮,五柞宮,黃山宮及巴蜀等地跨渡灃水的古灃水橋遺址;也有專家認為,沙河古橋是漢唐時期的西渭橋。
『捌』 西安咸陽秦都沙河橋在地圖上的位置
咸陽沙河古橋位於咸陽城西南10公里處秦都區釣台鄉西屯村和資村村交界處沙河古河道。
沙河古橋:國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大型木構橋梁-。秦漢橋梁遺址。1986年陝西省考古所發掘了兩座橋梁遺址。兩座橋相距330米,均為木架結構。一號橋木樁排列整齊,清理出16排143根橋樁。二號橋清理出5排40根橋樁,東西排列,南北對應。橋寬約16米。附近出土有銅構件、鐵槽板、變形葵紋瓦當、素麵半瓦當和幾何形方磚、繩紋板瓦、筒瓦等。沙河古橋是秦咸陽城、漢長安城去上林苑和西入巴蜀跨渡灃水的橋梁。經專家論證這是國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大型木構橋梁。1989年這一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玖』 宗周的考古發現
豐鎬(宗周)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王都遺址,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豐鎬遺址1933年考古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研究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公里,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
考古發現,豐鎬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劃思想,規整而有序。在豐鎬遺址發現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多處埋藏青銅禮器的窖藏。這些青銅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重要史實,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豐鎬二京位置曾困擾考古專家
胡謙盈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客省庄、馬王村、西王村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周代遺址,遺址東以豐河為界,西至靈台河,北至客省庄、張家坡,南至西王村、馮村;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豐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這個周遺址的范圍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園村、斗門鎮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西周遺址。……鎬京中心就在這個遺址之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胡謙盈在總結建國後30年的豐鎬考古成果的基礎上將豐、鎬遺址范圍進一步具體化。曾長期主持豐、鎬田野考古的盧連成先生、鄭洪春先生所指出的豐、鎬遺址范圍與之略同。綜合而論,豐邑遺址包括豐西的客省庄、馬王莊、張家坡、大原村、曹家寨、馮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鎬京遺址包括豐東的斗門鎮、普渡村、花園村、白家莊、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雖然豐鎬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發現,但長期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未發現中心地帶。
豐鎬遺址地理學上的坐標渭河一級階地
豐鎬地理位置的選擇由特定的地質地理環境因素決定。地理學家對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環境和第四紀以來的地質面貌發育史,以及豐鎬遺址有關歷史、考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找出了自然與歷史之間某些規律性的有機聯系,從而為探索豐鎬遺址謎團提供了新途徑。
《詩·大雅·文王有聲》載:「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這不僅表明灃水東(北)注入渭水的史實,而且表明了灃水在豐、鎬二都周圍繞流、積水的情形。《禹貢》謂:豐鎬之地「原隰底績。」學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濕的地方。」「底績」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澮,使積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豐鎬地區的渭河二級階地,是地勢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級階地與鎬池、彪池、靈沼等地和豐河等河川地帶則是下濕的隰地。豐鎬地區沿渭河二級邊緣和陂池周圍分布有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遺存,歷經先民們300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商、周之交,這里當時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區。
至此,地理學家在研究了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徵及其演變規律後,提出了豐鎬當在「原隰」的渭河一級階地,再結合考古學者們提供的寶貴線索,就可對豐邑和鎬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確測定。
考古學說對豐鎬二京遺址的佐證
在著名地理學家孫嘉春先生依照地學和水文資料等作出豐鎬二都的具體方位後,使得現存諸多疑問迎刃而解,遺址范圍和大小也得到確認。
豐邑遺址:遺址區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沙河村、馬王村、韓家莊、韓南村、紀家村等。
鎬京遺址:大致呈正方形,邊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莊、牛角村、南村等。
在豐邑范圍內曾大量發現比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窯、窯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遺址,十餘座夯土遺址中呈「丁」字形的四號基址總面積達1826.96平方米;在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內還發現了陶水管道。
在鎬京范圍內,考古學家從1961年起,先後在普渡村之西發現西周夯土建築基址,在落水村發現大量建築用瓦和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在普渡村西發現的「工」字形五號基址總面積達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東發現有十餘座陶窯,在斗門鎮之東和白家村之北見有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邊豐河故道河床中發現西周重器多友鼎。
沙河古橋遺址的考古成果同樣為通過地理學而找出的豐鎬遺址提供了證據。以發掘秦陵並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對沙河(古豐河)橋遺址的考古顯示:「沙層厚達7米……第6層為灰細沙層,因此未發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層內隨四季變化不斷升降,厚度不詳,沙層純凈,顏色呈灰黑狀,內多含有秦漢陶瓦片,不具有後代遺物。」今天,沙河橋址河床標高388米,客省庄、韓南間沙河口標高392米。結合地理變遷數據可推斷出,西漢時沙河河床標高在381———385米之間,西周時灃水在客省庄到嚴家渠一段河床標高約在382———386米之間(今標高385———390米),與推斷的豐邑所在地標高389———392米和鎬京所在地標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難以犯上河堤。可見西周時,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級階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條件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馬王村村北再一次發現了三座土殘基址,並在一座基址內發現陶水管道。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與地理學家推斷的豐邑東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斷,這幾處西周土基址是西周豐邑城垣東南隅的殘跡,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為豐邑提供水源的輸水管道系統。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層中發現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達37公斤,鑄於西周厲宣時期,內壁鑄有銘文278字,記述多友奉派參加對戎的一次防禦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史實,是陝西目前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銅器。該鼎埋藏於砂層中,表明西周晚期廢棄豐鎬二都,是因為灃水泛濫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帶。另外,多友鼎原應存放於王室或貴族宅地,洪流搬運不會太遠,可見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帶就在鎬京城址范圍之中。
豐鎬地區發掘的西周墓葬僅灃西張家坡一帶就累計達上千座之多。其中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雙墓道大墓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規格之高在豐鎬地區前所未見,是考察西周高級貴族葬制的典型資料。井叔墓地幾座帶墓道的墓規模龐大,雖經嚴重盜掘還殘存若干精品,對確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義。井叔墓地殘存的幾件銅器,都是難得的珍品。
「[豆下廾]〔deng4鄧〕中(仲)犧尊」,高38.8厘米,長41.4厘米。作獸形,頭立雙角、雙耳,曲頸,四蹄足。身有雙翼,頭頂一虎,頜下一龍,尾部一曲龍。蓋紐為一隻大鳥。蓋周緣飾一周雙身龍紋,通體飾獸面紋、夔龍紋和雷紋。器腹內及蓋內有相同銘文二行六字:「中乍寶〔zhēng征〕彝。」
井叔鍾,現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鍾上鑄「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鍾」等銘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約20厘米,器底及蓋內各有一行銘文:「井叔作旅彝」。
1954年普渡村北發掘一座墓,出土成組銅器,多件鑄有「長甶〔fǔ府〕作尊彝」的銘文。其中,銅盉的銘文,記述周穆王舉行燕禮和射禮,長甶參加比射,受到褒獎的史實。豐鎬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經取得許多重要收獲,大體確定了豐鎬二京的方位。
『拾』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木拱橋是
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尋訪了沙河古橋遺址。
據古橋遺址文物管理所所長林文君介紹,沙河古橋遺址是1986年農民挖沙時偶然發現的,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1989年,經考古發掘,發現橋的總遺址長度為306米,發掘長度為106米,在原址上修建的大廳長為76米,寬為16米,暴露出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度平均在2米左右,直徑平均為40厘米,木質有松、柏、杉、桑,還有貴重的楠木,橋面已不復存在。已經發掘出的古橋遺址是橋樁相對集中的一部分,大廳外還有30米,已填埋保護。 考古發掘中,在一號橋的東側300米處又發現二號橋遺址。1989年,文物部門對一號橋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中科院西安黃土與第四紀地質研究室采標木進行碳十四測定樹輪年齡為2350年——1910年,木樁絕對年代為2200年左右,為我國秦漢時期的大型木質橋梁。古橋為水上宮苑亭榭類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