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游記
① 以《家鄉的山游記》為題寫一篇350字的日記
2009年8月16日天氣:晴星期日
今天,我們一家和翟源清一家去徂徠山遊玩。車開了一段山路,停了下來,我們下來車,迎著人群的涌流爬起了徂徠山。
我們首先看見的是黑龍潭,小小的瀑布流進深深的潭,還有像窗簾的綠色植物,一直垂到水中,十分可愛。
徂徠山的石頭很多,都是奇奇怪怪的。這塊石頭身上長滿綠綠的草「頭發」網 ,再看這塊石頭像個滑滑梯,但是山羊卻能趴在上面不掉下來,無論是柔弱的小羊,是強壯的大山羊,還是經驗豐富的老山羊。在石頭的旁邊還有一個野外小屋,屋門被爬山虎圍繞著。
我們又爬上另外一個山頭,在山頂上有元寶石和萬壽碑。從山頂向下看,下面的水庫被群山環繞,宛如一顆藍寶石鑲嵌在翡翠中。
一個當地人說:「下面那個山頭有抗日工作地。」於是我們下了山,向著抗日工作地走去。在路上,我們看見了黃燦燦的穀子。終於到了抗日工作地,原來這里是玉皇樓,後來因為這里比較隱蔽,所以成為了抗日工作地。
再往前走走,就是風動石。在風動石旁邊的石頭上邊吃野酸棗邊吹山風,真是一件愜意之事。
天色不早了,我們下山後就回家了。
② 抗日山游記作文
媽媽的家鄉就在抗日山的腳下,暑假裡媽媽帶我回老家順道游覽了抗日山。
走在去抗日山的路上,我遠遠的就看到了山頂上那個一手擎旗,一手持槍的八路軍塑像,隨著我們越走越近,塑像看地越來越清楚。走進抗日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挺拔的青松,高高的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間顯得十分庄嚴。看著紀念碑上一排排烈士的名字,我彷彿看見了他們為了抗擊日寇,奮勇拼殺的場面。
走在回來的路上,烈士們的英勇事跡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學好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③ 雪剛山游記作文400字
雪浪山吧!
我的寒假生活豐富多彩,每天都有不同的行程安排,真的是一個充實的假期啊。年初三,久違的太陽露出了笑臉,欣聞雪浪山改建,我和爺爺、奶奶決定暢游雪浪山。
雪浪山,位於南太湖北岸,海拔146米,古時因無錫第一狀元蔣重珍的橫山寺和蔣子閣而聞名。不一會兒,我們三人就來到了山腳下。近看雪浪山,四面皆橫,恬靜又不失雄偉。我們沿著剛修復的石階向上攀登,只見驛路蜿蜒,松柏夾道,香樟樹鬱郁蔥蔥,連路旁的小草也初露笑臉。
快到半山腰時,胖胖的我已經氣喘吁吁,腿打顫,腳板生痛。正想停下歇息時,忽聞潺潺流水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泓泉水。只見那水清澈見底,聽爺爺講過去這里還有一座狀元亭和一架三音橋,可惜被後人破壞掉了,現在只有山澗還在。我不禁用手當碗,舀起一捧,送往嘴中,呀!冰涼中微帶甜意!我的勞累也似乎被泉水沖盡。
終於,我們登上了山頂。山頂還在政府的改建之中,但已初見規模。西側的一個堡壘吸引了我的目光,聽說這堡壘過去是用來保護這方土地的,從那斑駁中,似乎看得出它為子民所作的一切。東側,是一座正在興建的宅屋,屋內雕梁畫棟、古色天香,煞是壯觀。爺爺說那就是修復中的蔣子閣,是為了紀念蔣重珍的。
站在山頂遠眺,浩渺的太湖水天一色,萬頃田舍縱橫交錯。我想,不久的將來,這里將會成為太湖之濱的又一旅遊勝地!
④ 爬山清山的游記作文大全
1: 游三清山_700字
大家知道江西有座三清山嗎?聽說那裡風光秀麗,景物奇特,可以跟廬山比美。我很想去瀏覽,於是暑假我們就啟程去了。
坐好幾個小時的火車,再換大巴,才到達這三清山的腳下。大巴車剛駛進景區,撲面而來的是山裡特有的清新氣息。為了能更好地觀賞三清山的美,我們在山腳下住宿一晚,選擇第二天清晨上山。陌生的床鋪,我興奮得睡不著,於是第二天六點我就起床了。站在玻璃窗前往山上看,哇!根本看不到山啊!全是霧茫茫一片帶著疑惑的我隨著導游出發了。
我們先坐纜車到半山腰,再開始登山。坐在纜車下往下看,好高啊!如果摔下去肯定會粉身碎骨的。我看到的是鬱郁蔥蔥的一片森林,導游說江西是植被覆蓋率偏高的省份。一段接著一段,我們到達了半山腰,下了纜車,更大的綠色映入眼簾。太陽緩緩升起了,但霧還是沒有完全散開,我們好像踩在雲里行走一樣。瞧,棧道拐角的那個地方好像仙境一樣,只看到霧,我和媽媽抓住時機拍下了照片。繼續往前走,導游姐姐指著遠處的兩塊石頭問我,那像什麼?我打量了半天,說不上來。她指點了下說像不像黃鼠狼給雞拜年?我恍然大悟,真的很像啊!於是,我饒有興趣,她指點出更多奇特的景觀,看,那塊長長立著的石頭是仙人指路,那兩棵挨在一起的松樹是親密的朋友,還有黃獅頂球。。。。。。大自然的景物真的好奇特,好有趣。我都目不暇接,數不過來了。
霧終於散開了,不知不覺已經是中午了。陽光照射下,山更美了。樹葉上泛著點點金光。那一面的懸崖峭壁好像用斧頭整齊劈開一樣,非常光滑。我站在棧道上,雙腿在發抖,就怕一不小心滑下去。再看看那邊的幾塊大石頭,跟山的鏈接就一點點,彷彿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推倒。
我們在山上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導游說因為時間的關系,只瀏覽了一部分,我們意猶未盡地坐上了返程的車。祖國的大好河山真的好美啊!
2: 三清山之旅_800字
江西省上饒市東北部有一座直插雲霄的青山——三清山。它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國家自然遺產,也是國家5A級旅遊區,有1800多米高。今日,我慕名來到這兒,就是為了一睹她的芳容。
來到山腳,抬頭一看,美麗多姿的三清山在朝陽的映襯下,顯得神聖端莊,嫻靜優雅,宛如一位賢德的女子站立在溫暖的陽光下微笑,此時的三清山,美得不可方物。
爬上半山腰,霧起雲涌,原本清晰地三清山被一種朦朧的美感所替代,時而顯現,時而遮掩,像害羞的小姑娘扭扭捏捏。雲霧繚繞,一陣風吹過,雲霧撲面而來,深吸一口氣,霧化作了調皮的小水珠,降落在我的臉上,濕濕涼涼的,使人清醒。看看霧吧!有的一縷一縷,像絲線掛在空中,有的一團一團,像棉花鋪在空中,還有的薄薄的,淡淡的,一片一片浮在空中……不一會兒,霧漸漸濃起來了,白茫茫一片,看不見對面的山了,看不見耀眼的太陽了,也看不見鬱郁蔥蔥的樹林了。眼前就像一張白紙,凈得不見任何雜質,白的不見其他顏色,伸手去抓,霧好像跟人捉迷藏似的,怎麼也抓不住,真是讓人又好奇又著急。此時的霧,已像牛奶一樣濃了,讓人看不清前面的路,可是不一會兒,淅淅瀝瀝竟下起小雨來了,霧只好躲到一邊去了,待霧散去,眼前豁然一亮,遠處竟是光芒萬丈!真是「那邊日頭這邊雨」啊!令人驚奇的是,三清山的右邊顯現出了一尊看似婦女的石像,叫「東方女神」,真是鬼斧神工。轉過頭,令人更驚奇的是,左邊有一塊長長的石頭矗立在群山之間,壯觀宏偉,俗稱「巨蟒出山」,「蛇頭」直徑達35米,「蛇脖」直徑只達8米,在花崗岩山之中顯得蔚為壯觀,令人拍手稱贊,這兩大絕景,來之不易啊!在絕景的映襯下,此時的三清山,神奇而又壯觀。
登上山頂,群山盡在我的腳下,眺望,連綿起伏的山脈一眼望不到邊,俯視,鬱郁蔥蔥的樹林保護著三清山,隱約可見叢林中跳動的身影,是松鼠?是猴子?還是狸貓?誰也不知道。此時的三清山,神秘而又充滿生機。
神奇的三清山,願你繼續綠樹成蔭,美麗如畫!
3: 登三清山
「唉,好難受啊!」我有氣無力地喊道。怎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要去三清山,所以要乘汽車,,可我偏偏有暈車症。上車不到半小時,我那不爭氣的胃便發出了抗議。車一震一震的,我的胃也跟著波濤起伏,令我難受不已。可是,為了領略三清山的美景,看那「江南第一仙峰」的容貌,沒辦法,只好忍了。
經過漫長的四個多小時車程,我們終於到了三清山。一到三清山,我整個人也精神了許多。我們要先坐索道上山,可誰知,今日人山人海,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我們的導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拿到了497號。唉,沒辦法,只好等了。又經過了近3個小時的漫長等待,終於輪到我們了。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覽車,只見覽車「唰」地向前駛去,一下子跑出去好遠。覽車慢慢上升,我才發現今天天公不作美,山上起了大霧,白茫茫一片,窗外都是霧氣。不過這也給三清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峽谷依然清晰可見,只不過山峰被霧遮著,變得朦朦朧朧,只看得出淡淡的輪廓。就如同一位俏麗的少女,披著一面紗巾,遮遮掩掩,不想讓人看清她的容貌,十分羞澀。那白茫茫的霧里,透著一種神秘,彷彿有什麼特殊的秘密等著人們來探索。沒一會兒,覽車就到了半山腰,接下來就靠我們的雙腳來攀登了,據導游講,爬上山頂還要用兩個多小時,我可憐的腳啊!
剛開始時,我還一步兩個台階,慢慢地變成了一步一個台階了,還不時停下來喘口氣,感覺這台階彷彿怎麼也走不完,走了半天還有台階。這時霧稍稍散去,我被不遠處的一個山峰吸引住了!它如同一條巨蟒,張開大嘴,准備將洞口渾然不知的獵物一口咬住,因此人們也稱它為「巨蟒出山」。一會兒,前面一塊峭壁更是讓我心驚肉跳。大風將厚厚的霧吹走,我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它足有幾十層樓高,尤其是最上面一塊,好象搖搖欲墜,彷彿風一吹就會掉下來一般,讓人望而生畏。我害處隨時會它掉下來,便立即離開了。往前的一塊巨石又讓我驚嘆不已,它如同一位仙人伸出一根手指,在為世人指一條明路,告訴他們美好的未來。所以人們稱它為「仙人指路」。這時霧又退去了一些,我悄悄地看了一眼峽谷,發覺自己一下子站在這么高的地方,便有了恐高症,立即將目光收了回來,只敢偷偷地去瞄一眼。
這三清山上,古樹十分好客,在我們攀登的時候,它經常會伸出長長的手臂——樹枝來向我們打招呼。我們也不時地彎下腰,鞠一躬來回禮。放眼望去,除了白茫茫的霧,還有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樹林,鬱郁蔥蔥的樹林給山峰增添一份生趣,更多了一份生機,給人一片生機盎然的感覺。這時天又下起了雨,雨滴如同一個個小精靈降臨人間,它們可淘氣了,跳到我們的雨衣上玩起來了滑滑梯,一個接著一個滑落地面,調皮極了。再往前走一會,就要到山頂了,這時風突然大了起來,驚慌失措的我沒有一點准備,風如同一位生氣的大人發狂著,憤怒著,咆哮著,只聽見「嘩嘩」的聲音,我的雨衣被它無情地吹了起來,我艱難地行走著,終於風停止了咆哮,變得安靜了,我們也到了山頂最後的景點——乾坤台。導游說如果今天沒有霧的話,站在上面手彷彿可以摸到藍天白雲,腳彷彿踩著地,真正的天地人三合一,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可惜,今天起了大霧我就不能享受這么美妙的事了!但來了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知不覺,已是下午了,該坐索道下山了就在我們要步行到索道時,古樹又伸出長長的樹枝向我們道別,還將雨滴撒落到我們身上,當作送別的禮物給我,我也依依不捨地與它道別,與三清山道貌岸然別。
再見了,三清山!我一定還會來看你!人們都有說三清山要三次才能看清,我這次沒有看清你,因此我還要看你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把你看清!
⑤ 褒禪山游記全文
《游褒禪山記》原文和譯文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⑥ 求一篇關於大山游記的作文
那一夜枕著大黑山,睡得好香。早飯過後,我們便乘車上山了。聽發動機的隆隆聲,就知道山勢在漸高漸陡。車窗外綠色山濤中不時兀立起一座奇峰、一面絕壁。山把路漸漸地擠窄,司機見前面的路是一個胳膊肘彎,樹高柳深,急速地打著方向盤,及至兜轉過來,才知這里是一個對頭彎,車只好泊在一片山影中。車內鬨笑著,笑司機,也笑路會捉弄人。
我們一行人下了車,尋著灌木叢中的石級,沿著澗邊蜿蜒前行,山風從山谷中蜿蜿蜒蜒地吹過來。山澗里有時可見淙淙的流水,有時又見溪流潛行於岩石下面、綠樹叢中。溪流邊不時有橙黑相間的蝴蝶起起落落。一路上時有火紅的石竹花、橙黃的野百合、藍紫色的桔梗,在茂密的灌木叢中,在高大的橡樹下亭亭玉立,十分惹眼。
山路向左一轉,石級漸漸變陡,重重疊疊的樹蔭或淡或濃,曲曲折折地鋪在石級上。一路上林下時有巨石三三兩兩如牛卧、像金剛怒目而立、似玉案平坦如砥。那如砥巨石恰好平置,若以此為榻,枕著山風、枕著鳥鳴,或醉或夢,豈不快哉!
高大的橡樹、山楊、山榆,或綠蔭如蓋,或枝杈旁逸橫斜於路,大樹下便是滿山遍野的山杜鵑。我想:春天花紅松綠,該又是一番景色。
我們幾個人漸漸地落在了後邊,遠處山林中不時盪起一陣陣招呼聲,一時山回谷應,我們答應著不由地加快了腳步。等我們向右一轉,只見一群群巨石越過樹梢沖天而立就。我們顧不上氣喘噓噓,三步並做兩步來到了巨石腳下,想必這便是石林了。舉目望去:一突兀的石壁迎面而立,石壁的半腰處還長著一簇桑樹。石林中間有路通向山後。路的右邊一組巨石大約有十五六米高,且筆筆直直立於山頂,石林下臨深谷,更顯得挺拔、偉岸。石林腳下山崖邊幾棵一人多高的桑葚兒樹,婀娜多姿,綠得可人,恰與褐紅色剛勁的石林相映成趣。這幾棵桑葚兒樹正當風口,正是因了流淌的山風,才有了樹的婀娜。
我們幾個人,或指點著自己的發現,或與石林「相看兩不厭」。這時,我看到右邊石林最外面一巨石如柱,柱頂上擎著一塊卧牛般的巨石。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這卧牛石底部一側為啥還有三個圓圓的坑?仰頭而視,那巨石似乎搖搖欲墜。緊挨著巨石柱的大石條,有的如劍、有的似矛、有的像羅漢……有的巨石上面還頂著雞蛋磙子一般的卵石,有的則擎著磨圓了稜角的大石塊。這其中有的像調皮的猴子,有的像剛剛落腳絕巘的山隼……有兩塊巨石剛剛欠開了一道縫,恰又讓一猴頭般的石頭嵌在其中。有兩巨石,恰容一線光透過,是誰在這里剛剛試過倚天之寶劍?有的巨石已從一石柱頂端跌落下來,卻被身旁的石柱猛地頂住。這些巨石,擁擁擠擠,相依相偎,如同兄弟般並肩而立,正因如此,他們才能肩挑日月,風雨同行。這頂天立地的巨石多像遼西硬朗朗的漢子啊!
面對如此壯美的石林,我一直在驚嘆。
驚嘆天工地斧,又相見恨晚。
⑦ 描寫山水的游記及賞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⑧ 褒禪山游記
王安石字1(介甫 ),晚號2(半山 ),是 3(北宋 )時期著名的4(政治 )家和5(文學內 )家。 他的作品有容中有《王臨川集》,集子的 命名是 因為6(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人 ),世人稱他王荊公,事因為7(曾被封為荊國公 ),稱他王文公,事因為(他的謚號是「文」)。列寧稱他是8(「中國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⑨ 家鄉的白龍山,游記600字
龍山的風景
它,不比泰山,兩名女子經常勾肩搭背來這無名山上提水。一天,這個天然形成的龍頭與真龍頭可謂一模一樣,兩名女子在井中發現兩顆金光閃閃。突然,她們肚子一脹,卻也峰巒雄偉;它,不如黃山、美麗異常的蛋,便想帶回去。可是沒口袋,只好含在嘴裡,但也有許多奇峰怪石,龍鼻孔中會噴出兩條沖天水柱,我真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贊嘆!下雨時,女子甲吞烏龍蛋。後人又劃刻上了嘴和眼。嘿,更像了!
山有名,茶功不可沒。古人雲:好山好水出好茶,「白龍毛峰」就是出自白龍山的好山水。
這天。待水平靜,茶葉矗立在水底,如水草一般,此時。乙被火化後,乙吞白龍蛋,我想細細品味這傳說中的「絕世名茶」,茶葉也隨著水歡快舞蹈,頓時芳香四溢。它在我的家鄉。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龍山!
白龍山,藏著一段神奇的傳說:從前。
白龍山上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山頂的龍水噴。一不小心吐了下!那是一塊巨石,比較圓潤,山上有個石頭和半掩著的棺材一模一樣,甲也要被推入山洞安葬,可剛推進一半,簡直就是活靈活現的龍!
「魚石」也不遜哦。
將一小撮茶葉撒入玻璃杯中,便有清翠的「沙沙」聲在屋中回盪,將龍水噴中噴出的水煮沸後倒入,不久後便各生下三條小龍,這山還沒有名字,然後肉體死去,成為神仙,突然風雨交加,此刻,馬上風雨交加,嚇得活人都逃了。現在,迷人的香氣完美地融合在空氣中。喝上一小口,更不得了了,就如進了天堂般清爽!
啊!白龍山,我永遠愛著你,形狀和真鯉魚一點兒不差,立馬掀起一陣「波浪」在杯中翻卷,永遠憶著你
⑩ 賜山游記作文500字
游賜山
重陽節那天,我們全家去我市賜兒山登高。
賜兒山上有古雲泉寺,它建於1393年,是佛教、道教建在一處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因一個美麗的傳說,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敬香祈求「賜兒」的人絡繹不絕,故稱此山為賜兒山。
遠望賜兒山,亭台樓閣,參差錯落,延著蜿蜒山路拾級而上有三道平台。第一道是雲泉寺山門,也稱天王殿;第二道為望亭;第三道是大雄寶殿和南大殿。
寺院中部有古柳二株盤抱而生,高十二三米,粗三四十圍,相傳為明代所栽。尤為奇觀的是,寺中有三個古洞,僅距咫尺。右為水洞,傳說洞中泉水清清,數九寒冬也不結冰;左為冰洞,傳說洞內四季結冰,炎炎夏日也不融化;中間是風洞,一年四季冷風嗖嗖,有物置於洞口即被疾風吸入,現洞口已被封閉。
怎麼樣,你對這個充滿靈氣的、神秘的佛道勝地感興趣嗎?那就「聞名不如見面」吧!如果趕上四月十八廟會,你會碰到好多絡繹不絕祈求「賜兒」的香客呢!
賜兒山上有古雲泉寺,它建於1393年,是佛教、道教建在一處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因一個美麗的傳說,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敬香祈求「賜兒」的人絡繹不絕,故稱此山為賜兒山。
遠望賜兒山,亭台樓閣,參差錯落,延著蜿蜒山路拾級而上有三道平台。第一道是雲泉寺山門,也稱天王殿;第二道為望亭;第三道是大雄寶殿和南大殿。
寺院中部有古柳二株盤抱而生,高十二三米,粗三四十圍,相傳為明代所栽。尤為奇觀的是,寺中有三個古洞,僅距咫尺。右為水洞,傳說洞中泉水清清,數九寒冬也不結冰;左為冰洞,傳說洞內四季結冰,炎炎夏日也不融化;中間是風洞,一年四季冷風嗖嗖,有物置於洞口即被疾風吸入,現洞口已被封閉。
怎麼樣,你對這個充滿靈氣的、神秘的佛道勝地感興趣嗎?那就「聞名不如見面」吧!如果趕上四月十八廟會,你會碰到好多絡繹不絕祈求「賜兒」的香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