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游記
㈠ (1)清朝桐城派古文家_________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記》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其中觀日出一段尤為精彩
(1)姚鼐 (2)羅曼·羅蘭 (3)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石破天驚逗秋雨橫槊賦詩 |
㈡ 蹬泰山游記英語作文
nowadys,more and more students like to go to school by bike,but we should traffic rules must we observe?the following is the answer.
first,we should ride on the right,then ,when the traffic light is red,we shouldn't go,until it turns to green.besides,we should not ride too fast,because we are students,we can not control the bike well,if we ride too fast,we will fell off the bike cause traffic accident.
this is the traffic rules i think we must observe.
㈢ 描寫山水的游記及賞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㈣ 《登泰山游記》的翻譯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泰山十八盤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順著中谷進去。走了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彌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雲彩形成一條線顏色十分奇異,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的上面,紅的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沒照到照,或紅或白,顏色錯雜,好像彎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寫
㈤ 求一篇泰山英語游記!!
Last week,we had a winderful time on Mount Tai.The weather there was nice.As soon as we arrived there,we begin to climb Mount Tai.It took us almost the whole night to get to Wanghai Stone.
We saw the sunrise and the sea of clouds on Mount Tsi and visited Dai Temple in the daytime.In the evening,we had a big dinner in a local restaurant.That was an exciting experience.
㈥ 有關泰山的游記
時隔兩年再次造訪泰山,故地重遊,更有種別樣的感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讓我的心躁動不安。想步前塵,有新悟。已往的我,只感受到泰山的雄渾與蒼重,體味了欣喜與淡然的心情,這次不知會有什幺收獲,只記得上次登頂,俯瞰一切的感覺甚爽,便興沖沖的奔向山頂。
十分疲憊,幾絲欣慰,頂著駝背,感到頹廢,終算未白費。我已在頂,俯瞰萬物縹緲,深感天高地遠,茫茫宇宙孑然一身,萬物盡空之感頓生。
山中有二題字,看後覺得甚妙。這兩字便是「果然」。何謂「果然」,題字有意說泰山之名不虛傳,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之下,所見實勝所聞,心中感嘆,實非數字所能表達,急中生智,便有「果然」二字。山果然,水果然,旭日果然,落霞果然。二字概括了山下所有的題字,亦是作者對臨途所見題字的肯定。對於游者,一路至此便有種前後照應之感,一路風景,一路心境,到此終融會貫通,大有豁然開朗之感,果然,果然。
古往今來之名人,皆在此留下幾點痕跡,故此,泰山又是歷史的見證者,蒼蒼泰山,渾渾天地,確是人類永遠的神。
境由心生,形由心役,有心者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全神貫注於一點之中,大有無往不利之勢,可破萬重山,行千里路,獲得的是,經歷通過心的消化形成的境界,磨礪通過形的感受產生的力量。
感由空而發,身由空而逸,無心者無得無失,離化萬物,放浪形骸於山水之間,大有遠離塵囂之感,可樂於山色,逸於跋涉,獲得的是,恬然通過形的消化形成的活力,景色通過心的體味產生的頓悟。
泰山之行,使我感受了有心與無心兩種狀態,亦是一種人生的體驗。
上山之時,如臨大敵,有時限,拼速度,泰山之路匆匆而來匆匆而過,心為登頂絕無他念。景緻轉瞬即逝,在心中留下無數背影等待回味。泰山之景的零距離接觸和飄然飛逝在我心中產生了更多的遐想與神秘。但經歷了苦與累,看到了挑山人的肩與背,品察了泰山古老的石階,一個接一個,令人頭暈,令人目眩。數千階的石梯倚靠在蒼重的泰山上,自然的宏大激發了我的力量,登泰山之巔是現在我唯一的目的。茫茫遠眺,歷歷在目,城市與山群分在泰山之巔的兩側。我身心俱憊,但步伐依然不慢,穿梭於山頂的一些角落,享受小天下的感受。
我心中激情已逝,恬淡由心而生,眼中所見頓顯人身之渺小,人心之巨大。如果說那邊山巒的迭起是泰山的威嚴,那這邊城市的崛起便是人類的威嚴。泰山如茶,既苦澀又清淡。上山時只嘗到了石階的苦澀,下山時終品到了山氣的清淡。沒了心情的緊迫,沒了腿腳的酸軟,沒了來時的匆匆。一路閑散而下,緩緩而行,大飽眼福,領略了來時忽略的景緻,清淡中包含蒼重的泰山令我的心如沉水,靜流無音。時至山腳,心中不免又升起一番離愁別緒。
沒有雲海,沒有日出,沒有晚霞,未見世間所謂奇觀麗景,卻見到了一個真實的泰山,一個看似普通的泰山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封禪的泰山是權力的象徵,雨中的泰山是文人的嚮往,古老的泰山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巨證。然而泰山對於我們又是什幺?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不同,每個人對它的印象都在不斷地變化。但毫無疑問,在每個人的心中,泰山永遠是個謎一樣的身份。
㈦ 找一篇泰山游記
時隔兩年再次造訪泰山,故地重遊,更有種別樣的感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讓我的心躁動不安。想步前塵,有新悟。已往的我,只感受到泰山的雄渾與蒼重,體味了欣喜與淡然的心情,這次不知會有什幺收獲,只記得上次登頂,俯瞰一切的感覺甚爽,便興沖沖的奔向山頂。
十分疲憊,幾絲欣慰,頂著駝背,感到頹廢,終算未白費。我已在頂,俯瞰萬物縹緲,深感天高地遠,茫茫宇宙孑然一身,萬物盡空之感頓生。
山中有二題字,看後覺得甚妙。這兩字便是「果然」。何謂「果然」,題字有意說泰山之名不虛傳,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之下,所見實勝所聞,心中感嘆,實非數字所能表達,急中生智,便有「果然」二字。山果然,水果然,旭日果然,落霞果然。二字概括了山下所有的題字,亦是作者對臨途所見題字的肯定。對於游者,一路至此便有種前後照應之感,一路風景,一路心境,到此終融會貫通,大有豁然開朗之感,果然,果然。
古往今來之名人,皆在此留下幾點痕跡,故此,泰山又是歷史的見證者,蒼蒼泰山,渾渾天地,確是人類永遠的神。
境由心生,形由心役,有心者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全神貫注於一點之中,大有無往不利之勢,可破萬重山,行千里路,獲得的是,經歷通過心的消化形成的境界,磨礪通過形的感受產生的力量。
感由空而發,身由空而逸,無心者無得無失,離化萬物,放浪形骸於山水之間,大有遠離塵囂之感,可樂於山色,逸於跋涉,獲得的是,恬然通過形的消化形成的活力,景色通過心的體味產生的頓悟。
泰山之行,使我感受了有心與無心兩種狀態,亦是一種人生的體驗。
上山之時,如臨大敵,有時限,拼速度,泰山之路匆匆而來匆匆而過,心為登頂絕無他念。景緻轉瞬即逝,在心中留下無數背影等待回味。泰山之景的零距離接觸和飄然飛逝在我心中產生了更多的遐想與神秘。但經歷了苦與累,看到了挑山人的肩與背,品察了泰山古老的石階,一個接一個,令人頭暈,令人目眩。數千階的石梯倚靠在蒼重的泰山上,自然的宏大激發了我的力量,登泰山之巔是現在我唯一的目的。茫茫遠眺,歷歷在目,城市與山群分在泰山之巔的兩側。我身心俱憊,但步伐依然不慢,穿梭於山頂的一些角落,享受小天下的感受。
我心中激情已逝,恬淡由心而生,眼中所見頓顯人身之渺小,人心之巨大。如果說那邊山巒的迭起是泰山的威嚴,那這邊城市的崛起便是人類的威嚴。泰山如茶,既苦澀又清淡。上山時只嘗到了石階的苦澀,下山時終品到了山氣的清淡。沒了心情的緊迫,沒了腿腳的酸軟,沒了來時的匆匆。一路閑散而下,緩緩而行,大飽眼福,領略了來時忽略的景緻,清淡中包含蒼重的泰山令我的心如沉水,靜流無音。時至山腳,心中不免又升起一番離愁別緒。
沒有雲海,沒有日出,沒有晚霞,未見世間所謂奇觀麗景,卻見到了一個真實的泰山,一個看似普通的泰山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封禪的泰山是權力的象徵,雨中的泰山是文人的嚮往,古老的泰山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巨證。然而泰山對於我們又是什幺?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不同,每個人對它的印象都在不斷地變化。但毫無疑問,在每個人的心中,泰山永遠是個謎一樣的身份。
對了 你看看姚鼐的《登泰山記》有興趣伐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㈧ 泰山游記1000字
泰山游記
站在玉皇頂上,腳下是1545米的泰山極頂,平生第一次征服五嶽,且是五嶽之首,正所謂「挽弓當挽強,擒賊先擒王」。泰山天下雄,站在巍巍泰山之巔,對那些高瞻遠矚的偉人志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目光無窮盡的延伸,小天下便可以盡收眼底,但偉人志士畢竟是少數,大多的人還是無法掙脫先天生理缺陷的束縛,目光窮極處只有天地間的那一條含混不清的線。
登山對於一些人來說總覺得不是什麼難事,比如說我,但事實證明那隻是我的一相情願。泰山歸來,我十四歲的生命歷程中所遇到的那些所謂的山便有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小山丘」,與泰山的氣勢恢弘、雄奇壯闊相比,它們太渺小了,老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不知道黃山是不是真的有如此了得的氣質。
今天,我懷揣著一顆近似於朝聖的心站在了泰山腳下,在岱廟祭拜了泰山聖母,攻山隨即拉開序幕。我一向熱衷於爬山這項運動,也驕傲於自己的速度,所以這場戰役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一概藐視!那種神情好象是揚言伸腿拌倒大象的螞蟻。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場絕對的攻堅戰,我們完全低估了這頭大象的實力。
我們選擇的登山時間是下午的四點,老天爺給足了我們面子,來之前在幾個不同的網站查到的天預報都是有小到中雨,來的路上還是陰沉沉的,下午三點半天空突然放晴,看日出看來是可以的了。從岱宗仿出發還不到紅門,我們就深刻的體會到李健吾同志當年的雨中登泰山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暑假登泰山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人會很多,我們不是什麼帝王君主、名人政要,沒有權利下達那些只准自己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齷齪命令而獨自一人欣賞泰山的美麗風光,好東西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我們的登山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開始了。
從岱宗仿沿路而上,兩邊是賣各種紀念品的商鋪,這種第三產業隨著近幾年的旅遊熱而迅速火暴,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讓人們不僅僅滿足於吃、穿方面的追求,在享受著精神大餐的同時帶點當地的特產、工藝品也成為一種需要,「登上泰山,全家平安」的紅線帶成為大家必買的商品,系在腰間,系在手上,系在頭上,系在背包上……雖然只有5角錢,卻是大家對美好心願的一種嚮往,一種憧憬。手杖是比較暢銷的,想要親歷登山樂趣而又對自己沒有信心的遊客多半會選擇一根比較稱心的手杖作為輔助,當然我們的狂妄讓我們不屑於買那東西,這也為回家後渾身酸痛埋下伏筆。
沒有時間的壓力,登山完全成為一種休閑,紅門—一天門—中天門—十八盤—南天門—玉皇頂,這就是我們此行的路線,也是古代帝王祭拜封山的路線,又稱泰山御道,它是歷史悠久的登頂路,千百年來都為登山主道。能踏著帝王的足跡游覽東岳,本身就是一大幸事。御道就是御道,皇上走的,果真是名不虛傳,樹林蔭翳,幽深曲折,涼風習習,松濤陣陣,若是雨季,肯定是飛瀑直下,水聲潺潺,實為避暑納涼、觀光旅行之佳處,皇帝老兒還真會找地方。
和父母拾級而上,從紅門登到萬仙樓,參拜斗母宮,游柏洞,經壺天閣,至回馬嶺,這一段應該說走的還算輕松,沿途孔子登臨處給人無限遐想,腦中想像著這位老聖人當年游歷泰山的情形,拐棍兒當然是肯定的了,不知道當時有沒有雙肩背包,孔聖人的檔次應該背個adidas或是NIKE,最苦的還要算是古人那羅里羅索的衣服,孔聖人的思想禁錮了世人也禁錮了自己,不能穿短褲啊,熱不熱啊.斗母宮里的千年財神樹當然是要拜一拜的了,不說原因地球人也都知道。沿途各種體的石刻很多,這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東西,也沾點文人墨客的味道嘛,嘿嘿,雖然石刻上的很多字根本就不認識,石刻一個都不能落下,都要看一遍,只為了找到自己心中一直很衷情的那塊 「蟲二」,當然蟲字上是有一撇的,石刻不僅顯示了古人的巧奪天工,更顯示了古人的智慧,「蟲二」,風月無邊也。鐵漢柔情,身為天下至雄的泰山也有浪漫的一面,同心鎖、許願樹都成為情侶們發誓相伴終生的神聖之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惜自己身邊還缺一位可人兒啊!
回馬嶺再往上,路已經開始陡峭,這里都是如此,十八盤還要怎樣?但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十八盤還在十萬八千里之外。按地理學的角度分析,對流層以下垂直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氣溫下降0.6℃,再加上天色漸暗,已感到陣陣涼意,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才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之說,我們在泰山又看到了桃花。涼了,身體的那個極點也在這個時候到來了,腳步沉重起來,呼吸也不勻稱了,回馬嶺到中天門一段歇了有三四次,一瓶水下肚,馬上從皮膚散出汗來,我們的速度也減了下來,六點半終於來到中天門,肚子已經開始抗議了,中天門上熱鬧不以,大家都在此調整一下身體的疲勞,吃點東西,為攻十八盤做最後的准備。
從中天門遠眺,原來泰山的極頂是在後面的那個山頭,好比一個樹叉的兩條樹枝,中天門的這條比較短,而南天門的那條比較長而已。就在樹叉間便是坐索道之處,當然我們還是把這個機會留在下次,接著登,go go go ! follow me!
夜幕下來了,登頂開始了,人也不自覺的興奮起來,趁著習習晚風直取山頂!曹劌同志說作戰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不過當你置身於十八盤中段的時候,你就會深刻的感受到曹劌的這翻話純粹的扯淡,這不往死里整人么,怎麼一鼓作氣,腿里灌滿了鉛,拖都拖不動,就差把手也加上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還是讓我們從頭來看看這場惡戰吧,攜中天門休息的餘威迅速搶占雲步橋至望雲松,夜幕下的泰山更顯雄奇壯闊,風姿綽約,仰望,泰山如同威猛高大的將軍,千百年來守護著齊魯大地。路上沒有燈光,十八盤上遊人的手電筒如點點繁星,而整個十八盤這是也成為一條美麗的銀河,直通南天門。又如鑲滿寶石的玉帶,掛在泰山之巔。十八盤就在眼前了,自古有「慢十八,緊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可見十八盤的險峻復雜,十八盤是陡,平均傾角估計超過了35度,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值,我是學過采礦學的,如果設計的斜坡道數值超過30度的話,工人是要罵娘的。置身十八盤中根本就分辨不出緊十八或是慢十八,只覺得一開始就緊,而後越來越緊,不敢往上看,更不敢往下看。腿已麻木,只會做抬腿,邁步如此機械的運動。路人的腳步更緩,歇息的頻率也大了起來,何來一鼓作氣?
遊人興致沒有因為身體的疲勞而減退,爬十八盤的大多是年輕人,年輕的朋友在一起比什麼都快樂,所以誰都不用介紹誰,不論來自何方,因為大家志同道合,所以互相鼓勵,互相打氣,談笑風生,倒可以暫時的忘卻爬山的疲憊。不知道什麼時候,月亮也爬到的半山腰,都說泰山日出妙不可言,泰山曉月更別有一翻風姿。在月光的籠罩下,南天門已經是若隱若現了,登頂的朋友激動的呼喊聲也漸漸清晰起來,終於的,我們的旅程可以告一段落了,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突然的,象是大力水手突然吃到菠菜,力大無窮起來,一路小跑的登上南天門,而後也沖著山下大喊:泰山~~~我們上來拉~~~。6681級終於憑借自己的能力登了上來。
到這里,我們的旅程先告一段落,先不急著登頂,南天門後方有一個相對空曠的廣場,也有一些旅店和小吃攤,當務之急是給身體補充些能量。怎麼過夜是一個我們從來都沒有考慮的問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一人花上十元錢租件軍大衣然後在山上隨便找個避風的場所小憩一下,旅店我們是住不起的,尤其是暑假期間。風很大,夜很涼,為看日出的人們在死扛。一個太陽忽悠了幾億人前赴後繼。
一夜無眠,凌晨三點我們便向日觀峰進發,那裡是看日出的最佳地段,從我們晚上九點成功登陸南天門到凌晨三點,短短六個小時,象是天兵下凡,又象是破土而出,偌大的南天門全是人,而後一路經天街、碧霞祠至唐摩崖,到日觀峰,有地方的地方就有人,人多嘛,正常,很符合中國國情。此行賺足了老天爺的面子,佔到了一個觀日出的絕佳地段,等吧!據有經驗的人介紹,太陽估計要5點一刻才會出來,天吶,在這里等,要不是軍大衣山厚實,山風差點把我當成風箏放了。天漸漸放亮,才看清楚,整個日觀峰已經沒有了落腳的地方,跑來頭大象估計一腳踩死一片。
太陽也是比較害羞的,象是在雲中看到有如此多的人在期待著他的閃亮登場,覺得不好意思一般,四點半天地間的那條線就已經微微泛紅,整整又是半個多小時,還是沒有露出頭來。大家都在翹首期盼,天已大亮,東方已是通紅一片,不知道誰的一聲大喊:出來了~~~~。果然,太陽終於想明星耍大牌一樣的露出了彎彎的一角,而後整個日觀峰上閃做一片,唰唰唰唰,咔咔咔咔,相機不停。真怕太陽被閃暈,而後跌落。在相繼的閃爍中,太陽一點點的掙脫著桎梏,緩緩的升起,象是使出全身力氣一般跳出雲海,光芒萬丈,熠熠生輝。那升起的感覺似曾相識,好象有點從十八盤登上南天門的感覺。
從露出尖尖角到最終的照耀大地,短短的20分鍾左右,心情從焦急到激動,然後是興奮,感謝上天的垂青與恩賜,以一顆感恩的心情來看待事情,那樣會覺得豁然開朗。
下山更是恐怖而又有些好笑,恐怖的是人多,真多,太多,多的誇張!好笑的90%的人多穿著軍大衣,從高處俯瞰,象是軍隊拉練又象是紅衛兵造反,整個路上一片綠色。
上山容易下山難,在泰山上應該說是上山難下山也難,且不說路險且陡,混同於接踵的人群中,想快也快不了,想停也不敢停,就這樣一點點的往前挨。逮著個機會,跑到路邊的小攤上吃個煎餅卷大蔥,喝碗涼粉,便再也拿不動步 子。
到此,我們的旅程結束了,泰山之行給我的感覺是興奮的,是激動的,雖然也有小的挫折,但憑借我們的能力還是解決的了的。旅行本身就不必在乎目的地,沿途的風景才是主要的,人多但心是靜的,用心感受才能體會出風景的真諦!
㈨ 泰山的游記這個作文題目合不合理
五嶽泰山人人皆知,今年十一假期,我有幸攀登了五嶽之首的泰山。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言壯語。來到泰山才知道泰山真的與眾不同。
我們下午來到泰安,老遠就看見了高峰聳立在眼前。因為天氣原因,天空總是霧蒙蒙的,像給泰山披上了薄薄的紗一樣,使那原本巍峨陡峻,氣勢磅礴的泰山,顯得如此嬌嫩,奇妙。我不禁發出感嘆:「這就是大自然的美!」
一切准備就緒,我們向泰山進發。這次來泰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觀賞日出。所以,我們同大多數來泰山登山的人一樣,選擇夜晚登山。出發時已是晚上11點,街上幾乎沒有人,但還是能看見一些來登山的遊客,背著大包小包向泰山走去。
晚上登泰山,只能用手電筒照明。一路上只有不多的攤位那兒才有燈光。所以兩側的一些石碑沒有看見,只看見腳下石級。由於山勢險峻,我們光是從紅們到中天門就爬了3個小時。剛開始登山時我們體力充沛,登地快,但後來體力越來越差,感覺腿很沉,抬不起來。登幾級台階就要歇一會兒。腳下的路也從剛開始的平緩轉險峻了。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氣溫越來越低,我們不得不添加衣物。就這樣走走歇歇,終於,我們登到了中天門。中天門在泰山的半山腰,站在中天門抬頭仰望,便可以看見高處好像是從天而降的一串燈光。
今晚的天空特別的干凈,深藍色的天空點綴著明亮的星星、皎潔的月亮還有魚鱗狀的絲絲白雲。半個月亮在白雲間穿梭,時而出現在白雲前面給遊人照明,時而又躲在白雲後面偷看,好象在玩捉迷藏。我還發現月亮不僅可以發光,也可以向太陽一樣給雲朵鑲上金邊。隨著我們攀登的越來越高,我感覺一身手就可以摘下一顆顆明亮的星星了。媽媽還給我講了怎樣辨認北斗七星、牛郎星、織女星……媽媽還回憶了她上中學時在家門口看星星的事情,當時媽媽拿著書坐在院子里,對照著書來找星星,辨認星座。可如今在北京卻很少能看見星星,有的星座媽媽也忘記了。
從中天門繼續向上,行程只不過1000米,但這段路卻是最艱苦的。從五松亭開始,就是登泰山的最艱險之處——十八盤。這里幾乎垂直上下,站在下面一級台階上,稍稍把身體向前傾,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摸到上面的台階了,這真是令人害怕。當地還有一句俗語:「到了十八盤,遊人心裡寒。」十八盤的每一級台階都很高,所以腿要抬得高才能邁上去。其實,手腳並用往上爬是個很好的辦法,這樣可以減輕負擔,既安全,又輕松。但是遊人太多了,後面的人緊跟著前面的人,當時的情況根本不允許「爬行」。
登上南天門已是凌晨5點鍾了,我幾個小時沒有合過眼了。在休息的時候,我都會困的直磕頭呢!這時天漸漸亮了。回首俯視,泰安市的全景近在眼前,點點燈光像是滿天繁星。這時的我們一個個都腰酸背痛,就連我這個體力最充足的人,也沒有力氣再向上到玉皇頂了。雖然路途如此之近,但還是決定留在這里看日出。
月亮漸漸消失,天邊也慢慢的紅起來。我看見一顆明亮的星星孤獨的掛在天上,這就是啟明星。不一會,太陽的光芒映紅了天空,啟明星也不見了。紅光給雲朵鑲上了金邊。太陽緩緩地從地平線上升起,太陽公公示意我們,新的一天開始了。
從下山的纜車上看十八盤好象是掛在泰山山體表面的一幅幾乎垂直的天梯。我不敢相信,我竟然登了上來。這才是泰山真正的模樣呀!
㈩ 寫景游記
泰山游記
素有「五嶽獨尊,雄鎮天下」之美譽的泰山,乃華夏文化的一個縮影,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千百年來吸引著赫赫帝王盛典登封,歷代名人競相留跡,四海遊客朝拜如雲。而此次的泰山之旅,也是蝶舞學校組織的山東半島之行的第二站。
心懷期盼,蝶舞一行抵達泰山腳下的天外村,在此登上旅遊巴士前往中天門。放眼眺望那籠罩在晨霧里的泰山,宛如是一位欲說還休的仙子,顯得那麼朦朧、羞澀,靜靜地等待著我們去頂禮膜拜。車在山裡繞來飄去,車窗外,溝壑懸垂,轉眼間就抵達了中天門。
中天門位處泰山半山腰,常年籠罩在濃綠之中。雖是盛夏,可山上涼風習習,空氣清新。蝶舞一行將在此兵分二路,一路步行上山,另一路乘坐纜車上山;考慮到後面的行程還要登嶗山,決定乘纜車前行。登上纜車,開始了8分鍾的「天游」,俯視那巍巍壯觀的起伏群山,跨越那蔥郁的林海及疊嶂的樓閣廟宇,再往上則是山石疏朗,便見南天門赫然在目了。
行至南天門,便由「人間」踏入到了「天庭仙界」了。回首俯視,「十八盤」天梯高懸,亂雲飛渡,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呼之欲出。穿過南天門,在天街上漫步,山風浮動,衣袂飄飛;行進間,那山中驟然升起一層煙波,一陣雲霧,置身其中,宛如仙境,心懷驀地打開,層雲盪胸,凡塵俗事盡拋腦後,遐意之極。隨後游覽了金碧輝煌的碧霞祠,便繼續朝著玉皇頂進發。
行至到歷代摩崖石刻前,那濃郁的墨香猶在,飄逸的墨韻尚存。靜靜觀覽著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撫摸那些字體,似彷彿觸摸到到歷代先賢們跳動的脈搏,一股懷古之情油然而生。繼續前行,游覽了日觀峰,登上了最高峰玉皇頂,舉目四望,群山起伏,令人感受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氣勢,那千岩萬壑都融於縹緲的雲海之中,彷彿也承載著千年的厚重。
夏日的泰山佳境天成,氣候瞬息萬變,剛返回南天門時,天空便飄起了毛毛細雨,轉瞬間又逐漸變成傾盆大雨,那風卷著雨聲、溪聲、瀑聲,渾然一體,其勢如萬馬在山間奔騰。蝶舞決定領悟風雨下泰山的感覺,和女兒撐著雨傘,緩緩拾階而下,慢慢體味著「泰山新雨後,天氣涼如秋」的意境。信步「十八盤」,下到一半,回首仰望,越發感覺到泰山的巍峨、沉渾、峻秀、雄奇。
移步之間,過了「十八盤」,峰迴路轉,萬壑爭流,可謂是一步一景。隨著山石的降低,那雨也漸漸變小,雨絲涼涼柔柔,隨著山風飛舞飄落,浸潤著山石樹木、小草泥土、遊人訪客。山中到處是雨的印記,宛如一幅絕妙的寫意畫卷。徜徉在這靈動的畫卷中,享受著這清醒和空靈,真乃妙不可言。在小腿肚子的顫抖中,艱難地回到了中天門,大夥會齊,便登上返回的中巴,難忘的泰山之旅也即將結束。
「仁者樂山」。此次泰山之行,彷彿就像在閱讀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耐人尋味。那泰山的一花一草,一樹一石,一蟲一水,一碑一字,一石階一擔夫,一佛音一香火,都是那麼的令人難以忘懷,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