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貝丘遺址

貝丘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09:07:03

⑴ 三水流域孕育人類始祖有哪些歷史

湘西歷史悠久,距今幾萬年以前,湘西境內就有人類生息了。從當地一些人類起源神話中可以看出。

湘西的土家族開天闢地神話傳說:遠古時,天地相連,到處彌漫著朦朧的霧。霧里有個蛋,蛋炸裂開來,跳出一個神人,名叫卵玉。他用箭將天地射開。

湘西的苗族神話傳說:天地是古時阿剖盤古,用千斤杠撬開的。他怕天塌下來,剁下怪獸朋苟的腳,當成柱子將天撐住,剝下皮子做青天;削下肥肉做白雲,取出眼睛做日月,割下毛發做草木,抽出根盤做江河。這樣,頭上有了青天白雲,日月星辰;地下有了草木江河。人們才有了生息的世界。

湘西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遺址大多數都在沅水、酉水、澧水流域。

如桑植縣朱家台和瀘溪縣白沙渡,就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歷史文化層相當豐富。

湘西桑植朱家台舊石器時代遺址,共發現有3件打制石器,距今約10萬年。桑植附近的慈利金台村舊石器時代遺址,也發現有打制的砍砸器等遺物5件,距今5萬年至10萬年。

瀘溪地處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方,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其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形狀,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傾斜,沅江沿縣境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屬低山地區。

瀘溪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9度,年均降雨量1326毫米,全年無霜期278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合人類生存。

盤瓠神話是一個流傳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十分有名、十分有影響的神話盤。而盤瓠文化的發祥地就在瀘溪,《後漢書·南蠻卷》注引《荊州記》雲:山半有盤瓠石、盤瓠行跡。

清《一統志》記載:辛女岩在瀘溪縣南三十里,奇峰絕壁,高峻插天,壁立水中,有石屹立如人,相傳高辛氏之女化石於此,傍有石林。

瀘溪上堡鄉也有舊石器地點6處,全部在沉水二級階地上,基本上都有石器的確切地層,這為湘西民族地區研究舊石器時代文化創造了條件。

玉皇閣舊石器地點位於上堡鄉九家楊村,地處沉水河西岸二級階地,高出河床15至20米不等,臨沉水15米,石器點周圍均為瓦窯,從窯場的斷面看,地層堆積物主要為網紋紅土,有錳膠膜,士質略帶砂性,質地比較單純。

但見零星的礫石或石塊,未發現礫石層,舊石器標本有單刃砍砸器10件,刮削器1件,均為黃灰色砂岩。單刃砍砸器整個器呈四邊形,下端留有礫石原面,有若石刀的背部,從背部抓握,使用刃部很順手。

另外,湘西保靖縣也發現了一處距今約5至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位於保靖縣城北部的龍馬嘴倉庫,屬酉水河二級台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兩件人工打制的石器。

瀘溪縣浦市鎮、龍山縣里耶鎮、張家界古人城等地,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大量的石器、陶片和獸骨。

這些遺址中,石器有石斧、石鑿、石錛、圭形鑿等砍砸器、刮削器及石質裝飾品等。陶片有缽、豆、盒、罐、盆、釜、紡輪等器形。陶片紋飾,燦爛多彩:有斜方格紋、橫人字紋、網結紋、指甲紋、弦紋、印紋、篦紋、連點紋、附加堆紋、紅文掛黑彩紋等。

陶片質有灰陶、紅陶、黃陶、白陶、彩陶,品種多樣。獸骨有動物牙齒、魚骨、蚌殼、螺螄殼等。

從瀘溪縣浦市鎮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片、灰土來看,屬「大溪文化」,相當於中原殷商時期。龍山縣里耶鎮和張家界古人城遺址中的石器、陶片,屬「龍山文化」,相當於原始社會晚期遺址。

高廟遺址位於湘西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0000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

高廟遺址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發現了我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還有我國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

在高廟上層遺存中有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4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跡。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除此之外,高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具距今7400多年的女性人體骨架。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側身屈肢姿勢,右手托著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夾在向後彎曲的兩腿之間。骨架的盆骨較大,骨骼纖細,牙齒磨損較大,該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長度是153厘米,此人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60厘米左右。

湘西舊、新石器時代遺址表明,生活在這一帶的遠古先民們為了求生存,展開了與大自然的斗爭。他們以漁獵山伐為業,利用這里山區丘陵地帶雨量充沛,溪河縱橫,土地肥沃,適宜於農作物生長的有利條件,披荊斬棘,辛勤開墾,發展原始農業。

用石器陶器這些簡陋的工具種植了秈稻、黍、粟等多種農作物,並逐漸經營和發展手工業,出現了制陶、編織、建築、釀酒等許多手工業,創建山地民族經濟,使湘西這塊古老的土地得到開發。

⑵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有什麼發現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主要為貝丘遺址,數量少,只在東方、樂東等地有少量發現。

如新街貝丘遺址是較重要的文化遺存,遺址坐落在東方市北黎河入海口僅2500米處。新街遺址臨河靠海,海邊的螺、蚌、蚝蜊等成為古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因而在文化層堆積中發現大量的貝殼遺骸,被稱為「貝丘遺址」。

遺址分布范圍較大,約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米至1米的文化層中含有大量螺殼、貝殼和燒土、炭屑、燒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遺物。石器仍是用打擊法製成,少見磨製石器。

新街貝丘遺址的陶器都為夾砂粗陶,以灰褐陶為主,火候一般,陶質脆松,壁厚不勻。器形甚少,只有圓底罐和圓底釜。一般為素麵,有少量裝飾有粗繩紋。

這些粗繩紋或有加固等實用價值,或是用於美化陶器的,表達了先人們原始的審美意識。

海南貝丘遺址典型的還有陵水石貢貝丘,站在石貢遺址,不由會感嘆先人慧眼獨具,選擇了一個良好的棲息地。他們在莽莽叢林中,四處遷徙,或沿著河流走,或沿著海岸走,尋找最佳的落腳點。

⑶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⑷ 貝丘遺址的文化層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物

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⑸ 被譽為"珠三角第一村"的是哪個遺址

蚝崗遺址被稱為「珠三角第一村」。廣東省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分為4種,即沙丘遺址、山岡遺址、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蚝崗遺址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出土彩陶的兩個貝丘遺址之一,也是出土彩陶年代最早的貝丘遺址。 蚝崗遺址距今約5 000年,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更顯其價值的可貴。遺址地層可以分為6層,其中第1、2層為現代層和擾亂層,第3-6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畫、房子、墓葬、灰坑、溝等重要遺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蚝崗遺址的第6層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並且比較完整的古人類遺骸,可推斷其為生活在5 000年前的珠三角人。

⑹ 廣西有什麼著名的歷史遺址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融安縣南朝古墓群。融安縣地處桂中北部,地屬山區,全縣大部分地區為山坡土嶺。融安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代為融州。秦未漢初、三國時代為潭中縣地。唐、宋、元、明時期為融州。融安縣發現及發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為主。在廣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甑皮岩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號,地處桂陽公路與萬福路交匯處,距市中心約8千米,公交車可直達,是嶺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文物景區。
曉錦遺址坐落在距資源縣城13公里的曉錦村後龍山上。經有關專家對原始文化層與出土文物進行分析,曉錦古人類遺址至少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後期可能至商周時期。
百穀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畢鄉大和村百穀屯東北,為舊石器時代遺址。 百穀遺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製品埋藏豐富。已發現數量較多的石製品,及可供年代測定的玻璃隕石標本。遺址表面還發現更多的大型礫石石器。在高嶺坡遺址內,出土了石製品69件和玻璃隕石等。之後又出土石製品90餘件,證實磚紅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層,推斷距今約70萬年,把人類在廣西活動的歷史大大提前。
頂螄山遺址遺址地處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整個山丘呈橢圓狀南北延伸,地勢東高西低,總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被列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
社山遺址又稱交東貝丘遺址,位於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西南海邊,是新時期時代的遺跡。遺址在高出海面約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遺址在社山東部隆起處,故得名社山遺址。
鯉魚嘴遺址為舊石器至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岩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餘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屯西北500米的楞寨山,洞口離地面約為90米。1956年該屯村民覃秀懷在挖岩泥時發現,1957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先後六次對該洞進行發掘,挖掘總長度為180餘米,是挖掘到巨猿和其他動物化石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方,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地質變遷有重大科學意義。
靖江王陵,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七星區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靖江王是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個王國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孫輩受封的藩王。
靈泉寺遺址。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會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靈泉寺東南80米處的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發掘清理,揭露地下遺址約300平方米,清理出靈泉寺3期建築遺跡:一期約為唐代,二期約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約為明代中期。
智城城址位於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遺址包括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智城古城建於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間,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總面積6.19公頃,周長1.7公里。

⑺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一處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此後的兩次發掘發現遺址包含4個疊壓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等遺跡,出土了夾炭黑陶等遺物和大量動植物遺存和栽培稻穀,一時轟動學術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考古》雜志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發現地建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

(7)貝丘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共發現61餘種動物的遺骸,主要見於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這些遺骸多因古人食用後丟棄而較為破碎。其中,無脊椎動物3種,脊椎動物58種,脊椎動物中以哺乳類為最多,此外還包含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在遺址中發現的豬和狗為馴養動物。

在發現的豬標本中,少年個體和成年個體佔到90%,且第一期發現的陶豬身體比例介於野豬和現代家豬之間,證明當時已有養豬食肉的行為。遺址中出土的狗標本和狼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在居住區發現了疑似狗糞,證明當時已馴養狗。

此外,發現較多的水牛標本,說明當時也有可能馴養水牛。其餘動物為捕獵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紅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種。據研究,這些物種遺骸應當是本地所產。

⑻ 台灣圓山文化遺址包括哪些

圓山文化以台灣北部台北盆地為中心並伸延到北部沿海地區,持續達2000年之久,其主要遺物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和少數的青銅器。經對圓山貝丘上層和大岔坑上層遺物測定,其流動年代在公元前2560年至公元50年之間。

圓山文化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興起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主要遺址包括台北圓山貝丘遺址上文化層、芝山岩遺址上文化層、關渡遺址下文化層、八里鄉大坌坑遺址上文化層、五股鄉慈法宮遺址上文化層、中和市尖山遺址,大致分布淡水河兩岸及新店溪下游的河岸階地,並可能沿著基隆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

圓山貝丘的面積很大,包含極為豐富。這一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屬於大岔坑文化,上層為圓山文化。根據年代顯示,圓山文化的年代雖然持續時間很長,達2000年以上,但是文化相貌卻改變很少。

圓山文化遺址除圓山貝丘上層以外,還兼容大岔坑遺址的上層、台北盆地南緣土城鄉的土地公山,另外還有芝山岩、大直、尖山等數十處。它以台北盆地為中心,廣布台灣北部。

⑼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這些遺址又蘊含了怎樣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發現。考古學家在浙江寧波發現井頭山遺址在現場發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種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貝殼等等。專家學者從這些遺存中了解到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生活和生產勞作的。正因為這些遺存讓考古學家可以對當時的哺乳類、禽類以及水生、陸生植物進行研究,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收獲。據專家分析這些生活遺跡是距今8000年前的遺址,這些遺址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這些遺址在哪時是怎樣的文化呢?

井頭山遺址不僅有藝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以及對中國人類發展史有價值外,它對我們了解一萬年以來的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和海洋變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井頭山遺址為當時的中國沿海地區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特徵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

⑽ 貝丘遺址有什麼樣得到特徵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