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圪壋坡遺址

圪壋坡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09:12:28

A. 焦作景點名大全

安陽城遺址 陳家溝 慈勝寺
村北遺址 當陽峪瓷窯遺址 東石寺遺址
圪壋坡遺址 貴城寨遺址 過風口
韓愈陵園 韓愈墓 花地崗遺址
家岩寺塔 嘉應觀 焦作黃河文化影視城
居德寺碑 李固遺址 李嶷墓碑
秒樂寺塔 平皋遺址 千佛閣
青天河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 群英湖風景名勝區
山陽城遺址 神農壇 勝果寺塔
石佛灘摩崖造像 太行山獼猴自然保護區 湯帝殿
陀羅尼經幢 萬仙山景區 王屋山
西梁所遺址 許衡墓 義井遺址
影寺 於國故城 月山寺
雲台山風景區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趙張弓遺址
趙庄遺址 州城遺址 朱載育墓
朱載堉墓

B. 圪壋坡遺址的基本簡介


圪壋坡遺址
圪壋坡景觀
位於沁陽縣西南20公里崇義鄉肖寺村,村下全為遺址。1965年,河南省博物館和沁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整個遺址高出四周農田2--4米,文化層分四層。
第一層:土色淺灰,出土有小口尖底瓶口沿、紅陶黑彩網狀紋盆、紅陶紅彩網狀陶罐,夾砂灰陶瓮。
第二層:土色淺灰,夾有紅燒碎土塊,出土有單唇小口尖底瓶和雙唇小口 尖底瓶、夾砂灰陶罐、鼎足等。
第三層:土色灰褐,出土有葫蘆口形尖底瓶、白衣黑彩紅陶盆、紅陶紅彩罐等。
第四層:土色淺灰,出土有葫蘆口形尖底瓶、紅陶淺腹盆、紅頂缽、紅陶瓮等。
第三、四層出土器物中,以紅陶居多,灰陶少見,有量「紅頂式」陶器。器物以素麵為主,彩陶中多為紅陶施紅彩,有少量的白衣彩陶。紋飾以勾葉紋、垂弧紋、三角弧紋為主,也有用橫直線組成的圖案。
第一、二層出土器物仍以紅陶為主,但灰陶數量明顯增多,出現了極少的磨光黑陶。器物以素麵為主,但有少量的弦紋和繩紋。彩陶占很大比例,紅黑彩兼施,出現了紅黑綜紫等多種顏色施於一器的情況。
紋飾除沿用三、四層以外,還用了大量網紋、鳥爪紋、山形紋等。該遺址三、四層屬仰韶文化早期,一、二層屬仰韶文化晚期。 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C. 焦作人進來幫個忙!

焦作主要旅遊景點:雲台山 ·焦作青天河 ·神農山 ·焦作沁陽神農壇 ·焦作影視城 ·嘉應觀 ·群英湖· 月山寺 ·北平皋遺址 ·慈勝寺 ·村北遺址 ·東石寺遺址 ·圪壋坡遺址 ·貴城寨遺址 ·過風口 ·花地崗遺址 ·家岩寺塔 ·居德寺碑 ·李固遺址 ·妙樂寺塔 ·千佛閣 ·山陽城遺址·神農壇 ·勝果寺塔 ·石佛灘摩崖造像 ·湯帝殿 ·陀羅尼經幢 ·西梁所遺址 ·許衡墓 ·義井遺址 ·影寺 ·於國故城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趙張弓遺址 ·州城遺址 ·朱載育墓 ·趙庄遺址 ·韓愈陵園

你們只有2天時間。焦作最值得玩的就是修武的雲台山了。從焦作火車站附近的汽車站有班車直達,那裡,需要2天,正好你們遊玩。好吃的是河南的燴面,估計你們那也有。雲台山旅遊管理的非常不錯。一般不會碰上宰客的現象。

D. 圪壋坡遺址的地理位置


圪壋坡遺址位於焦作市東北部安陽城鄉貴城寨村東南1公里處。《左傳》(隱公十一年)杜註:「貴在修武縣北」。《水經注》也載:「修武縣北有故貴城」。現在城雖然已經被破 壞,但是還有個別地方略高出地面,經過專家和學者考證,為古代貴城遺址。總面積有10萬平方米,文化層較厚。1961年考古工作者進行試掘。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化石等。石器有鏟、斧、鐮、鑿、刀、錛等,均為磨製而成。陶器有罐、瓮、盆等,多為碎片,灰陶居多,紅陶較少,多為素麵,個別飾有繩紋,紅陶上面都有彩繪,少數灰陶上也有彩繪。還出土有牛角、鹿角化石。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即仰韶晚期文化,說明在新石器時期,焦作己有人類居住。

E. 這是哪裡的景區

沒有查詢到這個景區的具體地點。
我懷疑這個景區的照片是人工合成的。
而且這個瀑布也不可能那麼大的水量。

F. 圪壋坡遺址的史料記載

《水經注》有載:「濟水又東南,逕絺城北,而出於溫矣。」、「修武縣北有故貴城」。現在城雖然已經被破壞,但是還有個別 地方略高出地面,經過專家和學者考證,為古代貴城遺址。總面積有10萬平方米,文化層較厚。1961年考古工作者進行試掘。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化石等。石器有鏟、斧、鐮、鑿、刀、錛等,均為磨製而成。陶器有罐、瓮、盆等,多為碎片,灰陶居多,紅陶較少,多為素麵,個別飾有繩紋,紅陶上面都有彩繪,少數灰陶上也有彩繪。還出土有牛角、鹿角化石。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即仰韶晚期文化,說明在新石器時期,焦作己有人類居住。

G. 圪壋坡遺址的旅遊指南


圪壋坡遺址文物 聞名中外的四大懷葯 焦作市行政區域處沁河下游,南瀕黃河,北依太行,土壤肥沃,四季溫差明顯,很早就有種植地黃、牛膝、山葯、菊花四種中葯材的傳統習慣。

H. 圪壋坡遺址的文化發展

圪壋坡遺址景觀
圪壋坡文化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即仰韶晚期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圪壋坡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
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圪壋坡遺址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圪壋坡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I. 圪壋坡遺址的介紹

圪壋坡遺址共有兩處,一處位於沁陽市柏香鎮肖寺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位於焦作市東北部安陽城鄉貴城寨村東南1公里處。兩處遺址內涵相似,均以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為主。

J. 想知道: 焦作市 沁陽歷史文化資源 在哪

歷史文化資源

沁陽,古稱覃懷,河內。歷代為州、郡、路、府治,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9年7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沁陽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國家民政部公布沁陽為千年古縣。悠久的歷史,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全市現有天寧寺三聖塔、朱載堉墓、沁陽北大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圪壋坡遺址、邘國故城、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古羊腸坂、邘邰靜應廟、沙灘園龍王廟、葯王廟木排樓、曹謹墓、太平天國北伐軍圍攻懷慶府指揮部舊址、神農山古建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野王古城、鄧禹冢、李商隱墓、何瑭墓、韓文公祠、神仙洞遺址、九渡寨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7處。另有文物景點100多處。1979年以三聖塔為依託,在天寧寺原址上建立了沁陽縣文物保護中心。1984年成立了沁陽縣博物館,1991年,又成立了朱載堉紀念館,使之成為展示沁陽歷史文化,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懷慶府:沁陽自古以來一直是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素有「覃懷之城」、「河朔名邦」的美譽,秦統一後,沁陽為河內郡,北魏以來置懷州,元代改為懷慶路,明代設懷慶府,轄河內、濟源、孟縣、溫縣、修武、武陟六縣,府衙設在河內縣(今沁陽)。清代增轄原武、陽武,擴為八縣。原懷慶府老城城,商鋪林立,經濟繁榮;文廟書院,星羅棋布,文化底蘊濃郁。在城市建築布局上,懷慶府城集防禦、交通、水系、人居為一體,形成了「一水穿懷,湖塘相連,四門不照,府縣分列」的特點,尤其市懷慶老城的水系布置,及具其科學性,號稱「北方水城」。懷慶府城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被逐步拆除,現僅存東北角一段。懷慶府衙位於老城中心,解放後改建為電影院。縣衙、文廟、察院等僅存遺址。現老城區內仍存天寧寺三聖塔、清真寺、韓文公祠、葯王廟木牌樓等遺跡。
沁陽市博物館簡介:沁陽市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1979年在原天寧寺舊址上成立沁陽第一個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1984年11月在有館址、有人員、館藏文物豐富的情況下經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沁陽博物館。天寧寺始建於隋代,時名長壽寺,唐武後時易名大雲寺,金代又易名為天寧寺。沁陽市博物館現有面積10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是河南省旅遊景點之一,國家級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流散文物管理方面,曾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並摸索總結出一套成功經驗,在全國中小城市進行推廣,二十多年來多次被評為省市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沁陽市博物館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三聖塔為主題,前有雕梁畫棟的仿宋式山門,後有大雄寶殿之台基,兩側為仿古建築的展廳和辦公用房,院內碑碣林立,錯落有致,環境優雅,景色宜人。館中設苑是博物館的一大特色,石苑內玉泉翠蔚,魚躍荷池,垂柳依依,小橋流水,中有古建與園林相結合的樓台亭謝,圍建150米的長廊內陳列著歷代石刻照像200多件。其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歷代石刻藝術品;第二部分為書法藝術品,這里主要展示兩套法帖,第一套為明清之際著名的書法家王鐸所書的《延香館貼》,第二套為康熙皇帝所書的《點翰堂御書法帖》;第三部分為歷代墓誌銘,陳列著魏至民國墓誌銘80餘方,內容涉及人文、地理、邊關等重要文史資料。這些石刻展品,其中許多都是國內比較珍貴的精品和孤品。琳琅滿目的石刻文物,上自漢魏,下迄明清,各以其寶貴的史料價值、卓越的藝術造型和精湛的書法技藝為國內外學者、藝術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所珍視。沁陽市博物館現以《河內石苑》、《沁陽革命史跡》、《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為基本陳列,同時經常舉辦接待各類中心展覽和臨時展覽,為我市兩大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朱載堉紀念館:朱載堉紀念館位於市區北寺街中段,原為明鄭藩樂府舊址,佔地一千一百平方米。1991年將此辟為「朱載堉紀念館」,原全國音協名譽主席呂驥先生題寫館名。國家AA級景點。嚴濟慈、王任重、盧嘉錫、周巍峙、李鐸、柳倩等書題匾額楹聯。館內設四個展廳,以文、圖、物、雕塑相結合的形式,集中展現朱載堉家世、生平、學術成就及在國內外的影響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開館以來,來自世界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賓客光臨沁陽參觀館內陳列,是展示沁陽歷史名人文化的重要場所。
天寧寺三聖塔:天寧寺三聖塔創建於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整體外觀仿唐,是一座十三級疊澀密檐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高32.76米,平面呈方形,每層高度與寬度逐級遞減收斂,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內部結構又似宋代作法,把迴廊走道、豎井、壁龕、心室、拱券、攢頂等各種工藝巧妙結合,融為一體,使其造型美觀、體量平衡、加大整體鋼性,三者達到完美統一,為河南金代塔中形體最大、保存狀況最好、石刻藝術資料及塔銘題記最豐富的一座,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朱載堉墓:朱載堉(1536-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明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人。傑出的科學與藝術巨星,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他一生自甘淡泊,七次上疏辭爵讓國,潛心致力於音律、歷算的研究,在廣泛的科學、藝術及其交叉學科領域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為我國奪得多項世界第一。其最傑出的成就是在世界律學史上首創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和計算。而且在音樂、舞學、天文、歷法、數學、物理、計量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集大成著有《樂律全書》等十多部著作。卒謚「端清」,享年76歲,葬於九峰山之原。
朱載堉墓座落在九峰山南麓的三級台地上,南向。墓區平面呈「甲」字形,佔地六千多平方米。神道長120米,兩側松柏簇擁。墓冢為園形,冢前樹「朱載堉之墓」碑刻一通。冢區圍牆環抱,圍牆兩壁上鑲嵌著名人名家的題詞。
沁陽北大寺: 沁陽北大寺位於沁陽市老城區西北部,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嘉靖四十年重建,清代增建。現存廈、殿、廳、堂與附屬房屋八十餘間,佔地三千一百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呈軸對稱布局,三進三段,內存明清碑刻十餘通。軸線建築自前而後體量與高度逐漸增加,分別以孔雀藍、綠、黃三彩琉璃瓦件飾頂。廈殿設門二道,前置柵欄門,中設棋盤門。過庭為單檐懸山頂,兩山半穿斗梁架間飾以壁畫。過庭之後為禮拜殿,由客廳、前後兩重拜殿及窯殿組成,其建築間均有泄水牽搭,構成一體,縱深達36米。客廳為卷棚歇山頂。拜殿由兩座建築組成。前殿為單檐歇山頂,後殿為單檐懸山頂,五彩重昂斗拱,拱眼壁飾以壁畫,殿內梁、檁、柱、枋用材碩大,雕梁畫棟,瀝粉貼金,富麗堂皇。窯殿(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殿內三室頂部分砌三個穹隆頂。殿頂為亭塔式與樓閣式相結合,飾以琉璃件十字脊,獸吻達七十多個,檐下鑲嵌琉璃枋、拱及垂蓮柱,色彩繽紛,玲瓏多姿,巍巍壯觀。為我國伊斯蘭古建築的精華之作,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沁陽葯王廟木牌樓:位於沁陽市老城區東北隅的合作街葯王廟內。碑載:「廟創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峻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後增修四聖殿、對庭、瀟灑閣、東禪院。葯王廟建成後,成為各方葯商祭拜葯王、洽談懷葯貿易的中心。現僅存木牌樓和東西對庭。
葯王廟木牌樓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年),屹立於長10.5米、寬3.2米的台基上,為四柱三間牌樓式建築。四根立柱一字形排列,每根立柱前後均有抱鼓石,正背兩面的枋額華板均為透雕木刻。木刻內容有人物故事、錦禽花卉、祥龍瑞獸等。主題畫面飾以貼金裝飾,富麗堂皇,形成一條自然完美的藝術畫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枋額雕飾上,正面鳳在上、龍在下,背面龍在上、鳳在下,有其一定的社會意義。尤其是該牌樓吸收石枋的優點與古建築頂飾相結合,更吸取前代牌樓的精華,使之風格一新,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精品。
古羊腸坂:古羊腸坂位於沁陽市北25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北碗子城山間,古為京洛孔道,豫晉交通之咽喉。該坂道因其在山間崎嶇纏繞,形似羊腸故名,現存古坂道長900多米,唐代山頂平地築小城,後稱為"碗子城關"。
羊腸坂地勢險要,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坂道周代已有。春秋時為趙國重要的通道,孔子北說趙國曾過此地。戰國時,秦將白起率軍克羊腸攻趙,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魏武帝曹操北征高幹,在此寫下了著名詩篇《苦寒行》。以後歷代均在此築城設卡。抗戰期間,這里是國民黨四十軍常平阻擊戰的重要戰場。現存關卡、石寨牆、碗子城、孟良寨、古羊腸坂石刻等遺跡多處。
曹謹墓:曹謹墓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城區南關村東。座北面南,墓區南北長80米,東西闊15米,神道兩側原有石馬、石羊、石望柱各一對,前部有石牌坊等石刻文物,文革中遭到破壞,1999年修復。
曹謹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一生為官三十多年,慈惠善政,勤廉為民,"所至民親,既去民思"。尤其是他在台灣鳳山、淡水的八年中,挖渠圳修水利,使鳳山"收谷倍增,民樂厥業";捕海盜平械鬥,使"淡北七百里得安堵";抵外侮抗英夷,捍衛了民族的尊嚴和祖國領土的完整;興文化辦教育,使當地"文風日盛,人才驟增",深得台灣同胞的愛戴,被稱為"寶島禹王",奉若神靈,春秋祭奠。道光二十九年因病逝世,咸豐二年歸葬於此。修復後的曹謹墓,松柏成蔭,花草成園,已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台灣同胞常來舉行盛大祭拜活動的場所。
李商隱墓:李商隱墓位於沁陽市區東1.5公里沁河南岸的覃懷辦事處廟後村南。1987年1月7日沁陽縣人民政府公布李商隱墓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唐懷州河內縣(今沁陽)人。開成二年(837年)進士,累官東川節度使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因受牛李兩黨黨爭的影響,一生輾轉在官僚幕府,政治上終不得志。李商隱自幼聰穎,刻苦攻詩,時與溫庭筠齊名。其詩律絕優工,富於文采,長於抒情,含辭典麗,為我國古代十大著名詩人之一。著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
按李商隱墓園規劃,東西寬76米,南北進深242米,總面積1.84萬平方米。設計為四個區,分別是門前廣場、陳列接待區、詩碑大觀園、墓冢區。2001年對墓冢區的整修工程已經結束。整修後的墓冢區四周砌圍牆,墓冢平面呈方形,邊長九米,周圍以青石砌築平台,台上築盝頂形封丘,冢前樹碑一通,碑首雕作盤龍,碑身正面正中篆書"唐故李商隱之墓",碑陰上部刻李商隱生平簡介,下部刻清康熙32年《河內縣志》古跡圖。墓冢四周鋪設方磚,並植松柏綠化。
邘國故城:邘國故城位於沁陽市西北15公里西萬鎮邘邰村東南。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平原,地勢北高南低。邘國是商代鄂侯封地。西周時,鄂侯南遷,周武王封次子邘術於此。故《史記》徐廣註:"鄂――作邘"。《水經注》載:"其(邘)水南流,經邘城西,故邘國也。城南有邘台。……京相璠日,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台是也。"現從地面上僅能看到其北城牆及東城牆一段,其餘城垣均夷為平地。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積約1300餘平方米,高9米,相傳姜子牙曾在此釣魚,故曰"釣魚台"。
在邘國故城西北還有一小城,清代復修,原設門,皆以磚石拱券,門額有石刻,東曰"迎旭",南曰"古邘城"。因近年村建城大部分被拆除。從僅殘存的城牆看,夯土層為戰國時期,可能是戰國時期古邘國的衛星城或為統治階級單獨居住的地方。加強對邘國故城的保護,為研究古代城址及邘姓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郗城遺址:郗城遺址位於沁陽市區西南13公里柏香鎮賀村西北。郗城始建於西周,沿用至漢代。據《水經注》記載:「濟水又東南,逕絺(郗)城北」。郗城在築城時因地制宜,東北角一段臨瀦龍河(濟水)依水而建。經調查,城址平面呈不規則七邊形,總面積約10萬余平方米。原城牆寬14-16米,高2-5米不等,現僅存西北角一段,其它城牆深埋於地面之下。該城設東、西兩個城門,且不對稱。因未勘探發掘,城中建築布局不詳。但採集遺物豐富,且時代跨度較大,包含有龍山、商、周、春秋、戰國、漢代等時期的文化遺物、遺存。郗城為周代豫西北著名的「十六邑」之一,而且延續時間長,它不僅對研究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及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而且為古代城址考古和郗姓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碗子城:碗子城與羊腸坂位於常平鄉常平村北宛子山間。山腰一台地畝許,春秋戰國間築城,因城池僅30多平方米,故名碗子城。羊腸坂盤旋在太行山間,南起邘國故城,北接壺關,相傳該坂道為帝堯時所開,現存古坂道長800多米。此段有古碗子城、關卡、兵站、城堡、烽火台等古代軍事設施建築、遺址九處。碗子城是古坂道上的重要城堡、太行徑咽喉要地。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兵搶奪此城,發動「長平之戰」。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河內募兵屯田一年後,北上太行山進擊叛將高幹,面對此城以及感受軍旅生活的艱辛,歌吟羊腸坂,寫下《苦寒行》。唐會昌三年(843年),李德裕派兵征討叛藩劉稹,奪取此城。秦至近代,古羊腸坂及碗子城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野王古城:野王古城,始建於西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為衛國都邑。北魏至清末,歷為郡、州、路、府的署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重修。明、清兩代均有增築。城周長九里一百四十八步,高四丈,寬三丈三尺。護城河寬五丈,深二丈五尺。城牆外用磚砌,設四門樓,城牆上建角樓、炮台與垛隍。民國17年改四門額:東「朝曦」為「中山」,西「萬成」為「自由」,南「朔南」為「平等」,北「拱極」為「共和」。解放後,城牆逐漸被毀。現殘存的城西北與東北角城牆為元代重築。東北角段從原城關鎮塑料廠起,東南到雜免營,全長485米,寬2--14.8米不等。
野王古城是「千年古縣」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沁陽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它對研究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沁園遺址:沁園位於府城東北沁水北岸,金時為官僚宴遊之地。今名北金村,原有《沁園圖刻石》,後移至城角禹王閣。閣廢石軼。據《後漢書》,漢明帝把女兒封在野王(今沁陽),為沁水公主。他為女兒在沁水之陽修建的庄園名叫「沁園」。後來庄園被外戚竇憲倚勢強奪,有人寫詩以詠其事,名其調為「沁園春」。今沁陽市北金村是「沁園春」詞牌的發源地。元耶律楚材在《過沁園有感》中寫:「昔日曾游沁園春,今日重來跡已陳,水外無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垣頹月榭經兵火,草沒詩碑覆劫塵,羞對覃懷昔時月,多情依舊照行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