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宮遺址
① 中國建國以來都發掘過哪些古代陵墓
大葆苔(西)漢墓;老山漢墓;唐乾陵地宮;明十三陵定陵地宮;清東陵裕陵,定東陵
② 隋唐城遺址具體指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中國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③ 洛陽唐代有個叫什麼堂遺址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605年,是隋唐時期全世界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 [1] ,相繼成為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的都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沿用530餘年。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都洛陽;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頒布《建東都詔》定洛陽為東都,實行兩京制。 [2]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東都為神都。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為周,定都洛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東京。[3]
隋唐洛陽城「中茲宇宙,均朝宗於萬國」。 [2] 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金城) [4-5] ,含嘉倉城、東城和上陽宮,佔地49.3平方千米,開有城門8座、3市109坊。里坊區在東北和南部,有109坊。 [6-7] 商業貿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運河,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隋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以皇宮紫微城為核心,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佔地面積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六倍,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
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各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都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建築形制不僅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而且對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8]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
④ 隋唐洛陽城遺址由哪些部分組成
隋唐洛陽城遺址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千米,是我國現階段保存比較完好的遺址之一。
⑤ 武則天在洛陽上朝的宮殿叫什麼名字
紫微城,又稱紫微宮,唐太宗時號洛陽宮,武則天時稱太初宮。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次年竣工。
貞觀六年號洛陽宮,武則天光宅元年號太初宮。 自建成後,陸續成為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北宋七朝的理政之所,存世530餘年 ,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於紫微城則天門登基稱帝,定都於神都;紫微城,就是女皇理政、禮佛、生活的重要場所,武則天在紫微城中修建的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築,構成了一條壯麗的天際線,使紫微城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5)上陽宮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上許多大事發生在紫微城。裴矩經略西域(再通絲路)、隋煬帝三下江都、唐朝的三次封禪大典(唐高宗泰山封禪、武則天嵩山封禪、唐玄宗泰山封禪)皆從紫微城出發 。
宮城區內部的宗教建築,除了天堂這一佛教建築,隋代有慧日,法雲二道場,通真,玉真二壇均為道教聖地,位於景運門內道右。諸道場於公元621年被李世民下令廢除。
宗接武則天初次入宮、唐太見取經歸來的玄奘、唐高宗駕崩、武則天開創殿試、武周代唐、神龍政變等事件均發生在紫微城。
⑥ 上陽宮的唐朝大型宮殿建築群
上陽宮是一處大型建築群,除地形地勢占據優勢外,這里的宮殿建築還以繁華著稱。宮殿建築達數十處之多,宮之正殿名觀風殿,武則天還政以後即居此殿。仙居殿,武後崩於此殿。除宮殿建築外,門闕、台閣、亭觀極盡豪奢,韋機建成後,曾因太過華麗,受到彈劾免職。
唐代吟誦上陽宮的詩詞不勝枚舉,白居易作《白發上陽人》,元稹亦寫有《上陽白發人》。王建《上陽宮》詩去: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從這些描述不難看出上陽宮的美,武則天留戀此宮,終老於此。
上陽宮高宗時建於洛陽 。《新唐書·地理志二》:「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 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 唐王建《行宮詞》:「 上陽宮到蓬萊殿 ,行宮巖巖遙相見。」
武則天遷都洛陽後,曾居於此。
唐玄宗李隆基的梅妃被迫遷入上陽東宮,終日過著冷宮般寂寞單調的生活。 上陽宮是高宗時期修建的毗連於洛陽宮城西的大型宮苑。《通鑒》「唐紀」,高宗調露元年:「司農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制度壯麗。上陽宮臨洛水,為長廊亘一里。宮城,上徙御之。」①胡三省註:「《統紀》雲:駕幸東都,韋弘機所造宿羽、高山等宮,乘高臨深,有登眺之美,乃敕弘機造高館,及成,臨幸,即上陽宮也。」②
《唐六典》載:「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苑之東垂也。南臨洛水,西拒谷水(今澗河),東面即是皇城右掖門之南 。上元中(674~676)營造,高宗晚年常居此聽政焉。東面二門,南曰提象門(即正衙門),北曰星躔門。提象門內曰觀風門,南曰浴日樓,北曰七寶閣,其內曰觀風殿。殿東面其內又有麗春台、曜掌亭、九洲亭。其西則有西上陽宮。兩宮夾谷水虹橋,以通往來。北曰化成院,西南曰甘露殿,東曰雙曜亭。又西曰麟趾殿,東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觀風殿之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門,其內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嬪、仙杼、冰井等院,散布其內。宮之南面曰仙洛門,又西曰通仙門。並在其中、其內曰甘湯院。次北東上曰玉京門,門內北曰金闕門,南曰泰初門。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蔭殿、翰林院。又西曰上陽宮,宮西曰含露門。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門,又西曰壽昌門,門北出曰元(玄)武門。門內之東曰龍飛廄。」③
清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中關於上陽宮的記載是根據《唐六典》、《元河南志》及明《永樂大典》中的圖綜合考察的。又言,其圖為《元河南志》中圖,可能出自唐人手。《唐六典》是其時作,因此《六典》文及圖是可根據的。只是《六典》中有的記載,如玉京門、金闕門、泰初門、含露門、仙桃門、壽昌門、元武門、客省院、蔭殿、翰林院、飛龍廄和上清殿等,《六典》所說文句,難以確定相對位置。《城坊考》亦言「不知其處」。
但依據如上文獻,可大體了解上陽宮苑范圍,即今洛河以北,澗河以東,紗廠路以南,西工金谷園路以西,約8平方公里范圍內。
澗河以西,今七里河及其以東為西上陽宮,合起來的總范圍可能就是隋西苑十六苑的宮苑園林部分。 1、上陽宮的建築布局
上陽宮的宮苑建築功能,是供唐王朝宮室後妃居住和朝廷及宮室人游賞、離居的地方,高宗和武則天晚年在此處理朝政。因此,上陽宮的建築,根據其功能要求,採取了組團式布局。根據《唐六典》記載,對照《永樂大典》中的上陽宮圖,其各建築組團,沒有像朝宮那樣,對稱、行列布置,而是採用自由的、集錦式組團的布局,散置在上陽宮的園林空間之中。
從規劃角度分析,分為六大組團。
(1)觀風殿組團。(高宗居此聽政,武則天還政後居此)包括觀風門、浴日樓、麗景台、七寶閣、九洲亭和曜掌亭等。這組建築,在皇城提象門外,距皇城最近,面東。其位置大體在西工八一路一帶。
(2)化成院組團。包括仙居殿(武則天於神龍元年(705)十一月崩於上陽宮此殿,年八十三)、甘露殿雙曜亭等。大體在今金谷園路以西,唐宮路以北,手錶廠以東的方形地段內。
(3)麟趾殿組團。包括神和亭、洞之堂和××亭等,據《永樂大典》上陽宮圖示(下同),大約在今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帶。
(4)本院組團。包括麗春殿、含蓮亭、芙蓉亭、宜男亭。據圖示,大體在今西工613研究所一帶,南去洛河,風景佳麗,臨河有一里長的長廊。
(5)芬芳殿組團。在上陽宮西北的芬芳門內。包括宜春院、仙妤院、妃嬪院、冰井院、露菊亭和上清觀等。按圖示,大體在今西工西小屯村以北地段。
(6)上陽宮組團。據圖,上陽宮西部有一方形宮園(小上陽宮)。《唐六典》關於上陽宮最後一段說得不清楚,《城坊考》也說「不知其處」,永樂圖未標的一組建築,可能指此小上陽宮內的組團建築。玉京門為其東門(符合《六典》說的通仙門之「東北」),若此,小上陽宮內就有客省院、蔭殿、翰林院、飛龍廄等建築組團。大體在今王城公園、六建公司一帶。
通仙門內的甘湯院也是一個組團。上述各殿、院應是一個建築組團的主體建築,相應還有附體建築,方能滿足嬪妃居住或游賞或朝廷離居生活之功能。這種組團式自由布局的離宮建設,既有著前朝隋十六院的遺風的繼承,也有根據其時其地的條件重新規劃,闡發著其時人的創造才能。隋十六院「永樂」圖示,還呈現著行列的簡單化跡象,而上陽宮的「永樂」圖示,則完全是自由布局。自由布局所顯示的自然性更強,擇地更得體於自然。
2、上陽宮的建築
從上陽宮的建築命名:宮、院、殿、堂、亭、台、觀、廄(馬廄)等來看,是離宮園林屬性。對於建築形制,史料缺乏記載,考古發現的上陽石蟾蜍水口、琉璃瓦當等,反映著其建築的雕飾精麗,其雕梁畫棟之精麗,無疑比水口瓦當更顯重要。而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則描寫了其景象的華貴。這里附上相關的精彩片段。
白居易《洛川晴望賦》:
「……三川浩浩以奔流,雙闕峨峨而屹立。飛梁徑度,訝殘紅之示消;翠瓦光凝,驚宿雨之猶濕。……山水隱映,花氣氳冥。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
賈登《上陽宮賦》:「天子卜,惟洛食受於河圖,開上陽別館。取大壯之規模,爾其則以三象;啟雲構而承天,擎露盤而洗日。俯馳道而將半,臨御溝而對出。凝海上之仙家,似河邊之織室。……既其避暑,亦以迎春。……閉門戶而藏春,掩金台而罷曙。見芳草之空積,看桂花之獨著。……」
李賡《東都賦》:
「……上陽別宮,丹粉多狀,鴦瓦鱗翠,虹梁疊狀。橫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標圖,臨流寫障。霄倚霞連,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聳觀,側賓曜而疏軒。」從詩賦的拂光掠影描寫,知道上陽宮的建築高大宏麗,「啟雲構而承天」,「屹樓台而鎮空」主要建築是綠瓦紅柱,「翠瓦光凝」「鴦瓦鱗翠」「丹粉多狀」琉璃瓦,紅油漆殿柱。
唐李昭道的《洛陽樓》圖和唐佚名畫的洛陽《宮苑圖》橫幅,其中有亭、廊、折線形橋。樓閣多為兩層,重檐,八角或六角平面,彼此相接,縱橫交錯,自由布局。又有高台重樓,建築屋頂形式有歇山、懸山、攢尖,亭也多重檐。這些唐畫應是唐上陽宮建築的藝術反映。
3、上陽宮的水系
唐·王建詩: 「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蕭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說明上陽宮是水景園,依地勢應是澗水引入宮中,再出宮入洛河。「宮苑圖」畫亦水流環繞。
4、上陽宮的花木配置
「上陽花木不曾秋」說明上陽宮內常青的松柏多,又有南方的桂、橙之類闊葉長青樹。《元河南志》說北亭院「內有竹木森翠」 ,元稹《上陽白發人》中說:「上陽花草青營地」,「秋池暗度風和氣」,以及唐人「宮苑圖」畫,均蒼松滿苑。
唐上陽宮比隋西苑十六苑規模略小,仍是水域豐盈的水景園,建築比隋西苑豪華,高宗、武則天居之觀風殿、仙居殿等規制等級更高,綠化尤好,常青之松、柏、竹尤多。 封建王朝的皇帝實行多妃制,唐王朝的皇帝妻妾之多,亦為登峰造極。史書記載,後宮人數最多的是風流天子唐玄宗。白居易《長恨歌》中說他「後宮佳麗三千人」。杜甫在《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中說:「先帝侍女八千人」。《舊唐書》中的宦官傳中說:開元、天寶時期,長安、洛陽各地的宮人總數超過了四萬。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世界史上也難有與比。北宋陶谷《清異錄》中說:「開元中,後宮繁多,侍御寢者難於取捨,為彩局兒而定之。」即太監「集宮嬪用骰子擲,最勝一人乃得專夜。」這只是近侍者所有的待遇,而行宮中的絕大多數宮女,卻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 (白居易《上陽白發人》)直到玄宗死去,一生處於「寥落古行宮」,「閑坐說玄宗」 (元稹《行宮》)。洛陽上陽宮是皇帝東都第二大皇宮,其實際的社會功能是皇帝的「美女庫」。
封建社會中正直的儒家士大夫們,如白居易和元稹,曾就宮女的社會問題上疏「請放宮女」,他們並以文學形式揭露這一不平的社會現象。元稹《上陽白發人》中說:
「……御馬南奔胡馬蹙,宮女三千合宮棄。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月夜閑聞洛水聲,秋池暗度風荷氣。日日常看提象門,終身不見門前事。近年又送數人來,自言興慶南宮至。我悲此曲將徹骨,更想深冤復酸鼻。……」
《樂府詩集》卷九六白居易《上陽白發人》題解曰:「天寶五載以後,楊貴妃專寵,後宮無復進幸。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這里把上陽宮作為「美人庫」的功能亦說的明白。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說的更凄慘:「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采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族親,扶入車中不叫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妮遙側目。?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燈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凄老休?。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由此可見,上陽宮是唐王朝宮女的「幽禁所」。故發生了上陽宮女用題詩紅葉,拋於宮中流水,寄懷幽情的故事。這里附上一些唐代的紅葉詩。詩人徐凝寫《上陽紅葉》:
「洛下三分紅葉秋,二分翻作上陽愁。千聲萬片御溝上,一片出宮何處流。」
《全唐詩》十一函十冊收錄上陽宮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詩,題解:「天寶末,洛苑宮娥題詩梧葉,隨御溝流出。顧況見之,亦題詩葉上,泛於波中。後十餘日,於葉上又得詩一首。後聞於朝,遂得遣出。」其詩為:
「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人。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又題》:
「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乘風取次行。」
又德宗宮人鳳兒《題花葉詩》:
「一入深宮里,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與接流人。」
又宣宗時宮人韓氏《題紅葉》詩: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1989 -1993 年間,為配合洛陽市西工區支建街住宅小區基建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在此進行考古發掘, 清理了一處保存較好的唐代園林遺址,發掘工作分兩次進行,歷時15 天,共開探方1 3個, 發掘總面積16 4 8 .6 平方米。
遺址發掘中暫沒發現有關建築物名稱及年代的文字資料。這次清理的園林遺址位居隋唐洛陽城皇城西南, 北距皇城南牆40米,東距皇城右掖門約250米, 南臨古洛河, 與文獻中唐東都上陽宮的地望基本相符。據《大唐六典》卷之七「尚書工部」載:「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 苑之東垂也, 南臨洛水, 西拒谷水, 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元河南志》等文獻亦有類似的記載。由此可見, 該園林遺址應屬唐東都上陽宮內的一處建築。
上陽宮始建於唐高宗上元二年, 由司農卿韋弘機監造, 是高宗、武則天時期重要的宮廷政治活動場所, 高宗晚年長居此宮聽政。神龍元年, 武則天被迫還政於唐中宗後, 遷居於上陽宮, 最後崩於上陽宮仙居殿。
上陽宮在當時以建築華麗著稱, 唐人詩賦多有詠及。從這次發掘的情況來看, 該園林遺址布局謹嚴, 構思精巧, 廊房水榭, 錯落有致, 山石池水, 自然成趣, 充分體現了唐代高超的造園藝術。遺址出土的大量黃、綠琉璃瓦和精巧玲瓏的銅制建築構件,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上陽宮建築是何等奢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水池淤土中出土的一件璃首,用整塊青石精雕而成, 龍首形神兼備, 栩栩如生, 可謂唐代石雕中的精品。
此次發掘的園林遺址僅是唐東都上陽宮內一個極小的局部。由於遺址周圍已被現代建築覆蓋, 發掘面積極其有限, 所以該園林遺址究竟屬於上陽宮內哪座建築, 它的全貌如何, 尚待以後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來解決。 武周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讓位,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 50 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首都。
武則天一生榮辱與我們古都息息相關,可以說洛陽成就了武則天的帝業,武則天創造了洛陽近半個世紀的輝煌,那麼武則天為何長居洛陽近50年?
其一,洛陽是其入宮的地方,她認為洛陽是其最初的發跡地;
其二,長安是李家王朝的中心,皇族勢力和門閥影響過於強大,武則天要想成就自已的帝業,,必須遠離這兩股守舊勢力,另外培育和建立自已的政治力量;
其三,她殘忍害死蕭淑妃和王皇後以後,惡夢困擾,長期失眠,蕭淑妃被廢遭到囚禁之後,曾經大罵武則天:「願阿武為老鼠,我作貓,生生扼住她的喉嚨!武則天知道後,大怒,有意遠離皇宮中、擺脫惡夢。
其四,以佛抗道,李唐建國經後,一直把老子李耳奉為自已的先祖,把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奉為國教,甚至將「道德經」大量地印成小冊子,發給所有的成年百姓。武則天想登上皇位主掌朝政,必須利用其它宗教來排斥道教。洛陽恰是佛教的首傳之地,佛教極為盛行,佛教聖地理所當然地成為武則天的首選。
其五,洛陽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因此,武則天來到洛陽以後就聲言:「永居洛陽,不回長安!」 龍門石窟與武則天也有不解之緣。龍門石窟中雕琢比較精美的一些洞窟,都是武則天當上皇帝期間建造的,尤其是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造像,她一次就贊助了脂粉錢兩萬貫,奠定了龍門石窟一千多年的輝煌。
⑦ 盛世皇都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規劃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
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千米。
隋唐洛陽城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軸線建築,卻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000米,相繼建有天樞、明堂、天堂、貞觀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等10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郭城的正門。據史料記載,它正式啟用於606年,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帝王。
定鼎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定鼎門與皇城正門端門之間為定鼎門大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為重要的街道,其寬度116米。
外郭城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隋建國門即唐定鼎門、隋白虎門即唐厚載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隋建陽門即唐建春門、隋上春門即唐上東門。北牆2門,東為隋喜寧門即唐安喜門,西為徽安門。
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
在洛河以南有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有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000米。
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南牆正中的唐應天門即隋則天門、東邊的唐明德門即隋興教門、西邊的唐長樂門即隋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
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有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存有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有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州池,特別重要的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
688年,武則天命拆毀乾元殿造明堂。有上下三層,中有巨木十圍,上下貫通,號萬象神宮。明堂相當壯觀華麗,在圓形屋頂上,有展翅欲飛、飾以黃金的鳳凰雕塑;中層的圓蓋則盤有九龍。
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這就進一步看清了宮城內宮殿的布局,確立了宮城、皇城內建築的准確標志。
在明堂的北面,武則天又命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來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記載,天堂共五層,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經調查,天堂中心柱礎保存完好。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
由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皇城內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其他許多小城和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這兩座小城的斷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
在皇城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中門圓壁門、北門德猷門、南門含嘉門。德猷門為單門道,門道留有車轍。
東北部和南半部有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
1960年至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陸續在隋唐洛陽城內發現或發掘了定鼎門、天津橋、應天門、明堂、天堂等重要遺址。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
⑧ 白居易《上陽白發人》中那個上陽行宮是在什麼地方啊
洛陽行宮上陽宮。現在洛陽的洛浦公園裡面,有一個景點,陽宮游園,規劃佔地73畝,就是因地處武則天建的上陽宮遺址而得名
⑨ 上陽宮怎麼變成了飯店,國家歷史遺址怎麼變成了飯店,一個飯店,還旅遊什麼
這個可以找有關單位反映,我覺得肯定政策允許的!
⑩ 下面哪些宮殿建築僅剩遺址 A. 阿房宮 B. 長樂宮 C. 未央宮 D. 大明宮
僅剩遺址的是阿房宮、長樂宮、未央宮、大明宮。
1、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阿房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千米。
2、長樂宮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當時有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謀殺在這里。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
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最近長樂宮遺址又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
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建築的高超水平。
3、未央宮
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西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後,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
未央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毀於唐末戰亂,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4、大明宮
大明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稱為「東內」。
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唐末毀於兵燹。
(10)上陽宮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遺存:
1、阿房宮
阿房宮北起今西安市三橋鎮西北之新軍寨、後圍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緣一線,縱長五千米;東以皂河為界,西迄長安縣小蘇村—紀陽村,橫寬3千米,佔地約十五平方千米。
遺址坐落在龍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建築遺址密集區,主要分布在三橋鎮以南。
在這一區間內,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還有20餘處,其中以阿房宮前殿遺址為最大,又以阿房村和紀陽寨兩地的台基最為稠密。
建築用的筒瓦、板瓦、瓦當、鋪地磚、圓形和五角形陶質水道、漏斗、原石柱礎等遺物隨處可見。
2、長樂宮
長樂宮遺址即現在的未央區閣老門、唐寨、張家巷、羅寨、講武殿、中查、西查、東查,樊寨和雷寨等村莊。
長樂宮的考古工作開始於1956年。經勘查,該宮平面形狀不規整,周長約10千米,面積約6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左右。
宮牆四門遺跡尚能辨認,宮內建築已完全湮滅,只有長信宮、長秋宮等少數宮室,可據出土物印證。通過發掘表明,長樂宮在東漢還保存完好,五代十國以後廢棄。
長樂宮遺址曾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
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具有較高的建築水平。
3、未央宮
未央宮考古發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試掘了前殿的附屬建築遺址,發掘了椒房殿遺址、少府的宮殿建築遺址、中央官署建築遺址和宮城角樓建築遺址,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文物。
4、大明宮
唐大明宮遺址地跨未央、新城兩區。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長7.6千米,總面積約3.2平方千米,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
其中在未央區境內約1.1平方千米,現大明宮鄉的炕底寨、孫家灣兩村即在其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長樂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房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宮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