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港遺址
㈠ 嘉興所有文化遺址
編號 級別 分類 名稱 時代 地址 公布日期
1 國家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1921年 市區南湖 2001.6.25
2 國家 古文化遺址 馬家浜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南湖鄉馬家浜村 2001.6.25
3 省級 古建築 王店曝書亭 清 秀洲區王店鎮廣平路1號 1981.4.13重新公布
4 省級 古建築 長虹橋 明清 秀洲區王江涇鎮一里街東南京杭運河上 1997.8.29
5 省級 名人史跡 沈鈞儒故居 清 市區環城南路南幫岸3號 1997.8.29
6 市級 古文化遺址 吳家浜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新塍鎮吳家浜村 1981.10.12
7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雙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王江涇鎮雙橋村 1981.10.12
8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雀墓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東柵鄉雀墓橋村 1981.10.12
9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陶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大橋鄉陶墩村 1981.10.12
10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陸家墳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新豐鎮北湯村 1981.10.12
11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支家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新篁鎮支家橋村 1981.10.12
12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曹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余新鎮金星村 1981.10.12
13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步雲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步雲鄉步雲小學 1981.10.12
14 市級 古墓葬 皇墳山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嘉北鄉木橋港村 1981.10.12
15 市級 名人墓葬 沈曾植墓 近代 秀洲區王店鎮太平橋村 1981.10.12
16 市級 古建築 國界橋 清 秀洲區洪合鎮洪合村 1981.10.12
17 市級 古建築 秀城橋 明 市區缸甏匯 1981.10.12
18 市級 古建築 秋涇橋 明 市區閘前街 1981.10.21
19 市級 古建築 雙魁巷 民國 市區光明街 1981.10.21
20 市級 古建築 金明寺西施妝台 清 市區環城南路198號 1981.10.21
21 市級 古建築 冷仙亭 清 市區秀州路 1981.10.21
22 市級 古建築 落帆亭 明清 市區杉青閘 1981.10.21
23 市級 古建築 倉聖祠 清 市區南湖小瀛州 1981.10.21
24 市級 古建築 瓶山、項家祠堂井 宋、明 市區中山路69號 1981.10.21
25 市級 古建築 清真寺 明清 市區大年堂前13號 1981.10.21
26 市級 古建築 覺海寺 明清 市區斜西街363號 1981.10.21
27 市級 古建築 血印寺 明清 市區三塔路越秀橋東 1981.10.21
28 市級 古建築 子城 清 市區府前街4號 1981.10.21
29 市級 名人史跡 沈曾植故居 清末 市區新興街道姚家埭11號 1992.10.20
30 市級 名人史跡 朱生豪故居 近代 市區南大街東米棚下 1992.10.20
31 市級 古建築 北溪橋 清 秀洲區虹陽鄉東南村 1992.10.20
32 市級 古建築 魚池匯橋 清 秀洲區塘匯鄉魚池匯村 1992.10.20
33 市級 古建築 文星橋 清 秀城區南湖鄉南湖村 1992.10.20
34 市級 古建築 三步兩爿橋 明 秀城區鳳橋鎮北石佛寺 1992.10.20
35 市級 古建築 塔塘橋 清 秀城區余新鎮西南1里 1992.10.20
36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鍾家港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王店鎮四聯村 1992.10.20
37 市級 古文化遺址 姚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 秀城區新豐鎮繁榮村姚家村 1992.10.20
38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高地遺址 春秋時期 秀城區大橋鄉衛國村 1992.10.20
39 市級 古墓葬 嚴助墓 漢 市區少年路北端 1992.10.20
40 市級 古文化遺址 白墳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鳳橋鎮永紅村 2000.5.30
41 市級 石刻 攬秀園 元至清 市區鴛湖路 2000.5.30
42 市級 古建築 明倫堂 清 市區少年路72號 2000.5.30
43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文生修道院 1902年 市區光明街159號 2000.5.30
44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秀州中學行政樓、校史樓 1900年 市區秀州路443號 2000.5.30
45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高家洋房 近代 市區紫陽街159號 2000.5.30
46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宏文館 1928年 市區道前街13號 2000.5.30
47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天主教堂 1917年 市區紫陽街51號 2000.5.30
48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金九避難處 1932-1934年 市區梅灣街76號 2000.5.30
49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韓國臨時政府要員住所 1932-1934年 市區日暉橋17號 2000.5.30
50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侵華日軍炮樓 1937-1938年 市區火車站 2000.5.30
51 市級 名人史跡 汪胡楨故居 1928年 市區帆落浜39號 2000.5.30
52 市級 名人史跡 唐蘭故居 近代 市區秀水兜67號 2000.5.30
㈡ 絲綢之路的資料
絲綢之路,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東段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作為中國最早推出的旅遊線路之一,長期以來處於不溫不火的境地。國家旅遊局日前宣布,《絲綢之路旅遊區總體規劃》開始啟動。隨著這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絲路旅遊」將被打造成擁有強大產品支撐的國際品牌。 由國家旅遊局委託巔峰智業機構編制的這項規劃,范圍涉及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6個省區。開放做規劃是其主要特點之一。編制單位專門開通了絲綢之路門戶網站(http://silkroad.easyyou.com),世界各地的網友可以藉此平台發表對絲路規劃的意見或建議。 絲綢之路沿線五地市聯合建設大敦煌經濟旅遊圈 甘肅推薦13處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選點。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經營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的事業富有濃厚的"懷柔遠國"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強大的國力水平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國際貿易的動因。歷史上所謂"大漢、盛唐"氣象也就是指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和絲路貿易的繁榮而帶動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飛躍發展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精神風貌。伴隨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的是歐亞大陸民族遷徙和融合的宏偉過程。在這種壯觀而動盪的背景下,中西交通、絲路貿易固然會在某一區域、某一時期或某一突變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於東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發展需要,以及歐亞貿易格局和巨大商貿利潤的驅動,東西方各地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尋找新的貿易夥伴、嘗試新的貿易方式的熱情和努力從未減少和中斷,以至於不少富於冒險精神和渴望財富的民族甘願棄別故鄉,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山絕域,成為絲綢之路上最活躍、最有生氣的商業民族。翻開本書您將看到悠遠的絲路古道、沙埋的綠洲文明、失落的古城、最早的絲路路線、往來於絲路古道的行旅、物種的流傳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等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
絲綢之路的由來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 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 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系「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s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考鐵利亞》一書)。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前87)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派張騫(公元前164?~前114)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干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於闐(今和田)、扜彌(今於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唉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23)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102)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隋唐(589~896)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沖),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㈢ 介紹家鄉山西陽高
陽高縣西漢置高柳縣,金改名白登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稱現名。現轄7鎮6鄉。2000年總人口26.3萬。
陽高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與渾源、廣靈為界,西與大同縣毗鄰,東與天鎮縣、河北陽原接壤,總面積1726平方公里。
陽高縣境三面環山,北為雲門山,西為采涼山,南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兩個盆地。最高的六棱山,海拔2420米。山區佔全縣總面積的31.7%,川區佔36.5%,丘陵區佔31.8%,近於三分天下。境內有桑乾河、吾其河、白登河、黃水河的黑水河。
陽高縣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1℃,無霜期約125天,降水量400毫米。
陽高盛產穀子、黍子、豆類、莜麥、山葯蛋、高梁、玉米、胡麻、白麻和甜菜。境內多山丘陵,林業資源豐富,有木瓜、玫瑰和枸杞等。王官屯鎮的檳沙果、京杏、杏脯和羅文皂鎮的元白菜馳名國內外,是全國7大蔬菜生產基地縣之一。
地下礦藏探明的有金、鐵、銅、煤、石灰石、石英石、鐵礦石、鉀長石等22種。
「許家窯人」遺址是在1976年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北京人」後裔居住的地方,位於古城鎮許家窯村,這一發現彌補了從「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間的空白,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在下深井鄉、長城鄉天橋等處。列入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有雲林寺,位於縣城西南隔,始建於明代。還有聞名中外的古長城。
]風景名勝
境內古跡有位於縣城內西隅的雲林寺,現存明建的大雄寶殿及雕梁壁畫,乃古建藝術之精品。此外,縣城東南30公里的古城墓群,為漢代墓群遺址。
特產
陽高縣盛產京杏,歷史悠久,主要產區在陽高縣王官屯鄉西部的都司口、惡石、康窯、花窯、胡窯、唐窯等處,屬采涼山一帶。
京杏,品種繁多,有成熟季節早的「土杏」,有外青里黃的「青皮杏」,有形狀似雞蛋的「桃接杏」,亦名「雞蛋杏」,還有色彩紅艷的「紅杏」,果實肥厚、酸甜可口的「京杏」。「京杏」中,有核仁不苦與苦仁兩種,其中,以杏仁不苦的京杏為上品。
王官屯鄉產的京杏個兒大均勻,肉厚味甜,核小杏仁甜,顏色黃里透紅,以色、味、香、形俱佳出名,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京杏營養豐富,果肉廣為食用,內含蛋白質、脂肪、糖分以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甜杏仁可直接食用,亦可配製菜餚中的冷盤上宴席。苦杏仁經泡製後,可制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露、杏仁糖、杏仁豆腐、杏仁罐頭等。此外,杏仁還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有止咳、平喘、潤肺、止血、散寒、驅風等功效。
陽高杏仁、陽高京杏,已成為名牌產品走入市場。同時,製成杏脯,包裝加工後出口銷售。陽高杏脯,打入市場,在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香港地區產生影響,人們稱之為「中國名貴小食品」。
㈣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
㈤ 肅寧,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名勝古跡,地方特產,家鄉名人,礦產資源
肅寧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為52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其中城鎮人口10萬。地處滄州市最西端,東與河間市交界,北與高陽縣接壤,西與蠡縣為鄰,南與饒陽縣和獻縣毗連。縣境地處北緯38°16′—38°32′、東經115°42′—116°02′之間。肅寧現在為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其中尚村鎮被評為「中國裘皮之都」的稱號。
歷代名人編輯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
魏忠賢
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國號天啟。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前88年),西漢武垣縣(治所在今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處)人。漢武帝東巡過武垣,被選入宮。因貌美聰敏,善於歌舞受寵,為其修「鉤弋宮」號「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擅長纂拳藏閻游戲,又稱「拳夫人」。後晉封為趙捷妤。
劉完素
劉完素(1110—1200),字守真,乳名天喜,自號「通玄處士」,金代傑出醫學家。
劉完素生於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故時人又稱其為「劉河間」。
哈攀龍
哈攀龍(約1707—1760),清朝肅寧縣城人,回族,生於武術之家。自幼勤學苦練,武藝超群,努力過人。其平時練功器物乃一百二十斤大刀、一百三十斤鐵鞭、三百六十斤石鎖。
劉春霖
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肅寧縣北石寶村人,末科狀元,被後人譽為「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
劉春霖家道貧寒,世代為農,其父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僕。劉春霖幼年時跟隨父母在濟南,因生活困難,6歲時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扶養,8歲時人私塾讀書。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深受老師喜愛。後來,父親把他帶至保定,入蓮池書院讀書,連續攻讀十餘年,學業長進很快,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光緒三十年(1904)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歸國後,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督等職。
畫眉張
「畫眉張」原名張增財,已故著名口技雜技表演藝術大師。河北省肅寧縣沃北鎮大王莊村人。在年少時行走江湖,結交「口技大師尹世林」並拜師學藝,盡得其真傳。在鄚州廟會,曾與真畫眉對叫得勝,故得藝名「畫眉張 」。 在抗戰期間帶領後代和徒弟活躍在部隊和群眾中間。解放後又在縣政府扶持下成立了肅寧雜技團,培養了幾百名雜技後代,發展了雜技藝術,肅寧大王莊也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雜技之鄉」。
肅寧近現代名人
韓文卿,1922年生,河北肅寧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肅寧縣糧食局局長、中原臨時人民政府財經部科員。建國後,歷任湖北省商業廳辦公室副主任、省財貿辦公室處長、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省財政局局長、省財貿辦公室主任,湖北省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
馮慶森,馮氏骨傷科醫院創始人,名譽院長,中共黨員。於1937年5月出生於肅寧縣梁村鎮白家村,自幼學習馮氏祖傳正骨舒筋術,系馮氏正骨第五代傳人。1952年參加工作,先後晉升為骨傷科醫師、主治醫師,1987年任副主任醫師,1982年任肅寧縣中醫正骨醫院院長,1992年退居二線任名譽院長,2003年晉升為骨傷科主任醫師。
賈又福
河北省肅寧人。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太行豐碑》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1990年北京國際藝苑基金會授予首屆美術獎,《無聲的呼喚》獲中央美術學院首屆學院獎。曾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日本橫濱美術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等地舉辦個展。作品《太行豐碑》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賈又福畫語錄》、《鏡真樓畫談—賈又福談話錄》、《賈又福畫集》、《當代中國美術家—賈又福》、《賈又福新作集》、《賈又福中國畫集》、《賈又福水墨畫集》、《賈又福88-95作品集》。
彭金章
1937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肅寧縣寨南村。現任甘肅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甘肅天水師范學院客座教授。具有進行田野考古發掘的領隊資格。曾任教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在武漢大學歷史系任副主任兼考古教研室主任、湖北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調任甘肅期間,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主任、蘭州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大項目《中國藏西夏文獻》副主編、《中國藏西夏文獻·敦煌研究院藏卷》主編。
劉金凱
字山 沨 ,號望山堂主, 1957 年 9 月生,河北肅寧縣人。研究生,編審,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出版編輯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書協主席團委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省直分會副主席。現任河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書法作品先後入選全國第七屆書法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展以及「敦煌杯」全國書法工藝術展,榮獲全國首屆大字展三等獎及「中日韓」三國書法展金獎。出版有《劉金凱書法作品集》。
王國防
1952年9月生,河北肅寧人。藝名墨晗。二級書畫師。系名人認定委員會高級專家及「名譽總裁」。作品及傳略入編《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
哈明虎
河北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哈明虎,男,1963年11月生,河北肅寧人,回族。中共黨員,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力學博士後,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河北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李士庄
李士庄(1909年2月-1986年5月),河北省肅寧縣路家莊村人。1936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肅寧縣區農會抗聯主任,縣農會改善部部長,抗聯農業部部長,實業科長。1947年7月,根據革命事業的需要南下到湖北歷任工作組組長,潛江縣稅務局、工商局局長、副縣長,漢江修防處副處長。漳河工程施工期間先後擔任林家港、煙墩渠首、副壩等工程指揮部指揮長,漳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長、顧問等職。1983年12月離休(享受副地級待遇)。1986年5月在原籍肅寧縣因病去世,終年78歲。並葬於梁村鎮路家莊村南。
李士庄參加革命工作40多年,在抗日救亡斗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善戰,轉戰南北,在極其艱苦復雜的環境中臨危不懼,堅持游擊戰爭,殲滅日寇,為黨的事業出生入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長期奮斗在水利工程第一線,為荊州地區和漳河水利工程建設事業付出了辛勤勞動。1960年1月,正當林家港工程 (包括清靜庵、黃家塝,姚家沖三大明槽和林家港、王家灣兩座大壩)施工處於緊張時刻,李奉命擔任該工程施工指揮部指揮長。他率領鍾祥、江陵兩縣民工2萬多人,身先士卒、吃住在工地,苦戰八個月,完成了明槽石方開挖。做到按時通水,確保觀音寺大壩安全渡汛。1961年,先後轉戰煙墩渠首、副壩等工地和全工地臨時工棚建築工程,都不折不扣完成了任務。
李士庄一貫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圖名不圖利。1966年他從施工轉入管理,首先下到石灰場工作,和工人一樣,天天搬石灰,運石灰,從不叫苦叫累。1969年回管理局工作,他帶領林業工人年復一年堅持開荒100餘畝,植樹5萬多株,為管理局機關和工程綠化打下了重要基礎。1971年為了開辟機關副業生產至1975年又走出機關,搬到和豬屋連在一起的住房住了五年,給局直機關喂豬養魚,從無怨言。
李士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艱苦奮斗的一生,1953年他就是15級幹部,從不亂花一文錢,1960年自己做的一套衣服穿了26年還未丟,1974年任副局長時,他己年過花甲,領導上為了照顧他的生活給他配了一部自行車,放在家裡三年,僅騎了一次,最後還是嶄新的退還了公家。在這期間他的孫子上學多次要求騎,他一次也未允許。他是團結同志、聯系群眾的模範。在他身上體現了黨的幹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特別是在他晚年,仍然關心單位建設,在生活難以自理的情況下,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個人要求,保持了革命晚節。
於輝
於輝,女,河北省滄州市肅寧人,曾為肅寧電視台主持人,河北電視台優秀節目主持人,播音部主任助理,播音指導,金話筒獲得者。1988年從肅寧電視台主持人崗位考入河北電視台任主持人,1988年至今,她曾擔任新聞、綜藝、社教、戲曲等類型欄目的主持工作,主持各類大型晚會、重大活動六百多場次。多次代表河北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台灣中視等多家媒體合作。於輝主持的《春節聯歡晚會》、《戲苑鄉音》等節目多次獲得「星光獎」等國家級大獎。1992年榮獲中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一等獎;2006年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節目主持人獎;2009年獲得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2011年獲得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
裴艷玲
裴艷玲,女,原名裴信,1947年8月生,河北省肅寧縣人。一級演員,著名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家。自幼隨父練功並師承李崇帥。5歲登台,9歲開始先後在樂陵、靈壽、束鹿京劇團挑梁。1960年入省河北梆子劇院,拜李少春、侯永奎、郭景春為師。主演《寶蓮燈》《哪吒》《鍾馗》已拍成電影藝術片。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京劇院名譽院長,河北省京劇院裴艷玲劇團團長等職。
賀國英
華斯集團董事長 河北毛皮協會會長 全國人大代表 華斯農業創始人,經濟師,現任華斯實業集團董事長兼黨支部書記。 掌管公司總體戰略,計劃和業務發展在中國裘皮服裝服飾行業擁有近40年的行業經驗。
1993年成立肅寧華斯裘革製品有限公司
2001年-2006年連續獲得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
2002年度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
2002年當選為「全國第十屆人大代表」
2004年當選為「中國皮革協會毛皮委員會副會長」
2006年當選為「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會長」
2007年當選為「全國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華斯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經濟特種動物毛皮深加工和裘皮服飾的製造,是帶有明顯的農業屬性的毛皮鞣製及製品業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集「原料收購—鞣製加工—染色加工—服飾設計生產—銷售貿易」完整產業鏈條於一身,主營業務包括經濟特種動物毛皮的深加工和裘皮服飾的設計、製造,具體包括水貂、獺兔、家兔、狐狸、羊皮、貉皮等動物毛皮的收購、鞣製、漂染;裘皮皮張的印花、剪拔深加工和裘皮面料製造;水貂服裝、其他裘皮服裝、裘皮編制服裝和裘布服裝和飾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總額2億4981萬元,凈資產1億2748萬元,2008年度利潤總額達2858萬元。
公司實施工業化帶動農業戰略,以農戶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是「建於農村,聘用農民工,加工農業養殖產品」的「三農」企業。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把農業產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產業系統:直接向農村收購動物毛皮作為主要生產原料,密集使用農村勞動力,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為基地化大生產,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和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深度加工農畜產品,依託OEM、ODM、OBM並重的經營模式將毛皮製品和裘皮服飾推向國際市場,實現了新型的農業產業鏈升級和農業縱深發展。
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流通大型企業」、「全國誠信守法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鄉鎮企業」、「河北省輕工業50強企業」、「河北省出口創匯十強企業」、「河北省科技型企業」等榮譽稱號,穩居我國裘皮行業龍頭地位公司近年來相繼被國家和省、市相關部門評。
4歷史文化編輯皮草之鄉
中國尚村皮草,源遠流長、享譽中外,素有「皮草之鄉」的
肅寧縣[1]
美譽。肅寧皮毛產業形成了皮毛動物養殖、市場集散、原皮硝染、裘皮加工、制衣製件、出口創匯的的龍型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強縣富民的第一支柱產業。預計2004年產值達28億元,實現稅金6500萬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肅寧被中國皮革協會確定為「中國裘皮基地」、被河北省政府認定為「省級裘皮服裝出口基地」[2] 。
雜技之鄉
在河北省,提起雜技之鄉,人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吳橋。不過,你可知道,在肅寧,還有一個「全國雜技之鄉」大王莊村。這個稱號可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在2001年正式命名的。
今日,走進大王莊村,隔著房就能看到各院中的練功大桿。走進院子,總能看到的是學員們練功的場景,就是門口街邊,也常見挖個坑就翻跟頭的孩子們。全國各地人士也紛紛慕名前來學藝、交流,「雜技之鄉」的稱號,名不虛傳。
教輔基地
河北鄉,距肅寧縣城約20公里。這里有著河北省最著名的書業文化園。
在河北村西北部,佔地22畝,總投資500萬元,建築面積8700平方米。該書業園集編排、儲存、發行等功能於一體,可容納近百戶書商入駐。書業園的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為民營書業的更快發展搭建起廣闊的平台,把河北鄉打造成了全國最大的教輔圖書印刷發行基地。
5名勝古跡編輯武垣城遺址
武垣城遺址位於今縣城東南偏北7.8公里處。銨有縣即有城之說,此城當建築於戰國時期。古城分內、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里,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內城也稱子城,位於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里。城內建築已盪然無存,僅內城東南隅保留漢武帝鉤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內外土城牆已平毀,只外城西、北兩面較為完好。北面牆現存長1444米,高7.4米,寬10米,可見夯土層6。16厘米不等;西面墒現存970米,最高處6米;東培只存400餘米;南城牆基略高於地面,依稀可辨。內城則存西牆一段160米,北牆一段長100米、寬4米、高2.9米,南牆、東牆地上遺跡全無。
古村落遺址 位於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積9000平方米。該地址高於周圍地面,磚瓦遍布,有弦紋灰陶器皿,外繩紋加沙紅陶,外繩紋、內布紋灰筒瓦,網紋陶片等,皆為漢代遺物。
敕賜禮拜寺
坐落於肅寧縣城王街的「敕賜禮拜寺」,建於明朝。當時,師素鄉南李家莊有:—李姓回民御廚,經皇帝思准,改變了穆斯林不接觸大肉的習俗。為表示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修了這坐西朝東的清真寺。
古碑、坊
興花撣林寺碑 位於杏園村北,青白石科,碑座為四方體,雕白鶴向日,碑身高2.54米,厚0,82米,寬0,87米,碑首呈四角鑽尖,四龍翹首,碑頂飾石寶葫蘆,寺碑通高3,74米。祟幀八年(1635)由僧人如亮募化而立。碑文銘刻興花禪林寺始建、重修、廟產等。張奇柱撰文,韓振唐書丹,來世花刻石。碑側刻載捐款重修興花禪林寺之村莊、姓名及款數。此碑至今尚存。
進士坊 坐落於城內大街東端(今石坊路農機招待所前),跨街而立,明祟幀初建成,為進士張奇柱(寨南人)立。清康熙《肅寧縣志》載:「思榮石坊一座,為戊辰科張奇柱立在東大街」,即此坊。
此坊由漢白玉石料構成,四柱三拱五沿,燈塔造形,脊沿端、頂、角均雕有張嘴石獸,方椽、方檁、方柱及台墩上凸刻雲、龍、飛禽走獸,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唯大橫梁中央凹刻「進士坊」三個大字。1966年初拆毀。
現代文物烈士塔
民國35年(1946)6月,建於原文廟(今肅寧一中),磚木水泥結構。塔基、塔座、二層塔樓均為六棱體造形,通高12米。二上丁字水泥台階各12級,台階及塔座平台有鐵花欄桿圍護。塔樓門額懸「雖死猶榮」木匾1塊。兩層塔樓除一層樓門一面外,每層每面各有花欞圓窗1個。塔頂為六面鑽尖形,上裝寶葫蘆。一層塔樓內迎門並排石碑兩座。東碑額篆刻「萬古流芳」,碑陽銘刻紀念文,碑陰刻「英氣長存」4個大字;西碑銘記抗日犧牲烈士姓名、性別、籍貫、職務。該塔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產業特色鮮明
全縣形成了皮毛皮革、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等特色主導產業。
皮毛產業方面:目前,全縣有5萬多人依靠皮毛業發家致富,平均不到7人中就有1人從事皮毛業,皮毛業已經成為促進肅寧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為國家創匯的支柱產業。2003年,肅寧被中國皮革協會確定為「中國裘皮基地」,被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標准化特種動物養殖示範區」,被河北省政府認定為「省級裘皮服裝加工出口基地」;尚村皮毛市場被河北省發改委認定為「省級示範市場」,並躋身全國十大分類市場行列,成為「全國第二大土畜產品市場」;2005年10月,肅寧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裘皮之都」的榮譽稱號。
主要產業:皮毛皮革、裘皮服裝服飾、針紡、食品加工(玉米澱粉、蛋白粉、纖維、麥芽糖、糖果、糖漿)、圖書印刷發行、外貿、狐、貂、狐、貉、獺兔、家兔、灰鼠、黃狼、牛、馬、羊、鴨、蔬菜、鴨梨、蘋果。
㈥ 陳家港沿海經濟開發區有哪些公司
董鵬,我是徐江浩,上面的問題我來回答,要謝謝我哦 膠南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繁衍。春秋時期,境內有琅琊、安陵兩城邑。戰國初,越滅吳,於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縣域南部沿海一帶屬越,歷224年。後越敗於楚,地屬楚。戰國後期,縣域全部屬齊。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郭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1944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9月,劃膠縣洋河以南9個區和青島辦事處的薛家島區建立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濱北專區撤銷,藏馬、膠南兩縣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藏馬縣並入膠南縣。是年膠州專區撤銷,膠南縣屬昌濰專區。1958年10月膠南縣改屬青島市,1961年4月復屬昌濰專區,1978年11月再度劃歸青島市。1990年12月18日,撤銷膠南縣,設立膠南市。1991年1月14日,撤銷海青鄉,設立海青鎮;撤銷小場鄉,設立信陽鎮。1992年12月28日,撤銷隱珠鄉,設立隱珠鎮。1993年10月26日,撤銷寨里鄉,設立寨里鎮;撤銷張家樓鄉,設立張家樓鎮;撤銷藏南鄉,設立藏南鎮;撤銷薛家莊鄉,設立黃山鎮。1995年1月4日,將隱珠鎮的廣城、豆金河、兩河、辛屯、山前、孟家灘、薛家灘、向陽嶺、石咀子、煙台前、新建、孫家灘等12個村劃出,設立靈海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上海路孟家灘村;撤銷寶山鄉、膠河鄉、鐵山鄉,設立寶山鎮、膠河鎮、鐵山鎮。1995年4月28日,撤銷膠南鎮,設立珠海、珠山兩個街道辦事處。珠海街道辦事處機關駐珠海路中心,珠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膠南鎮人民政府駐地。1996年4月26日,將膠南市靈山衛鎮的檯子溝、八里庄、荒里、扒山、岔河、戴戈庄、兩埠岸、王家港、花科子、薛辛庄、高家台、周家夼12個行政村劃歸黃島區長江路街道辦事處;將膠南市紅石崖鎮的張戈庄、龍灣崖、郭家檯子、法家園、管家窪、龍鳳村、可洛石、龍斗山前8個行政村劃歸黃島區黃島街道辦事處。膠南市位於青島市區的海西岸,北緯35°35′至36°08′,東經119°30′至120°11′,是青島市的衛星城市。它東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西、西北及北分別與日照市、五蓮縣、諸城市和膠州市毗鄰,南及東南臨海,海岸線130公里。全市1846平方公里,81.6萬人口。膠南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1℃,是人們避暑、療養和觀光旅遊的濱海勝境。2000年,國家旅遊局公布膠南市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膠南市原是古代的琅琊。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這里,開創燦爛的琅琊文化。現在已經發現的30多處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文物古跡,把膠南的歷史追溯到原始社會初期。春秋時期,齊桓公在這里置琅琊邑,稱"東境上邑",當時人們贊譽這里為"東方勝地"。史載齊桓公和齊景公都對琅琊非常嚮往。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齊國長城遺跡貫穿膠南境內50多公里。越王勾踐滅吳,於公元前472年將國都從會稽遷到琅琊,以此作為建立霸業的基地,歷8代君主,共224年。秦始皇掃平六國後,琅琊作為36郡之一,郡治就在現在的琅琊鎮駐地。秦始皇5次巡遊天下3次登臨琅琊。漢武帝也3次來這里巡遊。後來又有漢宣帝、漢明帝等帝王登臨琅琊。琅琊港是中國古代五大港口之一。秦方士徐福從琅琊港啟航出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最後到達日本。中日友好交往就從這里開始,膠南是我國對外友好交往的發祥地之一。由於古琅琊以其歷史燦爛和山海風光奇偉而著稱,所以歷代學者文人也非常嚮往這里,。南北朝時的謝眺,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李商隱,宋代的蘇軾,清代的丁耀亢等著名文學家留下了大量寫琅琊勝景和風物的詩文,在積淀深厚的琅琊文化中熠熠生輝。膠南山海相依,山在海上雄峙,海涌萬千浪花簇擁群山。130公裏海岸線,130公裏海闊山高,130公里非凡氣象。自古就有"岸海名山"美譽的大珠山和小珠山,一座蜿蜒黃海之濱,一座矗立膠州灣畔。從明代起,兩山扯雲裹霧的景象就被譽為"雙珠嵌雲",列當地八景之首。大珠山裡峰奇花嫣,雲生霧飄處,多是佛家寺廟所在和名士隱居的地方,如今雖然已是遺跡殘垣,但仍然向人們講說著昔日的故事。你可以在這里"撥開青苔看詩篇",它引導你走進"岸海名山"幽深的人文境界里。進入小珠山,你會感覺"雲霧生於足下,呼吸可通帝座"。清泉、飛瀑、幽洞和怪石異峰,不僅展現著奇妙的風光,而且承記著許多美好的傳說。在大海上,與大珠山和小珠山相望的靈山島、齋堂島、沐官島等5個島嶼,儼如畫屏屹立於萬頃碧波之上。沿海有多處十里之闊的金色沙灘,攬碧波銀浪,與千姿百態的岸礁逶迤相連。鋪金漱玉的靈山灣和龍灣已辟為海水浴場,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樂園。膠南還有"鐵橛懸泉"、"膠河澄月"等很早就有名的勝景,至今依舊吸引著人們去尋找那地久天長的魅人之靈。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海青茶園竹林、大崮櫻桃峪、鐵橛山裡林果溝、王台農業精品示範園區、城西農業精品園區等,或展現深山和海濱的自然生機,或鋪開錦綉的田園風光,或洋溢純朴的鄉間風情,都是農業生態游的好去處。膠南是一座美麗的園林式海濱城市。市區以清波盪漾的風河和兩旁林茂草綠百花爭艷的上海路為城市主要自然生態風景軸線,一條街道一個樹種,一片綠地一種自然情趣,一方院落一處花園,一個家庭一種花繁葉茂。市區內有多處林地,是人們尋找詩與畫清新幽靜的佳境。在膠南,一條雙向8車道的海濱大道串連一帶沿海風情。大道兩邊的百米綠化帶上有園林小品、石景、雕塑、林苑和草地,是一條將城鄉連為一體的文化大道和旅遊觀光大道。膠南是一座美麗的園林式海濱城市。市區以清波盪漾的風河和兩旁林茂草綠百花爭艷的上海路為城市主要自然生態風景軸線,一條街道一個樹種,一片綠地一種自然情趣,一方院落一處花園,一個家庭一種花繁葉茂。市區內有多處林地,是人們尋找詩與畫清新幽靜的佳境。在膠南,一條雙向8車道的海濱大道串連一帶沿海風情。大道兩邊的百米綠化帶上有園林小品、石景、雕塑、林苑和草地,是一條將城鄉連為一體的文化大道和旅遊觀光大道。 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膠南旅遊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全面發展。市區有飯店和餐館100多家,其中星級飯店5家,還擁有一批國內定點和涉外定點的旅遊飯店和餐館。市區內建成旅遊餐飲一條街,向遊人提供地方名吃、特色小吃和快餐服務。2000年,評選出"膠南市十佳旅遊商品",設立海青茶、海產品、海魂皮鞋等地方名產專賣店。2004年經濟社會實現快速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呈現許多新亮點。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6.7億元,可比增長18.6%;全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6409萬元,增長4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8億元,增長35.1%;農民人均純收入5013元,增長11.9%;實際利用外資5.95億美元,增長45.5%;到位內資60億元,增長20%;完成外貿出口7.5億美元,增長33.2%。膠南市目前有隱珠街道辦事處、濱海街道辦事處、鐵山街道辦事處、靈山衛街道辦事處、珠山街道辦事處、珠海街道辦事處6處街道辦事處;張家樓鎮、琅琊鎮、藏南鎮、泊里鎮、大場鎮、海青鎮、理務關鎮、大村鎮、六汪鎮、寶山鎮 王台鎮11個鎮;積米崖港區、黃山經濟區、膠河經濟區3個經濟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琅琊台度假區、臨港經濟區3個省級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