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孫悟空身世
㈠ 西游記前七回孫悟空身世檔案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悟空管理蟠桃園,吃盡園中大桃。又赴瑤池,喝光仙酒;吃盡太上老君葫蘆內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眾天神。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南海觀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戰敗。觀音又薦二郎神。二郎神與悟空大戰,太上老君在天觀戰,丟下金剛套,擊中悟空。眾神押其回上界。玉帝傳旨處死。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太上老君將悟空臵入煉丹爐燒煉,四十九天後,悟空出來,大鬧天宮。玉帝請來如來佛。孫悟空一路筋斗雲,跳不出佛掌。如來將五指化為大山,壓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鐵丸銅汁飼喂悟空。
㈡ 西遊記唐僧身世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2)西遊記孫悟空身世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為後來無數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素材和靈感,「大聖」形象不斷被演繹。然而,藝術既需要大眾娛樂,也需要超越時間的經典,除了86版《西遊記》,這一題材的經典還有劉繼卣的《鬧天宮》。
這套作品曾是幾代人心中的經典,而自從五十年代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之後,原本一套八幅的《鬧天宮》就只剩下六幅。遺失多年的那兩幅作品,後來在中國美術館的庫房中被發現,而這兩幅失蹤多年的經典,剛剛在中國美術館「繼往開來—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美術作品展」上露面。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階級斗爭是衡量一切的標准,既要掃清封建思想殘余,又要抵制資本主義的腐蝕滲透,各種運動此起彼伏,今天習以為常的東西方文化藝術作品,那時候紛紛被批判打倒。然而,一部明代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不但沒有被掃進封建腐朽的垃圾堆,反而成了宣揚反封建思想的經典名著,還賦予了齊天大聖「農民起義英雄」的現實意義。
這頗能為我們觀察反思新中國歷史提供一段耐人尋味的插曲,也從側面看出為什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中,劉繼卣還能創作《鬧天宮》這種題材的作品。
據說,毛澤東一生都對《西遊記》抱有極高的熱情,直到晚年還將各種版本的《西遊記》搜集起來互相比對,這為我們解釋一部古典神魔小說為何能在階級斗爭為綱、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不斷走紅,提供了一個線索。
對於《西遊記》中出現的角色,毛澤東往往有獨到的解讀,比如他認為唐僧是修正主義的伯恩斯坦,豬八戒是自由主義者等等,但所有角色中讓他情有獨鍾的還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毛澤東在不同階段的講話和著作中經常提到孫悟空,雖然其中也有借孫悟空七十二變藏不住尾巴來比喻知識分子的負面評價(《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但總體上卻跟這個富於浪漫主義英雄氣質和反叛精神的「齊天大聖」惺惺相惜。
1957年5月12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會見阿爾巴尼亞議會代表團時,就指出中國有個最革命的孫猴子反對過玉皇大帝的專制,並將中國人民比作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推翻了蔣介石和帝國主義的專制。
作為終生致力於「打破一個舊世界」的革命者,毛澤東非常欣賞孫悟空「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的反叛精神。
1961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浙江省紹劇團根據《西遊記》改編的經典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並寫下了名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這場紹劇中的孫悟空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1971年毛澤東南巡到杭州時,還特地詢問起當年扮演美猴王的六齡童。
當得知劇團的主要演員都在被批鬥時,毛澤東打趣道:美猴王現在是不是還被壓在五行山下?由此才使紹劇團的演員得以「解放」。
㈢ 孫悟空的來歷身世
孫悟空,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仙石並非毫無來歷,處於十洲三島的祖脈上,其高圍按二十四氣,其上竅孔對應九宮八卦。
一天仙石迸裂,產一石卵, 經風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後,眼裡冒出兩道神光,射沖斗府,驚動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後因為成功闖入水簾洞,被花果山諸猴拜為「美猴王」。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3)西遊記孫悟空身世擴展閱讀:
孫悟空:聰明、機智、嫉惡如仇、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除怪,積德行善,為民除害。
可總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後,他不但不報復還主動認錯。孫悟空是一個盪魔除邪、匡危扶傾的英雄豪傑。他以叱吒風雲的戰斗姿態,救民於水火,除霸於當道,表現了極大的救世熱忱。
因此,孫悟空成為多災多難的民眾所企盼的真正救星。具有頑強執著、不屈不撓的英雄品質。在打白骨精、降平頂山和獅駝嶺妖魔、借芭蕉扇等過程中,他都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斗。
實際上,挫折、失敗對孫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甚至被妖魔繳去金箍棒,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終於絕處逢生,贏得勝利。
這生動地體現了英雄人物不畏艱險、前仆後繼的頑強精神。
㈣ 孫悟空的來歷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出自吳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遊記》: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所生,天地生成,無父母,無名無姓,拜菩提祖師處,得名孫悟空。
姓孫: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他姓『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
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又呼「行者」,出身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金水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還須行得此空,而金水攢矣。
(4)西遊記孫悟空身世擴展閱讀:
封號由來:
書文記載
明代吳承恩《西遊記》載:道教稱號「混元一氣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齊天大聖」 [3] 、佛號「斗戰勝佛」。
明代朱鼎臣和楊致和《唐三藏西遊釋厄傳-西遊記傳》載:孫悟空忠心救師,升為「斗勝佛」。
明代《後西遊記》載:老大聖姓孫名悟空,取經時有個通俗之號叫做行者,又自稱齊天大聖,成佛後為「斗戰勝佛」。
兵器
金箍棒:全稱「如意金箍棒」,別名:「定海神珍鐵」、「靈陽棒」、「九轉鑌鐵」、「天河鎮底神珍」。
據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載:「此寶有二丈多長,斗來粗細。」「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為水屬、金屬武器,其可變化,為大禹治水時所用測量海水深淺的定子。
金箍棒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是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在各種金箍棒形象中,最常見的是一根兩頭各有一段黃色,中間為紅色的棍子。
孫悟空出生於娑婆世界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自開辟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並非毫無來歷,處於十洲三島的祖脈上,其高圍按二十四氣,其上竅孔對應九宮八卦(九竅八孔)。一天仙石迸裂,產一石卵, 經風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後,眼裡冒出兩道神光,射沖斗府,驚動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後因為成功闖入水簾洞,被花果山諸猴拜為「美猴王」。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樂天真,過了三四百年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為師,得到姓名孫悟空,並學到了長生之道、地煞變化術(即七十二般變化)的變化和筋斗雲等,其用時二十年。後因賣弄本事,被菩提祖師逐出師門。
㈤ 孫悟空的身世
《西遊記》的書里說的很明白,「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但民間傳說孫悟空的那塊石頭,其實是頗有來歷。話說觀音一日攜童子外出辦事(可能是去天庭赴宴或者去如來佛處聽講經),回來時中途架雲勞累,便停歇在一塊石頭上略坐坐兒。觀音雖貴為菩薩,但也是女兒身,不想那時正來月事,便留了經血在石頭上。菩薩當時不知,便走了。後來又來了個什麼人(不記得了,大概也是那路神仙,不過是個男性神仙),也湊巧在那塊觀音坐過的石頭上休息,不想就睡著了,夢里遺精在菩薩的那塊經血上。後來這塊石頭便「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一日迸裂…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這就是孫悟空了。看到這里你大概會莞兒一笑吧,嘿嘿,原來是這么回事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天下那麼多塊石頭中,就這一塊如此幸運,可以脫胎變猴。其實,《西遊記》里有很多問題作者寫作時往往故意視而不見或者根本就不作交代是有其不得以的苦衷的,比如觀音為什麼要主動請纓找唐僧去取經,然後格外看顧孫悟空讓他做唐僧大徒弟,同時卻又給唐僧配了兩個草包徒弟(豬無能、沙無勁),使他們不能與孫悟空搶功。另外,觀音一路上對唐僧師徒的關心尤其特別對孫悟空的照顧實在是情深意切、諄諄誘導,一開始就送金箍與他戴並弄個什麼《緊箍咒》來拘束他,這明顯是先要把孫悟空牢牢控制住,意思是任你以後跑到天涯海角也逃不了我觀音的掌控才行。從送金箍兒一節上就已經看出觀音的私心,如來給他三個金箍是要他送取經人的, 但她卻只給了唐僧一個用,另外兩個都自己收留著用了。那沙和尚倒也罷了,那豬八戒是最無護佑取經之心的,一路上若不是唐僧和孫悟空聯手對其軟硬兼施的彈壓,恐怕要被他散夥散個七八回。舉個小例,在《西遊記》七十五回(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中,悟空和八戒在和那個象魔打鬥時孫悟空被那妖怪一口吞吃了,只落得豬八戒一個人跑了回來,「卻說三藏在那山坡下,正與沙僧盼望,只見八戒喘呵呵的跑來。三藏大驚道:「八戒,你怎麼這等狼狽?悟空如何不見?」獃子哭哭啼啼道:「師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三藏聽言,唬倒在地,半晌間跌 腳拳胸道:「徒弟呀!只說你善會降妖,領我西天見佛,怎知今日死於此怪之手!苦哉,苦哉!我弟子同眾的功勞,如今都化作塵土矣!』那師父十分苦痛。你看那 獃子,他也不來勸解師父,卻叫:「沙和尚,你拿將行李來,我兩個分了罷。」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開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還去吃人;我往高老莊,看看我渾家。將白馬賣了,與師父買個壽器送終。」長老氣呼呼的,聞得此言,叫皇天,放聲大哭。且不題。」從這一節可以看出,那個獃子(豬八戒)實在是個不長進的夯貨。此處八百里獅駝嶺已是離西天不遠了,西天路已走了大半,路上吃了多少辛苦不說,孫悟空剛一被抓,他就要分家散夥,由此可見與孫悟空的忠正一心相比,豬悟能最需要從唐僧那兒領個金箍來,但觀音姐姐卻偏偏就沒給,這明顯是對豬八戒打心眼裡就沒放心上,也說明她對唐僧取經這件主要政治任務也沒太當回事,在觀音心上頭一件事就是只要孫悟空不出什麼岔子就行。看來自從大鬧天宮一見悟空明白真相以後,觀音就一門心思念念不忘為悟空謀個好差使,以便換掉太乙散仙這種不入流的暫住戶口,步入上層受萬人供奉的菩薩和佛等的中產階級主流階層,有個穩定職缺。這也是普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可憐天下父母心,觀音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