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吳國遺址
1. 常州無錫「闔閭城」遺址就是春秋吳國都城「闔閭大城」嗎
是的。闔閭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雪堰鎮城裡村與無錫市胡埭鎮湖山村之間,為春秋時期城池遺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軍事站略要地闔閭城。
該城始建於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時間。城址呈長方形,城中段有殘存城牆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東城較小,在無錫境內;西城較大,大部分在武進境內。城牆殘高3-4米,牆基厚約20米,均系夯土築成。城壕總長約4000米。發現陸門和水門、大型建築群、護城河等遺跡。西城遺有練兵場和點將台,一土墩傳為兵器庫遺址。城東北胥山傳為伍子胥屯兵處。
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紅陶和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的曲折紋、回紋、菱形填線紋等幾何形殘陶片。為研究春秋晚期吳國歷史和無錫的吳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作為吳都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這個吳都存在的時期正是吳國最輝煌的時代,從吳國精神楷模季子到吳國最偉大君主闔閭。
(1)孫家吳國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過程
200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了聯合考古隊,開始了對蘇州先秦時期古遺址的全面調查、發掘和研究。這同時也是對東周時期吳越地區大型遺址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通過近六個月的調查和發掘,一座面積大、遺存豐富、等級高的大城漸漸掀開歷史的卷簾,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在口傳歷史中不難發現,今天的蘇州西南部山間盆地,也有多處與吳國建城有關的地名,如木瀆、館娃宮、胥山、胥口、越城等。宋人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城邑》也記載:「而流俗或傳吳之故都在館娃宮側。」在考古隊看來,除了上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外,這座古城所處的位置,也比現在的蘇州市區更適宜用作春秋晚期的吳國都城。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楊先生提供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古城遺址位於盆地之內,三面環山,只有一個主要的山口可供軍隊進出。將城門設在山口所對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極好的防禦效果。胥口新鋒村發掘點發現的水門遺址緊靠太湖,也與史料中,吳國擁有強大水軍的記載相對應。
2. 請問吳國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吳國國境,是今天的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內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容。
吳國的大部分疆域,在今蘇州、湖州、常州、丹陽。
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為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柏舉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
(2)孫家吳國遺址擴展閱讀:
吳國的起源: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
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采葯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即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國
3.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的都城分別在哪
三國時期,魏來國,蜀國,吳國的自都城分別在河南洛陽,四川成都,江蘇南京。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後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
4. 三國時期孫權吳國拜見皇帝在哪個公殿
太初宮
從文獻記載來看,遺址位於南京市羊皮巷一帶。吳大帝黃龍元年(內229年)秋,孫權將都城從武昌容搬回建業(今南京),住在原「討逆將軍」孫策的府第里,取名「太初宮」。赤烏十年(247年),孫權把舊將軍府全部拆掉,改建太初宮,位置就在今天珠江路北側魚市街到進香河一帶。
改建後的太初宮,周圍有五百丈,南面開有五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別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正殿稱為「神龍殿」。太初宮東面和北面為「苑城」,東吳皇家花園和皇宮衛隊的營地,可容納三千多名貴族子弟同時在裡面騎馬操練。太初宮西面為「西苑」,是專供皇太子用的花園。
5. 古代吳國在現在的哪幾個省
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柏舉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
(5)孫家吳國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學上,吳國存國期間的各種物質文化遺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遺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於江蘇省寧鎮地區、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區西部,春秋時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帶,其范圍已經超過其重要源頭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圍。
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前475年(夫差二十一年),越兵圍困吳國。前473年(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
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主上,然後引兵歸國。
6. 三國時吳國宮殿的名字
位於南京雞籠山東麓山阜上的「雞鳴寺」就是三國時期吳國宮殿的舊址。
雞鳴寺始建於西晉,那時吳國宮殿就已經盪然無存了。
貌似沒有記載。。
7. 以前的吳國是現在的哪幾個地方>>
以前的吳國是現在的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主要城市有蘇州、湖州、常州、丹陽等。
考古學上,吳國存國期間的各種物質文化遺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遺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於江蘇省寧鎮地區、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區西部,春秋時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帶,其范圍已經超過其重要源頭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圍。
據此,吳國國境經過多次調整,早期的主要范圍在今天江蘇省中南部的南京、揚州一帶。到後期吳王闔閭時代,中心擴展到蘇州一帶,而蘇州作為吳國國都的時間則長達110年左右。
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
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柏舉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吳鉤是冷兵器里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驍勇善戰、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7)孫家吳國遺址擴展閱讀:
吳國起源: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
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采葯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8. 戰國時期的吳國位於現在的那個地方
江蘇南京,蘇州揚州以及 上海一帶 國都 蘇州 吳 國存國期間的各種物質文化遺存的主要形式有專台形遺址、土墩墓屬、城址等,主要分布於江蘇省寧鎮地區、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區西部,春秋時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帶,其范圍已經超過其重要源頭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圍。 據此,吳國國境經過多次調整,早期的主要范圍在今天江蘇省中南部的南京、揚州一帶。 到後期吳王闔閭時代,中心擴展到蘇州一帶,蘇州成為晚期吳國的首都,以致蘇州古稱工吳
9. 闔閭城的遺址博物館
闔閭城遺址是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的都城,該城始建於闔閭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早在1956年,闔閭城遺址就被江蘇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該遺址被認定為春秋吳王闔閭的都城,並被評為「2008年中國10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1年,闔閭城遺址入選 「江蘇大遺址」。2013年3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國家「十二五」期間15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名錄。同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闔閭城遺址博物館位於中國吳文化博覽園·闔閭都城的核心展示區,是中國吳文化發源地的標志性建築。建築造型圓潤流暢,恍若破殼而出的鳳凰,寓意為「鳳凰涅槃」,象徵著闔閭古城在2500年後獲得重生,再現輝煌。展覽區通過歷史介紹、文物展示、3D影片、多媒體互動體驗等環節,展示了古吳國的歷史沿革和闔閭城遺址考古過程、保護現狀,重點呈現了吳王闔閭勵精圖治,發奮強國、勤廉恤民,任人唯賢的精神,再現了春秋吳國的精彩篇章。
整個展區由吳地探古、薪火相傳、禮樂春秋、闔閭雄風、吳風古韻五個部分構成。吳地探古廳,重點介紹了吳國歷史和無錫的吳文化遺存。薪火相傳廳,通過無錫地區近年考古發現,以實物方式展示薪火相傳的吳地文明。禮樂春秋廳,匯集了春秋晚期一批重要的青銅禮樂器,反映春秋時期吳國與周邊諸國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密切關系。闔閭雄風廳,是本館的主要展示內容,以吳王闔閭的傳奇人生為主線,突出展示吳王闔閭執政時期的勵精圖治,勤廉恤民,強軍利器、任人唯賢的史實和精神,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吳風古韻廳,則重點展示了吳地獨特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文化特色。
10.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遺址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城遺址。魏君主姬姓。先祖畢萬被晉獻公封為大夫,居魏(今山西芮城北),後世以魏為氏。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與趙、韓三家分晉,前 403年被周天子策命為諸侯,建立魏政權。先後遷徙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約7公里青龍河畔)、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為都。 畢萬受封之地魏城位於今山西芮槭縣北中條山南麓,南距黃河10餘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方向正北,除西牆外,其他城牆在地面上均可見到。城周長約4500米,城基寬13~15米。城牆為夯築,分上下兩層,卜層又分內外兩部。南牆保存較好,長1150米;北城牆保存最好,長1000多米,地勢高,似經過補修,東城牆全長l268米,西城牆約1000米。古城東南、東北、西北三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外側有月牙狀夯土台。城內的文化堆積層里出上的遺物有戰國時代的瓦片和陶器殘片;還有春秋末至戰國初的墓葬以及漢代遺物殘跡等。學術界一般認為此城即魏最忉的封地。 安邑,自魏絳徙都(前562)至魏惠王遷都大梁(前361),為魏都達200年之久。古城位於禹王村附近。傳說夏禹曾在這里居住,故稱禹王城或夏王城。經實地勘察,古城由時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城和禹王廟構成,小城居大城中央,禹王廟在小城東南角,中城在大城內西南部。大城周圍約15.5公里,略呈梯形,北牆、西牆和南-牆保存較好,現長分別為2100米、4980米和3565米。牆系夯築,存高1~4米。遺物時代上至戰國,下迄漢代。中城嚴面略呈方形,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城周約6.5公里,城牆寬5~7米,殘存高度1~4米,夯層厚l0厘米。它利用了大城西城牆的南段,南城牆的西段作為西城牆和南城牆。城內布滿漢代文化層,也有戰國時代的遺物,堆積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小城平面為矩形,周長約3公里,城牆保存完好,總面積約75.4萬平方米。地勢西高東低,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4米,遠視形如上台。文化層堆積較厚,多為戰國至漢代遺物。小城東南角為禹王台,俗稱青台。面呈方形,邊寬70米左右,台高8米,夯土築成。夯七層內有戰國到宋元時期的遺物,還有琉璃瓦等。據說,此台所建禹王廟,毀於民國時期,遺留的文物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殘碑。根據綜合分析,考古專家一般認為大城相當於戰國時代,中城大致存在於秦漢或稍晚,小城可能與大城同時建造,為大城的一部分或宮城,以後經漢朝至北魏,使用時間最長。據此推測,大城即魏都安邑,中城系秦漢河東郡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