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縣古城遺址
『壹』 《世界遺產名錄》我國的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
概述
截至2012年7月1日,中國已有43處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7處,世界自然遺產9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文化景觀3處[2]。
文化遺產(27處)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
2.長城(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肅酒泉,1987.12)
4.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沈陽),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1987.12)
6.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承德,1994.12)
7.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濟寧,1994.12)
8.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十堰,1994.12)
9.布達拉宮、大昭寺與羅布林卡(西藏拉薩,1994.12)
10.麗江古城(雲南麗江,1997.12)
11.平遙古城(山西晉中,1997.12)
12.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環秀山莊(江蘇蘇州)1997.12(獅子林、滄浪亭、退思園、耦園、藝圃(江蘇蘇州)2000.12)
13.頤和園(北京,1998.11)
14.天壇(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慶,1999.12)
16.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荊門)、清東陵(河北唐山)、清西陵(河北保定),2000.11 ;明孝陵(江蘇南京)、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遼寧沈陽、撫順),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黃山,2000.11)
18.龍門石窟(河南洛陽,2000.11)
19.都江堰及青城山(四川成都,2000.11)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2001.12)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通化,遼寧本溪)
22.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
23.安陽殷墟(河南安陽,2006.7.13)
24.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廣東江門,2007.6.28)
25.福建土樓(福建漳州、龍岩,2008.7.7)
26.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河南鄭州,2010.8.1)
27.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2012.6.29)
自然遺產(9處)
1.九寨溝(四川阿壩,1992.12)
2.黃龍(四川阿壩,1992.12)
3.武陵源(湖南張家界,1992.12)
4.三江並流(雲南迪慶、怒江、麗江,2003.7)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四川雅安、成都、甘孜、阿壩,2006.7)
6.中國南方喀斯特(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2007.6.27)
7.三清山(江西上饒,2008.7.8)
8.中國丹霞(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含龜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雲南玉溪,2012.7.1)
雙重遺產(4處)
1.泰山(泰山(山東泰安)、岱廟(山東泰安)、靈岩寺(山東濟南),1987.12)
2.黃山(安徽黃山,1990.12)
3.峨眉山及樂山大佛(四川樂山,1996.12)
4.武夷山(福建南平,1999.12)
文化景觀(3處)
1.廬山(江西九江,1996.12)
2.五台山(山西忻州,2009.6.26)
3.杭州西湖(浙江杭州,2011.6.25)
自然景觀(1處)
1.三江並流(雲南迪慶、怒江、麗江,2003.7) [3]
其他形式世界遺產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無形遺產(34項)
崑曲
中國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貴州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青海熱貢藝術
藏戲
新疆《瑪納斯》
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書法
中國篆刻
中國剪紙
中國雕版印刷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端午節
媽祖信俗
京劇
中醫針灸
羌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麥西熱甫(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活字印刷術(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優秀實踐名冊)[4]
記憶遺產(7項)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1997,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朝內閣秘本檔(199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大金榜(200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2005,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
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案(2007,中國國家圖書館等)。
《本草綱目》
《黃帝內經》
預備名單
一、首批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名單(17處)
1、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
2、吉林省長白山植被垂直景觀及火山地貌景觀
3、福建省海壇風景名勝區
4、江西省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註:已成功入選
5、江西省武功山風景名勝區
6、河南省雲台山風景名勝區
7、湖南省崀山風景名勝區 註:已成功入選
8、重慶市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
9、重慶市金佛山風景名勝區
10、四川省貢嘎山風景名勝區
11、四川省若爾蓋濕地
12、貴州省織金洞風景名勝區
13、貴州省馬嶺河峽谷風景名勝區
14、貴州平塘省級風景名勝區
15、雲南省澄江動物化石群保護地
16、青海省青海湖風景名勝區
17、新疆喀納斯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
二、第二批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名單(18處)
1、北京市房山岩溶洞穴及峰叢地貌
2、河北省承德丹霞地貌
3、山西省壺口風景名勝區
4 、黑龍江省扎龍自然保護區
5、遼寧省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
6、浙江省方岩風景名勝區
7、福建省冠豸山風景名勝區、太姥山風景名勝區
8、江西省鄱陽湖濕地
9、湖南省萬佛山-侗寨省級風景名勝區
10、四川省佛寶-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光霧山-諾水河風景名勝區
11、貴州省興義錐狀喀斯特
12、西藏自治區 納木錯、格拉丹東-長江源、土林-古格
13、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
三、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名單(13處)
1、山西省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註:已成功入選
2、安徽省九華山風景名勝區
3、福建省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4、江西省龍虎山風景名勝區 註:已成功入選
5、江西省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
6、河南省嵩山風景名勝區 註:已成功入選
7、湖南省南嶽衡山風景名勝區
8、湖南省紫鵲界-梅山龍宮風景名勝區
9、貴州省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及屯堡文化
10、雲南省大理蒼山與南詔歷史文化遺存
11、陝西省華山風景名勝區
12、甘肅省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13、寧夏賀蘭山-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
四、第二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8處):
1、山西省恆山風景名勝區、蘆芽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2、黑龍江省興凱湖省級風景名勝區
3、江蘇省南京中山陵
4、安徽省天柱山風景名勝區
5、江西省井岡山風景名勝區
6、山東省濟南名泉
7、四川省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
五、《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35項)
1.北京中軸線(含北海)(北京市)
2.大運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
3.中國白酒老作坊: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山西省汾陽市)、成都水井街酒坊(四川省成都市)、瀘州老窖作坊群(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四川省瀘州市)、劍南春酒坊及遺址(四川省綿竹市)、宜賓五糧液老作坊(四川省宜賓市)、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四川省宜賓市)、射洪縣泰安作坊(四川省射洪縣)
4.遼代木構建築:應縣木塔(山西應縣)、義縣奉國寺大雄殿(遼寧義縣)
5.關聖文化建築群(山西省運城市)
6.山陝古民居:丁村古建築群(山西省襄汾縣)、黨家村古建築群(陝西省韓城市)
7.陰山岩刻(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
8.遼代上京城和祖陵遺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9.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遼寧省朝陽市);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10.中國明清城牆:興城城牆(遼寧省興城市)、南京城牆(江蘇省南京市)、臨海台州府城牆(浙江省臨海市)、壽縣城牆(安徽省壽縣)、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安徽省鳳陽縣)、荊州城牆(湖北省荊州市)、襄陽城牆(湖北省襄陽市)、西安城牆(陝西省西安市)
11.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2.金上京遺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揚州瘦西湖及鹽商園林文化景觀(江蘇省揚州市)
14.無錫惠山祠堂群(江蘇省無錫市)
15.江南水鄉古鎮:甪直(江蘇省蘇州市)、周庄(江蘇省崑山市)、千燈(江蘇省崑山市)、錦溪(江蘇省崑山市)、沙溪(江蘇省太倉市)、同里(江蘇省吳江市)、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浙江省嘉善縣)、南潯(浙江省湖州市)、新市(浙江省德清縣)
16.絲綢之路(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上絲綢之路(江蘇省南京市、揚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漳州市,山東省蓬萊市,廣東省廣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
17.良渚遺址(浙江省杭州市)
18.青瓷窯遺址(浙江省慈溪市、龍泉市)
19.閩浙木拱廊橋(浙江省泰順縣、景寧縣、慶元縣;福建省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政和縣)
20.鼓浪嶼(福建省廈門市)
21.三坊七巷(福建省福州市)
22.閩南紅磚建築(福建省廈門市、南安市)
23.贛南圍屋(江西省贛州市)
24.「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潞簡王墓(河南省新鄉市)
25.黃石礦冶工業遺產(湖北省黃石市)
26.土司遺址:唐崖土司遺址(湖北省咸豐縣)、容美土司遺址(湖北省鶴峰縣);老司城遺址(湖南省永順縣);海龍屯遺址(貴州省遵義市)
27.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湖南省鳳凰縣)
28.侗族村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綏寧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
29.南越國遺跡(廣東省廣州市)
30.靈渠(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31.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
32.白鶴梁題刻(重慶市涪陵區)
33.釣魚城遺址(重慶市合川區)
34、蜀道:金牛道廣元段(四川省廣元市)
35.古蜀文明遺址: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遺址(四川省廣漢市)
36.藏羌碉樓與村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37.苗族村寨(貴州省台江縣、劍河縣、榕江縣、叢江縣、雷山縣、錦屏縣)
38.萬山汞礦遺址(貴州省銅仁市)
39.哈尼梯田(雲南省元陽縣)
40.普洱景邁山古茶園(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1.芒康鹽井古鹽田(西藏自治區芒康縣)
42.統萬城(陝西省靖邊縣)
43.西夏陵(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44.坎兒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45.志蓮凈苑與南蓮園池(香港特別行政區)[5]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江西黃崗山
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建國門)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獨樂寺(天津薊縣) .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縣)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註:已成功入選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餘杭)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庄、同里)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盧溝橋(北京豐台)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
五糧液明代古窖池群、傳統釀酒技藝(四川宜賓)
佛光寺(山西五台縣)
唐大明宮遺址(西安)
桂林灕江(廣西)
福建廈門鼓浪嶼
五嶽組合(湖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萬年農業文化(江西萬年縣)
文房四寶、傳統醫葯、藏醫葯、江西贛劇(即弋陽腔)等(擬申報)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6數據)】
1. 大運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
2.北京雲居寺塔、藏經洞及石經 (北京市房山區)
3.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劉伶醉燒鍋遺址(河北省徐水縣)、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江西省進賢縣)、水井街酒坊遺址(四川省成都市)、瀘州大麴老窖池群(四川省瀘州市)、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四川省綿竹市)
4. 晉商大院: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山西省祁縣),王家大院(山西省靈石縣),曹家大院(山西省太谷縣)
5. 山陝古民居:丁村古建築群(山西省襄汾縣)、黨家村古建築群(陝西省韓城市)
6. 坎兒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7. 明清城牆:興城城牆(遼寧省興城市)、南京城牆(江蘇省南京市)、荊州城牆(湖北省荊州市)、西安城牆(陝西省西安市)
8. 牛河梁遺址(遼寧省凌源市、建平縣)
9. 元上都、中都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河北省張北縣)註:已成功入選
10. 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江蘇省揚州市)
11. 江南水鄉古鎮 :周庄(江蘇省崑山市)、甪直(江蘇省吳縣)、 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浙江省嘉善縣)
12. 杭州西湖·龍井茶園(浙江省杭州市)註:已成功入選
13. 良渚遺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德清縣)
14. 中國古瓷窯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浙江省慈溪市)
15. 哈尼梯田(雲南省元陽縣)
16. 古銅礦遺址: 銅嶺銅礦遺址(江西省瑞昌市)
17. 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 (山東省淄博市)
18. 絲綢之路中國段(陸路部分: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路部分:浙江省寧波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廣東省廣州市、山東省蓬萊市、江蘇省揚州市、福建省泉州市)
19. 嵩山古建築群(河南省登封市)註:已成功入選
20. 鳳凰古城(湖南省鳳凰縣)
21. 南越國遺跡(廣東省廣州市)
22. 靈渠(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23. 花山岩畫(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
24. 白鶴梁古水文題刻(重慶市涪陵區)
25. 古蜀文化遺址: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遺址(四川省廣漢市)
26. 藏、羌碉樓與村寨 (四川省丹巴縣、理縣、茂縣)
27. 黔東南苗族村寨:苗嶺山區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貴州省雷山縣、台江縣、劍河縣、從江縣)
28. 黔東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貴州省黎平縣、從 江縣、榕江縣)
29. 「蘇州古典園林」擴展項目:蘇州古典園林及歷史街區(江蘇省蘇州市)
30. 「皖南古村落」擴展項目:棠樾(安徽省歙縣),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縣)
31.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擴展項目:尼山孔廟(山東省曲阜市),孟廟、孟府、孟林(山東省鄒城市),顏廟(山東省曲阜市),曾廟(山東省嘉祥縣)
32. 「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潞簡王墓(河南省新鄉市)
『貳』 三年級作文我的家長徐水特產
徐水漕河是保定驢肉的發源地。漕河驢肉迄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謂婦孺皆知,聞名遐邇,享譽京津石乃至華北,知名度很高。
據「徐水縣新志」載,在宋時,漕河是一條運糧的河。五八年徐水修水庫時,曾在漕河航道上挖出大木船的殘骸。漕河村當時還是進京官馬大道的經由之處。
傳說當時漕河一帶有漕幫兩股敵對勢力,漕幫運糧,鹽幫運鹽,雙方矛盾很深,經常兵戎相見。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這一戰利品,就宰殺掉煮肉吃。這樣,漕河驢肉興起,當地形成吃驢肉的習慣。在實踐過程中,煮肉師傅們不斷總結經驗,從相驢估重,宰殺分割,直至配料煮肉,目臻成熟,頗具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加工秘技。煮出的驢肉大塊成形,色澤紅潤,香味濃郁,表裡如一,熟度透徹,酥軟適口。更多的當地人以此為業,賣驢肉火燒,漕河驢肉知名度不斷擴大。
相傳,康熙微服出京私房,見路邊漕河驢肉火燒小食攤招牌林立,便召隨身太監買來品嘗,吃後回味無窮,回到京城皇宮,盡管有的是山珍海味,仍念念不忘漕河驢肉火燒,便派人專程到漕河去買。自此,徐水漕河驢肉火燒享譽京城!驢肉火燒小吃一種,發源於河北省古城保定,廣泛流傳於冀中平原,其中以保定北部徐水縣的漕河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火燒為一種麵食,一般為死面做成(註:死面為未經發酵的麵粉,經過發酵的麵粉叫做活面,用活面做成的類似東東稱為「燒餅」),將其在餅鐺里烙熟後,架在灶頭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劉伶醉酒:產地中國河北徐水。 工藝:原料為優質高梁、大小麥、糯米、小米及豌豆等糧食;採用混蒸續糟老五甑的傳統工藝釀制而成。摘酒時,掐頭去尾,排除酒頭的醛與酒尾的醇,取中間酒入泥池老窖發酵,一年後色、香、味方佳。 特點:酒液無色透明,窖香濃郁,入口綿甜,落口爽凈,餘味悠長,飲後舒適,不上頭、不傷神。
『叄』 炎黃帝時期經常提到的釜山城是今天的韓國釜山么
不是! 一、河北涿鹿「釜山」考
2007年11月21—22日,考察組赴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考察。當地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涿鹿炎黃蚩三祖文化研究會」,並開發了文化旅遊資源。據其論證,《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合符釜山」的釜山,位於礬山鎮窯子頭村北三里處。
考察組找到窯子頭村,村北並無山,只有些極不規則的土層土包,屬低矮連綿的丘陵地帶。當地村民對「釜山」亦茫無所知,稱「從來沒聽說過什麼釜山」。再三詢問解釋,仍對「釜山」毫無概念。
這是涿鹿礬山鎮窯子頭村「釜山」的宣傳圖片。窯子頭村周邊土層極厚,高處土層清晰可見,並無山形。
這是保岱鄉2005年立的歷史沿革碑誌,言此地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且為黃帝第九世孫虞舜出生地,但無一字提及釜山。
中央電視台十套「探索與發現」欄目製作了《發現黃帝城》的節目,其中對釜山的說辭亦自相矛盾,耐人尋味。
二、山西高平「釜山」考
2007年12月20日—21日,考察組考察了山西高平的釜山。釜山在山西高平的說法,主要見於網路傳播。在高平賓館,考察組隨機訪談了三個當地人,回答是一致的:「這里倒是有個釜山村,但是沒聽說有個釜山。」隨後,考察組輾轉找到了傳說中的「釜山村」。
這是個只有大約300戶人家的村莊。考察組首先對村裡小賣店的老闆娘做了個訪談。老闆娘說,這里沒有釜山,不知道為什麼叫釜山村。
在釜山村,考察組特意采訪了一個70多歲的村民,老人說:「這里有牛山、米山,就是沒有釜山。」幾個過路的村民圍上來參與這個話題,同樣印證了這里沒有釜山。
三、河北淶水「釜山」考
2008年2月22日,在原淶水縣文化局局長劉阜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組考察了淶水的釜山。淶水釜山位於縣城西北約15公里處的婁村滿族自治鄉,與伶(靈)山相連。
相傳黃帝在此發明了舟車,伶倫在此制樂器作五律制十二鍾,至今這里尚存嫘祖洞、黃帝藏兵洞、伶泉(俗稱靈泉)、伶祠、伶倫調音的樂坪等傳說遺址,且在《保定府志》、《涿州志》均有記載。淶水有一項蜚聲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高洛音樂會。淶水高樂,傳說是伶倫創制的黃帝家廟的祭祖音樂。「淶」水之「淶」,在《說文解字》中就有「祭祀」的意思。這種古老深奧的音樂曲目,在淶水、易縣、徐水等縣的民間一直頑強地傳承著。有趣的是,在「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圖」中,匯入古黃河的古淶水(今拒馬河)舊稱「倫水」,此地似與伶倫有著極深的淵源。
淶水釜山,形如覆釜,山下婁村,原是個古老的村莊,因釜山僅見於近代縣志,推測婁村之名早於釜山之名;又因鄰近古黃河,舟車的發明及伶倫始創音樂發源於此的說法,有著不可忽略的歷史地理依據。
在山腳,考察組對劉阜先生做了簡短的采訪——
(劉阜:淶水的古縣志上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時候,黃帝曾經藏兵於釜山,更多的是黃帝的一個負責祭祀的大臣,也就是咱們華夏的音樂始祖伶倫,他經常活動的地方。在這個山的北邊有一個三層崖半坡上,據傳說是伶倫當年鑄鍾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還有好多冶煉的金屬廢渣。釜山頂上曾經出土過一個古陶器,陶器上面有一個文字,目前沒人能認識它。)
四、河南靈寶「釜山」考
聽說河南靈寶有個荊山,也叫「釜山」,考察組查不到文史資料,為嚴謹起見,於2008年3月15日—17日,赴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一探究竟。
傳為釜山的地方,實際上叫作荊山。考察組輾轉來到靈寶縣陽平鎮,找到了荊山腳下的荊山村。荊山由數座小山包起伏相連,有的山包也確似覆釜。但是考察組訪問了多位荊山村村民,包括耄耋老者,當地人均聞所未聞釜山之稱,只知道此山此地世代稱「荊山」,有「黃帝鑄鼎原」遺跡和傳說。
鑄鼎原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黃帝鑄鼎銘功升天的地方,每年農歷二月初九,當地政府和民間都以廟會形式舉行祭祀盛典,伴以鼓樂歌舞,熱鬧非凡。3月16日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九,一行人躬逢其盛。
靈寶釜山之說,僅見於傳聞。
五、河北徐水「釜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參證】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發現】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組到徐水縣文管所,在於寶全所長的引導下參觀了文物展室。據於所長介紹,文管所收集的各類文化遺存,是研究我國家畜、陶瓷、糧食起源這三大課題的重要依據,標志著黃帝時代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展室里,考察組見到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各種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這些器物展示出了一個從炎黃時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釜。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頂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一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石刻完全以珍禽異獸為題材,有當時極受崇拜的四種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漢畫中罕見的鳳凰、畢方、鳥頭獸,飛狐等。其中的畢方之鳥是黃帝的神遊侍者,青龍和現在的「中國龍」尚有很大差別,但它展示的獨特形象已經包含了中華文明中無數奇妙的華彩。
這是根據於所長提供的文物普查資料檔案拍攝的釜山周邊的漢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隊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進行了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於徐水縣東釜山鄉,此次發掘的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區)37座,小西庄(II區)10座。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等共500餘件,年代跨越漢、唐、宋遼、明清四個主要時期。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當地的繁華富庶,也足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釜山周邊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經確切存在。
這是展室內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神州。」黃河,美麗古老的母親河,它以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著稱於世,也以頻頻改道、洪流泛濫的變遷史融入一個民族的深沉記憶。
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上萬年的黃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初祖,曾在大河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現象。一代代歷史地理學者苦苦追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黃河故道究竟在哪裡?
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民俗傳說】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涿鹿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阪泉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異記》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蚩尤戲當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組在楊老帶領下,兩赴釜山考察。楊老一一指認解說了釜山山腳下炎黃握手言和的北合台遺跡及傳說,山腰傳為嫘祖的蠶姑奶奶廟及傳說,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台、軒轅黃帝廟、黃帝崖、黃帝洞、黃帝泉、軒轅墳等遺跡及歷代傳說。
(楊忠林:這是蠶姑奶奶廟。蠶姑是誰呢?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她是誰呢?這邊有一個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個女兒,她們有姐兒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蠶姑發明養蠶,是老二。西邊那個神像叫菜姑奶奶,這姐兒仨都受當地周圍幾個縣的崇拜。
這是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這個叫黃帝屋。
這個是軒轅廟。這條道對的是正門,廟門已經坍塌了。
孫:你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
楊:我小的時候就這樣,但是我爺爺楊老財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他活著的話有145歲了。他小的時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說他來的時候這些廟還全呢。
孫:涿鹿縣說他們那兒有個釜山你知道嗎?中央電視台都播了。
楊:我看中央10頻道,連續5集,我都看完了。那個地方叫窯子頭,他那裡就是一個小土山,土山不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頭才叫山呢,他那裡沒有石頭。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問題提示
「能知古始,是為道紀。」留給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還有許多疑問。比如——
一、為什麼黃帝和炎帝會在徐水釜山合符?
二、釜山周邊分布的眾多仰韶文化遺址說明了什麼?
三、古黃河北岸的南庄頭人遺址中曾發現有雞、豬的骨骸,如果一萬年前的南庄頭人已經開始飼養家禽和家畜,這意味著什麼?
四、為什麼古黃河會在徐水境內轉彎?
五、為什麼河北地區分布有如此繁多的三皇五帝的遺跡和記載,僅徐水縣內就有兩座三皇廟,還有舜帝廟、大禹廟、帝堯廟等?
六、釜山山腰有蠶姑奶奶廟,易縣有蠶姑坨,《史記》載,黃帝娶
西陵之女,而易縣狼牙山山麓古稱西陵,蠶姑奶奶是否可認定為黃帝正妃嫘祖?
七、釜山旁邊有大、小牟山,有蚩尤冢的傳說,這意味著什麼?
八、為什麼釜山山洞有崖刻,漫山遍野的石頭上布滿了刻痕?
九、釜山山頂的軒轅黃帝廟為什麼改成了聖母行宮廟?即便是聖母,那究竟是哪一位聖母?
十、《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河北滿城有橋山,黃帝是否葬在滿城的橋山?眾所周知,陝西黃陵因橋山之名而成陵,地方誌書記述黃陵乃黃帝衣冠冢,而且從唐代開始建廟、宋代開始植柏興建而成。有史以來,全國各地有多處黃帝陵、炎帝陵、蚩尤冢,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考其源流,大都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望文生義,因義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
十一、涿鹿、阪泉大戰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裡?清末民初歷史學
家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指涿鹿乃直隸之涿州,徐水境內亦傳有古稱阪泉、涿鹿的地方,指稱涿鹿源於砦鹿,乃是葷粥部族的聚居地,能否進一步論證?
十二、合符之符究竟是兵符還是部落圖騰?釜山合符與龍圖騰的形成有沒有關系?
十三、為什麼合符之後大約千年之久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十四、釜山合符文化,對我們現在的普世文明有什麼現實意義?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指出,釜山遺址應該妥為保護,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停止對釜山山體的破壞,這是對民族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另外,釜山及周邊有關黃帝的遺跡傳說、民間故事等民俗文化頗多,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釜山山體一旦消失,物質或非物質遺產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提示,如能在釜山遺址發掘出古人遺存,可到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實驗室進行C14測定。保定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候璐建議,釜山及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地下文物豐富,要牢牢把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良機,深入研究。而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釜山保護起來。
5月30日,在徐水縣文管所所長於寶全和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的陪同下,年逾古稀的李伯謙、張玉范教授一行到釜山實地考察。李伯謙、張玉范教授對釜山遺址興趣頗濃,逐一考察了軒轅黃帝廟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圍牆、古井、古碑等遺跡。在詳細考察了釜山遺跡中的三道圍牆後,李伯謙教授指出,這種工程就地取材,為古代傳統的干打壘式建築風格。從寬大的牆基和部分牆體看,屬於古代戰爭中的防禦體系,純用山石壘砌,而山石已沒有尖利稜角,坍塌殘缺程度較為嚴重,可見建造年代甚為久遠;在釜山山頂,李伯謙教授仔細考察了三塊殘缺剝蝕的石碑,從石料使用和損毀程度看,立石年代不一,時間跨越大。經考證,確定最晚的一通古碑為乾隆十三年所立。
站在山頂廟基上,李伯謙教授感慨地說:「釜山有這么多的歷史文化遺跡,非常罕見,極具保護價值。但目前釜山整個山體已遭到嚴重破壞,令人惋惜,建議政府盡快依法保護釜山。」張玉范教授表示,北大館藏豐富,古籍齊全,將提供更多相關的資料信息,全力支持釜山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
釜山文化研究會: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肆』 徐水縣安肅鎮中學
http://zhenzhong.xushui.net/
『伍』 徐水縣對釜山有規劃嗎
目前只是有意向,但是還沒有具體規劃。
徐水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遺存遍布全縣。其中,發端自徐水釜山的「合符文化」最能夠突出徐水縣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曾「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關於釜山如今的確切位置,爭議很多,主要有懷來說、涿鹿說、徐水說。對此,我們專赴上述地點以及甘肅、陝西、山西等地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發現徐水釜山作為合符文化的發祥地具有最多有力的證據。即:「山有其形(俗稱鍋頂山,狀如覆釜),地有其名(如黃帝台,東釜山村、西釜山村、南釜山村、北釜山村)」,名實相符,經得起檢驗和推敲。而考察任何地方,名實皆無,只是人為的炒作,經不起考證。
兩年前,徐水縣鄉賢楊忠林先生還曾走訪釜山周邊村鎮,收集整理了大量相關的逸聞傳說、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而我們詢問其他地方的人們,均茫然無所知。按《資治通鑒》,黃帝合符釜山,亦註明為武遂(今遂城)之釜山,可見釜山周邊在公元前2600餘年已有人煙。
有史為證,軒轅黃帝「合符釜山」作為中國古代氏族社會第一次重大的政治活動,標志著統一的華夏族的形成,中國從此具備了國家制度的雛形。因此,釜山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文明起點的深遠意義。
事實上,徐水縣境內已知的歷史文化資源已經十分豐厚,除4600多年前炎黃時期「合符釜山」的會盟地釜山黃帝台外,還有萬余年前的南庄頭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文村、遂城古城、金家墳等仰韶文化時期到先商時期的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田光故里田村鋪、荊軻故里小赤魯村、燕長城,漢代到宋元間多達60餘處的古文明遺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多處革命遺址等等。凡此種種,無不銘記著華夏先人存亡繼絕的文明步履和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當前,各地都在努力發掘自己特有的文化資源,徐水縣如能充分開發整理已知的歷史文化資源,不但能夠大力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而且可以昭示後人,重溯文明之根、重光民族之魂。
十多年前,大午集團曾發動職工在工余搜集整理了大量傳統民俗用品,先後製作了5000年歷史文化畫廊、20年民俗變遷畫廊,建了敬儒祠、國防教育基地、大午公園等,並擬籌建一座燕趙歷史文化博物館。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搶救、保存的困難和迫切,同時也更加體認到承擔這份責任的光榮和尊嚴。
我們希望以研討釜山的合符文化為起點,引起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參與,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整理、保存家鄉乃至民族先人的文明遺存,發掘其人文精神。現在,我們正在籌劃、進行的工作,一是舉辦一次關於黃帝「合符釜山」的歷史文化研討會,二是建一座「保定(燕趙)歷史文化博物館」(保定名人塑像館)。
盛世修文史,明古以鑒今,我們熱切希望能夠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支持和幫助
『陸』 徐水有景點嗎
徐水有景點:
1、大午溫泉城
河北保定大午溫泉城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取地下3003米以下優良溫泉水,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有調節心臟、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起到降低血壓、催眠、鎮靜、鎮痛的作用,對皮炎、神經炎、內分泌紊亂等疾病有神奇療效。河北保定大午溫泉城總體設計充分體現了源於自然、空氣清新、陽光透徹、可享受天然氧吧。能發現生活的真意,抖落心靈的浮塵,能隨心隨自然規律、調頻出健康人生、自由生活的步調。溫泉是地殼深處經過若干年的蘊釀而形成,含有多種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鈣、鈉、鎂、鉀、鍶等離子,有一定的礦化度。大午溫泉,天賜良泉。
2、釜山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曾「北逐葷粥,合符釜山」。「合符」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久遠的一項合盟信物制度,屢見於典籍,並有出土實物為證。「符」的材質有竹、木、玉、石、金、銅等等,不一而足;「釜山」是黃帝與各部族代表合符之地,即統一符契、共同結盟的地點。釜山合符,是中國歷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作為漢民族前身的華夏族的基礎初步奠定,中華民族雛形初現。上古各大部族經由釜山合符,完成了初步的融合,黃帝也由部落首領一躍而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了諸侯共主、萬國賓從的天子,帶領先民們結束了游牧或半游牧的歷史,進入了定居農耕、馴養家畜的時代。
3、南庄頭遺址
南庄頭遺址位於河北省徐水縣南庄頭村東北約2公里處,泥河灣、周口店、山頂洞等古文化遺址環繞著它,是中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遺址面積約20000平方米,己發現的遺跡有5條灰溝、2座灰坑和2個用火遺跡。出土遺物豐富,種類有石磨盤、石磨棒、骨錐、骨針、種子和少量的夾砂深灰陶、夾砂紅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溝等人類活動的足跡,另外還有鼠、雞、狗、狼、豬、鹿等動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燒烤、切割的痕跡。
『柒』 劉伶醉古燒鍋遺址的遺址意義
劉伶醉燒鍋遺抄址的發現,為研究當時我國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為研究我國白酒的起源、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它的發現,為我國的白酒行業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劉伶醉燒鍋遺址是中國蒸餾酒的一個發源地之一。河北劉伶醉燒鍋遺址榮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暨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稱號,揭幕儀式日前在徐水縣劉伶醉燒鍋遺址舉行。
劉伶醉有悠久的白酒生產歷史,早在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北上訪友張華來到徐水,便對此地美酒倍加鍾愛,留下「酒醉三年方醒」的傳說。劉伶醉燒鍋遺址是我國目前考古發掘已知的使用時間最久,且從未間斷使用的燒鍋遺址。經考古專家鑒定,現廠區內「潤泉涌燒鍋遺址」的年代為金元時代,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其中有16座發酵池自金元時期一直使用至今,為我國已知歷史最久的古發酵池。
『捌』 徐水文化有哪些. 急急急急急急!
古有南庄頭遺址、來瀑河遺址自、韓家營一區遺址、遂城古城遺址、防陵墓群、大馬各庄漢墓 軒轅黃帝釜山合符示信、燕士田光義薦荊軻刺秦、西晉名士劉伶訪友張華酒醉三年、宋將楊延昭武遂冰城之役 今有劉伶醉酒文化、巨力企業化,徐水獅舞 , 傳統名吃驢肉火、。燒 。
『玖』 河北省徐水縣釜山的歷史
徐水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遺存遍布全縣。其中,發端自徐水釜山的「合符文化」最能夠突出徐水縣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曾「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關於釜山如今的確切位置,爭議很多,主要有懷來說、涿鹿說、徐水說。對此,我們專赴上述地點以及甘肅、陝西、山西等地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發現徐水釜山作為合符文化的發祥地具有最多有力的證據。即:「山有其形(俗稱鍋頂山,狀如覆釜),地有其名(如黃帝台,東釜山村、西釜山村、南釜山村、北釜山村)」,名實相符,經得起檢驗和推敲。而考察任何地方,名實皆無,只是人為的炒作,經不起考證。
兩年前,徐水縣鄉賢楊忠林先生還曾走訪釜山周邊村鎮,收集整理了大量相關的逸聞傳說、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而我們詢問其他地方的人們,均茫然無所知。按《資治通鑒》,黃帝合符釜山,亦註明為武遂(今遂城)之釜山,可見釜山周邊在公元前2600餘年已有人煙。
有史為證,軒轅黃帝「合符釜山」作為中國古代氏族社會第一次重大的政治活動,標志著統一的華夏族的形成,中國從此具備了國家制度的雛形。因此,釜山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文明起點的深遠意義。
事實上,徐水縣境內已知的歷史文化資源已經十分豐厚,除4600多年前炎黃時期「合符釜山」的會盟地釜山黃帝台外,還有萬余年前的南庄頭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文村、遂城古城、金家墳等仰韶文化時期到先商時期的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田光故里田村鋪、荊軻故里小赤魯村、燕長城,漢代到宋元間多達60餘處的古文明遺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多處革命遺址等等。凡此種種,無不銘記著華夏先人存亡繼絕的文明步履和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當前,各地都在努力發掘自己特有的文化資源,徐水縣如能充分開發整理已知的歷史文化資源,不但能夠大力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而且可以昭示後人,重溯文明之根、重光民族之魂。
十多年前,大午集團曾發動職工在工余搜集整理了大量傳統民俗用品,先後製作了5000年歷史文化畫廊、20年民俗變遷畫廊,建了敬儒祠、國防教育基地、大午公園等,並擬籌建一座燕趙歷史文化博物館。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搶救、保存的困難和迫切,同時也更加體認到承擔這份責任的光榮和尊嚴。
我們希望以研討釜山的合符文化為起點,引起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參與,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整理、保存家鄉乃至民族先人的文明遺存,發掘其人文精神。現在,我們正在籌劃、進行的工作,一是舉辦一次關於黃帝「合符釜山」的歷史文化研討會,二是建一座「保定(燕趙)歷史文化博物館」(保定名人塑像館)。
盛世修文史,明古以鑒今,我們熱切希望能夠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支持和幫助!
『拾』 保定徐水的家鄉文化作文
第一篇:我的家鄉——保定
我的家鄉是古城保定,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幾年前的保定市,沒有幾條象樣的馬路,又窄又臟。晴天塵土飛揚,過路的人只好捂著臉走。下雨天就更別說了,一不小心,就會摔跤,騎自行車的人更加糟糕。而今天,馬路上是寬敞的柏油馬路,特別干凈,連一點兒塵土也沒有。今天,保定林立著一座座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沒有了低矮的房屋。人們都住上了居民樓,生活在不斷提高,家裡增添了許多的「電傢伙」,利用這些東西,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歡樂和知識。
當新的世紀翩然來臨的時候,歷史的鏡頭,自然而然地聚集在正在發生變化的「老保定」身上。現存的保定老城區是古城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和精華。路網改造、園林綠化、形象綜合整治、舊城改造四大工程同時開工,一個大手筆在保定古老的版圖上盡情地揮灑著現代人的渴望與激情。
恢復昔日的「蓮池十二景」;再現大慈閣「市閣凌宵」的美景;西大街恢復與保護性整修工程,讓青磚小樓、商鋪林立的西大街重現古城……古城就在一天天的改造中走回到從前,我們又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蓮葉,又感受到了那舊日的繁華……
啊!保定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作為我們21世紀的新主人,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做到努力,努力,再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祝願我們的家鄉保定會更加美好、更加繁榮昌盛。
第二篇:家鄉保定
在偉大的祖國地圖上,可以看到美麗富饒的河北省,一座文化古城屹立在河北省西部,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保定市。
我的家鄉,西依太行山,東抱白洋淀,與京、津成三足鼎立。歷來為軍事重鎮,曾北控三關,南通九省,宣化、大同為之屏障,倒馬、紫荊、龍泉阻溢,聯絡表裡,翊衛京師。大自然賜予家鄉保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始建於六百多年前明洪武年間,現今國內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和名列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坐落於古城中心;西部山區峰巒疊嶂,萬里長城綿延其間,東部平原遼闊無痕,內陸湖泊白洋淀像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其上;肅穆壯觀的易縣清西陵,野趣橫生的淶水野三坡,游山避暑勝地淶源涼城,古老凝的滿城漢墓,透著慷慨悲歌之氣的古易水和燕下都遺址,遠去了鼓角爭鳴的雄縣宋代底下戰道遺址,顯示著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冉庄地道戰遺址和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幾再現古老文化的龐大建築群涿州影視城等數不勝數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了南北風格,兼具古今的旅遊區特色。家鄉保定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批歷史名人:春秋戰國時燕國大夫郭隗、義十荊軻、漢照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科學家祖沖之、酈道元,元代戲曲大家關漢卿、王實甫等誕生在這快土地上。
當2008翩然來臨的時候,我的家鄉在變化。幾年前的保定市,沒有幾條象樣的馬路,又窄又臟。土路上,晴天塵土飛揚,過路的人只好捂著臉走。下雨天更別說了,一不小心,就會滑一跤,騎自行車的更倒霉,不是人騎自行車,而是人扛自行車。馬路兩旁到處是低矮的小瓦房、小棚屋……橫七豎八,極不整齊。今日家鄉大變樣。馬路是寬闊的油柏大路,干凈整潔,清潔工阿姨把馬路掃的乾乾凈凈,一點塵土沒有。路的兩旁和中間有綠化帶,裡面種著小草,花朵,還有一些樹木,這些夥伴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散發出花朵的芬芳,樹木的清香。路兩旁還挺立著一個個士兵似的路燈,為我們的出行更加方便。有些路燈已經被科學家們設成了太陽能路燈,可以節約用電。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們都住上了居民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裡增添了許多「電傢伙」,給我的生活帶來不少方便、歡樂。
保定的變化太大了,身為家鄉一員,我感到自豪,同時我也應當為家鄉做貢獻。「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賴以生存的環境要保護,我當然也要保護環境了,彎腰撿起紙屑:不傷害花草:提倡收廢舊電池……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大家齊心努力,一起保護環境家鄉一定會更美的。我們不僅要環境好還要人文美。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在車上,給老年人讓座;在家裡在家裡向爸爸媽媽問候;學校里,向老師問好……
這都是文明的表現。同學、朋友之間相互關心,相互謙讓,會使我們的家鄉變的更和諧美好。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家鄉肯定會變越來越美。
啊!可愛的家鄉保定,你以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著遊客,你以嶄新的面貌迎接2008的到來。我愛你——家鄉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