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導游記
『壹』 樂山大佛導游250字作文。
這個暑假,我和爸爸去了世界聞名的樂山大佛,那裡的大佛可真大真壯觀啊!專
我和爸爸剛從凌雲寺出屬來,就看見了大佛那巨大的頭。大佛的頭可大了呢!有14.7米。大佛的耳朵可大了,有7.7米。哇!姚明都沒有他一個耳朵這么大。鼻子和眉毛都是5.6米的。
我從沿著山邊的小道走下去。我往山下一看,天啊!這么高,看得我腿直發抖,這更讓我明白了大佛有多麼高。
到了山下,我和爸爸再抬頭看大佛的時候,連大佛的眼睛都看不見了,看得最多的而是高高的腿。再看,大佛猶如一座與無論比的天神。爸爸告訴我:「大佛一共有71米,連手指都有8.3米呢!
樂山大佛的建造這是海通,他在修大佛的時候,很多人來找他要錢,可海通卻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海通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以後要向他學習。
『貳』 樂山大佛導游詞
導游詞一:遊客們,今天我們參觀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石像—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坐落在我國四川省西南部,周圍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這三條大江,統稱「樂山三江」。它通高71米;肩寬24米;耳朵有7米長,每個耳朵能鑽進去兩個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長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頭的直徑竟有10米,有5層樓那麼高呢!而它的手指卻有8.4米長,不要說與大佛比,就是個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蓋到腳背總長28米,腳寬8.5米,如果人挨人站著,它的每隻腳可以站100多人呢!樂山大佛頭上的發髻有1021個。人們說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建於公元713年,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已經矗立在這1200多年了!樂山大佛兩側的岩石叫做「紅砂岩」,是一種容易風化的岩石。樂山大佛為什麼能保存1200年呢?因為它的位置處於凌雲山西面陰坡處,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樂山大佛是一個名叫海通的和尚發起建造的。當時,岷江水勢洶涌,常常淹死過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不忍心看下去,於是便籌集巨款,修築樂山大佛,願它能抵住這洶涌的江水。當時,一名財主想得到這筆巨款,當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後,便對財主說:「我寧願把我的眼珠挖下來,也不會給你這筆錢。」他見財主不信,便用雙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財主見了,嚇得魂飛魄散,這才打消了念頭。過後,海通又號召了很多人來修築樂山大佛。就這樣,人們一錘錘地修造了90年,樂山大佛才修築成功。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了,希望我的介紹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導游詞二: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到樂山大佛景區來觀光旅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千年古佛——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寬度是24米,頭的直徑是10米,耳朵有7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頸高3米,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的寬度是8.5米,頭上的發髻有l021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於此已經1200年了。設計現在請大家看一看大佛兩側的岩石。這種岩石叫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麼大佛為什麼能歷經1200年「風雨不動安如山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大佛所處的位置。 打字很累的,但能幫到你還是很高興。望你採納哦!
『叄』 介紹樂山大佛,導游詞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帶大家參觀的就是聞名遐邇的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遊客朋友們:樂山大佛是世界遺產,請大家不要在大佛上亂寫亂刻,也不要任意攀爬,時值旅遊旺季,請你時時留意自己的隨身物品,注意安全。今天我們的參觀游覽線路是:先沿著游道登凌雲山參觀大佛頭部,接著沿九曲棧道而下「臨時抱佛腳」,再回到凌雲寺游覽後返回停車場。游覽時間約3小時。 據考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海通和尚為了治理水患,自剜雙眼發起了大佛的修建;法師圓寂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繼承了對大佛的修建;在章仇兼瓊被調回京城後,繼任者韋皋不僅捐出了自己的俸金,還奏請朝廷動用了麻鹽稅款,終於在公元803年竣工。,歷時90年,工程相當浩大。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1996年,樂山大佛與峨眉山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目錄。
樂山大佛為何享譽世界,我想應該歸功於它的兩個其他大佛所無法取代的特色吧。所謂「大佛」,到底有多大呢?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佛大吧?但樂山大佛是它的三倍;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通高53米算大了吧?但樂山大佛比他還要高出18米。當代詩人戈壁舟曾經贊譽:「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帶領群山來,挺立大江邊。」是對他最貼切的形容了;其次,一千多年的滄桑變化,樂山大佛依舊巍然不動,為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他巧妙的排水系統了。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可見施工技藝之巧妙。現在就請大家仔細端詳這尊大佛。大家可以看看大佛頭頂的發髻,猜猜有多少個呢?1021個!不可思議吧?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這些發髻遠看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是以石塊逐個嵌就的。近看就可以看到每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大家再看他的耳朵。耳朵有7米長,可以站兩個人呢。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曾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可見古代人們的智慧不可估量。大家再仔細看看他的胸部,看到什麼了嗎?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千古之謎,誰人能解?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相傳,當年海通大師和石匠石青為了降伏妖龍,治理水患,經過千辛萬苦才開始了對大佛的修建,石青冒著生命危險在風雨中鑿刻排水系統,海通大師更是用「自目可剜,佛財難得」來保證了大佛的順利修建。那麼現在有個小小的問題要考考大家了:樂山大佛從鑿好到現在到底有沒有鎮住這三江水患呢?!當然是鎮住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樂山大佛是依山而鑿的,當時鑿下的大量石塊填入了江中,相對提升了河床的高度,減少了地下暗流漩渦的存在。其二,當時是佛教極其興盛的時代,而修鑿了一個山一樣大的大佛,在人們看來佛越大佛法就越大,因此有了心理慰藉,減少了恐慌。第三,樂山大佛作為一個很好的航標端坐於三江交匯口,無論行船從哪個方向過來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佛的位置。由此三點,我們可以說樂山大佛是真正的鎮住水患了。好了,請大家隨我沿棧道走下大佛去細細了解吧。 有不完善的地方,你自己可以改一下。
『肆』 樂山大佛導游詞50字長就50字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回隔江相望.
凌雲山答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近年,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卧於三江之上,卧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卧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伍』 樂山大佛的導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
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棱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
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
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里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陸』 樂山大佛導游詞怎麼寫
寫自己叫xx,可以叫我小(姓),我們今天來到樂山大佛,現在就去看看吧!
(樂山大佛的樣子)。
(樂山的佛的作用)。
(樂山大佛的傳說)。
(導游的提醒不要xx(干嗎)。
『柒』 樂山大佛導游詞要有提示游覽注意事項的350字
Hi,大家好抄,我就是你們的襲導游,歡迎你們來參觀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的歷史有一千多年了,盡管大佛崖壁上數百種石刻,數千尊造像風化嚴重,但從倖存的部分石刻中,猶能窺見盛唐風貌,其工藝之精妙,堪與甘肅墩煌,洛陽龍門和山西雲岡等地的石刻轆美。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築的至唐德宗貞元19年完工,歷時90年。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鳥龍山,巨型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盛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區的風景,旅遊盛地。
謝謝你們來參觀樂山大佛,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捌』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多字作文
長大是一場必復經的苦旅,它制既是一段過程,也是最終的目的地。就像剝蒜一樣,一片一片剝落下來,那些曾經經歷過的磨難成了一條條清晰的紋理,印記在我們心頭怎麼也抹不掉。而最初的我們也就被後來的世俗一層層包裹起來,顯得臃腫笨拙,那稚嫩的雙眸也被世俗所蒙蔽,變得渾濁模糊。再也得不到那些溫暖的回眸,曾經嘴角易浮的純真少年再也揚不起那單純的頭顱。在重壓之下,一切掙扎都顯得蒼白而無力。
長大是一場無需解釋的蛻變,這蛻變必然打破幸福,經歷痛楚,百轉千回之後,縈繞在
『玖』 求峨眉樂山簡單的導游詞
峨眉山地處中國四川的西南部,在青衣江、大渡河之間拔地而起。這里雲霧繚繞氣象萬千。最高峰萬佛頂,海拔三千零九十九米。傳說這座大山是遠古時期一位石匠的傑作。他用神錘神針,把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雕成這座雄奇巍峨的大山。遠遠望去,山勢飄逸。又好似姑娘的兩道秀眉目,因此石匠為它取名「峨眉山」。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
為什麼峨眉山會成為佛教名山?又為什麼這里會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呢?其實峨眉山最初為人們所知並非佛教而是道教。這里曾是道家看好的風水寶地。是修煉成仙的理想居所,被道教奉為第七洞天。
傳說這塊石上所刻的「大娥」兩字就是出自一位名士之手。公元九世紀未,一位道骨仙風的長者來到峨眉山。他成天訪仙問道采葯煉丹。閑暇之餘常在這塊巨石之下習武煉丹。這個人就是被道家奉為北五相的呂洞賓。
呂洞賓道號純陽子。後人為紀念他,專門建起了這座純陽殿。是娥眉山中最負盛名的道觀。殿後的山坡上如今還保留完好。石碑記載了道教往日的輝煌。
然而不久,峨眉山的平靜,卻被傳說中的一個老葯農的奇遇改變了。一天清晨,年過花甲的蒲公象往常一樣上山采葯。突然他發現地上有一行大如茶盤、狀如蓮花的腳印。蒲公沿著這奇特的腳印一直追到山頂,腳印卻消失了。隨後伴隨一陣天簌之音,茫茫雲海中升起一輪五彩繽紛的光環。光環中有一頭長著長長鼻子的白象,托著一位頭戴金冠手握如意,盤腿座在蓮花台上的菩薩。驚恐萬分的蒲公倒頭便拜。事後蒲公經一位高僧的點拔,才知道那就是佛教中的普賢菩薩的瑞相。後來他在發現普賢菩薩瑞相的崖頂,修建了一座專門供奉普賢菩薩的寺院,後人取名初殿,自己也皈依了佛門,這年是公元63年。從此峨眉山開始了長達一千多年的普賢菩薩信仰。
普賢菩薩在峨眉山顯相三百年後,高僧慧持不遠萬里,專程來到峨眉山朝拜。他發現息心嶺一帶地勢寬廣群峰環繞,是個修建寺院弘揚佛法的好地方。公元399年慧持在這里建造了這座普賢寺。這是峨眉山山上唯一一座以普賢法號命名的寺院。從此普賢的命運與普賢道場的興衰緊緊聯在一起。
佛教的進入打破了道教在峨眉山的一統天下。同時也拉開了峨眉山上佛道之爭的序幕。
白蛇傳的故事源於峨眉山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中的白娘子是峨眉山上修煉千年後得道的蛇仙。她和青蛇幻化成人形從峨眉山來到杭州西湖。白娘子偶遇書生許仙,兩人一見衷情結為夫妻。本以為從此可以幸福美滿白頭偕老。誰曾想遇見了和尚法海。這個和尚使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巨變。盡管白蛇早已得道成仙,並幻化為漂亮的女子。但她還是沒能抵擋雄黃酒的葯力。白娘子喝下酒後,很快顯出了原形。發現真相的許仙被嚇得魂飛魄散奄奄一息。白娘子歷盡艱幸盜來仙草救了許仙的命,卻挽回不了他的心。許仙最終皈依佛門,跟隨法海和尚去了金山寺。白娘子與法海和尚爭奪許仙,就象現實生活中佛教與道教爭取更多的信徒一般。佛教提倡的眾生平等和普賢菩薩提倡的「腳踏實地、注重實踐」,既通俗易懂又易於修行,非常適合世俗常人的心態。比起道家的羽化成仙更為實際,更容易讓普通百姓接受。峨眉山的佛教漸擴展自己的地盤。山中的道士有的遠走他鄉,有的乾脆改信了佛教。普賢道場信者如雲香火鼎盛。
此時戲中的白娘子已回天乏術,但為了搶回許仙她孤注一擲。使出渾身解數興風作浪,水漫金山寺。白娘子和法海和尚各顯神通。然而固然有千年道行白娘子,最後還是被法海收入缽盂中,鎮壓在雷峰塔下。就象白娘子拚命搶救自己的愛情那樣。在峨眉山,道教做為本土宗教也竭盡全力維護著自己原有的地位。斗爭也由此進行得更加的激烈。
唐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當朝皇帝推崇道教。於是朝廷下令廢除寺院驅逐僧尼,禁止佛教傳播。佛像被毀,溶化鍾器用來鑄造錢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會昌滅佛持續了十年之久。峨眉山的佛教遭受重創。普賢寺也未能倖免。
公元874年新皇帝繼位。開明的宗教政策,使峨眉山的宗教重新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機會。這一年有一個叫慧通的和尚來到了峨眉山。滿目瘡痍的普賢寺使他心痛不已。於是他勸說自己的妹妹慧續法師上山,重修普賢寺共振普賢道場。慧續也就因此成為了進入峨眉山的第一位比丘尼。
普賢寺做為普賢道場最具代表性的寺院,經過整修擴建在公元876年重開山門。為了讓普賢寺從此遠離火光之災。根據中國的五行學說中的水能克火之意,改名為白水寺。宋朝時又改作白水普賢寺。從此峨眉山中的佛教寺院越建越多,普賢道場重新興盛起來。白蛇傳故事的一波三折,巧妙折射出了峨眉山上的佛教逐漸取代道教的那段歷史。盡管道教在峨眉山的影響比佛教較早。但是,由於普賢信仰迅速興起和普及。道教退出了峨眉山的中心地位。眾多的道觀相繼改成了寺院,形成了佛教獨尊的局面。
白蛇傳故事的結局在峨眉山還有另一個版本。經普賢菩薩的點化,白蛇和青蛇化作了牛心亭前的白龍江和黑龍江。奔流不息的江水沖刷著堅硬牛心石,彷彿在告訴世人,她們已皈依了佛門終成正果。
公元一世紀,也就是蒲公巧遇普賢菩薩瑞相的同時。一些佛教徒在峨眉山的東面凌雲山麻浩崖壁上雕刻了這尊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佛像。五百年後,凌雲山上又一次響起了鐵器的叮當聲。好奇的人發現,正在指揮眾人開山鑿壁的是一個叫海通的和尚。
凌雲山位於峨眉山以東三十多公里的樂山境內。山下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每當雨季來臨。肆虐的洪水象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吞沒農田和房屋,百姓苦不堪言。此時普賢菩薩進入一個興盛時期。此情此景促進海通禪師立下一個宏願「在凌雲山上開鑿一尊與山齊高的大佛像,憑借佛的威力,鎮伏洪水保佑蒼生。」。由此,這個註定讓後人驚嘆的浩大工程在公元713年開始了。
在大佛的後面有一個山洞叫海師洞。當年開鑿大佛時,海通就一直住在這個山洞裡。為了保護修建大佛募集到的資金,海通憤怒地刺下自己的眼睛,也因此嚇跑了前來勒索的貪官。每天,海通都要柱著拐杖,由小和尚攙扶著來到工地。他說「我雖然看不見,但要聽著把大佛建成。」。可是,大佛的頭像剛剛刻完,海通就園寂了。接替海通工作的章仇××也上調離任。後經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大力資助。這項艱巨而又漫長的工程,才又得以繼續進行。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這尊凝聚著三代人心血的佛像終於完成,取名樂山大佛。此時距海通和尚最初開鑿大佛已經過去了整整九十年。樂山大佛的建成,與峨眉山普賢道場的興盛一起迎來了佛教在中國西南方鼎盛時期。
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彌勒座像。它代表未來,象徵光明吉祥和希望。剛剛鑿刻好的大佛,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它身穿櫻珞披肩金碧輝煌,端座在為之避風擋雨的十三層木製樓閣大像閣內氣勢恢弘。公元十三世紀未,大像閣不幸毀於戰火,樂山大佛從此裸露在風雨之中。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個遊客偶然間發現凌雲山和周邊的幾座山峰恰巧組成一個仰面而卧的巨型睡佛,大佛恰巧立座於睡佛的心胸部位。這一發現印證了佛教所謂『佛在心中』的古老聖喻。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睡佛懷擁大佛座東西面與峨眉山遙相呼應,形成世上罕見的佛教人文景觀。
峨眉山雖地處中國偏遠西南。但是普賢道場的興盛歷代受皇帝的重視。公元980年,宋太宗的一道聖旨給峨眉山帶來了一場巨變。在這年秋季一個難得的睛天里,普賢寺的高僧 茂真和尚急匆匆的下山了。盡管不知其中原由,茂真還是晝夜兼程,匆匆來到了千里之外汴京。茂真和尚來到皇宮後,宋太宗請出了身懷六甲的皇後。原來宋太宗皇帝求子心切,想請 茂真和尚算一算皇後是否能為他生一個太子。茂真和尚沉吟許久終於答應了。他奏請皇帝准許他做三天佛事。皇帝答應了。茂真和尚率領百名僧眾舉行了隆重的法會。三天三夜日升日落。茂真一直在普賢菩薩像前焚香頌經。第四天佛曉,皇宮上空出現了一片金色祥雲。沒過多久,皇後果然生下了一個男孩,就是後來宋真宗趙恆。太宗喜得貴子,對普賢菩薩深信不凝。可是他那裡知道,茂真和尚出家之前曾經還是一位頗有經驗的醫生,為了感謝普賢菩薩的恩德,。太宗皇帝御賜三千兩黃金在普賢寺鑄造普賢菩薩銅像。這座銅像高7.85米,重62噸。頭戴金冠的普賢菩薩端座於白象背負的蓮花台上。它造型精巧,比例勻稱。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工藝水平都堪稱絕世之作。隨後太宗皇帝還御旨:全山各寺都要供奉普賢菩薩。並特別增設了官員駐扎在普賢寺,掌管全山宗教事務。從此峨眉山與山西武當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道場。
公元1600年,明朝神宗皇帝繼位後。兩次下旨拔款重修普賢寺。重修的普賢寺為了避免發生火災。四壁都由紅磚砌成沒有用一根木材,人稱無梁磚殿。磚殿園頂方牆,直觀而又樸素的反映出天圓地方中國古代的宇宙觀。牆上一千多尊鐵制佛像圍繞著當年宋太宗御賜的普賢菩薩的銅像,象徵著普賢菩薩與三千弟子永駐峨眉山這片凈土。無梁磚殿建成時,恰逢慈聖太後七十大壽。於是明宗親筆御題「聖壽萬年寺」,取代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寺名。同時神宗皇帝還特意賞賜了一枚「普賢願王之寶」的金印。這枚金印,加上從斯里蘭卡請回的嘉葉佛舍利和緬甸國王贈送的貝葉經,並稱為萬年寺鎮山三寶。從此萬年寺在峨眉山普賢道場的諸多寺院中,占據了中心地位聲名遠播。
四百多年來,無梁磚殿經歷了大小十八次地震均安然無恙。公元1946年,萬年寺又一次遭受滅頂之災。其它建築均遭大火化為灰燼。只有磚殿保護著普賢菩薩銅像巍然屹立在一片廢墟之中。
到了明清兩朝,峨眉山全山供奉有二百六十多座寺院,供奉著近三百尊普賢菩薩塑像,常年有數千僧尼吃齋念佛,居士信徒不計其數。普賢菩薩道場的香火達到了它的頂盛時期。
日月輪回,千古流傳的白蛇傳仍在吟唱著。自從蒲公當年見到普賢菩薩的瑞相之後,光環依舊,菩薩就再也沒有現身。人們把這稀世罕見的燦爛光環叫作佛光。佛光在翻滾的雲海中幻化一個佛的世界,僧侶們為自己構鑄了一個聖潔的精神樂園。擁有億萬年生命的峨眉山淋浴在霞輝璀璨佛光里,深含著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禪機。
『拾』 大家好!請幫幫忙!請你們告訴樂山大佛導游詞怎麼寫350字的
Hi,大抄家好,我就是你們的導游,歡迎你們來參觀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的歷史有一千多年了,盡管大佛崖壁上數百種石刻,數千尊造像風化嚴重,但從倖存的部分石刻中,猶能窺見盛唐風貌,其工藝之精妙,堪與甘肅墩煌,洛陽龍門和山西雲岡等地的石刻轆美。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築的至唐德宗貞元19年完工,歷時90年。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鳥龍山,巨型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盛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區的風景,旅遊盛地。
謝謝你們來參觀樂山大佛,歡迎你們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