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冰體遺址

冰體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2 03:27:59

A. 中國最大的古冰體遺跡。在什麼地方

在西藏稻城,古名復稻壩,藏語制意為峪溝口寬闊之地。稻城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縣城海拔3750米,為藏族聚居地,此外有漢族、納西族、回族等民族。稻城高原由橫斷山系的貢嘎雪山和海子山組成。北部高原區-----海子山自然保護區,稻城河。海子山海拔3600---5020米,高差1420米。丘狀、冰蝕岩盆和斷陷盆地遍布於高原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冰體遺跡,即「稻城古冰帽」。海子山草原遼闊,冰蝕地形十分發育,冰蝕岩盆隨處可見,共有海子孫1145個,規模和數量都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研究第四紀冰川地貌的重要基地。海子山怪石林立,大小海子星羅棋布,自然景色絢麗磅礴。中部山原區----波瓦山、赤土河。波瓦山山勢雄秀,四季景色分明。南部高山狹谷區----俄初山、東義河。俄初山海拔5140米,藏語意為「閃光的山」。它高峻而巍峨,挺拔卻不失俊俏,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雲霓。

B. 第四紀大冰期體是什麼時候

第四紀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

【時間】:

第四紀大冰期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是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當冰期最盛時在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維亞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緯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緯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極圈附近60°—70°N之間,有時可能伸展到50°N的貝加爾湖附近。估計當時陸地有24%的面積為冰所覆蓋,還有20%的面積為永久凍土層,這是冰川最盛時的情況。在這次大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分別被稱為冰期(glacial eppoch)和間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

一般認為現在的地球正處於間冰期。根據對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中第四紀的山嶽冰川的研究,確定第四紀大冰期中有5個亞冰期。在中國也發現不少第四紀冰川遺跡,定出4次亞冰期。在亞冰期內,平均氣溫約比現代低8°—12℃。在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內,氣溫比現代高。北極等高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5.5℃左右。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甚至極地冰蓋整個消失。在每個亞冰期之中,氣候也有波動,例如在大理亞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稱副冰期),而其間為相對溫暖時期(或稱副間冰期)。每個相對溫暖時期一般維持1萬年左右。目前正處於一個相對溫暖的後期。第四紀大冰期中冰川有數次擴張和消退,第四紀大冰期比前兩次時間要短,現在的氣候也比歷史上很多時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紀大冰期應該並未結束。

第四紀大冰期實際上並不局限於第四紀,早在第三紀就已經開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間冰期的次數和時間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體時間也有爭議,南極的冰川發生的時間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兩千多萬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經形成了大冰蓋。冰期在國際上的劃分以阿爾卑斯山為標准,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期曾經被劃分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貢茲冰期這四次冰期,後來又發現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貝冰期,其中最晚的玉木冰期研究的最詳細。最後一次冰期在世界各地的時間相差不大,大約在一萬多年前結束。第四紀大冰期最盛時,冰川的面積為4714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32%,整個加拿大和北歐都在冰蓋的覆蓋下,冰川消退之後,留下了大規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蘭都成了「千湖之國」。

第四紀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為改觀,但並未造成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物種可以退卻到少數「避難所」中得以生存。東亞和美國東部都是「避難所」,保存了比較多的古老物種,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阻礙了物種的南遷,因此歐洲的生物種類比中國要少得多。第四紀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動物在地球上消失,現在很多學者相信,它們的滅絕不是冰期的結果而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據研究,在距今1.8萬年前為第四紀冰川最盛時期,一直到1. 65萬年前,冰川開始融化,大約在1萬年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

【開始】:

第四紀大冰期實際上並不局限於第四紀,早在第三紀就已經開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間冰期的次數和時間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體時間也有爭議,南極的冰川發生的時間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兩千多萬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經形成了大冰蓋。第四紀大冰期的劃分根據對阿爾卑斯山的山嶽冰川的研究,分為5個亞冰期。

【冰期(亞冰期、副冰期)與間冰期(亞間冰期、副間冰期)】:

在第四紀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分為4個冰期(glacial eppoch)和3個間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第四紀大冰期在國際上的劃分以阿爾卑斯山為標准,根據對阿爾卑斯山第四紀的山嶽冰川的研究,確定第四紀大冰期中有5個亞冰期。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期被劃分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貢茲冰期這四次冰期,後來又發現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貝冰期。

在我國,這一時期也相應地出現了鄱陽亞冰期(137-150萬年前)、大姑亞冰期(105-120萬年前)、廬山亞冰期(20-32萬年前)與大理亞冰期(1-11萬年前)4個亞冰期。在亞冰期內,平均氣溫約比現代低8°—12℃。據研究,在距今1.8萬年前為第四紀冰川最盛時期,年平均氣溫曾經比現在低10℃~15℃,冰川面積達4700萬——52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32%。冰層厚達1000米,海平面下降了130米。

而間冰期時,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復了生機。其中在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內,氣溫比現代高。北極等高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度地區約比現代高5.5℃左右。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甚至極地冰蓋整個消失。在每個亞冰期之中,氣溫也有波動,例如在大理亞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稱副冰期),而其間為相對溫暖時期(或稱副間冰期)。每個相對溫暖時期一般維持1萬年左右。

【最後一次冰川運動的結束】:

一直到1. 65萬年前,全球的冰川開始融化,大約在1萬年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的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

第四紀大冰期比前兩次時間要短,現在的氣候也比歷史上很多時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紀大冰期並未結束,一般認為現在的地球正處於間冰期。

【冰川分布范圍】:

第四紀大冰期最盛時在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維亞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緯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緯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極圈附近60°—70°N之間,有時可能伸展到50°N的貝加爾湖附近。估計當時陸地有24%—32%的面積為冰所覆蓋,面積達4714萬平方公里,還有20%的面積為永久凍土層。

【影響】:

第四紀大冰期最盛時,整個加拿大和北歐都在冰蓋的覆蓋下,冰川消退之後,留下了大規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蘭都成了「千湖之國」。第四紀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為改觀,但並未造成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物種可以退卻到少數「避難所」中得以生存。東亞和美國東部都是這樣的「避難所」,保存了比較多的古老物種,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阻礙了物種的南遷,因此歐洲的生物種類比中國要少得多。第四紀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動物在地球上消失,現在很多學者相信,它們的滅絕不是冰期的結果而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遺跡】:

第四紀冰期的遺跡很多,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洲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國和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地球還處於大冰期?】

現在,我們仍處於第四紀大冰期中的亞冰期與間冰期之間。

據國外媒體報道,二氧化碳被當今人士視為是一種禍害,認為它導致了全球變暖,但是科學家們最新研究發現它曾經是拯救地球的功臣,是它使地球免於遭受象火星一樣的冰凍,這一結論是美國天文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最近研究發現的。研究員們是在分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成岩化石後得出的這一結論。科學家們稱,在地球還年輕的時候,正是由於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免於遭受全球冰凍的災難,那個時候,二氧化碳使得地球的溫度上升。

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約在37.5億年前拯救了地球,這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被發表在了最新一斯的地下《地球與行星科學》雜志上。負責這項研究的來自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尼克拉斯•多普爾斯(音)稱,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解釋地球的怎樣從被冰凍的厄運中解脫出來的。此前曾有研究表明遠古的地球上就存在著液態水,但是來自太陽的微弱的熱量不足以使這些水保持液態,這些水為什麼能保持下來一直是一個謎。這項研究成果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正是由於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更為溫暖,這些液態水才得以保存。科學家們在研究中還發現遠古的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遠遠高於今天的地球大氣。多普爾斯稱,「我們現在有直接的證據表明遠古的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相當豐富,這些二氧化碳也許就是使地球免遭冰凍的主要原因,火星就是因為少了這些二氧化碳而變成了現在的冰雪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二氧化碳就象是一種行星的溫度調節計,在地表溫度低的情況下,它與岩石之間的化學反應就會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增多,這樣有利於保持行星的溫度。」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減少,是裸露的新生岩石與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的無機成因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機成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光合作用並不是碳循環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大冰期都是發生在造山作用之後,如,石炭-二疊紀大褶皺之後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第三紀大褶皺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現在,我們仍處於第四紀大冰期中的亞冰期與間冰期之間,溫室氣體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一旦冰期來臨,缺乏能源的人類將面臨死亡的威脅。與溫室效應造成的沿海城市被淹相比,這是比魔鬼還凶惡的死神。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考古學家對132種滅絕嚙齒動物的8萬顆化石牙齒進行研究後震驚地發現,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每隔250萬年左右就會從圓形變成橢圓形,這一變動將使地球進入超寒冰河時代,造成生物大滅絕。由於人類已在地球上出現了25萬年,所以人類最多再延續225萬年,就會迎來下一個超級寒冷的冰河時代,造成人類大滅絕,而一種能夠抵禦極度寒冷的新種類巨鼠將可能統治地球。據報道,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好多次無法解釋的哺乳動物大滅絕現象,和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大災難不同的是,這些哺乳動物大滅絕現象往往每隔250萬年就會重復一次,造成此前的哺乳動物大部分突然消失,而新種類的哺乳動物又將會漸漸誕生。一些考古學家懷疑這些滅絕的哺乳動物是被其他生物消滅了,還有科學家認為氣候劇變造成了生物大滅絕。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考古學家簡•萬•達姆通過對過去2200萬年中已經滅絕的132種嚙齒動物的8萬顆化石牙齒進行了研究分析,這些史前滅絕的哺乳動物包括松鼠、老鼠、海狸、野鼠等,它們曾生活在2450萬年前到250萬年前,但只有少數種類倖存到了今天。達姆研究發現,地球上每隔250萬年就會出現一次哺乳動物大滅絕,而同時,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從接近圓形變成橢圓的周期,也是大約240萬年左右,而地球的軸心度也每隔100萬年就會變動一次。達姆相信,正是地球軌道的變動和軸心變化的重合造成了哺乳動物的大滅絕現象,這一變動周期正好是250萬年左右。達姆在《自然》雜志上撰文稱,當地球的軌道接近圓形時,地球上的氣候將更穩定,而當地球的軌道進入橢圓狀態時,地球上的氣候將變得更極端,最後形成寒冷的冰河時代,造成大多數生物無法倖存下來。如果人類在225萬年後走向終結,而一種能夠抵禦極度嚴寒的新種類巨鼠將會生存下來,成為地球的主宰,而地球上產生一種「新人類」的可能性也將微乎其微。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