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遍西遊記
① 西游記中的人物
菩提祖師,小說《西遊記》中教授孫悟空本領的師父。
菩提祖師,乃是海外老仙。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雖法力無邊,卻是無人知曉。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本領。這對悟空今後大鬧天宮的,以至最後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誰是菩提祖師】
[編輯本段]
一.《西遊記》中隱藏著線索
《西遊記》里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是一個世外神仙。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普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讓我們看看菩提祖師的住所。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難道這就意味著菩提祖師是佛非道嗎?如果他是佛,那他為什麼對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為什麼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說呢?
這有什麼奇怪的,佛已經超越了六道輪回,既然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不明了的。化身無量無邊,去度眾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嗎?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總之,度人是講善巧方便的。
二.《封神演義》尋答案
在《西遊記》中,我們無法破解菩提祖師身份之謎。但我們知道《西遊記》里的人物是與《封神演義》中的角色是緊密相關的。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西遊記》里的菩提祖師給人的感覺是佛道一體。而在《封神演義》中恰恰就有一個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兩位教主,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曾經幫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誅仙陣」和「萬仙陣」。堪稱《封神演義》的兩大頂尖高手。他們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來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極樂之鄉,身高丈六,麵皮黃色。不禁讓人想起了《西遊記》中已經修成丈六金身的如來佛祖。兩人相貌如此相似,並且都在掌管西方極樂聖地。難道他們是一個人嗎?那就讓我們看看兩位作者對兩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義》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東土而來。只見足踏祥雲,霎時而至蘆篷。廣成子來稟老子與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師至矣。」老子與元始率領眾門人下篷來迎接。見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見:
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祥雲更異常;
十二蓮台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說豈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閑極樂是西方。
話說老子與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蘆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遊記》中第七回對如來的描述:
只見赤腳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禮畢,又對佛祖謝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無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顆,火棗數枚奉獻。」詩曰:
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
七寶蓮台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
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閑極樂那西方。
如來又稱謝了。叫阿儺、迦葉,將各所獻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謝宴。
c.在《封神演義》里,還有這么一段:
接引道人頂上現出三顆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劍。那劍如釘釘一般,如何下來得。西方教主進了戮仙門,至戮仙闕立住。
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後建立佛教的如來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師
我們再來看看兩部作品對另外二人的評價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見《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
文殊廣法天尊聽得腦後有人叫曰:「道兄劍下留人!」廣法天尊回顧,認不得此人是誰;頭挽雙髻,身穿道袍,面黃微須,道人曰:「稽首了!」廣法天尊答禮,曰稱:「道友何處來,有甚事見諭?」道人曰:「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道人曰:「貧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師首次亮相,見《西遊記》第一回:
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封神演義》中的准提道人是一個開明人事。他多次來再東土度化有緣人。對東方道教頗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對佛學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見他與西方道教淵源極深。他們一個掌教於西方極樂之鄉,一個隱居在西牛賀洲教徒。種種跡象表明,菩提祖師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後來西方教並入(或說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為如來佛祖統領佛門弟子,准提道人改名為菩提祖師,退隱山林,修身養性去了。
三 答案揭曉
種種跡象表明,菩提祖師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後來西方教並入(或說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為如來佛祖統領佛門弟子,准提道人改名為菩提祖師,退隱山林,修身養性去了。
【人物特色】
[編輯本段]
較之《西遊記》中其他神佛仙聖,須菩提祖師至少表現出了三樣鮮明的特色。
其一,如前所述,他法力高超、神通廣大,但他的法力和神通,卻不止限於高超和廣大,更凸現在一個「博」字、突出在兼容並包上。我們看,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回道,講一會禪」(第二回),他可以傳授給孫悟空「道」字門中三百六十傍門的神通,並能使孫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遊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即便是如來佛祖和太上老君,也只不過各代表一家而已。可以說,須菩提祖師雖然名氣不響,卻屬真正的高人。
其二,較之其他神佛仙聖,須菩提祖師不給人以隔膜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人間的「上仙」。他所居之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懸於海外的西牛賀洲地界,他似乎與其他神仙並無往來(這點不同於鎮元大仙這些「散仙」),與他交往的卻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過孫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芳》,得以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第一回)。他座下的弟子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第一回),但細算起來,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是以,須菩提祖師雖然法力通天,卻並不給人以高不可攀、觸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世間的高士、聖人;這也成了須菩提祖師與《西遊記》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
其三,須菩提祖師表現出了幾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認同了這份「不平」。如書中所言,須菩提祖師對孫悟空的前後因緣了如指掌,知道傳授給他神通,他學藝有成後「這一去,定會不良」(第二回),卻仍沒有將孫悟空拒之門外。試想,假若須菩提祖師顧忌天廷地府的威儀、將仙界的金科玉律奉為圭臬,他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雖然,他也曾告誡孫悟空不要講出他來,但在骨子裡卻未嘗不會因有這樣的徒弟而欣慰,不會為孫悟空的那番作為而振奮。和他的弟子孫悟空一樣,須菩提祖師當也屬仙界的一個「另類」「異數」,只不過,他表現的不如孫悟空那樣張揚、那樣義無反顧罷了。並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須菩提祖師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雖隱於世外、人間,骨子裡卻有一股「不平」之氣(至少是包容、認可了這種「不平」之氣)。這般形象和氣質,絕似人間的高士、大隱。由此,筆者以為,在作者吳承恩的筆下,須菩提祖師緣是人間隱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對高士、大隱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和難酬壯志的憤懣。
【吳承恩為何要塑造這樣一位隱士的形象】
[編輯本段]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寫的是神怪世界,包羅的卻是人間萬象。玉皇大帝的昏憒狹隘,地府龍宮的騎強懦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多有「小處」和仙界、佛界的諸多陰暗面,無不是人間黑暗和腐朽的寫照。但是,面對這樣的世道,單憑一己薄力是無法改變的。真正的高潔貞士只能空懷「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慨嘆,很自然地會萌生與其身處泥中,真不如隱入桃源博得內心的平和、干凈的念頭。由此,須菩提祖師便應運而生,他的高卓、脫俗、不受世之羈絆、不染世之污垢,正反映出了同處「濁世」的作者的理想和寄託。然而,作者畢竟是位讀書人,有過兼濟天下、造福蒼生的信念和追求,他雖然決意退而獨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卻並非一時即能擱舍。是以,作者心底仍有一種「不平」之氣,盼望還能澄清玉宇、滌盪塵垢,這就是為什麼隱於塵外的須菩提祖師,會流露出這種「刑天之志」,包容了那份「不平」和「逆骨」。原本,自古以來的隱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紅塵、自願隱於世外、窮其一生呢?許由、巢父畢竟只是屬於極少數,最大多數的都是因為世道險惡、宦海浮沉,青雲之志難遂,又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忿而歸去,求得獨善其身。他們緣是不能為世所用,而絕非不想為世所用,在他們心底何嘗不殘留著身離蓬蒿、再登魏闋的夢想呢?歸隱之舉,實出無奈。因此,在冷眼亂世之際,心中難免不生不平之氣。「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隱士之志、之情,又何嘗不是隱士之嘆、之思呢?
② 20年前的鬼畜鼻祖卻成豆瓣神劇,曹榮的《西遊記後傳》差點被毀掉了嗎
一、我一定要做動作演員
唐僧會武功?孫悟空變面癱?八戒不懶了?佛祖轉世談戀愛?菩薩是佛祖的前世女友?佛界、天庭被一鍋端了?……
這些離經叛道的人設、劇情湊在一塊就成了《西遊記後傳》。
2000年,觀眾尚沉浸在83版《西遊記》時,《西遊記後傳》就橫空出世,給無數觀眾一個響亮的耳光:這是一部顛覆傳統的電視劇。
《西遊記後傳》里,唐僧的性格和83版《西遊記》大相徑庭:不僅會武功,做事還雷厲風行,沒有絲毫優柔寡斷。
拍攝時,有記者譴責唐僧的扮演者黃海冰:「你把唐僧積了一輩子的陰德都給毀了」。
黃海冰回應:「《西遊記後傳》里的唐僧不再是一個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的念佛人,而是一個大智大勇的高僧,他能不為佛門清理門戶?」
說完,他當著記者的面舞動金禪杖,虎虎生風,相當霸氣。記者嚇得不敢說話。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用83版《西遊記》衡量《西遊記後傳》,本來就有失偏頗。
金禪杖,既可以是83版唐僧的警睡之具,也可以是《西遊記後傳》版唐僧的殺人兵器。
③ 西遊記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吳承恩著有《西遊記》、《禹鼎記》、《射陽集》四冊四卷、《春秋列傳序》。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吳承恩一生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吳承恩50歲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3)1千遍西遊記擴展閱讀:
吳承恩的寫作特點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與他們相近, 「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世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蓄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 。 「此論則比何﹑李通達得多,故其詩作,多自胸臆出之。
他在 《花草新編序》 中說: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藝不惟其類。 麗則俱收,鄭衛可班於雅頌;洪纎並奏,鄶曹無間於齊秦。」 強調文學創作的實績,重視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麗」 ,美也,藝術形式美是其價值之所在。這就突破了明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文學觀,獨樹一幟,倡導文藝創作的 「情」「摯」 ,追尋 「奇」「麗」 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吳承恩—網路
④ 西遊記大鬧天宮原書內容
得《西遊記》大鬧天宮的話,它那個元素的內容還是寫的比較精彩的,這個話有點太多了,說不完。
⑤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是什麼__就是人的生活。也就是首先必須生活著.生活著,就必須吃飽穿暖,要想吃飽穿暖,就必須努力學習和工作.不然,就象你現在的狀態,無聊,苦悶.關鍵的是你必須先做起來.
生活有精彩的,也有簡單的,有快樂的,也有痛苦的,就看你是怎麼理解生活的本意。慾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往往帶來的是煩惱,慾望難以克制,但生活方式可以把握,我們想快樂,就必須簡單生活,不折騰,簡單就是幸福。盡心盡力做事就是成功。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面對人生,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會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最軟弱,別急著說別無選擇,別以為世界只有對與錯,很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止一個,所以我們有路可以走,你能找個理由難過,也可以找個理由快樂! 懂得放鬆的人找到輕松,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心中有愛才不會孤獨!
人生短暫,所有一切都是過眼煙雲。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何苦為一些不必要的人、事、情、心苦苦追問?得到了又如何?得不到又如何?
生是一次偶然,死是一次必然!
活著的過程,這就是人生!
不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對的
只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無悔的 人生足以!
在活著的時候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讓自己過得充實一點!.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走一回,就好好地活上他一回!
活著一定要屬於自己的「目標」和「夢想」給自己的人生劃上幾道色彩!
要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就想想 自己 給自己一個交代 給父母 朋友 心裡最愛的那個他/她一個交代!
然後在好好享受夕陽美
傻笑一下 給自己人生畫上一個完美..!
⑥ 西遊記五十到六十回概括
1、第50回: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
悟空以金箍棒畫一阻妖之圈,讓唐僧等坐在圈內,便去化齋。唐僧三人不耐等候,遂出圈行至前方人家,誤入獨角兕大王之魔洞。悟空忙趕去與魔交戰,卻被那魔拋出一個圈子,將金箍棒套去。
2、第51回: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
悟空上天查訪那怪來歷無果,先後請來托塔天王父子、火神、黃河神等助戰,皆未取勝。悟空發怒,以毫毛變出三五十小猴,又被套走,悟空變蒼蠅飛入洞,拿起金箍棒一路打了出去。
3、第52回:悟空大鬧金<山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
悟空變成促織入洞,拿了諸神被套去的兵器出來,又被那怪使圈子套走。如來佛遣十八羅漢來,亦斗怪不過。
一羅法言,如來曾示意去問太上老君降怪之法。悟空請來老君,用芭扇出那怪三相,原來是老君座騎青牛,其圈為老君的金剛琢。
4、第53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
孫悟空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一條清澈的小河阻擋,便拜託一位婦女送他們過河,但唐僧和八戒在渡河後覺得口渴,於是喝了河裡的水,誰知那河水喝了便有了胎氣,令唐僧和八戒腹痛。
聽當地的人說,只要喝了解陽山的水,才可解胎氣。巧的是,解陽上看門的那個仙人,竟是之前孫悟空得罪的牛魔王的兄弟,紅孩兒的舅舅,於是一場大戰便開始了。
5、第54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
唐僧和徒弟們到了西女兒國,女兒國國王看中了唐僧,要招他做王夫,唐僧堅執不肯。悟空讓唐僧先敷衍上,日後再救他。
可是女兒國國王在跟唐僧纏綿的時候蠍子精出現,並抓走了唐僧要跟他成親。悟空、八戒去挑戰,被蠍子精的倒馬毒刺傷,這時昴日星官趕來,殺死蠍子精,師徒四人與女兒國交換了通關文牒,離開了女兒國。
6、第55回:色邪淫戲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壞身
三徒趕至一座高山,見山中有洞。悟空變峰入一山洞,正逢女妖挑逗唐僧,與怪相鬥,被螫頭部。八戒被螫了嘴。
最後,孫悟空上天從光明宮搬來昴日星官,昴日星官等悟空誘出蠍子精,立於山坡上,現出本相,原來是一隻雙冠子大公雞,對著妖怪一聲啼鳴,此怪即時就現了毒蠍本相。昴日二聲啼鳴,毒蠍渾身酥軟,死在坡前。
7、第56回:神狂誅草寇道迷放心猿
唐僧被一夥強盜吊在樹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當晚,住到一個老人家,老人的兒子與強盜發現悟空,便欲謀財報仇。
老人報信,師徒走脫,強盜追來,被悟空打得死傷傷,老人之子亦被割下頭,唐僧大驚,先念起緊箍咒,使悟空疼痛難忍,又趕走了他。
8、第57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悟空去見觀音被留。假悟空打倒唐僧,搶去包袱。在花果山念包袱內的文牒,並聲言自己將去西去天取經,沙僧見了,去南海拜見觀音。忽見悟空在旁,於是掣杖便打,並向觀音述說自己所見。觀音遣悟空沙僧同去花果山。
9、第58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悟空見假悟空而發怒,兩個舞棒在空中惡戰,真假難辯。如來認出假悟空是六耳彌猴,使他現了原身。悟空一棒將其打死,又被觀音送回唐僧處。
10、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唐僧師徒路過火焰山,須得芭蕉扇搧滅山上八百里火焰方能通過。此扇在牛魔王之妻鐵扇公主手中。
而在此之前,孫悟空與牛魔王之子紅孩兒作戰,並請來觀音將其降服;又與牛魔王之弟如意真仙大戰一場,因而更增加了雙方的仇恨。
果然,孫悟空前去借扇時,鐵扇公主挾恨不予,還將他煽出五萬里外。孫悟空從靈吉菩薩處討得定風丹,又變作小蟲子,鑽入鐵扇公主腹中,迫使她交出扇子,這是一調,這一調所得是把假芭蕉扇,煽得火光更旺百倍。
11、第60回:牛魔王罷戰赴華筵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靈吉菩薩得知實情,給他一粒「定風丹」再去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風丹,一動不動。公主害怕忙回了洞府,閉門不出。
悟空變作一隻小蟲,飛入洞中,鑽在茶沫之下,隨茶水被公主喝入肚腹之中,拳打腳踢,來回翻騰,公主腹中疼難忍,答應借扇,但給的是一把假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