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遺址公園化閱讀答案
1. 2010年第十九期讀者 請不要遺址公園化
請不要遺址公園化
羅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來的,因為這是時間老人和歷史巨人的行為。如果扶起來,修補好,歷史時間隨即消失。誰敢去改動歷史?
近年來,一種有害於文化遺存的做法正在相效成風,這就是:遺址公園化。
說到遺址,便會想起那年從埃及考察歸來,一位朋友問我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我說,埃及大地上到處是公元前數千年的歷史遺址,給人一種極強烈的文明初始感、源頭感。
從開羅的金字塔到盧克索的國王谷,這些法老墓葬的遺址中,無處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塊和灼熱的荒沙。誰也說不清它們的歷史,連這些堅硬的石雕究竟毀於何時,
也無從得知,時間在這里彷彿失去長度。當歷史走遠時,沒有留下任何尋找它的線索,只有問號。這些問號彌漫在殘垣斷壁、碎石流沙之間。於是,空茫、荒蕪、寂
寞和寥落,霧一樣濃重地籠罩在遺址上。然而,這才是遠去的歷史遺留在大地上的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遺址獨具的氣質與魅力!
為此,世界上所有遺址
的保護者,都知道遺址必須保留全貌,保留它的歷史感。從古希臘、兩河流域、古波斯、印度直到南美的瑪雅,那些遺址一概原封不動。遺址是一種特殊的遺存,盡
管它只是殘存的一些兀立的殘垣和石柱,甚至是草坑與土堆,但它是歷史生命僅存的最後的實體,是唯一可以觸摸到的歷史。如果遺址沒了,歷史便完全消失。你說
它有多重要!然而,在我們這里卻被改變了。且不說許多遺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壞,從河南的殷墟、西安的華清池到京西的圓明園遺址,到處在破土動工,修築
圍牆,植樹種花,豎立雕塑,點綴物品,更有甚者畫蛇添足地增添各種「景觀」,努力把歷史遺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園。
做這種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遺址的價值就是它的「原生態」嗎?不懂得文化和歷史也有尊嚴、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嗎?
在羅馬,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往往並不在城外或者更遠的地方,而是在城中,與人們「生活」在一起,但從沒人把這些草木叢生的大片大片的殘垣斷壁視做垃
圾,去動手清理。相反,把它們當成凝固的歷史、有形的歲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別說改變它。羅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來的,因為這
是時間老人和歷史巨人的行為。如果扶起來,修補好,歷史時間隨即消失。誰敢去改動歷史?它殘缺,卻正好把另一半交給你去想像。當然還有一種殘缺美,殘缺美
也是一種歷史美。因此,遺址保護就是嚴格地保護原狀,只准大自然改變它,但絕不準人為地去改變它。
不可否認,一些將遺址公園化的人,可能對遺址的價值及必須恪守的保護原則不懂,但不懂得歷史文化的人怎麼能去管理文化遺產呢?
進而說,又絕非僅僅是不懂;如果不懂,為什麼要破費大筆錢財為遺址圍牆造景、植樹栽花呢?其目的無人不知,便是開發旅遊,招徠遊客,圖謀賺得更多銀子。
一旦文化服從了經濟,以經濟為目的,則必按照商業規律來改造自己。與此同一潮流的,便是各地興致勃勃大幹特乾的歷史街區景點化,「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名人故里搶奪戰,以及巧立各種文化名目的「打造」熱。這樣一來,便形成了對歷史文化遺存新一輪的破壞。
或許有人反駁,歷史遺產不能用於旅遊嗎?
歷史遺產當然具有旅遊價值,但是它不只有旅遊價值,還有見證價值、研究價值、教育價值、欣賞價值等,不能為了一種價值而去破壞或犧牲其他價值。其實,即
便是遺產的旅遊價值,也體現在它的原真性上。如果昭君墓不再是「獨留青冢向黃昏」,而只是公園中間一個不大不小的土堆,連遊人也會興味索然——從哪裡去感
受歷史呢?一個普普通通、沒有歷史感的土堆,誰不會堆一個?可是,那些遺址的管理者卻認定一大片廢墟是沒有賣點的,只有喬裝打扮、添枝加葉、披金掛銀、整
舊如新,才能招徠遊人。於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混同著低俗的審美,正在把一個個遺址變成俗不可耐的公園。這樣下去,一定要鬧著在遺址上「恢復重建」來再現
昔日皇城、昔日王宮、昔日威風了,因為從市場的角度看,重建會更有商業吸引力。現在有的遺址不是已經做起重建的文章來了嗎?
就這樣,遺址正在一個個變成公園,變成賺錢的機器,歷史被我們變成消費品了。
現在是不是有一種很流行的觀念,認為不能生財的文化無用,只有進行開發才是文化的「出路」?我們真的要把所有文化都變成GDP,變成現金,才心滿意足,才認為自己有能耐,才視做「文化繁榮」嗎?
我們真的不怕沒有了遺址的歷史?不怕沒有了令人敬畏與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導致的淺薄與蒼白——那種腰纏萬貫的淺薄和富得流油的蒼白嗎?
2. 為什麼非要將歷史遺跡公園化、改造,那樣不就失去歷史的真實性了
好處:許多人復把歷史遺跡視作為了滿足制當代人的懷舊情結、懷念舊人舊事、憑弔古人的一個媒介和手段——將歷史遺跡公園化、改造,實現歷史遺跡的商業化,從而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推動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遺跡的公園化也迎合了現代人休閑娛樂的需要和習慣以及審美觀。
歷史遺跡公園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以及進行有條理有系統地保護的一個手段。否則沒有進行公園化和改造,很快就會因為自然和社會原因湮沒歷史塵沙中。
不利之處:歷史遺跡的公園化本身就是對歷史遺跡的另一種形式的「破壞」,因為在一些方面可能會違背歷史遺跡的本來面目,從中必然摻雜大量的現代因素,導致歷史遺跡的失真。但是歷史遺跡本身存留先來就存在著逐漸遭到外界環境破壞的情況,而改造只是其中一種。
3. 現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18分)請不要遺址公園化馮驥才說到遺址,便會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處是
小題1:(1)空茫、荒蕪、寂寞和寥落;(2)殘缺;(3)讓人產生對歷史和文明的追思。(每點2分) 小題1:(1)不懂版遺址的權價值及必須恪守的保護原則;(2)一味追求經濟利益;(3)缺少對歷史文化的尊崇與敬畏。(每點2分) 小題1:(1)遺址公園化,是對遺址的破壞,讓我們失去了真正的遺址;(2)沒有了遺址,歷史文化會變得淺薄和蒼白;(3)用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遺址公園化的擔憂,呼籲保護遺址,保護歷史。(每點2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