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臨洮馬家窯遺址公園

臨洮馬家窯遺址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1-12 08:33:46

A. 誰有馬家窯遺址高清大圖

B. 臨洮有哪些景點

嶽麓山公園:嶽麓山公園位於臨洮城東一里許,因宋代山上修建東岳廟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年有識之士八方奔走,方為集資,對歷史名山進行了全面規化和全方位整修,使這顆隴上名珠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嶽麓山雄偉挺拔,綠樹成蔭,是理想的游覽勝地。富麗堂皇的山門,猶如飄帶橫貫山腰的洮惠渠,從山底就給嶽麓山平添了幾份壯觀,幾許驕美。沿新修的水泥台階,越過穿雲亭,便到東岩寺門首。東岩寺原為道教寺觀。如今成了縣博物館。這里陳列著新石器時代斑爛多姿的馬家窯文化、辛苦文化和寺窪文化的出土文物,其展品之精美,叫人嘆慕不已,尤其是彩陶,品種之全、數量之多,在全國亦堪稱一流。其它各個朝代的文物也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拾級而上,就到了聞名遐邇的椒山書院。這里最早叫塔院。明代嘉靖年間,被貶官狄道的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在這里興辦超然書院,聘請為師為蕃漢子弟講學,後來楊繼盛被嚴嵩誣陷致死,狄道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將超然書院改為椒山書院,並在此建立了椒山祠。椒山祠現存懸樓五間。登上懸樓,但見南屏黛色碧如玉,一脈洮水流入川。從鳳台迤驪而上,甘南農民起義紀念館赫然在目。這是為紀念震驚全國的甘南農民起義而修建的。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紀念起義的碑文,刻
在紀念塔上,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起義軍領袖王仲甲、肋巴佛等人英雄事跡的褒揚和悼念。在椒山書院一側,有一組亭台,與東岩寺成犄角之勢。這些亭台中,這些亭台中,一覽亭凌空絕頂,懸亭半懸空中,平添險絕情致。嶽麓山頂,有烈士陵園,敬讀刻在石碑上的先烈英跡,亦發摧人奮起和感到肩頭的份量。山頭的最南端,建有臨洮兒女進新疆紀亭。嶽麓山還有「龍泉涌月」的佳景和「東岩伏冰」的奇觀,而每到春節,這里舉行的燈展更是叫人流連忘返。成千盞各具特色的大型燈具,五光十色,美不勝收。尤其是冰燈,造型優美,晶瑩剔透,光亮如玉,別具一番情趣。
哥舒翰紀功碑:當地人稱「石碑觀」,在臨洮縣城內南大街,坐北向南,有三面磚壁維護。碑額、碑身、碑座均為巨石製成。額高0.92米,已破裂為三塊,並有殘缺。碑身高4.25米,寬1.84米。額刻獸物跌裂怪形(似為雄獅,並有雲紋),碑座共為五層,高2.4米。碑的正面刻隸書十二行,據說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字體秀麗。現存70餘字,據張維《隴右金石錄》考證:「此碑既錄於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邊人為哥舒翰紀功所作。觀西鄙人哥舒翰紀功所作。觀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之詩,蓋邊人之稱韓深矣。唐初置臨洮軍於狄道,其後始移鄯州節度衙內。故此碑立於狄道。」哥舒碑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窯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甘肅爺韶文化馬家窯遺存,以最初在馬家窯發同而得名,位於臨洮縣洮河西岸西坪鄉馬家窯村,北距縣城10公里。該遺址包括了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並有仰韶文化的遺存。該遺址出土彩陶等遺物非常豐富,文化層厚0.3~0.5米,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80米。馬家窯遺址,屬全區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辛店村東遺址:系晚於馬家窯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辛甸文化」的命名地。包括郭家村的石家坪祁家孤遺址和辛甸村的駱駝崖遺址。祁家孤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駱駝崖遺址,東西長50米,南北寬150米。辛甸文化的遺存甚為豐富,灰層厚1米左右,遺物頗多。出土陶器幾乎全為夾砂粗陶,彩陶器也很多,表面均施淺紅色陶衣。除了彩陶,還有繩紋陶片和素陶片及很少的細泥陶片。辛甸村東遺址為省級文物單位。
寺窪山遺址:寺窪山遺址 系新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位於臨洮縣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村。遺址的分布面積遼闊,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800米,為「寺窪文化」的命名地。除了寺窪文化外,還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寺窪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鬲、鼎較少。陶器多為夾砂粗陶,表面磨光,勁部都有對稱的雙耳。高肩、深腹下殺,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多為素麵,少量有紅色彩繪。器形、紋飾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徵。石刀兩側有缺口,石斧有肩。遺跡灰層斷續相連,厚1米左右,陶片等遺物非常豐富。該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秦長城及西端起點遺址:戰國秦長城,始建於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首起今臨洮縣新添鄉三十墩南坪北庄,進入峽口後,沿萬長嶺而下,越溝進入峽口鄉後,沿萬長嶺而下,越溝進入八里鋪鄉。再經沿川、塔灣、東 鋪、石家樓、堯店等8個鄉界進入渭源縣境。長城從新添鄉三十墩望兒嘴至堯店鄉長城坡東南出界,水平距離長41000米,起伏長度90華里。戰國秦長城從臨洮出鏡,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固原縣境內,復入甘肅環縣,一直往東北與陝西長城相連,勢如游龍,奔騰於萬山之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至今殘存地牆基、城障、關門、烽燧等遺跡尚十分明顯。牆基寬約為14米,高0.5—3米,為夯土板築,夯土層厚8—13厘米,暴露遺物甚豐,曾出土長達70厘米的筒瓦和5060厘米的板瓦,系築長城用的構件。戰國秦長城及其西端起點遺址舉世矚目,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
龜石公園:黃河最大支流洮河流域的南屏山下,正在崛起一座風格獨特,神妙奇異的旅遊新景點——龜石公園,又稱「神龜園」。這座「神龜園」,座落在洮河海巔峽附近的塔下王家村。那用十萬顆洮河白石嵌鑲成的「龜」子形園路,周圍附近以綠色草坪和青松,巨型龜石就蹲卧在龜字中心的十字型水塘上。這人龜石重約1000公斤,頭尾、背、腹、甲皆俱;龜背寬100厘米,身長100厘米,周邊長427厘米,背上有乳白色與褐色水波狀花紋,龜頭呈錐形,頭頂長65厘米,從頭到頸環繞著30圈乳白與褐色的螺旋紋。更神奇的是,石龜嘴唇上下顯露出幾顆潔白的牙齒。整個石龜形象逼真,光澤圓潤,活靈活現。在龜石公園四角聳立的「萬猴石」、「猛虎下山石」、「中華地圖石」等象拱雲托月一樣,將巨型石龜襯托得神彩飛揚。龜石園於93年底又建成「中國龜文化展廳」,展出有關龜文化的書法、繪畫、神話傳說、文學作品、刺綉、地毯等工藝品。並將在塔下王家村磚塔前雕成大型石雕唐僧取經(過通天河)塑像,為龜園增輝添色。神龜園以它獨有的魅力引起中外賓客的情趣和贊賞。一位紐西蘭友人不辭辛勞來到龜園,對龜石仔細觀察研究,認為有很大的觀賞價值,還有很大的地帶地層研究價值。蘭州黃河石藝術協會名譽會長周林海題詞:「神龜奇石
奇景,中華大地一絕」。巨型龜石是1992年7月新華社陝西分社離休老記者王得溫,在臨洮縣塔下王家村探親時發現的,在他的倡導下,當地和外地工作的眾鄉親捐資捐款捐力,得以建成此園。
三甲水電站:三甲水電站位於臨洮縣三甲洮河幹流上,是洮河水力規化的第十六個梯級(最末一級),距縣城25公里,離蘭州120公里。三甲電站屬河床式水力樞紐,壩基岩石為下白堊系的沙質粘土岩層。左岸是廠房擋水段,每機設一排砂廊道,上游還設有擋水段,右岸為閘壩相同布置。壩線全長225米,最大壩高33.4米。廠房安裝有4台0.6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設計水頭16.6米,單機最大引用流量46.6秒立方。三甲水電站即是洮河開發水利資源,以電為先導,促進經濟繁榮的龍頭項目,又是游覽勝景。尤其是水庫,綜合利用價值很大。
臨洮縣博物館: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是全區最早的博物館。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館址在臨洮縣城東約1里的嶽麓山東岩寺內,面積為1568平方米。博物館現有展廳一座,長年興辦臨洮縣歷史文物展覽。分為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戰國秦漢文物、銅鐵器、瓷器、畫像磚等專題專櫃展出。展品約200餘件,按時代發展順序重點介紹了馬家窯文化等幾種古文化遺存的特點,以實物宣傳了臨洮是人類文明起源較早的地區之一。在舉辦歷史文物展覽的同時,還舉辦古錢幣和歷史貨幣展覽。該館現有藏品幾千件,在各級各類文物中,尤以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的遺物居多。有時代較早的戰國秦長城遺物,漢代銅、陶器、金代狄道縣印,宋代畫像磚,元代瓷器,清代《狄道縣志》木該版等較為珍貴的文物。每年平均參觀人數為一萬五千人次

C.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馬家窯文化出現於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3000多年的發展,因專首先發現於屬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而得名,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馬家窯文化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眾多,達到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在我國甘肅省臨洮馬家窯村遠古文化遺址,存在著大量的上古時代代表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D. 臨洮馬家窯彩陶文化博物館怎麼走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馬家窯遺址介紹:

馬家窯遺址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的著名遺址。遺址地處洮河西岸的一級階地上,臨洮縣城西南 10公里洮河西岸馬家窯村南面。1924年首次發現並進行了考古發掘。馬家窯文化或馬家窯類型由此得名。

1957年起經甘肅省博物館等機構的多次調查,1964年試掘。遺址斷崖暴露的文化層厚約3.5米,房址有方形、圓形,多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仰身直肢葬,隨葬彩陶較多。馬家窯類型的陶器以細膩光潔的泥質橙黃陶為主。彩陶特別發達,均為黑彩。施彩的部位極為廣泛,多施於口沿和外壁,有的施於盆、缽類的內壁。紋飾以幾何形花紋為主,常以弧邊三角、直線、圓點等花紋相互組合,構成動感較強、極具韻律的旋渦紋、同心圓紋、果實葉莖紋以及蛙紋、變體鳥紋等。圖案布局因器物造型、功用不同而異,構圖富麗明快,線條流暢多變。夾砂粗陶多飾繩紋和各類堆紋,個別器物上部施彩,下部飾繩紋。器形主要有瓮、罐、壺、瓶、盆、缽、碗以及帶流鍋等。石器有鏟、刀、鐮、磨盤等。

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從而確定了兩者的時代早晚關系。此外還發現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寺窪文化等遺存,當中以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馬家窯文化以及馬家窯類型也均以該遺址命名。

遺址南北寬約280米,東西長350米,巴廊溝從遺址的中部穿過,溝沿一帶被水沖刷開來,文化層暴露在外,厚約0.3~0.5米,內涵豐富。房屋有方形、圓形兩種,結構多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盛行仰身直肢葬式。 面積約 9 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包含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馬家窯文化的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等,其中以馬家窯類型最為豐富。該遺址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及黃河上游地區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E. 馬家窯時期有生活遺址為什麼找不到墓葬區

能找到啊,誰說找不到。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規則,多數為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志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F. 「馬家窯文化」怎樣得名的

1944年和1945年,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

G. 關於臨洮遺跡的導游詞

臨洮,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蘭州的衛星城「、」蘭州的後花園」的稱號。
1、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類型均由該遺址而得名。
2、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肅、青海地區的一種表現,距今約3600年——2600年。臨洮縣辛店鎮的辛店遺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豐富的辛店文化遺存外,還有馬家窯文化遺存,它包括辛店鎮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溝遺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駱駝崖遺址等。辛店文化的陶器,幾乎全都是夾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3、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以發現於洮河西岸的廣河齊家坪而得名,其時代約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此期彩陶文化的發展進入了晚期。齊家文化彩陶以泥質和砂質的橙黃陶器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屬壺罐類,壺有小口鼓腹和高領折肩籃紋壺,罐有雙耳罐和雙大耳罐,以雙大耳罐和侈口高頸深腹雙耳罐最富代表性。
4、寺窪文化
寺窪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臨洮縣衙下集鎮寺窪山村發現而命名,此遺址又名廟坪鴉溝遺址。寺窪山遺址內除寺窪文化外,還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寺窪文化的墓葬,同時還發現過銅器,其年代距今約為3300年—2500年。
寺窪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陶器表面磨光,頸部都有對稱的雙耳,高肩,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一般不具紋飾,有的僅在耳和頸部有附加的泥條堆紋,作曲線狀或指壓紋。

H. 臨洮馬家窯遺址在什麼時候被列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4年和1945年,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2006年,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製作了六集電視專題片《神秘的中國彩陶》,該片由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王志安會長擔任顧問和彩陶文飾解讀的主講。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對馬家窯文化的很大興趣和關注。

I.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哪些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

J. 馬家窯文化的遺址

馬家窯來文化的重要遺源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