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廣河縣齊家文化遺址公園

廣河縣齊家文化遺址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1-12 08:43:42

① 什麼是齊家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上游地區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 。共發現遺址350多處。居民經營農業 ,種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豬、羊、狗與大牲畜牛、馬等。制陶業發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冶銅業,有銅刀、錐、鏡、指環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地面塗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氏族公共墓地常位於居住區附近,流行長方形土坑墓,有單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與豬下頜骨等為隨葬品。出現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子。這表明當時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女子降至從屬境地。反映出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貧富均等的狀態,人類有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會上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時候便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齊家文化中這些社會生活狀況。
目前已發現的齊家文化墓葬共約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位左,側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這些合葬墓表明齊家文化中的婚姻狀況已由多偶婚制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裕的人家中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時也說明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降至從屬和被奴役的地位。
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達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這種情況表明,首先齊家文化中以冶金業為主導的手工業在不斷地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次也說明社會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出現,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將要崩潰,齊家文化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
齊家文化的命名
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發現於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動的中心。據史載廣河縣在東晉十六國時設置大夏縣,經歷北魏、周、隋、唐,縣址在今縣城西北約5公里處。廣河古稱太子寺。太子寺有著各種神奇美妙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後來民間稱太子寺。清設太子寺城州判。廣河縣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舊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
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陝西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寧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還因為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里。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據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齊家玉來,近年還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目前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
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隴西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② 參觀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作文500字

參觀博物館有感

今天爸爸帶我去參觀了宣化博物館,使我見識到了許多的名勝古跡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作文 博物館游記.
我們買票後,首先去了一廳.進入屋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縮小比例的模型城池,旁邊寫著六個大字——宣化明請城廓,反映的是宣化明清時期的城市輪廓,以及當時的各種古城建築.裡面有文清宮、玉皇廟、米市街…….再往裡是百姓安居的地方,旁邊則都是城牆.以及東、南、西、北四個不同方位的城門.
再往裡走,就是一排排陳列文物的櫥窗了.就見其中一個櫥窗里陳列著一個和足球差不多一樣大的蛋.看了下邊的文字介紹,才明白這是遠古時期的鴕鳥蛋,在2004年剛剛出土.接下來,又看到的是古人們利用武器捕捉野牛時的情景,而那時野牛的角,足有一隻豬的大腿那樣粗.而其中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裡面介紹的翁葬——就是用2、3片較大的陶瓷作成翁棺,里邊是空的,把死了的嬰兒或小孩放進去,然後再埋在地下,大多都埋在居民戶附近.爸爸在一旁聚精會神的看,而我卻在走馬觀花,小學六年級作文《作文 博物館游記》.不一會兒,就到了二廳,走著走著一個貌似木乃伊的木頭小人把我迷住了,仔細一看介紹,原來是古時候的夫妻死了後合葬存放骨灰的東西.後來,我又看到了一個被箭射中的戰俘的頭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來到了第六廳,第六廳主要介紹的是解放以前的落後面貌以及當時的火車、汽車等和改革開放以後宣化的新發展和新變化.
時間過的真快,一眨眼間,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博物館到下班的時間了,我們不得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六廳.
博物館真有趣,它不但給我帶來了樂趣,還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讓我體會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積淀.

③ 中國出土了哪些綠松石的寶物

我國早在舊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石質裝飾物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出現了大量的石質工具、玉器和寶玉石工藝品,如用岫玉、綠松石等製成珠、環、墜、鐲等。

綠松石簡稱「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而且色近松綠而得名,而且綠松石顏色有差異,多呈天藍色、淡藍色、綠藍色、綠色。

綠松石質地不很均勻,顏色有深有淺,甚至含淺色條紋、斑點以及褐黑色的鐵線。緻密程度也有較大差別,孔隙多者疏鬆,少則緻密堅硬。拋光後具柔和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

綠松石猶如上釉的瓷器為最優。如有不規則的鐵線,則其品質就較差了。白色綠松石的價值較之藍、綠色的要低。在塊體中有鐵質「黑線」的稱為「鐵線綠松石」。

如在河南省鄭州大河村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有兩枚綠松石魚形飾物。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齊家文化遺址發現有嵌綠松石獸面玉璜,長36.6厘米,高6.7厘米,厚0.8厘米。玉料呈黛綠色,由和田墨玉製成,單面琢孔,璜呈彎月形,以減地手法鑲嵌綠松石,留底構成獸面之輪廓。

上鑲兩圓綠松石為目,眼眶為璜之留底。山字形留底為嘴之外形,內鑲不規則方形綠松石。四邊留底為邊框,孔為單面開孔,因長期佩帶孔已磨損為斜孔。此玉璜上鑲嵌之綠松石彼此間可謂嚴絲合縫,密不透風。這樣的工藝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產自湖北省鄂西北的綠松石,古稱「荊州石」或「襄陽甸子」。湖北綠松石產量大,質量優。

如雲蓋山上的綠松石以山頂的雲蓋寺命名為「雲蓋寺綠松石」,是世界著名的我國松石雕刻藝術品的原石產地。此外。江蘇、雲南等地也發現有綠松石。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為我國夏代都城所在地,在這里發現有綠松石龍形器,由2000餘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

另外還有嵌綠松石銅牌飾、青銅錯金嵌綠松石獏尊等。也均為夏朝時期的綠松石重要器物。如夏代嵌綠松石饕餮紋牌飾,通高16.5厘米,寬11厘米,盾牌形。它是先鑄好牌形框架,然後有數百枚方圓或不規則的綠松石粘嵌成突目獸面。

這件牌飾位於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飾品。是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可以說它的發現開創了鑲嵌銅器的先河。

商代婦好墓中發現有嵌綠松石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製成,因料造型,頗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切地處略小於口。

通體分段雕刻精細的饕餮紋及變形夔紋,並嵌以綠松石,做頭上尾下的夔形,加飾獸面和獸頭,也嵌以綠松石,有上下對稱的小圓榫將其與杯身連接。

形制和體積略同的嵌綠松石象牙杯共有兩件。高30.5厘米,用象牙根段製成,形似現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夔龍形把手,雕刻精細的花紋而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的條帶間隔。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鉤兵」,是用於鉤殺的兵器。其長度根據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謂「攻國之兵令人慾短,守國之兵欲長。」

如商代嵌綠松石獸面紋戈,長40厘米,戈的援寬大而刃長,鋒較尖,末端正背兩面皆以綠松石鑲嵌獸面紋;胡垂直,而且短;內呈弧形,上有一圓穿,末端正背兩面皆淺刻獸面紋。

陝西省寶雞市南郊益門村有兩座春秋早期古墓,其中一座墓發現了大批金器、玉器、鐵器、銅器,還有一些瑪瑙、綠松石串飾。

其中綠松石串飾一組,共40件,均為自然石塊狀,不見明顯加工痕跡,大小形狀不一,均有鑽孔。顏色比較均勻,嬌艷柔媚,質地細膩、柔和,有斑點以及褐黑色的鐵線,以翠綠、青綠色為主,間有墨綠色斑。最大者長3.8厘米,寬2.9厘米;最小者長0.7厘米,寬0.6厘米。

另外,河南省汲縣山彪鎮發現的戰國早期嵌綠松石雲紋方豆,蓋上為捉手,面做四方形。足扁平。通體飾雲紋,雜嵌綠松石。汲縣山彪鎮為魏國墓地。還有發現於長清崗辛戰國墓的一件銅絲鑲綠松石蓋豆,通高27.5厘米,口徑18.5厘米。為禮器。

半球形盤,柄上粗下細,下承扁圓形足。盤上有覆缽形蓋,蓋上有扁平捉手,卻置即為盤足。

通體飾紅銅絲與綠松石鑲嵌而成的幾何勾連雷紋。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帶扣是和帶鉤相合使用的,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玉等製成的。工藝技術相當考究。

有的除雕鏤花紋外,還鑲嵌綠松石,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即金銀工藝。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消失。

如湖南省長沙發現的戰國金嵌綠松石銅帶鉤,長17.5厘米,寬0.2厘米。為腰帶配件。鉤身扁長,鉤頸窄瘦,鴨形首。背部飾雲紋金,鑲嵌綠松石。

秦漢時的墓中,開始發現有各種鎮墓獸隨葬,而且其中有些就鑲嵌著綠松石。這種怪獸是青銅雕塑的神話中動物形象,為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造型生動。

如鑲綠松石怪獸,高0.48米,身上鑲嵌有綠松石,並有浮雕鳳鳥紋、龍紋、渦紋等圖案。怪獸頭上長有多枝利角,口吐長舌,面目可怖。在主體怪獸脊背上有一方座,座上支撐又一小型怪獸,小型怪獸口銜一龍,龍昂首,做掙扎狀。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上面也經常用綠松石加以點綴,使銅鏡更顯精美。

如唐代鑲綠松石螺鈿折枝花銅鏡,直徑20.5厘米,圓形,素緣,圓鈕,鈕外用螺鈿飾有一圈聯珠紋,整體圖案用螺鈿雕刻成折枝花樣鑲嵌於鏡背之上,中間鑲嵌有綠松石。鏡面大,圖案飽滿,工藝精湛,為難得一見的唐代螺鈿紋銅鏡。

至明代,綠松石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首飾用品之上,如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徐輔夫人墓發現的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嵌綠松石花形金簪,長11.5厘米,簪首直徑3.8厘米。金質。簪針呈圓形。

簪頂作花形,用金絲繞出6個花瓣,中間有一圓形金托,金托周圍以金絲做出花蕊,托內嵌一綠松石。

清代時期,我國稱綠松石為天國寶石,視為吉祥幸福的聖物,經常鑲嵌於各種日常器物上。如清中期銅鎏金嵌綠松石纏枝西番蓮紋香熏,高17厘米,香熏通體以貼金絲為地,嵌綠松石、珊瑚組成圖案。

自口沿至脛部分別以纏枝花卉紋、蓮瓣紋、纏枝西番蓮紋、如意紋等裝飾,兩獸耳鎏金。蓋部透雕纏枝花卉紋,蓋紐鏤雕雲蝠圖案。全器紋飾華麗,顏色絢麗奪目,工藝精湛,為清代宮廷用器。

清代鼻煙開始流行,各種鼻煙壺也應運而生,其中就多有用珍貴的綠松石製成的。如清代綠松石山石花卉鼻煙壺,通高6厘米,腹寬4.8厘米。煙壺為綠松石質地,通體為藍綠色,間有鐵線斑紋。扁圓形,扁腹兩面琢陰線山石花卉,並在陰線內填金。煙壺配有淺粉色芙蓉石蓋,內附牙匙。

嘎烏是清代的宗教用具,「嘎烏」為藏語音譯,多指掛在項上的或背挎式的佛盒飾物。嘎烏內大多裝有佛像、護法神像或護身符。實為隨身攜帶的佛龕。

嘎烏的質地有金質、銀質、銅質等金屬嘎烏,也有木質的。

如乾隆金嵌綠松石嘎烏,又稱「佛窩」,通高13.5厘米,厚度3.2厘米。是一件用純金鑲嵌綠松石、青金石的嘎烏,內裝有一尊密宗佛像。龕盒上用鏨刻工藝飾有精美的花紋等。

在古代人們把它與宗教聯系在一起。西藏對綠松石格外崇敬,蒙藏地區喜歡把綠松石鑲嵌在配刀、帽子、衣服上,是神聖的裝飾用品,用於宗教儀式。

優質綠松石主要用於製作弧面形戒面、胸飾、耳飾等。質量一般者,則用於製作各種款式的項鏈、手鏈、服飾等。

塊度大者用於雕刻工藝品,多表現善與美的內容,如佛像、仙人、仙鶴、仙女、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走獸等。

自古以來,綠松石就在西藏佔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於第一個藏王的王冠,用作神壇供品以及藏王向居於高位的僧人贈送的禮品及向鄰國貢獻的貢品,古代拉薩貴族所戴的珠寶中,金和綠松石是主要的材料。

許多藏人頸脖上都戴有或繫上一塊被視為靈魂的綠松石的項鏈。一個古老的傳說記敘了綠松石和靈魂之間的關系:根據天意,藏王的臣民不許將任何一塊綠松石丟進河裡,因為那樣做靈魂也許會離開他的軀體而使之身亡。

綠松石也常被填嵌在金、銀、銅器上,其顏色相互輝映,美麗且富有民族特色。藏族和蒙古族同胞尤其喜愛鑲嵌綠松石的寶刀、佩飾等。

另外,許多藏人都將綠松石用於日常發飾。游牧婦女將她們的頭發梳成108瓣,瓣上飾以綠松石和珊瑚。對藏南的已婚婦女來說,秀發上的綠松石珠串是必不可少的,它表達了對丈夫長壽的祝願,而頭發上不戴任何綠松石被認為是對丈夫的不敬。

一方面藍色被視為吉利,並把許多特別的權力歸因於這一藍色或帶藍色的寶石。而且,綠松石碎屑除可以做顏料,藏醫還將綠松石用作葯大多數藏族婦女還將綠松石串珠與其他貴重物品如珊瑚、琥珀、珍珠等一起製成的項鏈。有的婦女以戴一顆邊上配兩顆珊瑚珠的長7厘米的綠松石塊為榮。

戴上這一件珠寶,對外出經商的丈夫來說,意味著身家安全。男性的飾物則比較簡化,通常用幾顆綠松石珠子與珊瑚串在一起圍在脖子上,或在耳垂上用線繫上一顆綠松石珠。在喜馬拉雅地區西部,綠松石和其他一些貴重物件被直接縫在女人的衣裙或兒童的帽上。有時整個外衣的前襟都裝飾上金屬片、貝殼、各種材料的珠子、扣子和綠松石。據說孩子帽上的綠松石飾物還有保護孩子靈魂的作用。

同時,一些西藏同胞相信戴一隻鑲綠松石的戒指可保佑旅途平安。夢見綠松石意味著吉祥和新生活的開始。戴在身上的綠松石變成綠色是肝病的徵兆,也有人說這顯示了綠松石吸出黃疸病毒的功能。

護身符容器在當時的西藏更成為一種重要的珠寶玉器。每一個藏民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容器來裝宗教的書面文契。從居於高位的僧人衣服上裁下的布片或袖珍宗教像等保護性物件。

這種容器可以是平紋布袋,但更多的是雕刻精巧的金銀盒,而且很少不帶綠松石裝飾。

有時居中放一塊大小適當的綠松石,有時將許多無瑕綠松石與鑽石、金紅石和祖母綠獨到地排列在黃金祖傳物件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薩地區和西藏中部,流行一種特殊類型的護身器:在菩薩像及供奉此像之地的曼荼羅形盒,上有金銀的兩個交叉方形,通常在整個盒上都鑲飾有綠松石。

西藏的任何一件珠寶玉器都可能含有綠松石。金、銀或青銅和白銅戒指上鑲綠松石是很常見的。有一種很特別的戒指呈典型的鞍形,通常很大,藏族男人將它戴在手上或頭發上,女人則喜歡小戒指。

不管是哪個西藏群體,女人還是男人,都喜愛耳垂。女人的耳垂成對穿戴,而男人只在左耳戴一隻耳垂。拉薩的貴族戴的耳垂令人望而生畏,一種用金、綠松石和珍珠製成的大型耳垂一直從耳邊拖到胸部。

西藏中部的婦女在隆重場合戴的一種花形耳飾,整個表面都布有綠松石。稱之為「耳盾」也許更合適,因這些耳飾被小心地安置在耳前,並結在頭發上或發網上。其他還有許多飾物都裝飾有綠松石,如帶垂和鏈子、奶桶鉤、圍裙鉤、胸飾、背飾、發飾和金屬花環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