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端午遺址

端午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2 09:20:18

❶ 少數民族的新年習俗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歷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歷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歷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歷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歷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歷二月
漁潭會
農歷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歷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歷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歷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歷十二月
潑火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桿節
農歷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歷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歷六、七月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歷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歷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獲節
農歷九月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歷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歷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歷正月初一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桿節
農歷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歷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隆德節
藏歷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農歷正月初一
滿族
頒金節
陰歷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歷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歷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節
農歷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歷正月初一

❷ 清明節的來歷20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2)端午遺址擴展閱讀: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❸ 中國過年的習俗

過年的習俗及由來
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❹ 現在端午節屬於中國嗎如果屬於,為何韓國端午節申遺會成功

當然是中國的,都是為了悼念屈原而留下來的呀,在中國少說也二三千年了呀,他們怎麼那麼不要臉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