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城遺址
㈠ 古代老即墨城有幾個村
Dae load幾秒吵又幾個錯,有好多好多的錯字。
㈡ 去即墨古城和雄涯古城是一個地方嗎
不是一個地方。即墨古城在即墨市區,雄涯古城在即墨下面的豐城鎮。
㈢ 即墨古城都是那幾個村拆遷的
具體的拆遷計劃可以到政府相關部門查詢,也可以申請信息公開得知。若是集體土回地范圍,全國征地信息共享答平台在自然資源部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該平台集合了國務院批准用地信息和全國各地省級政府批准征地信息,您可以在這上面查詢具體的徵收信息。
㈣ 青島平度即墨故城遺址要重建嗎誰知道是什麼時候
我來你回答,第一,假如你說的是即墨故城(平度)的話,很遺憾,沒有重建的規劃,原因很簡單,位於平度而且位置偏遠,原來的遺址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所以沒有重建的價值。第二,假如你問的是即墨古城的話(注意故城和古城的區別),很高興的告訴你,已經建了很多了,相信很快就可以建設好了,當時預計的是15年5月竣工。原因也很簡單,位於即墨市市區,位置好,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跡,還有古縣衙,山東省唯一保存下來的三堂老縣衙,即墨古城正是在古縣衙的基礎上建設的。
㈤ 即墨古城的地理位置
即墨縣東臨翠山碧海,西擁千頃良田;氣候溫和,資源豐富,交通發達。近代的即墨割出一個青島,劃出一座嶗山,這簡直可以說是捧出一顆明珠和一塊美玉。但即墨並不因此而貧窮匱乏,它依然美麗富饒,擁有山、海、田、島、灘種種地利。
即墨東瀕煙波浩渺的黃海,屬沿海暖溫帶季風氣候。美好的氣候給自然界帶來盎然的生機,於人類也賜予太多的恩惠,夏天沒有酷暑,冬天沒有嚴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降水量750.4毫米,相對濕度69%,日照時數2726.4小時。
蒼穹之下是藍色的大海、綠色的山陵和土地,還有蜿蜒的河流。183公里長的海岸線宛如一條旖旎飄浮的綢帶把陸地與海洋微妙地分開而又接合;循著這條優美的曲線,可以飽覽即墨沿海地理風光。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丁字灣、橫門灣、鰲山灣、小島灣等這些藍色的海灣碧波盪漾,明媚可愛。女島港、太平港、栲栳頭港、七溝港在興奮的魚汛時節里則洋溢著人間生活的熱鬧和歡樂。至於田橫島、大管島、白馬島、馬龍島等20多個島嶼,卧於萬頃碧波之中,如牛如馬,或赭或黛,各具形色,更有一種「難與君說」的妙處。不過,最富有實際利益的是那些平闊坦盪的淺海和灘塗,它們向當代的即墨慷慨地攤開了不盡的魚鹽之利。1984年,17500畝養蝦田一次收獲了536噸活蹦亂跳的大對蝦,使即墨一舉成為全國五個「養蝦重點縣」之一;1987年,蝦田開拓到43000畝,收獲鮮蝦2405噸。從金色的海灘走上來,是940多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低昂俯偃100多個山頭,連綿起伏,迤邐多姿,奔涌南赴嶗峰。全縣20餘萬畝林地綠色大部分渲染在這起伏的山壑之中,全縣年產1600多噸的各種水果多來自這飄香溢彩的山溝里。
縣東多山,縣西多田。縣西半部的785平方公里的平疇是膠萊平原的東邊緣區,土壤肥沃。1987年,全縣生產糧食47.56萬噸,其中大多是產自這個「西北窪糧囤」。
即墨東南偎倚嶗山,西北箕對膠濰河谷,所以它的地形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部的河流源近流短,匆匆入海;西部的河流多為蜿蜒轉折,性情緩慢,所以歷史上多生澇淤之災。大沽河、五沽河、桃源河環繞縣境之西疆北界以及南畔,洪江、流浩、淮涉諸河則交流內地。
歷史滄桑,時代幡然,青島、煙台南「門」北「窗」豁然開通,膠東腹地氣象為之一新,即墨曩昔的陬隅閉塞之勢也乍然轉變,其南偎青島,北達煙台,居南北交通之咽喉;煙青、青石公路必經縣城,膠濟、藍煙鐵路相交境內,如此「地利」,可謂得天獨厚。
古老的即墨,充滿了新的希望。
㈥ 即墨古城的經濟發展
即墨自古地利魚鹽,曾為齊東之饒邑,之後卻失落為青州疲邑;而今則充滿了振興的希望。在我國古代貨幣史上,即墨「刀幣」閃爍著引人注目的光彩。這種「刀幣」的製作時間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或者更早些時期,人們似乎至今尚無確論。但有一點毋容置疑,那就是當鑄有「節墨法化」「節墨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等各種面文的刀幣大量地湧入社會商品流通中的時候,那一定是早期的即墨經濟發達繁榮的一個閃光時期。這些重而大的「刀幣」,今天不僅在即墨境內頻頻出土,而且在濟南、莒南一帶,甚至在河北省境內也為人們時而發掘出來。這個閃光的時期也許就在那位即墨大夫執政之時;「田野辟,民人給」,大史學家司馬遷僅用六個字描繪了其時即墨地區的富庶景象,緊接著齊威王「封之萬家」,進一步拓寬了這幅優美動人的圖畫。稍後的游說之士蘇秦天花亂墜地贊美了齊都臨淄的繁華,而另有人也嘗稱說足以與臨淄並誇殷盛的乃是即墨。我們是否藉此可以去推想當時即墨的經濟狀況。後來,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智慧的燕軍司令官樂毅,指揮「四國聯軍」一口氣攻克了齊國的70座城池,而兵臨即墨城下卻難運良籌。另一位天才的將領田單除了他個人的才智之外,也藉助了即墨城的雄厚的經濟基礎,在久困長守中依然可以在城中調集起「五千壯士」和一千頭「火牛」,一戰而大破燕軍,盡收齊國失地。這輝煌的一頁歷史,從此為即墨罩上了一個迷人的光環,成為後世許多有志有為的即墨「父母官」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但歷史從此卻好像故意地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即墨象一頭老牛,蹣跚行進在漫長崎嶇的封建時代的驛道上。漢代的童恢,明代的許鋌、李一敬,清代的康霖生、尤淑孝,這些富有事業心的執策於即墨的地方長官都曾作過努力,但天運之難違,人力之有限,封建生產關系日益凝固,生產力束縛於其中幾乎奄奄一息。處於閉塞位置的地方如果再逢閉塞的時代,那麼它將是雙倍以上的閉塞。即墨蓋此謂也。濃厚沉重的封建觀念一旦在即墨這個角落處沉澱下來,也就尤不易消散。所以唐宋之後,即墨似乎除了貧窮之外,再盛產而富有的就是貞婦烈女了。可憐的即墨竟為時人目為「疲邑」,且稱青州之首。15世紀末,廣闊的即墨大地上「鮮林木,罕廬舍,蒿萊極目,觀之凄阻」,這是當時的縣令許鋌到任時親睹的一種景象,這位許鋌,是位辦事認真扎實的「好官」,尤為可貴的是他的商品經濟觀念高人一籌,他專門發表過開發海上通商的議論,這種議論不僅需要卓越的思維,而且還需要非凡的勇氣,因為當時國家正實行著森嚴的海禁規定,而他的議論恰與這種閉鎖的政策大相徑庭。如果說,許鋌的議論僅僅是一個忠於職守的封建小吏興之所來的一孔之見;那麼,一百多年之後金家口商港的崛起則是封建經濟中資本主義經濟因素不斷增長的一種歷史必然了。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即墨縣東北隅的金家口已成為相當繁榮的商船停泊區了。是年,南北客商在金家口捐資建造了規模宏大在膠東半島上無與倫比的天後宮。金碧輝煌的天後宮殿,腰纏萬貫的商賈老闆,顯示了金家口商業的榮華氣象。至少說從1758年至1858年之間,金家口被公認為山東「沿海城市之冠」。直到煙台、青島先後在其南北勃然崛起,它才漸漸式微下來。很遺憾,在濃烈的重本抑末的氛圍中,金口的商品經濟的繽紛光彩始終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羨慕和重視,反而受到鄙夷和冷淡。沒有辦法,天時、地勢、人念擰結起來的命運之索捆綁住了即墨,因此它命該如此地依靠地瓜當家了,一直到公元1949年。
社會主義革命變革了舊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得以蓬勃發展,社會主義的新觀念把人們帶進一個新的時代,並點燃起人們建設國家的極大熱情。雖然失誤時而發生,但歷史卻在大踏步地前進。小農經濟的舊模式被逐步沖破,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生變化,特別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生活迸發出強烈的「商品經濟」的色彩,經濟概念的外延在不斷地被拓寬。農民從泥土裡走出來,建工廠、開機器、談生意,全縣數以千計的農民企業象千樹萬樹的梨花一下子怒放開來。沿海養殖業的發展,如大海之潮帶來沿海地區的熱鬧和生機。古老寂寥的墨水河一夜之間泛起流光溢彩的生活波浪,整個華北地區千萬個服裝商涌進這彩色的河流中;對外貿易的窗口也一下子拆去封閉的窗紙而豁然開朗,近幾年有近百種產品推進國際市場,外國人的錢幣第一次如此大量地流進即墨這塊古老的土地。幾年之間,即墨縣城新建的高樓大廈要比100年前林立滿街的牌坊多了多少倍,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鶴山路上的漂亮別致的「小洋樓」,象雨後的蘑菇一樣成群地競相冒出地面。盡管乾巴巴的數字在文章中最缺乏語言色彩,但要說明問題,它們最為有力: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550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佔了89.95%,工業產值僅佔10.05%;至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9981萬元,不到30年,增長了近10倍,而其中的工業產值比重增加到54.54%;至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7175萬元,其中的工業產值比重又上升為75.84%。從這幾個數字關系中不難看出兩個明顯問題,第一,工農業總產值從4位數發展到6位數的歷史軌跡;第二,如在翹翹板兩端上的農業產值和工業產值,正在出現一個相反的傾斜。另外,即墨縣農村第一次出現動力機械是在1956年,只有29千瓦/小時,至1978年發展到185947千瓦/小時,到1987年達到296674千瓦/小時。1961年農村首次通電,當時只有25個村隊,年用電量不足90000千瓦/小時;1978年電線拉進429個村莊,1987年全縣1000多個村莊全部通電,年用電量達到6328658千瓦/小時。土地還是這塊土地,過去一年生產0.5—1億公斤糧食,50年代至70年代產糧在2—2.5億公斤上徘徊,80年代突破了4億公斤的大關,向5億公斤的高峰攀登;人還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過去20萬—40萬—60萬張嘴巴,總是吃不飽;今天,100萬人口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相當一部分人邁入了小康之家的門檻。人均收入1948年是33元,1978年133元,1988年為850元。我們並非有意厚今而薄古,只是企圖實事求是反映時代的進步。誰也不會否認,今天的即墨正進入了歷史上任何時候所不可比擬的經濟建設最好時期。今天的即墨可謂天時、地利兼而得之,古老的即墨正以新的姿態出現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里。
㈦ 即墨古城的文化教育
封建文化積累兩千春秋,至明清時期稍成氣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幾十年,成績斐然,前景燦爛。即墨的人類文明至少可以溯及4000年以前,這有今天境內已經發見的17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為證。從這些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石、骨、蚌、陶器等文物,充分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共和國建立之後,收藏各個歷史時期的各類文物達幾萬件之多,這在「齊魯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個「富戶」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即墨刀幣」既是當時經濟發達的一個標志,也是文化繁榮的一個象徵。
秦漢之後,即墨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開始失落。自魏晉至宋元的1000餘年中,中國的封建文化得以長足發展而臻於鼎盛,然而即墨卻逡巡在「俗尤朴魯,人鮮文藝」的荒谷里。這一時期的文化星河洋洋燦燦,群星燦爛,但從中卻難以覓到即墨文化星座的光亮。唐詩五萬,竟沒有即墨人的一首;宋詞九千,而不見即墨人的一闋。
自明代中葉到清季的300餘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得以積累和升華,於是形成了一個空前的文學小氣候。士紳崛起,文人層出,著述之風蔚然,一時紛呈文采。同治《即墨縣志》收錄這一時期即墨人的各種著述215種,至少有698卷。《即墨詩乘》輯錄了251人的1198首詩作;《嶗山詩乘》編集了123人的2684首詩作。王邦直的《律呂正聲》、周如砥的《青藜館集》、藍田的《北泉集》、郭琇的《華野疏稿》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與此同時,其他一些文藝形式的創作和演出,如書法、繪畫、民間戲曲、歌舞等也頗為活躍。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即墨封建文化的「黃金時代」。
然而,綜上所述的「文化」不是一個完全的概念,至多隻能說是「文化」內涵的某一方面而已。只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即墨的「文化」才進入了一個全面建設和發展時期,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學藝術、建築等全方位結構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逐步形成。教育從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之後,得以迅速地發展。1949年,全縣僅有2所中學,367所小學。1987年有中學114所,小學581所,其他各類學校9所,幼兒園598所。70年代以來,學齡兒童入學率一直在95%以上,1987年達到99%;1982年,全縣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占人口的260‰。科技事業更以嶄新的面目出現,且以迅疾的速度發展。50年代全縣的科技幹部不到100人,1966年達到1515人,1987年增至一萬多人;1978年至1987年全縣取得科技成果近300項,其中「紅麻短光照制種」、「對蝦人工育苗高產技術研究」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956年,即墨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全縣體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此後差不多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運動會,先後有7人11次破省、國家紀錄,1985年以來為國家輸送體育人才135名。衛生事業的發展表現在防病、治病技術水平的大大提高和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舊時代,縣內的傳染病和地方病猖獗橫行,1867年發生的一次「霍亂」,一下子就吞噬了5萬多人的生命。共和國建立之後,這些「瘟神惡魔」有的被治伏,有的被祛除。1984年,全縣90萬人口中「瘧疾」僅發病4例;1987年,麻疹的發病率降至0.3/10萬人,「白喉」自1970年以來再未見發生;「天花」早在1959年就已絕跡。嬰兒死亡率在1949年為20%,至1986年下降為1.23%;人口平均壽命1949年為35歲,至1986年達到70.54歲。文學藝術的成果更為燦爛奪目,僅1978年以來全縣作者發表的各類文藝作品就有800多篇(件),其中獲省級以上獎的就有20多篇,有19人被吸收為省各文藝協會會員,柳腔戲曲《王三賣魚》的創作演出榮獲全國電視戲曲片鷹象獎二等獎。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攝影等爭艷斗奇,先後推出一批新人和新作,廣播、電影、電視、圖書、文物、檔案等事業迅速發展,出現喜人景象。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開頭,社會主義的文化僅幾十年的歷史,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導下,即墨的文化事業前景燦爛。
㈧ 即墨城在那裡
即墨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於東經120°07′至120°23′,北緯36°18′至36°37′。東瀕專黃海,南依嶗山,屬近鄰青島,素有「膠東咽喉」、「青島後院」之稱。全市1780平方公裡面積上聚居著106萬勤勞純朴的人民,市內27處鄉鎮、3個辦事處,共1033個行政村。即墨市路伸八方,空聯五洲,水通四海。膠濟、藍煙鐵路深穿腹地,濟青高速公路、青煙一級公路縱貫境內,市區距青島國際機場15公里,距青島港口40公里。
㈨ 即墨故城為什麼在平度市!不是有一個即墨市嗎!
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訴說著1400餘年前的故事
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位於平度市東南的古峴鎮,遺址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專家考證,即墨故城始建於東周,盛於戰國、秦漢,而廢於北齊,前後存在了1300餘年,其繁榮和輝煌時期長達400餘年之久,是當時膠東半島地區唯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自秦朝開始,在膠水(今膠萊河)以東設立膠東郡,郡治即墨城,轄膠東半島全境。至楚漢相爭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封田市為膠東王,定都即墨。從此,即墨故城便開始成為諸侯王國的都城。西漢初年,漢景帝先後封他的兩個愛子劉徹和劉寄為膠東王。劉徹就是後來的漢武帝,而劉寄,就是在平度歷史上留下深遠影響的「康王」。劉寄為王28年,死後謚「康」,因此,至今平度民間仍稱即墨故城為「康王城」。劉寄及其子孫共在這里生活了150餘年,先後有六代膠東王都葬於即墨故城北的六曲山上,加上他們的子孫妃嬪的成百座陪葬墓,形成了至今大體保存完好的六曲山古墓群。
隨著西漢的滅亡,即墨故城也走上了衰落之路,先由郡國首府降格為普通縣城。500年後,縣被撤銷,城遭廢棄。至此,經歷了上千年風雨滄桑的上古名城即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公元596年,重新設立了即墨縣,新即墨縣城就設在今天的即墨城。名字盡管相同,但已和古代的名城即墨沒有什麼聯系了。
城市廢了,可悠悠千載歷史留下來的文物古跡是廢不盡的,那深邃豐厚的古代文物層積更不是風雨所能洗掉的。在城廢以後的歲月里,古城遺址由於遠離了政治、軍事要地,因而避免了許多戰爭的破壞,即墨故城的遺址保留的相對完好。至今,我們仍可在即墨故城的遺址上看到殘留的東城牆,長約3里,殘高4-5米,板打夯築,層次清楚。古城遺址文物極為豐富,雖沒有進行科學發掘,僅憑農耕而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就可以知道,即墨故城遺址有著極高的歷史、考古、科學價值。
六曲山墓群因位於即墨故城北的六曲山上而得名,是我省面積最大的古墓群,也是我國現存的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漢代陵墓。它現存古墓360餘座,上起東周,下迄北齊,分布面積達30餘里。2001年6月,作為即墨故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㈩ 即墨鳳凰古城地址
青島即墨雄崖古城,位於即墨市金口鎮鳳凰城,有著數量眾多並具有代表性的古宅,全村共有100戶左右的人家,其中五六十戶仍居住在古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