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黃驊故縣章武遺址

黃驊故縣章武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2 11:22:53

1. 黃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黃驊歷史悠久,大約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黃驊羊二庄鄉置柳縣。柳縣是秦推行郡縣制首批置縣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之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萊,入海前經柳縣,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縣,1943年由新海縣與青城縣合並為新青縣。194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犧牲於縣內的黃驊(原115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兼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烈士而易名黃驊縣。1989年撤縣建市。 秦代丱兮城遺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長生死生之葯,派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尋不死之葯,僑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經多方考證,丱兮城遺址在黃驊市羊二庄鎮西北2.5公里處。如今,丱兮城遺址歷經朝代更嬗2200餘年,依稀可辨的遺址面積12.3萬平方米,並可採集到繩紋磚,繩紋方格印大瓦等文物。 武帝台古遺址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臨港化工園區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武帝台相傳為漢武帝東巡觀海所築。《北魏地形志》載:「章武有武帝台」,《畿輔通志》(康熙版)載:「武帝台在鹽山東北七十里」。《鹽山縣志》(同治版)載:「武帝台有二,其一無考,巋然,獨存者,惟鹽山之一台。」遺址台基呈正方形,每邊長120米,高5.6米,可分5層,土內多有素麵灰磚等。採集物有戰國紅陶斧、豆把、豆盤繩紋碎殘片,和漢陶罐殘片、瓦片、五銖錢。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悔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黃驊博物館藏漢代釉陶灶 郛堤城遺址 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市區北部,在羊三木回族鄉劉皮庄南2公里。該古城總面積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風化殘存,城內已辟為農田,城牆呈方形,東南西北各約一華里,四面城牆殘存;採集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根據所采標本及文獻記載初步定為漢——戰國。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於此置合騎候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志》則稱系為防狄盧而設屯兵之所,稱伏狄城,當地訛稱武帝城,今稱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城西才元北齊墓 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該墓位於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東南約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約500米。墓地原為高約1米之土台,東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於土台西側。墓為磚砌單室墓,墓室略呈扁圓形,東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磚砌法為三橫一豎,墓底鋪磚,墓向南偏西10度。 據墓誌記載,墓主姓常名文貴,字蔚榮,滄州浮陽郡高城縣崇仁鄉修義里人,為人意志堅強,剛毅不屈。約公元556年被封為兗州贏縣縣長,在任期間光明磊落,美名譽滿四境。公元560年提升為青州樂安郡太守(相當現在的專員)之後命運不斷變遷,去世之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他修建了高大堅固的墳墓,並刻墓誌,永遠記載著他的事跡。墓誌銘為:生能獨傑,死亦孤雄,千神來奉,萬鬼竟修。 海豐鎮出土的彩陶 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 海豐鎮金元遺址 該遺址位於黃驊市羊二庄鎮海豐鎮村與楊庄村之間,南北約500米,東西約1000米,面積約超過50萬平方米。從2000年開始,兩次對海豐鎮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出土遺物比較豐富,有瓷、陶、骨、石、蚌、玉、玻璃等幾種。其中,以各種瓷器標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窯、井陘窯、磁州窯、耀州窯、鈞州窯、龍泉、景德鎮等幾個窯口的產品,比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陘窯印花、雙色釉點彩、磁州窯的劃花、剔花、紅綠彩、耀瓷中的印花等,還有一些製作工藝較高的絞胎、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遺址豐富的內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藝。中國象棋、骨牌、圍棋大量出土。遺跡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證實海豐鎮在金代時已經成為以瓷器為主的貿易集散地。同時較多的圍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豐鎮一帶圍棋風氣之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狀況。海豐鎮遺址發掘是我國多年來宋元階段考古少有的發掘項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發現,它的豐富的遺物內涵以及所包含的相關的眾多課題都對歷史、地理、氣候、商業、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 海豐鎮出土的彩陶 張宗禹墓遺址 海豐鎮發掘現場張宗禹墓位於南大港管理區三分場孔莊子村南約50米處。1981年,孔莊子挖溝時遇張宗禹墓,將其遺骨挖出,後用木箱收斂埋於原地,並立碑銘記。張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捻軍後期著名將領,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率捻軍與太平軍賴文光部聯合,改步兵為騎兵。1868年4月,被李鴻章、左宗棠包圍在北有鹼河、南有黃河、西有運河、東有大海的狹窄地帶里全殲。張宗禹乘夜突圍而出,隱居於南大港管理區孔莊子,隱姓埋名,化名童子師,20年後病死。此間,他以行醫看風水為生,臨死時透露出真實姓名。 海豐鎮發掘現場 即將開工建設的石黃高速公路將從黃驊市海豐鎮村西南馬鞍地穿過。這個古老的文化遺址又將面臨著一次發掘。為配合工程施工,今年6月底7月初,省、市及黃驊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又對海豐鎮古文化遺址進行了半個月的勘探。在公路要經過的楊庄村東,考古人員發現了兩處宋金時期的遺址,特別是幾處墓葬,是前兩次發掘所沒有發現的文化遺存。考古人員期待著,期待著即將開始的發掘又有新發現,期待著有更多的證據來揭開海豐鎮神秘的面紗,期待著能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個曾經繁盛的古代濱海口岸。

2. 黃驊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黃驊歷史悠久,大約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黃驊羊二庄鄉置柳縣。柳縣是秦推行郡縣制首批置縣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之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萊,入海前經柳縣,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縣,1943年由新海縣與青城縣合並為新青縣。194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犧牲於縣內的黃驊(原115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兼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烈士而易名黃驊縣。1989年撤縣建市。 秦代丱兮城遺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長生死生之葯,派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尋不死之葯,僑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經多方考證,丱兮城遺址在黃驊市羊二庄鎮西北2.5公里處。如今,丱兮城遺址歷經朝代更嬗2200餘年,依稀可辨的遺址面積12.3萬平方米,並可採集到繩紋磚,繩紋方格印大瓦等文物。 武帝台古遺址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臨港化工園區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武帝台相傳為漢武帝東巡觀海所築。《北魏地形志》載:「章武有武帝台」,《畿輔通志》(康熙版)載:「武帝台在鹽山東北七十里」。《鹽山縣志》(同治版)載:「武帝台有二,其一無考,巋然,獨存者,惟鹽山之一台。」遺址台基呈正方形,每邊長120米,高5.6米,可分5層,土內多有素麵灰磚等。採集物有戰國紅陶斧、豆把、豆盤繩紋碎殘片,和漢陶罐殘片、瓦片、五銖錢。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悔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黃驊博物館藏漢代釉陶灶 郛堤城遺址 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市區北部,在羊三木回族鄉劉皮庄南2公里。該古城總面積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風化殘存,城內已辟為農田,城牆呈方形,東南西北各約一華里,四面城牆殘存;採集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根據所采標本及文獻記載初步定為漢——戰國。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於此置合騎候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志》則稱系為防狄盧而設屯兵之所,稱伏狄城,當地訛稱武帝城,今稱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城西才元北齊墓 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該墓位於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東南約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約500米。墓地原為高約1米之土台,東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於土台西側。墓為磚砌單室墓,墓室略呈扁圓形,東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磚砌法為三橫一豎,墓底鋪磚,墓向南偏西10度。 據墓誌記載,墓主姓常名文貴,字蔚榮,滄州浮陽郡高城縣崇仁鄉修義里人,為人意志堅強,剛毅不屈。約公元556年被封為兗州贏縣縣長,在任期間光明磊落,美名譽滿四境。公元560年提升為青州樂安郡太守(相當現在的專員)之後命運不斷變遷,去世之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他修建了高大堅固的墳墓,並刻墓誌,永遠記載著他的事跡。墓誌銘為:生能獨傑,死亦孤雄,千神來奉,萬鬼竟修。 海豐鎮出土的彩陶 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 海豐鎮金元遺址 該遺址位於黃驊市羊二庄鎮海豐鎮村與楊庄村之間,南北約500米,東西約1000米,面積約超過50萬平方米。從2000年開始,兩次對海豐鎮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出土遺物比較豐富,有瓷、陶、骨、石、蚌、玉、玻璃等幾種。其中,以各種瓷器標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窯、井陘窯、磁州窯、耀州窯、鈞州窯、龍泉、景德鎮等幾個窯口的產品,比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陘窯印花、雙色釉點彩、磁州窯的劃花、剔花、紅綠彩、耀瓷中的印花等,還有一些製作工藝較高的絞胎、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遺址豐富的內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藝。中國象棋、骨牌、圍棋大量出土。遺跡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證實海豐鎮在金代時已經成為以瓷器為主的貿易集散地。同時較多的圍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豐鎮一帶圍棋風氣之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狀況。海豐鎮遺址發掘是我國多年來宋元階段考古少有的發掘項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發現,它的豐富的遺物內涵以及所包含的相關的眾多課題都對歷史、地理、氣候、商業、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 海豐鎮出土的彩陶 張宗禹墓遺址 海豐鎮發掘現場張宗禹墓位於南大港管理區三分場孔莊子村南約50米處。1981年,孔莊子挖溝時遇張宗禹墓,將其遺骨挖出,後用木箱收斂埋於原地,並立碑銘記。張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捻軍後期著名將領,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率捻軍與太平軍賴文光部聯合,改步兵為騎兵。1868年4月,被李鴻章、左宗棠包圍在北有鹼河、南有黃河、西有運河、東有大海的狹窄地帶里全殲。張宗禹乘夜突圍而出,隱居於南大港管理區孔莊子,隱姓埋名,化名童子師,20年後病死。此間,他以行醫看風水為生,臨死時透露出真實姓名。 海豐鎮發掘現場 即將開工建設的石黃高速公路將從黃驊市海豐鎮村西南馬鞍地穿過。這個古老的文化遺址又將面臨著一次發掘。為配合工程施工,今年6月底7月初,省、市及黃驊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又對海豐鎮古文化遺址進行了半個月的勘探。在公路要經過的楊庄村東,考古人員發現了兩處宋金時期的遺址,特別是幾處墓葬,是前兩次發掘所沒有發現的文化遺存。考古人員期待著,期待著即將開始的發掘又有新發現,期待著有更多的證據來揭開海豐鎮神秘的面紗,期待著能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個曾經繁盛的古代濱海口岸。

3. 黃驊港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去黃驊港的遊客主要是去三千噸碼頭看看海,然後坐一下旅遊船,去海上玩一下。

2.還可以去一千噸碼頭來買點海鮮,每天漁船都會在這個碼頭靠岸。

3.此外,神華集團、國華電廠都在黃驊港。

4.還可以去神華集團的萬噸碼頭去參觀一下。看一看外輪和新建的雜貨碼頭。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4. 山東黃驊屬於哪個市

黃驊市是河北省轄縣級市,由滄州市代管。

黃驊市位於渤海灣西岸,河北省東南部,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東臨渤海,北鄰天津市濱海新區、靜海縣,西靠滄縣,西北接青縣,南部與西南部和海興縣、孟村回族自治縣毗鄰,東南海域與海興縣相連。市域東西最大距離67.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55.2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219平方公里。

黃驊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古為兗州之地,春秋戰國時代為齊、燕兩國所屬。秦置柳縣,柳縣是秦推行郡縣制首批置縣之一。

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之葯,率童男童女各500名渡海途徑此地,瓮棺葬的挖掘就是最好的見證。這里是金元時期北方最大的港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起點,至今海豐鎮的地下還埋藏著一座千年以前的港口城市。

(4)黃驊故縣章武遺址擴展閱讀

黃驊市建置沿革

夏、商兩代,縣境屬兗州。西周時,屬齊州。春秋戰國時期,為齊、燕兩國交界地帶,南部屬齊,北部屬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柳縣(縣治在今羊二庄回族鄉大馬庄東南5公里處),屬濟北郡(郡治博陽,今山東省泰安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章武縣(縣治在今故縣村北)。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戎賜為柳丘侯,設柳丘侯國(國都在今羊二庄前街村)。後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廢柳丘侯國。

後元七年(公元前l57年),封竇廣國為章武侯,原章武縣更名章武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廢章武侯國,復章武縣。景帝六年(公元前l51年),封公孫邪為平曲侯,設平曲侯國(國都在今大賈象村)。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廢平曲侯國。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劉陽為柳侯,設柳侯國(國都在今海豐鎮村)。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公孫敖為合騎侯,設合騎侯國(國都在今市區北郛堤城,亦說郛堤城為合騎侯國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合騎侯國。

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封劉隆為宛鄉侯,設宛鄉侯國(國都在今舊城村)。漢章武縣、柳丘侯國、章武侯國、平曲侯國、柳侯國、合騎侯國、宛鄉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渤海郡。新朝元年(公元9年),柳侯國、宛鄉侯國自滅。

東漢,廢柳縣,屬地分別並入章武、高城2縣。章武縣更屬冀州刺史部章武郡,郡縣同治(治所在今故縣村北)。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城縣(治所在今鹽山縣故城趙村),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郡治南皮(今南皮縣城東北5公里處)。

三國時(公元220—265年),屬魏地。章武郡治遷東平舒(今大城縣),境內僅存章武縣,屬冀州渤海郡。今境由章武、高城2縣分領。

晉(公元266—316年),章武縣屬冀州章武國(國都東平舒);高城屬冀州渤海國。成寧三年(公元277年)章武縣改屬渤海郡。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章武縣改屬清河國(國都在今邢台市清河縣)。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章武縣還屬渤海郡。

十六國時,章武縣屬章武郡。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4年)析章武縣西北境地置西章武縣(治所在今乾符村),屬章武郡。北齊(公元550—577年)章武縣、西章武縣並入高城縣,屬瀛州浮陽郡(郡治今滄縣東關)。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縣治所北遷至大留里(今舊城村)。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置魯城縣,屬河間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城縣改名鹽山縣,屬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鹽山縣為東鹽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復鹽山縣。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以年號改魯城縣為乾符縣。鹽山、乾符2縣均屬滄州。

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乾符、鹽山2縣同屬滄州。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乾符縣並入清池縣。金(公元lll5—1234年),襲宋制。清池、鹽山2縣均屬河北東路滄州。 元(公元l206—1368年),清池、鹽山2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l369年),清池縣並入滄州,鹽山亦為滄州轄縣。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鹽山縣治從大留里遷至香魚館(今鹽山縣城)。此後559年,境地南部為鹽山屬地,北部為滄州屬地。境內無縣治。

清初,滄州、鹽山同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公元l729年),滄州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公元l731年),鹽山縣隸屬天津府。

民國2年(公元l913年),滄州降格為縣,與鹽山同屬直隸省渤海觀察使。民國3年(公元l914年),改屬津海道。民國17年(公元l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

民國25年(公元l936年),析滄縣東北部和鹽山北部置新海設治局,駐韓村,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民國26年(公元l937年)冬,日軍侵佔齊家務,大地主袁康侯受日軍支持於齊家務成立偽新海縣。

民國27年(公元l938年),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決定把新海縣劃歸中共山東省委領導。同年夏,中共冀魯邊區工作委員會開辟新海抗日根據地,建立新海縣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28年(公元l939年),日軍侵佔新海。在韓村建立偽新海縣政府。民國31年(公元l942年)1月,冀魯邊區析新海、鹽山、滄縣3縣邊緣區成立青城縣。同年冀魯邊區於齊家務建津南縣。 民國32年(公元l943年)11月,新海縣與青城合並為新青縣,並於次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34年(公元l945年)9月,新青縣解放,為紀念黃驊烈士更名黃驊縣,屬山東省渤海行政公署一專署,是年津南縣撤銷。民國35年(公元l946年),復建津南縣,屬山東省渤海區三專署。民國37年(公元l948年),黃驊縣、津南縣劃歸河北省冀中行署第八區。

1949年初,津南縣部分並入黃驊縣。8月,黃驊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l958年6月,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駐滄州);12月,劃歸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1日,黃驊隸屬河北省滄州地區。

1989年11月,黃驊縣改為黃驊市。1993年6月19日,黃驊市改為省直轄市,由滄州市代管。2008年10月9日,納入滄州渤海新區。

5. 從章武到葫蘆島怎麼走

從彰武走101國道到新民市後走102國道--黑山--北寧市--凌海市--葫蘆島,這條路最近最好走。火車也是直達的,隨你選。

6. 河北省滄州市黃化市厲史

是黃驊市哦。河北省轄縣級市,由滄州市代管。因紀念1943年犧牲於此的冀魯邊區司令員、革命烈士黃驊而得名。
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時,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夏、商兩代,今黃驊地域屬兗州。
西周時,屬齊州。
春秋戰國時期,為齊、燕兩國交界地帶,南部屬齊,北部屬燕。
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柳縣(縣治在今羊二庄鄉大馬庄東南5公里處),屬濟北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章武縣(縣治今故縣村北)。高祖六年(前201年),封戎賜為柳邱侯,設柳邱侯國(國都今羊二庄村)。後元元年(前143年),廢柳邱侯國。後元七年(前157年),封竇廣周為章武侯,章武縣改為章武國。元狩元年(前122年),廢章武侯國,復章武縣。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公孫昆邪為平曲侯,設平曲侯國(國都今大賈象村)。中元二年(前148年),廢平曲侯國。元朔四年(前125年),封劉揚為柳侯,設柳侯國(國都今海豐鎮村)。元朔五年(前124年),封公孫敖為合騎侯,設合騎侯國(國都今郛堤城,亦說郛堤城為合騎侯國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前121年),廢合騎侯國。初元五年(前44年),封劉隆為宛鄉侯,設宛鄉侯國(國都今舊城村)。章武縣及各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渤海郡。
新莽元年(公元9年),柳侯國、宛鄉侯國自滅。
東漢,廢柳縣,屬地分別並入章武縣、高城縣。章武縣改屬冀州刺史部章武郡,郡縣同治(治所今故縣村北)。【高城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所在今鹽山縣故城趙村,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今黃驊境域分屬章武縣、高城縣。
三國魏,章武郡治遷東平舒(今大城縣),境內僅存章武縣,屬冀州渤海郡。
西晉,章武縣屬冀州章武國,高城縣屬冀州渤海國。咸寧三年(277年),章武縣改屬渤海郡。太康十年(289年),章武縣改屬清河國。太安元年(302年),章武縣還屬渤海郡。
十六國,章武縣屬章武郡。
北魏正光年間(520—524年),析章武縣西北境地,置西章武縣(縣治今乾符村),屬章武郡。
北齊,章武縣、西章武縣並入高城縣,屬瀛州浮陽郡。天保七年(556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里(今舊城村)。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魯城縣,縣治西章武縣故城,屬河間郡。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城縣更名為鹽山縣,屬渤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鹽山縣為東鹽州。貞觀元年(627年),復鹽山縣。乾符元年(874年),以年號改魯城縣為乾符縣。鹽山縣、乾符縣均屬滄州。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乾符縣並入清池縣(治所今滄縣東關)。
金代,清池縣、鹽山縣屬河北東路滄州。
元代,清池縣、鹽山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池縣並入滄州,鹽山亦為滄州轄縣。洪武九年(1376年),鹽山縣治從大留里遷至香魚館(今鹽山縣城)。今黃驊地域南部為鹽山屬地,北部為滄州屬地。
清初,滄州、鹽山同屬河間府。雍正七年(1729年),滄州升為滄州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年),鹽山縣隸屬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滄州降格為滄縣,與鹽山同屬直隸省渤海觀察使。
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津海道。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另有1936年9月、1937年6月等說法),析滄縣東北部和鹽山北部濱海區域2400平方公里置新海設治局,駐韓村(今黃驊城區),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軍侵佔齊家務,成立偽政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把新海縣劃歸中共山東省委領導;同年夏,中共冀魯邊區工作委員會開辟新海抗日根據地,建立新海縣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軍侵佔新海,在韓村建立偽政權。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日偽設立偽渤海道,新海設治局屬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冀魯邊區析新海、鹽山、滄縣3縣邊緣區成立青城縣。同年冀魯邊區於齊家務建津南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新海縣與青城合並為新青縣,並於次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日偽將新海設治局改為新海縣,縣治今黃驊城區,屬偽渤海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新青縣解放,為紀念黃驊烈士更名黃驊縣,屬山東省渤海行政公署一專署。同年,津南縣撤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復設津南縣,屬山東省渤海區三專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黃驊縣、津南縣劃歸河北省冀中行署第八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津南縣部分並入黃驊縣。8月,黃驊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6月,屬河北省天津專區;12月,劃歸河北省天津市。
1961年6月,黃驊縣改屬河北省滄州地區。 [4]
1989年7月,撤銷黃驊縣,設立黃驊市(縣級),以原黃驊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驊市的行政區域,黃驊市屬滄州地區。
1993年6月,撤銷滄州地區,與滄州市合並。黃驊市由河北省直轄,滄州市代管。

7. 黃驊有什麼著名的建築和歷史嗎

【黃驊概況】黃驊市位於北緯38°09'-38°39',東經117°05'-117°49'之間。黃驊擁有中國冬棗之鄉、中國北方模具之鄉、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和全國體育先進市等稱號。黃驊歷史悠久,大約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黃驊羊二庄鄉置柳縣。柳縣是秦推行郡縣制首批置縣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之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萊,入海前經柳縣,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縣,1943年由新海縣與青城縣合並為新青縣。194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犧牲於縣內的黃驊(原115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兼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烈士而易名黃驊縣。1989年撤縣建市。秦代丱兮城遺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長生死生之葯,派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尋不死之葯,僑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經多方考證,丱兮城遺址在黃驊市羊二庄鎮西北2.5公里處。如今,丱兮城遺址歷經朝代更嬗2200餘年,依稀可辨的遺址面積12.3萬平方米,並可採集到繩紋磚,繩紋方格印大瓦等文物。武帝台古遺址武帝台古遺址位於臨港化工園區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武帝台相傳為漢武帝東巡觀海所築。《北魏地形志》載:「章武有武帝台」,《畿輔通志》(康熙版)載:「武帝台在鹽山東北七十里」。,土內多有素麵灰磚等。採集物有戰國紅陶斧、豆把、豆盤繩紋碎殘片,和漢陶罐殘片、瓦片、五銖錢。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悔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黃驊博物館藏漢代釉陶灶郛堤城遺址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市區北部,在羊三木回族鄉劉皮庄南2公里。該古城總面積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風化殘存,城內已辟為農田,城牆呈方形,東南西北各約一華里,四面城牆殘存;採集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根據所采標本及文獻記載初步定為漢——戰國。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於此置合騎候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志》則稱系為防狄盧而設屯兵之所,稱伏狄城,當地訛稱武帝城,今稱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城西才元北齊墓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該墓位於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東南約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約500米。墓地原為高約1米之土台,東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於土台西側。墓為磚砌單室墓,墓室略呈扁圓形,東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磚砌法為三橫一豎,墓底鋪磚,墓向南偏西10度。據墓誌記載,墓主姓常名文貴,字蔚榮,滄州浮陽郡高城縣崇仁鄉修義里人,為人意志堅強,剛毅不屈。約公元556年被封為兗州贏縣縣長,在任期間光明磊落,美名譽滿四境。公元560年提升為青州樂安郡太守(相當現在的專員)之後命運不斷變遷,去世之後,他的三個兒子為他修建了高大堅固的墳墓,並刻墓誌,永遠記載著他的事跡。墓誌銘為:生能獨傑,死亦孤雄,千神來奉,萬鬼竟修。黃驊博物館藏北齊墓陶俑海豐鎮金元遺址海豐鎮出土的彩陶該遺址位於黃驊市羊二庄鎮海豐鎮村與楊庄村之間,南北約500米,東西約1000米,面積約超過50萬平方米。其中,以各種瓷器標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窯、井陘窯、磁州窯、耀州窯、鈞州窯、龍泉、景德鎮等幾個窯口的產品,比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陘窯印花、雙色釉點彩、磁州窯的劃花、剔花、紅綠彩、耀瓷中的印花等,還有一些製作工藝較高的絞胎、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遺址豐富的內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藝。中國象棋、骨牌、圍棋大量出土。遺跡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證實海豐鎮在金代時已經成為以瓷器為主的貿易集散地。同時較多的圍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豐鎮一帶圍棋風氣之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狀況。海豐鎮遺址發掘是我國多年來宋元階段考古少有的發掘項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發現,黃驊市境內20條河流匯集九處入海,餌料豐富,有魚、蝦、蟹、貝、藻五大類上百種海產品,尤以東方對蝦、渤海梭子蟹、快魚、平魚、目魚最為名貴,黃驊市境內現存文化遺址20多處,現存海上漁村、人民公園、博物館等人文景觀5處,野外的驊南淀、驊北淀、海濱浴場,是人們沐浴大自然、打獵、遊玩、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
你可以看看我給你的資料,然後再決定

8. 河北省黃驊市的來歷

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時,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夏、商兩代,今黃驊地域屬兗州。西周時,屬齊州。春秋戰國時期,為齊、燕兩國交界地帶,南部屬齊,北部屬燕。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柳縣,屬濟北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章武縣(縣治今故縣村北)。高祖六年(前201年),封戎賜為柳邱侯,設柳邱侯國(國都今羊二庄村)。後元元年(前143年),廢柳邱侯國。後元七年(前157年),封竇廣周為章武侯,章武縣改為章武國。

元狩元年(前122年),廢章武侯國,復章武縣。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公孫昆邪為平曲侯,設平曲侯國(國都今大賈象村)。中元二年(前148年),廢平曲侯國。元朔四年(前125年),封劉揚為柳侯,設柳侯國(國都今海豐鎮村)。

元朔五年(前124年),封公孫敖為合騎侯,設合騎侯國(國都今郛堤城,亦說郛堤城為合騎侯國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前121年),廢合騎侯國。初元五年(前44年),封劉隆為宛鄉侯,設宛鄉侯國(國都今舊城村)。章武縣及各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渤海郡。

(8)黃驊故縣章武遺址擴展閱讀

黃驊市地處華北地台,新華夏系北東向斷裂結構的黃驊坳陷區。在坳陷內部,平行於坳陷軸向的張性斷裂發育,又有幾個次級坳陷組成,基岩埋深約2000米。境內油氣資源形成於5.1億年~4.38億年前的奧陶系,一般埋深3000米。

經過中生代燕山運動、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在老地層之上發育一套近萬米厚的新生代沉積層。最上一地層為第四紀海相沉積為主,夾有3次河湖相沉積的鬆散層。

自下而上分為下、中、上更新統和全新統。第四紀後是一條重力異常地殼深斷裂帶,上面曾有一系列較大的地震活動。現代地貌的基底為太古界建造的結晶片岩、花崗片麻岩和混合岩。成陸原因主要為海積作用和沖洪積作用。

9. 河北滄州有施工地平標識線的嗎

滄州地名淵源及由來

滄州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西長181公里,南北約165公里,總面積13735.2平方公里。在這塊土地上,分布著13401條地名,其中行政區劃地名6134條,聚落地名6290條,點狀要素地名535條,鐵路、公路、河流乾渠等線狀地名345條,湖泊、窪淀、水庫、場、海灣等面狀地名73條。滄州的地名主要來自地理和歷史兩方面。

一、地理環境與地名的由來

滄州屬於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包括京滬鐵路以西的沖積平原和以東的濱海平原。京滬鐵路以東的濱海平原,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氣候由冷轉暖,陸地冰川消融,大量陸地水湧入海洋,海面迅速上升,海平面高於現代海平面近3米,現在的黃驊、海興沿海一帶皆為汪洋一片,成為渤海灣的一部分。這片土地被淹沒了近3000年,才在海面回降中露出水面,成為現今的濱海平原。滄州當時處於如《呂氏春秋》所記載的:「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的史前洪荒時代。京滬鐵路以西屬於河北平原東部地區黑龍港流域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由古代的黃河、滏陽河、子牙河、滹沱河等許多河流沖積而成的泛濫平原。當時,這些河流進入滄州一帶平原後,由於流速驟緩,往往分支漫流。如禹大河(古黃河稱謂)下游「播為九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河下梢」之地。到了漢代時,滹沱河下游還分為三支,這些河流幾經改道,後來被淹沒在地下。有的半掩半露,就是現在遺存的河道。這就是滄州在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上,形成微波起伏地貌特徵的主要原因。滄州地形的總趨勢仍是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總坡度為1/10000左右,西南部約為1/5000,東北濱海平原為1/15000,西部海拔最高處為15.7米,東部僅為1-3米。地勢低窪是本地區特點之一。聚落地名,基本以河流的走向,地勢傾斜方向,呈西南東北,由密到疏的分布著,運河以西分布著滄州65%以上的聚落,運河以東佔35%,其中20%的地名由地理環境衍變和派生而來,與當地的河流、窪地、湖淀、橋涵以及部分地貌特徵有關,如:河間、交河、海興、吳橋、任丘、小山、運河、西河頭、東河頭、劉碼頭、張窪東、牛窪東、李三橋、西龐河、東龐河、雲河堤、大流口、小流口等等,其中,河間之名始於戰國,為燕國諸侯之食邑,西漢高帝始置河間郡,文帝建河間國,據《讀史方輿紀要》稱:「郡在滹沱、高河之間,故曰河間。」,《水經注》、《禹貢》也指,原系九河流域之間的自然區域的泛稱;交河一名始見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因境內有滹沱河、高河二水交流故名交河縣;吳橋一名始見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該名的來歷:一曰「邑人傳為古大姓吳氏所族居處,城外大河南岸,相傳有吳家橋」,二曰「城內南大街西,范公祠東,有古堤斷岸之勢」,此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吳王慕容垂曾引兵經過之橋,故稱吳橋之故址也」。象這樣的地名舉不勝舉。

二、滄州歷史與地名的由來

滄州地處渤海之濱,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勤勞耕作,繁衍生息,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原始社會時期,象徵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大致沿今滏陽河、子牙河流經本地區西部至天津入海。故曾有「九河下稍,鬲津最南,徒駭為北」的說法。據傳說,當時滄州的西北部為陶唐氏(帝堯)部落所據,東南部為黎部落所據,東部、東北部為九夷部落所據。相傳,開天闢地之人—盤古曾定居青縣。據《嘉靖河間府志》載「盤古墓、盤古廟、盤古溝、盤古港、盤古潭俱在青縣南15里處。」今青縣仍有大、小盤古二村和盤古廟的遺址。這些傳說,因無文字記載,不能判其真偽。隨著人類活動、定居,部落與部落之間,氏族與氏族之間以示區別,必然也就產生了聚落地名。當時這些地名多為符號、標記、地物。

隨著人類社會活動和生產發展的需要,由符號、標記、地物衍變成文字地名。以文字記載出現的滄州地區較早的聚落地名有:西周時期的鄚(今任丘鄚州),春秋時期的虢(今任丘城西北24公里處),戰國時期的河間(今獻縣城關東南河城街)、饒安(今鹽山縣舊縣)、武垣(今肅寧縣東南垣城南村北)等。精於醫術的扁鵲,就是戰國時的鄚人。

黃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改道東徙,自德州大致沿今南運河北上至滄州轉東北,於黃驊歧口入海。人類活動也隨之遷徙。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在這一帶置南皮縣(治所今南皮縣東北古皮遺址)、浮陽縣(治所今滄縣東南仵龍堂)、章武縣(治所今黃驊西南故縣)、柳縣(治所今黃驊董莊子南)等。這一時期產生的較有影響的地名有,千童、南皮和燕留城等。

南皮和燕留城形成於春秋時期,滄州自古就是一個戰爭之地,也因此這里遺留下很多古代戰場和一些古城垣。但至今有一個古代的城垣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消失,成為千古之謎。這座有著齊、燕多重文化並存的古代城池名叫燕留城。直到現在,人們對它的具體位置仍爭論不一。齊桓公二十二年冬,為了援救燕國齊桓公率軍北伐山戎,在齊國北部邊境(今南皮縣境)做了一次停留。齊軍駐下來築城,修繕皮革,縫製革甲,其遺址被後世稱作古皮城。古皮城遺址有兩處,曰南皮城、北皮城。《地理風俗記》載:「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北皮城今已荒廢無痕,具體位置大約在今滄縣肖家樓村附近。齊桓公完成了北伐,振旅南歸。燕庄公一路送齊桓公,不知不覺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發揚風格,把燕庄公進入齊境的那部分地盤劃給燕國。燕國在那裡築了一座城,名叫燕留城。遺憾的是,那座城沒有像古皮城那樣留下遺跡,以至它的具體位置成了千古之謎。

千童形成於秦,據載,秦始皇遣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東渡求長生不老之葯,成為中日關系發展史上的第一位友好使者。漢高帝5年(前202年),為紀念徐福,遂將饒安改置千童縣。近年來,關於徐福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日本民間組織曾幾次派團來滄訪問。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為揭開除福東渡之迷,也翻閱大量歷史資料,進行實地考察。滄州鹽山成立了千童文化研究會,每年舉辦一次學術活動。最近,鹽山以千童、丱兮、徐福命名了三條街道,滄州市區的十條街路征名中也將「東外環」命名為「千童大道」。所以說,千童一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這里提到的「丱兮」也有一定的來歷,「丱兮」說白了就是古代小孩頭上長著的兩個髽髻,相傳,秦始皇想延年益壽,便命方士去東海求長生不老葯,有個名叫徐福的方士上書說,海上有蓬萊仙島,上面有三座神山,到那裡可以取得長生不老之葯,需帶500童男、500童女才能求來,秦始皇便命徐福挑選童男童女1000人入東海求葯。徐福率領眾人來到現在的黃驊東北20餘里處,修城建房,製造船隻,籌備衣食,為出海作準備。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丱兮城,在今直隸鹽山縣。相傳,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築城僑居童男女,故名。」 《辭源》載:「丱兮城,相傳秦始皇派徐福帶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渡前給童男女居住,人稱之為『丱兮城』。」 《鹽山縣志》雲:「高城縣東北嶺,舊有丱兮城」。秦始皇在九河入海處,導航標識碣石附近,連築兩座城,作為方士訓練童男童女的場所等等。關於「丱兮」的記載很多,對我們探討研究「丱兮」一名的由來均提供了歷史依據。

西漢政權實行郡、縣、國並制。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渤海郡,郡治浮陽,今滄州地區大部屬其地。當時在今轄區境內的王國、侯國不下十幾個。如黃驊境內的章武國、柳侯國、宛鄉侯國;鹽山縣境內的平津侯國、高成侯國,千童侯國;南皮縣境內的高樂侯國,南皮侯國;東光縣境內的臨樂侯國;青縣境內的參戶侯國,獻縣境內的河間國;另外還有中水、阿武、阿陵等侯國和束州、浮陽、東光等縣。由此可以窺見,當時這一帶,人煙稠密,土地肥沃,相當富饒,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是比較發達的地區。東漢時,撤銷了參戶、阿武、川鄉、建成、高樂、柳城、高郭七縣,千童縣改為饒安縣。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繁衍和活動范圍的擴展,逐漸使滄州地區的聚落地名增加和密集,並向沿海地區發展。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決魏郡,沿濟水,經千乘入海,加上渤海海溢致使南運河以東地區,地下鹹水位上升、造成土地鹽鹼化。東漢末年,袁紹、公孫璜、曹操在這一帶連年混戰,百姓受盡戰亂之苦,這里成了一片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帶,聚落地名也隨之減少。

這一時期,出現較有影響的地名為渤海、浮陽、黃河。渤海,舊又名勃海,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的內海。滄州東臨渤海,以渤海作為行政區劃地名歷代常有,以渤海郡最為著名。漢高祖初定天下,分全國為十三個刺史部,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浮陽縣治(今滄縣舊州)置渤海郡,屬幽州刺史部,轄東光、千童、南皮等26個縣,直到明洪武七年省渤海縣入濱州止,歷達1576年之久。

浮陽,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滄縣舊州置浮陽縣,因浮水在其南而得名。所謂浮水,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浮水,在直隸滄縣東南,又東入鹽山縣界。《水經注》載,浮水故瀆首受清河於浮陽縣界,東北經高城縣之宛鄉城北,又東經章武縣故城,又東經筴山北,又東北經柳縣故城南,又東北經漢武帝望海台,東注於海。應劭曰:浮陽,浮水所出,今無水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浮陽縣為清池縣。

2005年,滄州市區十條街路征名將「北外環」更名為「渤海路」,「西環」更名為「浮陽大道」,「南環」更名為「黃河路」。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滄州全境屬魏國領土,分屬於河間郡、渤海郡。西晉統一後,建立了許多同姓王國,滄州轄境分屬於河間國、渤海郡和樂陵國。後來東晉滅亡,我國北方被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佔領,歷史上稱為「五胡亂華」。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至公元420年東晉滅亡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東晉十六國」,滄州轄境先後屬於後趙、冉魏、前秦、前燕、後燕、南燕等少數民族政權。

這一時期,雖然產生了很多地名,但頗有影響的不多。

南北朝時期(420-589),鮮卑人拓跋氏建立北魏,統一中國北部以後,和南方漢族政權相對立。滄州全境,先是屬北魏領土,分屬瀛州、冀州地。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析瀛州、冀州各一部分設置滄州。據《魏書·地形志》載:「滄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饒安城」。《廣韻下平十一唐》載:「滄,亦州名。後魏所置,蓋取滄海為名。」《北史魏遼西公意烈傳》載:「玄孫洪超,大乘賊亂之後,詔洪超綏慰冀部。還上言:『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遏海曲』。朝議從之。後遂立滄州」。由此可見,滄州的名稱是取「滄海」之意,建州目的是為了「鎮遏海曲」。滄州一名的出現,結束了滄州史無定所的歷史,滄州一名並一直沿用至今,歷時1490年之久,被國務院辟為「千年古縣」。

北周時,滄州轄二郡七縣,即浮陽郡轄浮陽、饒安、高城、章武四縣,渤海郡轄東光、南皮、安陵三縣。此外,在北周時增設了長蘆縣,這就是現在滄州市區的前身。據載,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今滄州市區運河以西置長蘆縣,「長」為水名(即長水),以水旁多蘆葦而得名。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大雨將治所淹沒,十六年(公元728年)移治永濟河(今南運河)東一里,即今滄州市。

隋統一中國後,開始,隋朝有兩級政權,撤銷了州一級的建制。滄州亦一度被撤銷,滄州全境分屬於河間郡、渤海郡、平原郡,並新建魯城(黃驊)、浮水(孟村)、束城(在河間境內)三縣。並將浮陽縣更名清池縣(滄縣境內),成平縣更名景城縣(滄縣境內),高城縣更名鹽山縣,撤銷武垣縣並入河間。「清池」是滄州舊城名稱,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於現在的滄縣舊州鎮改「浮陽縣」為「清池縣」,因縣內有仵清池而得名。滄州市區的原「南北大街」在2005年十條街道征名中更名為「清池大道」。

唐代初,改隋郡為州、府,州是一級政區,但其轄區比東漢時已大為縮小。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滄州,州治在清池,轄清池、饒安、無棣。同年,州治徙饒安。武德六年(623年),徙滄州治胡蘇。貞觀元年(627年)滄州復治清池,轄清池、鹽山(廢東鹽州仍稱鹽山縣)、長蘆、魯城(乾符)、饒安(洋水縣撤銷並入饒安)、樂陵六縣。在貞觀元年(627年) ,開始設道,置采訪使,相當於漢朝刺使之職,是州以上的組織,滄州全境屬河北道。河北道駐所元城(今河北大名),有十八州。其中瀛州、滄州、莫州在今滄州境內。

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滄州出現了幾位名人巨匠,著名自然科學家賈耽、著名詩人高適、劉長卿。賈耽(730-835)字敦詩,唐宰相,地理學家,南皮人,賈耽學識淵博,經、史、子、集、陰陽雜數無不通曉,著作有《備急單方》、《翰林內志》,撰有地理書籍《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繪有《海內華夷圖》、《大唐國要圖》等,世推其為方誌名家。高適(706-765)字達夫,一字仲武,唐渤海饒安(今鹽山縣)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一生著有許多詩歌,其詩集名《高常侍集》或《高渤海集》,他在著作中揭露了一些社會弊端,反映了人民疾苦,其詩歌語言朴實精練,氣勢雄健高昂,感情真摯爽朗,粗廣豪放,遒勁有力,杜甫曾贊美他的詩如「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市城關人,唐朝著名詩人,其詩文雅舒暢,通俗易懂,著有《劉隨州集》十卷,存詩400餘首,流傳後世,被人稱為「五言長城」。

另外,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隋代的大運河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邗溝、鴻溝,秦漢時期的江南運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運河基礎上,以汴渠、白溝為骨幹形成的。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2005年滄州市區十條街路征名中,由大運河派生,將「北環」更名為「永濟路」,原「迎賓路」更名為「御河路」。

「永濟」和「御河」一名,據載,永濟渠開鑿於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唐宋以來謂為永濟渠,因乾隆皇帝幾次南巡經過這里,又稱御河。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戰亂割據局面。滄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各朝,有的縣被契丹佔領。境內行政區劃無大變更,只是後周時撤銷乾符(黃驊境內)和弓高二縣。滄州至獻縣一線以北地區,曾被後晉石敬塘這個「兒皇帝」割讓給契丹。在這一時期,滄州在文化事業上有件令人自豪的事情。聞名中外的滄州鐵獅子,是北周廣順三年(953年)鑄造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身長6.10米,高5.48米,寬約3米,重29.6噸,身披障泥,背負巨盆,昂首怒目,巨口大張,好像在仰天長吼。鐵獅子是用泥范明澆法鑄造的,從小腿至頭頂共21層,外范457塊,蓮盆共4層,外范52塊,合計外范509塊,獅頭、蓮盆為一次澆鑄。相傳,有一條東海惡龍想占據滄州作為龍宮,便興妖作怪,眼看船翻桅折房倒屋塌,這時,只聽一聲怒吼,一頭紅色巨獅一躍而起,直取惡龍,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請了一位叫李雲的鐵匠鑄成了這尊鐵獅。滄州鐵獅子可以說是中國鑄造史上的一個奇跡,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滄州被命名為「獅城」,滄州市的市徽也以鐵獅子的圖案形成的,可以說,滄州鐵獅子成為滄州市的代言人。

宋朝,趙匡胤取代北周建立政權以後,滄州便成了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陣地。滄州地區屬河北東路河間府,轄清池、無棣、鹽山、樂陵、南皮等縣及吳橋鎮。

1125年,東北女真人崛起,滅了遼國,建國號金。1127年又滅了北宋,滄州全部歸金管轄,仍屬河北東路河間府。這其間肅寧、交河和吳橋縣是此時新增設的。這一時期,滄州出現的著名人物有醫學家劉完素。

元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滄州全境屬中書省河間路。各府、州、縣隸屬關系同金朝不變。

明朝時期,遷都順天府(今北京),改北京為京師。滄州地方屬京師河間府,這時河間轄滄州,滄州州治由清池移至長蘆,領南皮、鹽山、慶雲三縣。

在明朝初期滄州發生的最大事情就是「燕王掃北」。滄州一帶民間長期流傳著那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靖難之役」,民間稱作「燕王掃北」。實際上那是一場皇位爭奪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 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後,翌年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接受近臣的建議,謀劃削藩。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北平。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不滿。當建文帝試圖觸動燕王時,早有準備的朱棣制服了朝廷使臣,起兵反叛。燕王以誅殺建文帝身邊奸臣為名,揮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朱允炆立即派大軍北伐,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北平以南廣大地區展開。當時滄州正處在「鋸口」上,難以計數的廝殺格鬥,無休止的大兵過境,使這里成為重災區。人民幾乎被斬盡殺絕,因而滄州人把那場戰爭叫做「燕王掃北」。戰事一起,兵荒馬亂,動輒百十萬大兵,進退縱橫,踐踏土地,蹂躪人民。燕軍攻城掠地,殺俘虜,坑降卒,無論軍民,凡不順者皆殺之。南軍也難免禍害人民。戰禍綿延了三年多,老百姓即使不被殺,也得餓、凍、病。更為悲慘的是,當燕王決定長驅直奔南京之後,因兵力不足,就大量強征青壯年百姓,男子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嚴令從軍。並將老幼婦孺殺,燒毀房屋,填平水井。有的地方整個縣都沒了人煙。正因如此,人民對那場戰爭深惡痛絕。六百年來「燕王掃北」一詞在滄州民間流傳不絕。就是這一場十分慘烈的戰爭,滄州六萬多軍民慘遭殺戮。古老的城池被徹底摧毀了,周邊百姓也的逃的逃,人煙全無。後來不得向此地移民,州治遷往運河岸邊。

在這場戰爭中,村落多數被毀,聚落地名也隨之大部消失,僅剩471條。戰火中餘生的人們在重建家園時,以斷壁殘垣取村名「障壁」,以僅剩幾間房取村名「留舍」等,給人們留下世代不忘的印象。明永樂初,朝廷曾先後三次下詔遷山西洪洞縣,北直隸永平府灤州、江蘇南京、安徽鳳陽、山東即墨以及浙江、陝西、蘭州等地數十萬人充實京畿地區。滄州一帶移民,多系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前後遷此占產立庄。今滄州地區的聚落地名6290條中,有4297條是在這段時期形成的,占總數的68.3% ,基本上形成了滄州地區聚落地名的現狀。

三、滄州地名由來的幾個顯著特點

聚落地名的由來方式很多,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區域范圍內有不同的特徵。綜上分析,滄州聚落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形成,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在封建社會里,以姓氏、宗族為單位,所以聚落地名多以姓氏或姓名來命名,即以姓氏加村、庄、家莊等,共3421條,佔全部聚落地名的54.4%。

2、移民多在城鎮、集市周圍建村,便以方位或距離作為聚落地名的名稱,如七里庄、八里屯等。

3、沿河流、道路兩旁的聚落地名,多以渡口,碼頭、閘口、橋、驛(站)、(急遞) 鋪、店、道口等命名,如:劉碼頭、馬閘口、磚河驛、大王鋪、辛店等。

4、有的以歷史遺跡或寺觀、廟宇來命名,如:垣城南、故縣、大盤古、百尺桿、長豐、景城、古州村、燈明寺、焦山寺、觀音寺,三皇廟、大麻姑等;

5、以地形、地物、地勢作為聚落地名的如: 施家堤,何堤口,李長堤、南台、單橋、石麻灣、棗林庄、桃園、桑園、荷花村、蓮花魏、窪里、流窪寨等;

6、以職業為聚落地名的如:簸箕李家,油坊、糖坊、紙坊、王木、鐵匠張、燒盆張、菠菜魏、茄子劉等;

7、官莊、軍屯的聚落地名多以所有者的姓氏加屯、官屯、營等命名,它們零星地分布在滄州地區的北部和中部;

8、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美好的願望命名的聚落地名也為數不少。如:冷飯店, 君子館,大白頭、燕台、卦甲林、卡老橋、仵龍堂、永興庄、隆兒庄、八義庄、和里高、采吉科等。

9、在城鎮中還有以行業市場為聚落地名的如:缸市街、雞市街、書鋪街等。

10、有一類密集型聚落地名,以相同含義命名,或以一名派生,多集中於一個區域,或連成一線。如鹽山縣的9「牛」,以有一牛留寺得名,冠以姓氏,現稱馬牛、劉牛等;海興縣有9「常豐」、河間市有5 「雅峨」,泊頭市有7「泊洛」等。

除上述命名種類和其他種類的復合命名以外,在本區的聚落地名命名中,還留下了封建統治者欺騙百姓的鐵證。如南皮縣有近40 條聚落地名,均為姓氏加數詞再加「撥」,即葉三撥、馬四撥、於十撥等,唯獨沒有一、二撥。其來歷為因村民移民時不願離開故土、遷往他鄉,統治者在開始遷民時講,前面已有兩撥已去,你們是第三撥移民到此,事實並非如此,為記此事,自「三撥」起,加姓氏為村名。

四、地名的演變

滄州的聚落地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更,時代的變遷,聚落地名也在不斷地演變著。它必然有一部分保留下來,體現著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聚落地名可謂之「活化石」。聚落地名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

有些地名,因郡、州、縣治遷徙而演變。如鹽山縣的舊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的新縣,系古饒安縣治的遷徙而由舊饒安和新饒安演變而來的;黃驊的舊城,因為鹽山縣治所故址;滄縣的舊州,曾為滄州治所等。

以皇帝年號而演變的地名:如黃驊縣的乾符即為隋魯城縣,於唐乾符年間,地生野稻二千餘頃,燕魏飢民就食獲生,而改魯城縣為乾符縣,後廢縣稱乾符。

以避皇帝諱而演變的地名,如:隋時,避楊廣諱改廣城縣為樂壽縣;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 ,避金章宗顏璟諱,改景州為觀州;明時,為避燕王朱棣諱改西無棣縣為慶雲縣等。

以封建綱常禮教演變的地名,如鹽山縣的韓庄,有一韓氏女子從十九歲守寡,與其嫂共撐其門,撫養後代至。知縣為其掛貞節匾,為紀此事,將村名改稱志門韓,還有秀女庄,孝子墓等。

以功名而演變的地名,如:韓將軍庄、趙監生、張拔貢、北司徒、相國庄等。

以諧音而演變的地名。這種變化在很長的時間內才能形成, 而且是在不斷地變化。如任丘的惠伯口,該村位於古趙王河的西岸,建村時稱西排村,日久演變成喜伯,後此村設有渡口,船隻多泊於此,又改村名為匯伯口,後演稱惠伯口;鹽山縣的年宜王,從鯰魚王演變而來。

以紀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革命先烈而演變的地名,如河間的龍華店,興龍店等為清乾隆皇帝南巡所經而改稱今名;獻縣由獻州得名,獻州由壽州演變而來,因該地原為河間獻王劉德的封邑;黃驊為紀念革命烈士黃驊,由新青縣演變而來,還有本齋,三傑村等。

以人口的遷徒,民族的興衰而演變的地名,這樣的情況在滄州是不勝枚舉的。如:王長堤由付長堤演變而來,因村中王氏替代付氏而演變;陳家邊村由魏家灣演變而來,魏氏建村,後經瘟疫僅存趙民一家,改稱趙家灣,陳氏遷入,人丁興旺,以地處三縣邊界處,改稱為陳家邊村;南皮縣劉八里,原稱刁八里,刁氏無嗣,劉氏遂將村名改稱劉八里等。

通過對滄州地名的現狀、歷史、形成和演變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名的形成和演變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特徵、民族、宗教、文化、軍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著時代的特徵,地名的形成、演變及狀況無不留下歷史的印記。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