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宋元古遺址
Ⅰ 我國古代從西漢到宋元時期對外交通有什麼變化
西漢、元各朝基本上採取了對外開放政策,中華文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周邊國家、亞非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時期由於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
1.漢朝對外交往的主要成就
成就:
(1)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並舉.
(3)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4)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
(5)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
(6)漢代文明先進,對世界影響深遠.
2.元朝對外交往的主要成就
成就:
(1)元朝在各港口設市舶司,和個過通商互市.
(2)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等地.
(3)元朝和高麗,日本貿易密切.高麗的人參等土產品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我國的棉紡織技術在此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來發展日本的印刷業.
(4)同歐洲,非洲也有交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朝時來到大都.元朝的畏兀兒族(唯吾爾)列班掃馬,前往西亞,歐洲,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洲各國的旅行家.
共同作用
都加強了與世界的聯系,並在一定基礎上加強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讓世界認識了一個強大的中國,在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的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Ⅱ 宋元時期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經濟高度繁榮基礎上的延續。沈括,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李誡在建築學上的貢獻,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宋元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是
1.起點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
2.宋元時期的政治和經濟條件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的局面。那時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兩大因素的結合,使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藝術家。
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的應用
1.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及其傳播(板書)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術的基礎。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現後,到了宋朝,印刷技術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費時、費工的缺點也隨之暴露出來。如宋太祖時,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經》,花費了12年時間,雕板達13萬塊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術取代雕板印刷已成為印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慶歷年間,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具體做法如下:用膠泥刻活字,火燒使之堅硬,再把一個個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蠟的鐵板上,加熱,使蠟熔化,用平板壓平字面,冷卻後活字就固定在鐵板上。上墨印刷。印畢,又對鐵板加熱,蠟熔化後取下活字,以備再用。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奠定了現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礎。
(1)
Ⅲ 哪裡可以鑒定宋元時期古董文物真假
首先需要分門別類地進行學習,書本知識,轉古玩市場,增加見識增長眼力才能具備一雙慧眼,現在假古董充斥市場,特別需要靜下心來學習,踏踏實實實踐,經得多見得廣才能更好地辨別古董的真假。
例如:辨別古錢的真假
古錢幣鑒定,是一門細致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
注重觀察與思考,
仔細比較。
結合歷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
找出一些可循的、
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
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
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
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
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
每個朝代
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
銅錫合金鑄造
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
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
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
鑄市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
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
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
可循。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
地下埋藏了許多年,
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
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
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
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
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
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
(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
(2)將偽品放入鹽囪
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
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
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
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
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
放出土於南方較多,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
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
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
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
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
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Ⅳ 宋元古戰場在哪在江門市區怎麼搭車去
如果從江門來,可來以從江門總站乘自109公交車到古井鎮總站(途經車中邦廣場、全球通大廈、公路大廈、雙龍、建銀大廈、蓬江區府、環市辦事處、公汽中心、蓬萊公園、人民醫院、五邑城、華僑中學、江禮橋北站、江門紙廠站、文昌花園站等等---到古井車站 ),再轉乘摩托或三輪車,有時間的可以等210公交車(很長時間才排候班車)到官沖(慈元廟)下車就OK ,江門到宋元古戰場(即官沖慈元廟)全路程大約50公里左右吧,也是過往珠海(澳門)的一段國道
Ⅳ 宋元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發生變化的原因
中國的科技在宋元時期遙遙領先於世界,,宋朝的局部統一,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議以及元的大一統為內科技發展提供容相對和平的環境宋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宋元時期民族融合加強,與少數民族交流頻繁,促進了科技發展
進入清朝之後全面落後.
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外在與內在的因素
外在因素,歐洲各國在明朝中葉進入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整個社會充滿了創新與冒險的熱忱. 相較之下,明朝自從鄭和下西洋之後,整個國策就陷於保守,消極.
內在因素,則是明清兩朝對海洋的輕視. 尤其清朝由於是滿洲人所建立,對於海洋與創新事務先天具有排拒,中國在清朝進入鎖國時代,是近代中國一連串悲劇的重要原因.
Ⅵ 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技達到頂峰。這一時期的成就有
是C吧,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鐵農具西漢就開始使用;元代松江黃道婆推廣棉紡技術,;指南針是宋代製成,以前稱司南。
Ⅶ 懂宋元時期歷史的進! 據說西夏被蒙古屠城八十萬,具體是怎麼回事
即使所謂的「正史」沒有確切記載。但是我們從一般的邏輯上分析可以得到:確實在蒙古滅西夏的23年間(1205-1227),西夏人口損失巨大!原因有下:
一:蒙古軍隊一向以殘暴著稱,在攻打金國,攻打南宋,都有過大量的屠城行為。如果你認為這些也不可信。那麼在成吉思汗侵略花剌子模、拔都侵略歐洲、旭烈兀侵略黑衣大食,都有劣跡斑斑的屠城行為並被這些國家的歷史明確記錄。如果說孤證不可信的話,那麼眾多的旁證都證實同一種行為,那麼這個可信度還低么!
二、戰爭從來就是一種殘酷的屠殺,特別是在不講人權的中世紀。在蒙古滅西夏的23年中,直接死於戰爭的,因戰爭流離失所而死的,因飢餓疾病而死的,必然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損失。
三、西夏滅亡後,黨項這個民族從中國歷史上永遠消失了。而且西夏是個佛家國家,為何在短短的有元一代,就變成了色目人為主導的伊斯蘭教地區呢?這只能用原西夏的主體人口,遭受了毀滅性的損失來解釋。文化的傳承靠的是族群,只有這個族群足夠龐大,才不會輕而易舉被其他文明所同化。當一個族群主體不復存在之後,文化自然不能保存,文化保存不了也就談不上民族的延續了。
綜上所述,我認蒙古的入侵造成了西夏人口毀滅性的損失。對西夏這個人口不多、實力也不強大的國家,能在抗蒙戰爭中堅持23年之久,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了。西夏雖然滅亡了,但是西夏民族這種不畏強暴、頑強不屈,勇於抗擊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被今天的人們所敬佩和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