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歷史名人遺址
㈠ 貴州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
張之洞、何應欽、王陽明、楊龍友、周漁璜等。
1、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2、何應欽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
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1945年9月,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這是一個中國軍人所能享有的最大榮耀!
3、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楊龍友
楊文驄(1596年—1646年),字龍友,貴州人,明代畫家。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曆四十七年(1619)舉人,六次會試不中,崇禎七年(1634)選為華亭縣教諭,後遷青田、江寧、永嘉等知縣。
為御史詹兆恆參劾被奪官。楊文驄博學好古,善畫山水。為「畫中九友」之一。生於貴築,獨破天荒,所作台蕖等圖,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之間。
5、周漁璜
周漁璜,清初著名學者,詩人。父親周國柱有四子,漁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漁璜22歲鄉試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歲時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讀。五十年(1711年)簡任順天學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讀學士。五十二年(1713年)晉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檢閱浙江、江南兩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終因操勞過度,年近半百即逝世於任上。
㈡ 遵義有哪些名人
遵義名人輩出,鄭珍、莫友芝並稱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兩度出回使日本,至今飲譽扶桑;答殿試探花楊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躍於30年代文壇的才女盧葆華,雖英年早逝,卻才華橫溢;國內近代文壇前輩,著名文學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義。
㈢ 遵義縣歷史名人
梁宗魯
梁宗魯,字誠一,婁里瓮生台人(現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境)道版光辛巳(1821)舉人,權延至道光己酉(1849)截至知縣,忿不赴任,終老84歲。鄉間稱「誠一先生」。咸豐己未(1859)應知縣江炳琳唆請招降鼻孔山農軍梁三同等,「與之盟誓,絕不加害,誠一亦與賊盟乃出,江宦解省百餘人盡殲。」惜哉「誠一」之譽。梁著有《淡淡歌》、《恬退齋詩文集》、《臘梅詩鈔》二卷。民國《縣志》載10首評曰「大抵撫時感事,自抒胸臆,真朴處取法少陵,可稱詩史」。《耆舊詩》收入30首。《詩集成》於《談談歌》302首中選錄165首,《詩鈔》30首,加檔案館雜錄,共載238首。《詩選》選評《樂捐》等5首。
望 雲
望雨雲翻白,望晴雲堆墨;
似此豈無心,不妨用反測;
為問雲中君,胡為空作色。
這是一首借詠物,寓諷刺的古體詩。引農諺反其意而用之,直刺其「當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痛斥江炳琳殺降冒功,「樂捐」中飽等丑惡行徑。其《談談歌》白話入詩可取,可有的似直成「勸世文」了。
㈣ 遵義市正安縣有那些名人
尹珍
正安因漢儒尹珍而名揚於世,人因地傳,地因人傳。至今一千九百年來,尹珍文化流風遺韻,沾溉深遠,承前啟後,人文蔚起,成為一個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現象。尊前賢,勵後學。正安人世世代代繼承著賦詩填詞寫文章,習書畫,崇尚科學,喜愛讀書的優秀美德。正安文教事業蓬勃發展。 20 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正安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大學、中專生,輸送碩士研究生 20 余名,博士研究生 6 名。其中 5 名教授、博士分別留學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在德國的馮育坤博士,在日本的郝明輝、郝雙輝兄弟雙博士,在美國的鄔小青博士、徐孝德碩士,在北京的著名世貿專家張漢林博士,戴江鴻碩士任美國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駐北京大中華區經銷總經理。他們在學術和事業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安人在省內外高等院校擔任教授的著名學者和專家比比皆是。如西安音樂學院的陳代霖教授、浙江美院的陳仲常教授、湖南長沙師大的王青教授、北京體院的程建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賈娟、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張漢林教授、廣東肇慶大學的駱禮剛教授、貴州大學的青敏、李朝龍、高榮盛、貴州師大的鄭亞宇、蔡成效教授、農學院的向顯衡教授,財經學院的李永書、陳安教授,遵義醫學院的簡祖壽教授,貴州教育學院的彥邁教授等,正安人在全國全省工作的教授、專家、高經工程師等各類高級技術人才擁有數百人。據《正安籍在外人才錄 》 1993 年收搜集到全國 23 個省市入編的 572 位在外工作人員中,有大學、 大專以上學歷的 266 人,中專中師學歷的 117 人,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 233 人,縣團級幹部 143 人。特別是文學藝術的崛起,聞名全省,出現有文志強、石定、趙劍平為代表的全國知名作家,以及劉世傑、趙進爭、江定元、陳仲常、陳代霖、簡承國、蒲明州、李雲翔、鍾濤、韓繼權、李啟明、李克禮、劉國治、陳昌霖、邱仲書、譚文長、陳義忠、葉金國、王華、王美泉、羅遵義等 30 多名在全國全省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學藝術家。
㈤ 遵義特產名人的故事
遵義特產
小吃
鴨溪黃家牛肉、小葉苦丁茶、遵義豆花面、朝天椒、遵義羊肉粉、空專心面、鳳岡養生屬油茶、洋芋粑粑、仁懷三把雞、合馬羊肉、南白黃糕粑、劉二媽米皮、正安手工米皮、尚稽豆腐皮、綠豆粉、蕎面條、田三蒸餃
美酒
茅台酒、董酒、習酒、珍酒、鴨溪窖酒
㈥ 遵義是哪個名人的故鄉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內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容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楊文(?~1265),字全斌,南宋時播州(今貴州遵義)人,抗蒙名將。
㈦ 遵義有哪些名人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楊文(?~1265),字全斌,南宋時播州(今貴州遵義)人,抗蒙名將。
陳 鐵(1898-1982)原國民黨陸軍中將。貴州遵義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參加了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黨軍營長、團長、第十四軍第八十五師師長;抗戰時期,任第十四軍軍長、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四軍軍長、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四軍軍長、第三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四軍軍長、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第八編練區司令、貴州省綏靖公署副主任等。1949年底率部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
陳沂,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宣傳思想工作的傑出領導人,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原名陳毅。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被譽為「文化將軍」。1979年6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主抓意識形態工作。1983年2月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財經委主任。他是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羅再啟少將。貴州遵義市懷仁人。中央軍校第17期畢業。抗戰期間曾任第66軍新編28師84團1營營長,1942年參加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1943年春任軍事委員會滇西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隊長,抗戰勝利後曾任第89軍警衛營營長,1949年9月任第89軍獨立第6旅少將旅長,12月26日在貴州仁懷投誠。後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貴州省政協委員。
劉端裳 (1891 — 1977) 少將。字樹苑,號莘園,又號山樵,貴州遵義市仁懷魯班鄉桃佳寨人。
陳永思(1907--1981)少將。字鐵肩,貴州遵義市綏陽人。中央軍校高教班第3期畢業。1933年任第25軍特科訓練處主任,1935年任第103師炮兵團團長,在貴州堵截紅軍,抗戰爆發後第86軍103師309旅618團中校團附,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7月升任團長,後任第8軍103師309團團長,參加遠征軍印緬抗戰,1944年任第8軍103師副師長,1946年任第2綏靖區少將高參,未就職,1948年任第49軍249師少將師長,1949年12月10日在貴州普安通電起義。後任貴州省政協委員,民革遵義市委籌備組負責人。
柏輝章(1901---1952)1936少將。號建儒,貴州遵義人。
陳德明少將。字紹康,貴州遵義人,生於1899年10月。
楊顯涵,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民防副指揮,憲兵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1960年起任台中警備司令兼台中師管區司令,憲兵司令部中將副司令。1966年退役。
周世傑(1893.2.15-1929.5.22),字西成(以字行),號繼斌,又號天保山人,,出身於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東黑神廟(今茅石鄉境)1926年4月任北洋政府貴州省省長。6月1日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進入貴陽。8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1927年2月任國民政府貴州省政務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政府主席。7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其後兩次連任)兼任貴州省軍事廳廳長,晉升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寧漢分裂後,任國民革命軍25軍軍長兼貴州省政府主席。1928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9路總指揮兼第25軍軍長。
㈧ 遵義市史上出過什麼名人
尹珍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正安縣)人,今正安縣新州鎮的古毋斂壩,是尹珍居家、講學、墓葬之地。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20歲時,跋涉千里,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研習五經文字。學成,於公元 107 年回故里。手建草堂三楹,開館教學,西南地區自此始有學校教育。尹珍從地方事教育,聲譽漸著,後漢朝廷向地方選舉孝廉,地方官以其精通經學,選入文學科目,向朝廷舉薦。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 年)學者應奉任武陵郡太守,「興學校,舉側陋,移風易俗」。尹珍就近前往拜應奉為師,學習圖緯,通三才,師生並顯一時。《後漢書??西南夷列隊傳》載:「桓帝時,郡人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里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官至荊州刺史。」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體弱,遂辭官還鄉,將原學館改名「務本堂」,矢志育人。公元 162 年病逝,葬於務本堂後。尹珍是貴州文化教育的鼻祖,「凡屬牂牁舊縣,無地不稱先師。」也是著名書法家。尤精隸書。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錄南北朝時期宋朝王愔所著《文字志》,所列秦漢以來著名書法家120人中,便有尹珍其名。尹珍在桑梓辦學授徒,盡心竭力,死而後已,其偉業受後世敬仰。明代貴陽三個書院設尹珍專祠,清代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創立漢三賢祠中,專設尹珍祠,貴陽扶風山王陽明祠內附設尹道真祠,印江、銅仁等縣之書院中均設尹公祠。四川境現為重慶市的南川縣、綦江縣均建尹子祠。公元 880 年唐人崔礽在今綏陽縣旺草場立尹珍講堂碑。境內新州鎮的尹珍「務本堂」及「漢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遺跡尚存。清代遵義知府趙遵律《尹珍考》,正安知州於鍾岳《尹道真先生務本堂碑記》對尹珍的身世籍貫作詳細考證。民國 32 年(公元1943年)出版的《貴州名賢傳??尹珍傳》載:民國期間,經中央政府批准,將正安縣劃出一部分另置新縣,命名「道真縣」以志紀念
㈨ 關於遵義的歷史,旅遊景點和名人演講稿
今遵義市,春秋戰國時期,曾是巴、蜀、夜郎等邦國的領地。秦漢時期置犍為郡。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為播州。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改置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平越軍民府(隸貴州)。清初,遵義府改屬貴州省。辛亥革命後,廢棄府的建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為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先設桐梓,後遷遵義縣城(即今紅花崗區)。1949年11月黔北各縣先後解放,設置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今為遵義市。
遵義因其歷史和地域獨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長徵文化為主線的獨特地方文化藝術,在其文化的深層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閑的靈氣,和本土少數民族勤勞、質朴、驍勇的銳氣。從現存文物上看,位於紅花崗南郊的楊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藝精湛,結構規模宏大,墓內殘存的銅鼓,陶器等物都工藝精細,文飾雕鐫,其與其他中原同時代文物相比,並不遜色,可見當時遵義的文化藝術已相當發達。到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鄭珍、莫友芝並稱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兩度出使日本,至今飲譽扶桑;殿試探花楊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躍於30年代文壇的才女盧葆華,雖英年早逝,卻才華橫溢;國內近代文壇前輩,著名文學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義。綜觀遵義歷史與文化,從漢代「三賢」盛覽、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會議和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遷臨,遵義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以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和長征精神為文化依託,融時代精神,形成了與時俱進的遵義文化藝術,她是黔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小城遵義一幢兩層灰磚小樓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會議內容
會議首先由在中央負總責的博古代表中央作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史稱正報告。
博古的報告稱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失利的原因,主要歸咎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力量的強大,強調當時白區反帝反蔣運動沒有顯著進步,瓦獾芯墓ぷ髯齙貌睿位髡秸溝貌還唬韝蕕鞀ハ嗯浜喜還幻芮校約案蕕氐暮蠓轎鎰使┯ぷ髏揮凶齪玫瓤凸墼頡6浴叭送擰痹誥輪富由系拇砦笤蚯崦璧矗傅煤萇伲負趺揮猩婕啊?博古作報告時,毛澤東用一支白桿子的鉛筆將不同意報告的意見,記在裁好的一疊毛邊紙上。
博古後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會上的發言中說:「在這個會議上,我個人是不認識錯誤的,同時不了解錯誤,我只承認在蘇區工作的政策上有個別的錯誤,在軍事指導上有個別政策的錯誤,不承認是路線的錯誤,不承認軍事領導上的錯誤。」
博古報告完畢後,周恩來代表軍委作關於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軍事工作報告。
周恩來的報告,較客觀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以來的全部情況,實事求是地談到此次反「圍剿」紅軍在戰略戰術諸方面存在的問題,並主動承擔了個人在指揮戰爭中應負的責任.周恩來報告完後,由洛甫根據會前所寫的提綱,作批判「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軍事路線的報告,史稱反報告。
洛甫的報告批評「三人團」在指揮紅軍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中錯誤的戰略戰術原則。這些錯誤表現為:堡壘對堡壘;兵力分散;在軍事上不知利用十九路軍事變,打擊蔣介石;在戰略轉移與突圍行動上犯了逃跑主義錯誤;在部隊不利的情況下,仍堅持去湘西會合紅二、紅六軍團,是機械的戰略方針作祟的結果。
洛甫的報告,實際上代表了毛澤東、王稼祥的意見,更多的是毛澤東的意思。因為長征出發後,他們三人較多的時間住在一起,經常交談。毛澤東經常向他們解釋五次反「圍剿」中紅軍應該運用怎樣的戰略戰術去打破敵人的「圍剿」。由於洛甫當時是政治局常委,他來作報告是較為合適的。
三個報告作完後,第一個發言的是毛澤東。毛澤東首先表態不同意博古的報告。他指出,博古的報告對第五次反「圍剿」受挫的原因,在政策與策略方面的失誤談得少,甚至迴避,目的是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其中也包含博古當時未能認識清楚的有些問題)。毛澤東指出,「三人團」在指揮紅軍對付敵人的第五次進攻時,其錯誤歸納起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進攻中的冒險主義。第二階段是防禦中的保守主義。第三階段則是退卻中的逃跑主義。
接著毛澤東具體分析了敵人的一、二、三、四次進攻時一紅軍為什麼能夠取勝,而敵人第五次進攻時紅軍失利的原因。
毛澤東說,第一次反「圍剿」時,敵軍是10萬,而紅軍只有4萬,是2.5比1;第二次反「圍剿」時,敵軍20萬,紅軍4萬,是5比1;第三次反「圍剿」時,敵軍30萬,紅軍3萬,是10比1:第四次反「圍剿」時,敵軍50萬,紅軍5萬,仍是10比1:第五次反「圍剿」時,敵軍50萬,紅軍5萬余,不包括地方武裝,仍然是10比1,為什麼這次反「圍剿」紅軍會失敗得那麼慘?前四次反「圍剿」,各根據地同樣是被敵人分割的,根據地范圍比第五次反「圍剿」時還要小,瓦解敵軍白區工作的開展也很有限,為什麼我們卻贏得了勝利?其實,根據地人民經過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後方支前的工作是做得很出色的,根據地內的土地革命、經濟建設的開展也是好的:在「一切為了前線上的勝利」的口號下,廣大群眾參軍參戰,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擴紅運動形成熱潮,10萬工農積極分子武裝上前線,紅軍力量空前擴大;前方紅軍的財政、糧食和其他物質上的需要,都得到了供應和保證,這些都是粉碎敵人進攻的有利條件。
毛澤東還批評了李德的錯誤指揮:只知道紙上談兵,不考慮戰士要走路,要吃飯,也要睡覺,也不問走的是山地、平原還是河道,只知道在戰略圖上用筆一劃,限定時間打。這實際上是一種瞎指揮。
朱德發言說,如果再繼續這樣的領導,我們就不能再跟著走下去。
周恩來在發言中堅決支持毛澤東對「左」傾軍事路線的批判,全力推舉毛澤東為黨和紅軍的領本由。
出席會議的人,大多贊同洛甫的報告和毛澤東的發言,不同意博古的報告。只有凱豐替博古辯護,他在會上狂妄地對毛澤東說:「你懂得什麼馬列主義,你頂多是多看了些《孫子兵法》!」
毛澤東認為,《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借鑒它並沒有什麼壞處,他估計凱豐連這本著名的兵書都沒有看過,只知道崇尚外國的東西。和博古一樣,只會生吞活剝地照搬馬列主義的字句,教條主義地對待中國革命。於是,他在會上反問凱豐:「你讀過《孫子兵法》沒有?你知道《孫子兵法》一共有幾章?」問得凱豐啞口無言,因為他根本沒有看過《孫子兵法》。
會議決議
(1) 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 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3) 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
(4) 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遵義會議完畢後,中常委即分工,以「澤東同志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之後,洛甫在黨中央負總責,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但黨的政治領導主要由毛澤東負責。鄧小平曾經指出:「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同志對全黨起了領導作用……盡管名義上沒有當什麼總書記或軍委主席,但實際上他對軍隊的指揮以及重大問題上的決策,都為別的領導人所承認。」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是我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
1935年2月5日,紅軍一渡赤水米到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雞嗚三省,洛甫代替博古在中央負總責。3月11日,紅軍在三度赤水途中,中央在遵義縣的苟壩成立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小組,全權指揮軍事。在當時一戰爭環境中,它是中央最重要的領導機構。毛澤東進入三人軍事小組,表明了新的中央的領導地位在全黨得到進一步鞏固,也標志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遵義會議所要解決的組織問題至此才大體完成,從而使紅軍贏得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巨大勝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軍事領導體制的建立,對當時的領導核心來說,有一個認識與加深理解的過程,隨著革命的發展與不斷實踐而為全黨所接受。
㈩ 遵義縣茅栗真歷史名人有哪個
茅栗鎮有史記載,自明歷中就有了佛教文化的傳入。清代,有舉人劉之徵等11人,劉之徵官至清任刑部浙江司外部,誥封中憲大夫,共墓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末民國年間周浩,晚清末年秀才,早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學習,1905年加入孫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國革命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成功,以參贊任職於黃克強總司令部,護國戰爭勝利後,出任北京政府總理府編輯局局長等。周浩先生善於詩、文、書法,其詩被當時文學界譽為繼鄭、莫、黎之後,遵義詩人人中的「白眉」(意為傑出),黔北茂名學者趙愷(乃康)亦大贊:「其詩婉轉含蓄,抑揚激壯之處,多似唐初、盛之間,於」四傑「氣味相近,」吾鄉能詩者,固當為屈一指也「.
1949--2008年,我鎮涌現了大批文人學者,有博士3人,碩士生9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高級記者、高級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工程師等。
新中國成立後,考入各級各類學校的本科生300餘人,專科生150餘人,考入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的200餘人。到2008年,全鎮已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06人,有高級職稱的3人,中級職稱的66人,初級職稱的137人,還有一批」田秀才「、」土專家「活躍在各個生產領域。在科研、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方面,可謂碩果累累,獲國家、省(市)科技獎勵就有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