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代遺址
⑴ 請問:南陽「新都城遺址」是王莽新王朝的發源地,有關於那裡的詳細簡介和圖片嗎
圖片目前還沒有。詳細簡介如下:
新都城是新朝王莽的發跡地之一。《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有新野侯國,莽曰新都」。《後漢書•郡王四》記載:「新野有東鄉,故新都。」《漢書•王莽傳》記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為新都候,國南陽新野之古都鄉,千五百戶……哀帝即位後二歲,莽就國。元壽二年(公元前2年),征還京師,居攝三年,封莽孫宗為都侯,莽自稱肇名新都,故僭號為新」。
新都故城位於新野縣王莊鎮梅灣村,西距省道漢(中)—王(庄)公路1.5公里,東鄰唐河。新都故城遺址現存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邊長700多米,高3.5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5米,寬6米;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垣內外出土的文物有漢代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石磨、規矩鏡、漢代貨幣等,還發現有下水管道、排水溝、水井、房基和墓葬,這些文物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傳說新都故城牆系王莽的第九個女兒所築,又名「九女城」。該城牆既可御敵,又可防洪。現城牆上長滿野山楂樹,枝葉繁茂,果實累累,城內有居民700多人。登城東可觀唐河、北可觀諸葛庄遺跡。該城系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關於南陽遺跡的作文
南陽武侯祠在南陽市西南的卧龍崗上。它是古人為紀念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修建的一所祠院。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卧龍。院內叢竹簇簇,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1994年4月、2005年7月,我曾經兩次到此游覽。今又至此,時值正午,加之天氣炎熱,院內遊人甚少。寧靜的祠院,讓我心靈與之同樣寧靜。我醉心於這里悠然的環境、寬敞的庭院、蔽日的古柏、墁地的青磚,醉心於這里歷史的古樸與濃郁的古韻。
武侯祠的主要景點有「千古人龍」石坊、三顧堂、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寧遠樓、澹寧讀書台等。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綸巾羽扇,風度庄嚴,正是東漢末年隱居儒士的典型裝束。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匾額,這些碑額和對聯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古木交錯,花卉盈庭,翠柏叢中簇擁著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諸葛草廬。茅廬正門上懸掛郭沫若書的「諸葛草廬」匾額。據說這就是諸葛亮當年隱居攻讀的地方。諸葛草廬的左側是野雲庵,是諸葛亮會友的地方。右邊是一個古柏亭。前面的半月台,是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地方。而寧遠樓,是整個祠廟的最高建築,傳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三顧祠祠院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
龍崗之游,我流連於松柏奇花之間,陶醉於亭台樓閣之中,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還有武侯祠中的數不清的碑刻和匾額楹聯。這些碑刻和匾額楹聯使南陽武侯祠顯示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閃耀著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游覽當時,無法記憶諸多內容,今從網上查找一些,觀看欣賞。如,「呂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經論不煥,齊鮑叔鄭子皮聖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能舉豪傑奮興」,這副對聯歌頌了呂尚、伊尹、管仲、諸葛亮這些能夠幫助帝王力挽狂瀾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又贊頌了像鮑叔牙、鄭子皮、徐元直這些舉薦有才之士的伯樂,寓意深刻,給人以啟迪。還有「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還有一副妙聯: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齣,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恩三顧;取西蜀,征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聯巧用了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個數字,下聯靈活運用了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10個字,全聯共54個字,簡練地闡述了諸葛亮出茅廬後輔佐劉備父子戎馬倥傯的戰斗一生,真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筆筆傳神。其他還有, 「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驚司馬,結廬在紫峰白水以側曲吟梁父千載風雲起卧龍。」
再次徜徉於武侯祠,感受武侯祠的寧靜寬廣,頭腦中彷彿浮現出諸葛先生躬耕的身影,浮現出諸葛先生與劉備隆中對話的情景,對諸葛先生淡泊明志,正直廉潔的美德又增添幾分仰慕,為諸葛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誠感動不已,對碑刻對聯中體現出來的燦爛文化又增添幾分感嘆。
⑶ 河南南陽哪裡有個古謝國遺址
在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鄉謝營村,我就是這附近的人,公路邊立了一個石碑,碑上刻版著古謝國遺址,曾經是權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家,這里是中華謝氏故里。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南陽汽車站坐到油田的汽車(必須問清楚乘務員是否走金華,因為到油田的車有兩條路線)到謝營下車即可。
⑷ 誰知道南陽各縣市天主教堂遺址
1、靳崗大教堂
2、南陽天主教府(宛城區民權街中段東33-34號)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法國傳教士安恩利格首次流動到南陽靳崗傳播天主教並設立教堂,南陽始有天主教活動。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外籍傳教士到南陽城內傳教。清康熙五年(1666年)下令沒收教堂,南陽天主教活動中斷。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法國傳教士又先後間斷地到靳崗活動,均因受到當地宮民的緝捕而中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河南省內天主教發展很快,教徒達到2000人左右。是時,羅馬教廷為進一步擴大傳教範圍,派法國傳教士安巴都(安西滿)來靳崗,籌劃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靳崗為「總堂府」的河南天主教區正式成立,安巴都任首屆主教,河南省內的教徒由2000多人驟增至3500多人。同治八年(1869年),羅馬教廷令法國遣使會撤離南陽,教務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派人接替。翌年,由意籍傳教士安化成借用原法國主教安西滿的護照,受命來靳崗接管河南教務,成為第二任主教。安西滿這個名字在教會中影響較深,後來教會開辦的學校常用他命名。安化成於1904年2月死於鹿邑縣,葬於南陽靳崗。民國6年(1917年),義大利傳教士包海容接任南陽主教,曾在靳崗創辦聖母無原罪修女會及西滿中、小學各一所,到1936年因病回國。所遺主教一職,由副主教梅嶺南接任。1948年梅逃往漢口,南陽教務交副主教孔憲章負責,直至1953年。
河南教區自1844年從江南教區劃出後,陸續將全省劃分為九個小教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才將原設在靳崗的河南教區「主教座堂」遷往省政府所在地開封,靳崗遂變為南陽教區總堂所在地。
南陽教區成立於民國27年(1938年),下轄9縣(分堂)、44個堂口。
民國36年(1947年),南陽教區管轄的南陽、唐河、方城、南召、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9個縣中,有大小堂口44個,念經處109個,神職人員371人(外國傳教士24人、修士32人,中國神甫8人、傳教先生172人、代洗先生10人、教員83人、修道42人),教徒26355人,未受洗教友7542人。靳崗天主教堂的主要設施有:大經堂、女經堂、司鐸樓、教學樓和神職人員墓地等。其經濟收入,除接受羅馬教廷資助外,還有土地3000多畝、出租房屋近千間(包括上海、武漢兩地88棟樓房)等不動產;在市內尚有醫院、商號和兼辦匯兌等經營,以及教徒們的各項捐獻。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開辦一所培訓神職人員的聖心修道院,先後培訓出的修士,升為神甫的47人。繼而又增設聖母無原罪修女會、仁愛會、煉獄會、聖衣會等各類善會15種組織,其附屬機構先後有西滿幼稚園一所、西滿小學一所、德星女子小學一所,民國25年(1936年)又開辦西滿中學一所。1946年改德星女小為西滿女中,全區共有教會開辦的中學2所、小學18所,醫院診所1l處,孤兒院2所,孤老殘廢院1所。
自靳崗建立教堂起,南陽人民與教會的斗爭連年不斷。同治五年(1866年),桐柏縣人民憤怒搗毀平氏教堂。光緒年間,泌陽、唐縣、桐柏三縣人民組織「齊心會」,焚燒烏金溝教堂,南陽縣人民圍攻靳崗教堂等,列入教案的就有13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教案涉及的南陽、南召、泌陽、桐柏、鎮平、唐縣六縣和裕州,由地方官員與安西滿主教共同議定,共賠償天主教損失白銀75348兩,銅錢29083串。
1951年,靳崗天主教徒率先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並建立起三自革新籌備委員會,不久更名為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1953年又改稱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委員會。其他教徒較多的縣也分別建有這一組織。同年,公安部門發出通告,取締聖母軍。1957~1958年,區內教會派代表到北京、鄭州兩地出席全國天主教代表會議和河南省天主教代表會議,張宛祥神甫和南陽市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張雨汝、委員吳子奇被選為省天主教愛國委員會委員。1960年教徒由原來的6660人減少為4325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壞,宗教活動基本中止,大部分宗教界上層人士也受到沖擊。粉碎「四人幫」後經過撥亂反正,靳崗天主教堂於1980年8月15日首先恢復了愛國會組織和正常的宗教活動。1981年,南陽市內、南陽縣李家灣、唐河縣官莊和桐河四個堂口也得到恢復,對蒙受委屈的6位上層人士亦分別情況一一正名,全區已成立南陽市、唐河縣天主教愛國委員會。為培養後繼神職人員,1984年和1985年選派青年教徒4人分赴北京、武漢兩地神學院學習。到1985年恢復活動的大小教堂5座,有神職人員5人,教徒4129人,聖誕節進堂誦經者5000多人。
1951年至1953年,人民政府將外國傳教士孔憲章、何樹基、劉尚義、撒思光、法式典 、穆聶蒂、彭士沛等人逮捕審判並驅逐出境。 其它外國傳教士也相繼申請離境。到1954年5月,外國人直接控制南陽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局面告終。同時南陽各縣分別建立起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
⑸ 有關南陽歷史遺跡的散文
河南 · 南陽 · 鎮平縣 丁河高台 雜技與競技 查看
VⅢ-1 河南 · 南陽 · 鎮平縣 鎮平玉雕工藝 傳統手工技藝 查看
Ⅶ-1 河南 · 南陽 · 社旗縣 九宮八卦陣 雜技與競技 查看
Ⅵ-3 河南 · 南陽 · 新野縣 新野槐書 曲藝 查看
Ⅵ-2 河南 · 南陽 三弦書 曲藝 查看
Ⅵ-1 河南 · 南陽 大調曲子 曲藝 查看
Ⅴ-7 河南 · 南陽 · 唐河縣 漢劇 傳統戲劇 查看
Ⅴ-6 河南 · 南陽 · 桐柏縣 皮影戲 傳統戲劇 查看
Ⅴ-3 河南 · 南陽 · 淅川縣 蛤蟆嗡 傳統戲劇 查看
Ⅴ-2 河南 · 南陽 · 鄧州市 羅卷戲 傳統戲劇 查看
Ⅳ-2 河南 · 南陽 · 南召縣 雲彩燈 民間舞蹈 查看
Ⅲ-7 河南 · 南陽 · 桐柏縣 桐柏山歌 民間文學 查看
Ⅲ-5 河南 · 南陽 · 西峽縣 西坪民歌 民間音樂 查看
Ⅲ-4 河南 · 南陽 · 淅川縣 淅川鑼鼓曲 民間音樂 查看
Ⅲ-1 河南 · 南陽 · 卧龍區 鑼鼓樂 民間文學 查看
Ⅰ-9 河南 · 南陽 · 內鄉縣 馬山童謠 民間文學 查看
Ⅰ-8 河南 · 南陽 · 內鄉縣 寶天曼傳說 民間文學 查看
Ⅰ-7 河南 · 南陽 · 內鄉縣 宣講聖諭 民間文學 查看
Ⅰ-4 河南 · 南陽 · 南召縣 燈謎 民間文學
⑹ 位於南陽工農路與光武路交叉口最近的一個古代遺址叫什麼
叫漢代冶鐵遺址,南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旁邊的村子叫漢冶村。
⑺ 寫南陽遺跡作文
南陽武侯祠在南陽市西南的卧龍崗上.它是古人為紀念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修建的一所祠院.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卧龍.院內叢竹簇簇,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1994年4月、2005年7月,我曾經兩次到此游覽.今又至此,時值正午,加之天氣炎熱,院內遊人甚少.寧靜的祠院,讓我心靈與之同樣寧靜.我醉心於這里悠然的環境、寬敞的庭院、蔽日的古柏、墁地的青磚,醉心於這里歷史的古樸與濃郁的古韻.
武侯祠的主要景點有「千古人龍」石坊、三顧堂、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寧遠樓、澹寧讀書台等.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綸巾羽扇,風度庄嚴,正是東漢末年隱居儒士的典型裝束.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匾額,這些碑額和對聯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古木交錯,花卉盈庭,翠柏叢中簇擁著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諸葛草廬.茅廬正門上懸掛郭沫若書的「諸葛草廬」匾額.據說這就是諸葛亮當年隱居攻讀的地方.諸葛草廬的左側是野雲庵,是諸葛亮會友的地方.右邊是一個古柏亭.前面的半月台,是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地方.而寧遠樓,是整個祠廟的最高建築,傳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三顧祠祠院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
龍崗之游,我流連於松柏奇花之間,陶醉於亭台樓閣之中,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還有武侯祠中的數不清的碑刻和匾額楹聯.這些碑刻和匾額楹聯使南陽武侯祠顯示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閃耀著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游覽當時,無法記憶諸多內容,今從網上查找一些,觀看欣賞
⑻ 河南南陽新野有什麼名勝古跡
新野歷史悠久,古稱貴地,它北依宛洛、南接荊襄,面積1062平方公里,沃野百里,八水競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稱」,有劉備屯兵新野時與諸葛亮運籌帷幄商談軍機大事的漢議事台,有世界上最小之城-關羽拴馬之地漢桑城,另有太子閣、光武台、掛劍樹、鄧禹台、召父渠、薦賢嶺、攔馬橋、打鼓冢、火燒新野遺址、鳳凰山遺址、漢津碼頭遺址、新都故城、漢棘陽故城、諸葛庄遺址、漢朝陽遺址、來歙故宅的自流井、前高廟祖師廟觀、岑公祠、水府廟等。1992年,新野被列入河南省「三國旅遊線景點」之一,現在籌資開發興建「三國旅遊區」。
一、文化遺址
新野發現最早的人類遺跡為距今四千至六千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共有19處,白河兩岸有車兒灣、光武台、馬鞍山、下鳳鳴、鄧禹台、下河村六處
鳳凰山遺址。位於歪子鄉寺門村北的土崗上,高出地面5米,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60米,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
二、故城遺址
西漢初年,境內曾置有新野、棘陽、朝陽、新都和X陽5縣。
三、水利遺址
「召父渠」坐落在今沙堰鎮西南白河故道的拐彎處,是西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廣集群眾興修的規模較大的水利建設工程。
四、古跡
新野的寺觀、廟宇等散布於城鄉之間,但因年久失修,除議事台和漢桑城之外,均已拆毀。
五、古墓葬
曾國貴族墓:位於南關小西關,為春秋早期曾國奴隸主之墓葬。
亂冢漢墓群:共有26個墓冢。每個佔地約百餘平方米,此墓為東漢皇室之墓冢。
六、石雕、石刻
樊集漢墓群甚多,出土的文物以漢代畫像磚為多,其中泗水撈鼎、車騎、狩獵、宴樂等畫像磚,質地優良、畫像逼真,對研究漢代文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歷史文物]
玉杯「一捧雪」主要有距今50萬年的古化石,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器、春秋時期的曾國銅禮器、國家二級文物明代御杯「一捧雪」,漢代「雜技漢畫磚」等。
⑼ 號稱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歷史遺跡比不上南陽許昌商丘,為何依舊上榜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算得上名副其實的古都嗎,包含鄭州的下轄縣鞏縣,密縣,新鄭,滎陽,中牟,至今為止其建市歷史不足百年。鄭州雖說號稱第八大古都,其實不過一朝古都「夏」。鄭州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同時也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那麼是否名副其實呢,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鄭州的歷史。
所以鄭州就歷史來講絕對算得上古都的,畢竟是已經發掘出現實存在的遺址,而且是商朝時期的,畢竟有代表性,所以給鄭州的建議就是以後加大對文化古跡的開發和保護,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提高鄭州的知名度,畢竟鄭州也是古代鄭州的都城,歷史還是很悠久的。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 。
⑽ 雄安新區南陽遺址考古工作有什麼最新進展
據報道,9月7日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負責人表示,經過數月的緊張勘探,位於雄安新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城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獲得重要成果。
南陽遺址位於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遺址面積達42萬平方米,是雄安新區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南陽遺址確定是戰漢時期一座中型城址,其級別與功能尚待進一步考證,接下來,考古工作將繼續推進,尋求探索該城址完整的功能布局。
希望南陽遺址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掘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