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妲己遺址
① 《封神榜》蘇護的子女
蘇護之子 蘇全復忠 是一個滿腔制熱血、不懼怕死亡的少年
溫縣解放路的中間,一堵灰色的圍牆將一座高大的土丘從鬧市中分割出來,顯得格外突兀。這里就是溫縣人常說的「聯珠冢」,據說是妲己的父親蘇護及兄長蘇全忠的墓地,相傳二人同時戰死於追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後來被葬在這里。
② 蘇妲己是焦作人嗎這種說法出自何文獻
是的。《國語》雲「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有蘇氏就在今溫縣一帶.
有蘇氏作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直活動於古河內地區的太行山前沿地帶。歷經夏商二代八百年的變遷,他們到了今焦作地區一帶。隨著部落的發展,人數的增多,活動范圍也變大了,西起濟源,東到獲嘉,北至太行山,南到黃河,都是該部落的活動范圍。同時,該部落的一些人可能已由牧轉農,過起了定居生活。從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中,這里有許多與有蘇氏有關的傳說和遺址。
文獻記載,有蘇氏曾居於原(今濟源),又遷到溫。殷紂王曾伐有蘇,迫使有蘇氏獻出妲己。在當地有許多與有蘇氏相關的傳說和遺址。溫縣城內有蘇護、蘇全忠父子墓,即聯珠冢,今尚存大部。聯珠冢西百米有雲團冢,為蘇護大將鄭倫之墓,在今實驗小學院內,已平沒。縣北的蘇王村,傳說為蘇護的家。與溫縣亢村一河之隔的博愛縣內都村古稱中都城,有中都亭,隋文帝時因避父楊忠諱而改名內都,傳說即古冀州治,該村一直不準唱《反冀州》一部戲,認為是對冀州人的侮辱。在縣西夏庄蘇忿生家族墓地中,有一大墓在清末塌出一塊墓石,上書「商大將軍蘇全孝之墓」。(見民國二十二年<<溫縣志>>)不管傳說的真假成分有多少,但都說明有蘇氏在商末確實是以溫縣為中心的一帶活動。
關於古冀州城,民間傳說在博愛內都村。禹分九州,「兩河間曰冀州」(《爾雅·釋地》),《周禮·夏官·.職方氏》有「河內曰冀州」。清牟庭《同文尚書》說「冀州在河內也」。究以上傳說和看法,冀州當在河內地區。溫縣亢村,與博愛內都村僅隔一沁河,在內都之南,相距不到一公里。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村南打井時發現一古城牆遺址。在東西長600米的直線上,三口井都在七米深左右發現該遺址,此遺址北距亢村約300—400米,南距濟河約30米左右,東南距蘇王村約2公里。我們認為此一城牆遺址可能是古冀州城遺址,有待發掘論證。
「蘇忿生應是第一個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因蘇而氏的蘇家先祖。」(張新斌《蘇姓》)蘇為昆吾之後,己姓,這是多種文獻資料都認定的。直到商末的妲己,仍是姓己。《國語》雲「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妲己與蘇忿生為同時代的有蘇氏名人,妲己還姓己,說明當時的有蘇部落還是姓己,而不姓蘇,直到蘇忿生為大司寇居溫後,才明確姓蘇。有人說蘇忿生仍姓己,不姓蘇,直到蘇國滅亡後蘇姓才出現。我認為這不對。如果蘇忿生不姓蘇,那麼《尚書·立政》篇中周公就不會稱他為蘇公了。
四、蘇氏在溫
有蘇氏在商代後期即已活動於河內地區,實際上是已牢固地佔領了這片地區。在推翻殷紂王的戰爭中,有蘇氏又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所以到武王克商後,便把有蘇氏所佔有的這一片地區順水人情的封給了有蘇氏,實際上別人是得不到這塊富饒的地方的。這就是蘇封十二邑:溫、州(在今溫縣),原、樊、向(在今濟源),盟(在今孟州),陘、絺(在今沁陽),懷、隰郕 (在今武陟),頹(在今焦作市),欑茅(在今輝縣),以溫為首邑。
蘇忿生作為大司寇,是周王朝的重要大臣,他的後代也承繼祖業,長期是周王卿士。已出土的《蘇公簋》、《寬兒鼎》和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蘇甫人」盤、匜,「蘇冶妊」鼎等,可以看到蘇忿生的孫子叫蘇寬,蘇國和周王室和虢國,都曾聯姻,說明蘇國在當時是個十分活躍的諸侯。
在《詩經·小雅·何人斯》中,記載了一點蘇國後期的情況,即蘇國和暴國的矛盾。董仲舒認為這是兩國為爭田起的矛盾,東漢高誘的《淮南子注》中也認為是爭田而起,並且說本詩所說爭田者是暴桓公和蘇信公。蘇暴二國本來關系很好,《世本》雲「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譙周《古史考》雲「古有塤篪尚矣。有幽王時暴辛公喜塤,蘇成功喜篪。」說明兩個同為周王朝卿士的曾經共同為周幽王吹奏娛樂。但後來卻鬧了矛盾,暴公入朝路過蘇公的溫城卻不去見蘇公,蘇公便作詩發泄惱怒之情。但蘇公終被讒言招禍,於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被奪國,桓王將蘇國之地給了鄭國,雖然鄭國並未來收取,但卻給蘇國一個致命的打擊。所以魏源認為此詩做於周桓王之時,王先謙便根據詩中「誰為此禍」一句,認為是在桓王將蘇國給鄭國之時。所以蘇信公和暴桓公應是平王後期到桓王時人,是蘇成公和暴辛公的兒子一輩。
至於蘇是不是一個封國,多種史料都認為是,我想正如杜預所說蘇「 內國名。春秋時稱蘇子」。為什麼多處稱蘇公呢?「此雲公者,子蓋子爵而為三公也。」也就是說,他雖是子爵小國,但因為是周王朝的三公卿士,故而人們稱他為蘇公。
到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冬,蘇子為報復周王室,一手指揮了五大夫之亂,借衛燕之兵趕走了惠王,立子頹為周王,但一年多後,到惠王四年春,鄭虢兩國就攻入王城,殺了子頹,恢復惠王王位,這樣,蘇與周王室就矛盾更深,也說明了蘇國在當時還是很有政治能量的。到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蘇國遭到狄人的攻擊,周王不派兵相救,致使蘇國被滅,蘇子流亡衛國。從蘇國受封到被滅,共396年。到周頃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王「及蘇子盟於女栗」。說明蘇國雖已亡國多年,但蘇子仍有一定的影響力,要不然周天子是不會會見他的。
③ 請問嫦娥是什麼來歷!是蘇妲己嗎!那 嫦娥與後裔又是怎麼回事
嫦娥,本作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國神話人物、後羿之妻。神話中因偷食後羿自西王母處所盜得的不死葯而奔月。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道教中,嫦娥為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姮娥墓位於山東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邊。據說大羿與姮娥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飛天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夷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 十日國的地望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南部(見「《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現在的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為十日國的都城。堯王城遺址南側的天台山(現為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還有太陽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日晷等許多太陽崇拜的遺跡。 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後來演繹為飛天的嫦娥)死後就葬在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的天台山上。當地人稱之為大羿陵。 嫦娥與蘇妲己存在很多共同點: 1,都是中國古代人物 2,都是女性 3,丈夫都是中國歷史名人 ....... 但事實上,她們沒有多大聯系! 後羿和嫦娥的故事: 嫦娥奔月很久以前,大羿到山中狩獵的時候,在一棵月桂樹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樹為媒,結為夫妻。 到了帝堯的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燒焦了莊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沒有了食物。同時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等妖魔鬼怪也開始危害百姓。於是帝堯命令大羿將鑿齒處死在疇華之野,將九嬰誅殺於凶水之上,將大風戰敗於青邱之澤,射掉天上多餘的太陽,殺死猰貐,將修蛇斬於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豖希。萬民歡喜,擁戴堯為天子。 後來,大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葯,交給嫦娥保管。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大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大羿團聚。 大羿聽說娥奔月之後,痛不欲生。月母(又一作王母)為二人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日下界與大羿在月桂樹下相會。據說民間有好多人都曾經聽到大羿與嫦娥在月桂樹下竊竊私語呢。 故事出處: 出自漢代《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妲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豖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托與妲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葯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欲配飛升之葯,重回人間焉。 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
④ 歷史上的摘星樓還存在不存在
摘星樓源自《封復神制演義》這部小說,書中所說摘星樓為商紂王迎娶妲己後受其蠱惑在朝歌的王宮中建起的最高建築,商紂王常與妲己等嬪妃在此飲酒作樂美其名曰接近神仙,此建築本為小說中的情節,實際在歷史上在商朝朝歌王城並不存在摘星樓。
現如今,摘星樓又名七敏山 、敏山。是位於苟堂鄉孫家莊南具茨山中西部一峰,山南與禹州市萇庄鄉交界。《水經注》載:「敏水出山其下」,因稱敏山。
(4)蘇妲己遺址擴展閱讀:
相關傳說:
兩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紂王為了討好蘇妲己,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樓,因為建造的特別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夠得著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樓。後來,紂王受蘇妲己的蠱惑,在摘星樓上摘下了比乾的心,一代忠良就這樣慘遭殺戮。
之後,人們把摘星樓改叫做摘心樓。之後的兩千多年,高樓損毀,夯土壘成的樓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檯子,因此,現在的人們都把這座摘星樓的樓基稱之為摘星台了。
⑤ 蘇妲己最後封的是什麼神
妲己沒有封神,因為後武王伐紂時已經將妲己殺死,妲己去世時間約公元前1046年。
姜子牙幫助周武王帶領天下八百諸侯攻佔了成湯的京城朝歌時,捉住了亂成湯天下的三個妖精:狐狸精妲己、玉石琵琶精和九頭雉雞精,並結果了她們的性命。
然而這對於三個妖精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冤案,按她們的理論,姜子牙幫周武王得到了天下,起碼有他們的功勞。
即使沒有功勞,得不到封神和獎賞,也不至於要受罰,即使要受罰,也不至於要丟掉性命,枉費了千年的修煉。
(5)蘇妲己遺址擴展閱讀:
《封神演義》冀州之戰拉開了封神的序幕,但凡有點名氣在此站之後犧牲的,大多數是上了封神榜,但卻有這六個人,她們生前戰功赫赫,死後卻無法入榜。
1.千里眼高明:高明為棋盤山桃精,其獨門特技便是著名的千里眼,配合高覺的順風耳可探知周營虛實。
後楊戩受玉鼎真人的指點,將棋盤山桃精,柳鬼的法脈斷絕,致使兄弟兩人法力全失,致使被姜尚「打神鞭」所殺。
後因其兄弟兩人法脈獨特,雖上封神台,卻沒被姜尚封神,只成為了地仙,成為「門神神荼」,並且發明「桃木」驅鬼,以及後來「度朔山」「桃都山」驅鬼的故事。
2.順風耳高覺:
高覺為棋盤山柳鬼,其獨門特技便是著名的順風耳,能夠以此聽取周營的虛實。
他防禦力也十分不錯,能挨得了哪吒的「乾坤圈」與李靖「三十三天黃金塔」的火燒。
後被楊戩識破法脈,導致被李靖,雷震子斷絕法脈,致使法力喪失,於袁洪夜襲周營時,被姜尚以「打神鞭」所殺。
3.龜靈聖母:
龜靈聖母是通天教主八大親傳弟子之一,在炎帝時期就已得道,修行萬年,法力高強。她曾經擊敗了闡教的數位金仙,後追擊拘留孫的時候,遇到西天准提道人。
將其逼迫現出原形,被孔宣丟入八寶蓮花池中真當個烏龜來養著。西方有一個臭名昭著的蚊道人,見其體內經血充沛,便吸食起來。
4.千年狐狸精:
蘇妲己,封神演義中的頭號女主角,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妖姬之一。蘇妲己原為冀州侯蘇護之女,其美貌傾國傾城,後來蘇妲己被後來的九尾狐所取代。
牧野決戰軒轅墳三妖夜襲周營被擒,千年狐狸精被姜子牙處決。
5.玉石琵琶精:
玉石琵琶精當年曾被姜尚火燒,牧野決戰中,使綉鸞刀,騎桃花馬,與妲己一並三人夜襲周營。三妖妖氣還真能對周營造成相當的沖擊效果,後被姜尚以五雷正訣所破,致使敗陣而歸。
三妖被楊戩等人追趕,王貴人與韋護交戰,後被女媧擒拿,交付盟軍發落,被韋護處決。
6.九尾雉雞精:
九尾雉雞精在妲己「月下設宴請妖仙」後,九尾雉雞精被妲己推薦給紂王。
但是妲己請她入宮,主要是為了配合妲己設計除掉亞相比干,為的就是替軒轅墳眾妖復仇。
九尾雉雞精與楊戩交戰,被楊戩放出「哮天犬」咬下其中一頭,後胡喜媚被女媧所擒,交予盟軍發落,被楊戩處決。
⑥ 蘇妲己發明了一樣東西,已流傳3000多年,如今家家戶戶還在用嗎
傳說在上古時期,紂王在女媧廟里被女媧雕像的美貌迷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在女媧雕像的腳上留下了一個吻,女媧本人看到後簡直要被氣死了,本仙女的腳豈是你一個凡人能猥褻的?於是她就派自己座下的三大妖獸雞精、琵琶精、狐狸精去懲治紂王,毀了他的王朝,還許諾她們只要事成了就給她們成仙的機會。
妲己當然聽從,於是讓工匠造了一雙光溜溜的筷子用來給紂王喂飯,這樣夾菜的方法就從宮中傳開了,從此民間也開始使用筷子夾菜。這個民間傳說也是有事實證明的,1928年10月13日到1937年6月,考古專家在殷墟的遺址挖掘出了很多文物,其中就有一雙銅筷。而現在,筷子已經成了餐桌上必備的東西。
⑦ 商朝摘星樓在哪裡
商朝摘星樓位於淇縣縣城中心,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遺址、尋根問祖聖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摘星台,是一個夯築土台。下層為龍山文化,上層為殷商文化。
據《淇縣志》載,摘星台為紂王所建,意謂登臨其上,可以摘星攬月,喻台之高。是紂王和寵妃妲己觀朝涉、摘國神比干心處。自紂王在此摘國神比干心後,人們為紀念國神比干,俗稱此台為摘心台。
商朝國力強盛的時候紂王寵愛蘇妲己建造了摘星樓,讓她站在上面遙望家鄉。後來紂王經常在這里舉辦各種宴會,主要是尋歡作樂。蘇妲己和紂王在摘星樓飲酒作樂,而且還讓宮女脫去衣衫唱歌跳舞。
後來蘇妲己建議紂王在摘星樓上挖一個方圓數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將這些不聽話的宮女丟進去和蛇蠍蟲蟻在一起。這樣的刑法慘絕人寰,非常血腥。在《水經注》中記載主峰摘星樓海拔779米,山勢挺拔,植被茂盛,各種奇石在一起,形狀像是樓,直沖雲霄。
(7)蘇妲己遺址擴展閱讀:
兩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紂王為了討好蘇妲己,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樓,因為建造的特別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夠得著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樓。
後來,紂王受蘇妲己的蠱惑,在摘星樓上摘下了比乾的心,一代忠良就這樣慘遭殺戮。之後,人們把摘星樓改叫做摘心樓。之後的兩千多年,高樓損毀,夯土壘成的樓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檯子,因此,現在的人們都把這座摘星樓的樓基稱之為摘星台了。
⑧ 商朝歷史
1 商族的歷史與夏同樣久遠,傳說簡狄吃了玄鳥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
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的統治很穩固。
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襲制,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到商後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也是後來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礎。同時,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現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記錄。商王的統治僅僅限於狹小的
中央地帶,四周及邊緣地區是王室諸子及各族的領地,中央集權還沒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後加劇,王權的爭奪尤為激烈,同時還有奴隸的反抗斗爭。紂王時用武力鎮壓,但最後引火燒身而滅亡了。商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後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後,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後,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中期的幾百年間,歷代統治者由於朝廷內部的分爭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遷都:仲丁自毫遷於囂;河檀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奄;盤庚自奄遷殷。自盤庚遷都到殷起,商朝的國勢又開始上升。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的各方國,大大的擴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為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繼即位後,在政治上沒有才能,又荒淫無道,致使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後的六個國王(廩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則比祖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愛美女妲己,將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廢除貶斥,將政務完全交給費仲等弄臣。為此,不僅朝中大臣、貴族反對紂王,而且諸侯和各方國也於商王朝離心離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治。
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及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說明商朝的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被普通認為是商時代的文字,這是我們今天可以識別的最早的中國象形文字,為我們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2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以毫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站,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湯用武力消滅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統治,是歷史的進步。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但是他的誕生,畢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所以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商的繼統法,是采兄終弟及制,無弟然後傳子。商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無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三年,太甲悔過,又迎歸復位、勤儉愛民、諸侯親附,社會安定,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此後,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時,曾發生過有諸侯不朝的情況,太戊繼位,在「伊陟(音「智」ˋ)」和「巫咸」的輔佐之下,殷道復興,諸侯歸附,太戊被稱為中宗。
從第十位天子「仲丁」開始,商王室出現混亂。其後五代九王,多次發生廢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兒子爭奪王位的權力斗爭,並且多次遷都。先是帝「河亶(音「膽」danˇ)」遷都於「相」,然後是帝「祖乙」遷都於「邢」。「九世之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並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關心百姓,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鄉間長大,了解民間疾苦和稼檣艱難。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傅說」為相,任人唯賢,大力改革政治,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大規模地對荊、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發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無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為射天。後來他在河間打獵時,遭電擊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紂」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斗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文過飾非,淫虐無比,奢侈無度,醉生夢死,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周邊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湯->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紂王)
後,妃 商王武丁妃 : 歸好,商紂妃:妲己
功臣名將 伊尹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獲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鉅橋。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經濟文化: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ˋ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見)、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朝的起止年代,大約是公元前一七六○年到公元前一一二○年,共存在六百多年。
商朝
商朝的時間BC1600---BC1046約從公元前17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商朝歷代國王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
奴隸制的發展時期—商朝
1、 商族的興起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 「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2、 商朝建立與發展
湯即天乙,甲骨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相傳曾被囚於水牢。他在當選為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國葛(今河南寧陵縣北)、韋(河南滑縣東)、顧(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河南淮陽南),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向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3、盤庚遷殷
商自湯至紂,歷十七世、三十一王,約六百年,以盤庚遷殷為界,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湯在位期間,能夠勵精圖冶,履行「天子」職責。據說商初七年大旱,湯以身為犧牲,祈求上帝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呂氏春秋·順民》)。當時商的勢力很大,《詩經》上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湯死後,其孫太甲即位,雖然荒淫,但有賢臣伊尹輔佐,尚不致大亂。後來多次發生王位爭奪事件,王都屢遷,政局不穩,「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第二階段:從盤庚開始。盤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鑒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決定把都城自奄遷至殷(河南安陽西北)。殷「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被山」(《戰國策·魏策一》),是所謂「天下之中」。此後273年都城不再遷徙。盤庚行湯之政「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史記·殷本紀》)。盤庚三傳至武丁,商王朝達到極盛。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商朝後期,政治腐敗,至紂統治時,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
⑨ 妲己的原名是什麼
己妲。
妲己,有蘇氏部落族人,於有蘇國(今河南省溫縣)人,己姓,字妲。父不詳(《封神演義》中為冀州侯蘇護),又稱「蘇妲己」。商王帝辛(受德)妃子。
別名妲己,蘇妲己。
關於妲己的種種記載及傳說,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許多殷商時期的遺物,其中的玉器,銅器,尤其是龜甲與獸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與「卜辭」。
(9)蘇妲己遺址擴展閱讀
人民網評:讓妲己代言周原,歷史豈容如此輕慢
7月27日,陝西省旅遊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紂王妲己火力全開!在周原熱舞抖音點擊破千萬,這個景區要逆天!》的文章,稱「昨天(26日)紂王妲己在中國·周原景區火力全開」。
這是詩經·大雅《綿》中「周原嫵嫵,堇荼如飴」的所在,曾經肥美得連苦菜都讓人甘之如飴。這是西周故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這里被譽為「青銅器之鄉」,毛公鼎、大克鼎、牆盤等國寶級青銅器,都源出於此。
進了周原,你會大興「莫報乾坤施,空驚歲月遷」之嘆,你很容易撞見出沒於此的淵博幽默滿面煙塵的考古專家,會有和兩三千年前的珍貴文物面面相覷的驚喜、充實和熨帖,會有和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驀然相逢的滄海桑田之嘆……
雍山血池秦漢遺址、周公廟遺址、鳳翔秦公一號大墓……原以為,它們不會被任何一家旅行社或自由行攻略推送,風雨飄搖,荒涼冷落。像辛苦挖了十年的秦景公墓,曾依靠村民集資修建的博物館才得以繼續「活」著,瞄著同為陝西的法門寺的熱鬧非凡。
冷了老秦人,熱了大盛唐的理由太充分了,人殉二百、陰氣森森的墓地,怎麼比得過佛寶疊出、舍利重光的燦爛地宮?金碧輝煌的法門寺,不但有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的佛指舍利,更有女皇武則天遺存綉裙的風流故事加持,觀者如堵是必須。
⑩ 蘇妲己是哪個。
《國語》雲「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有蘇氏就在今溫縣一帶. 有蘇氏作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直活動於古河內地區的太行山前沿地帶。歷經夏商二代八百年的變遷,他們到了今焦作地區一帶。隨著部落的發展,人數的增多,活動范圍也變大了,西起濟源,東到獲嘉,北至太行山,南到黃河,都是該部落的活動范圍。同時,該部落的一些人可能已由牧轉農,過起了定居生活。從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中,這里有許多與有蘇氏有關的傳說和遺址。 文獻記載,有蘇氏曾居於原(今濟源),又遷到溫。殷紂王曾伐有蘇,迫使有蘇氏獻出妲己。在當地有許多與有蘇氏相關的傳說和遺址。溫縣城內有蘇護、蘇全忠父子墓,即聯珠冢,今尚存大部。聯珠冢西百米有雲團冢,為蘇護大將鄭倫之墓,在今實驗小學院內,已平沒。縣北的蘇王村,傳說為蘇護的家。與溫縣亢村一河之隔的博愛縣內都村古稱中都城,有中都亭,隋文帝時因避父楊忠諱而改名內都,傳說即古冀州治,該村一直不準唱《反冀州》一部戲,認為是對冀州人的侮辱。在縣西夏庄蘇忿生家族墓地中,有一大墓在清末塌出一塊墓石,上書「商大將軍蘇全孝之墓」。(見民國二十二年<<溫縣志>>)不管傳說的真假成分有多少,但都說明有蘇氏在商末確實是以溫縣為中心的一帶活動。 關於古冀州城,民間傳說在博愛內都村。禹分九州,「兩河間曰冀州」(《爾雅·釋地》),《周禮·夏官·.職方氏》有「河內曰冀州」。清牟庭《同文尚書》說「冀州在河內也」。究以上傳說和看法,冀州當在河內地區。溫縣亢村,與博愛內都村僅隔一沁河,在內都之南,相距不到一公里。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村南打井時發現一古城牆遺址。在東西長600米的直線上,三口井都在七米深左右發現該遺址,此遺址北距亢村約300—400米,南距濟河約30米左右,東南距蘇王村約2公里。我們認為此一城牆遺址可能是古冀州城遺址,有待發掘論證。 「蘇忿生應是第一個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因蘇而氏的蘇家先祖。」(張新斌《蘇姓》)蘇為昆吾之後,己姓,這是多種文獻資料都認定的。直到商末的妲己,仍是姓己。《國語》雲「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妲己與蘇忿生為同時代的有蘇氏名人,妲己還姓己,說明當時的有蘇部落還是姓己,而不姓蘇,直到蘇忿生為大司寇居溫後,才明確姓蘇。有人說蘇忿生仍姓己,不姓蘇,直到蘇國滅亡後蘇姓才出現。我認為這不對。如果蘇忿生不姓蘇,那麼《尚書·立政》篇中周公就不會稱他為蘇公了。 四、蘇氏在溫 有蘇氏在商代後期即已活動於河內地區,實際上是已牢固地佔領了這片地區。在推翻殷紂王的戰爭中,有蘇氏又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所以到武王克商後,便把有蘇氏所佔有的這一片地區順水人情的封給了有蘇氏,實際上別人是得不到這塊富饒的地方的。這就是蘇封十二邑:溫、州(在今溫縣),原、樊、向(在今濟源),盟(在今孟州),陘、絺(在今沁陽),懷、隰郕 (在今武陟),頹(在今焦作市),欑茅(在今輝縣),以溫為首邑。 蘇忿生作為大司寇,是周王朝的重要大臣,他的後代也承繼祖業,長期是周王卿士。已出土的《蘇公簋》、《寬兒鼎》和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蘇甫人」盤、匜,「蘇冶妊」鼎等,可以看到蘇忿生的孫子叫蘇寬,蘇國和周王室和虢國,都曾聯姻,說明蘇國在當時是個十分活躍的諸侯。 在《詩經·小雅·何人斯》中,記載了一點蘇國後期的情況,即蘇國和暴國的矛盾。董仲舒認為這是兩國為爭田起的矛盾,東漢高誘的《淮南子注》中也認為是爭田而起,並且說本詩所說爭田者是暴桓公和蘇信公。蘇暴二國本來關系很好,《世本》雲「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譙周《古史考》雲「古有塤篪尚矣。有幽王時暴辛公喜塤,蘇成功喜篪。」說明兩個同為周王朝卿士的曾經共同為周幽王吹奏娛樂。但後來卻鬧了矛盾,暴公入朝路過蘇公的溫城卻不去見蘇公,蘇公便作詩發泄惱怒之情。但蘇公終被讒言招禍,於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被奪國,桓王將蘇國之地給了鄭國,雖然鄭國並未來收取,但卻給蘇國一個致命的打擊。所以魏源認為此詩做於周桓王之時,王先謙便根據詩中「誰為此禍」一句,認為是在桓王將蘇國給鄭國之時。所以蘇信公和暴桓公應是平王後期到桓王時人,是蘇成公和暴辛公的兒子一輩。 至於蘇是不是一個封國,多種史料都認為是,我想正如杜預所說蘇「 內國名。春秋時稱蘇子」。為什麼多處稱蘇公呢?「此雲公者,子蓋子爵而為三公也。」也就是說,他雖是子爵小國,但因為是周王朝的三公卿士,故而人們稱他為蘇公。 到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冬,蘇子為報復周王室,一手指揮了五大夫之亂,借衛燕之兵趕走了惠王,立子頹為周王,但一年多後,到惠王四年春,鄭虢兩國就攻入王城,殺了子頹,恢復惠王王位,這樣,蘇與周王室就矛盾更深,也說明了蘇國在當時還是很有政治能量的。到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蘇國遭到狄人的攻擊,周王不派兵相救,致使蘇國被滅,蘇子流亡衛國。從蘇國受封到被滅,共396年。到周頃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王「及蘇子盟於女栗」。說明蘇國雖已亡國多年,但蘇子仍有一定的影響力,要不然周天子是不會會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