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辛鎮遺址
⑴ 市長你好:甘谷縣禮辛鎮馬坡村由於異地搬遷現把以前的老院拆除,但村裡的古樹也砍了,種一顆樹要幾十年
這里沒有市長,你直接去市政府才可以找到市長。
⑵ 甘谷的古代建築
甘肅省甘谷縣大像山位於文旗山上,也位於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它成功的將石窟文化和古代建築融為一體,成為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像山,根據釋迦牟尼的「乘象入胎」的傳說,叫做「大象山」才是更加精確的。大象山石窟是懸崖大象,被人稱為是「甘谷八景之一」,大約有二十二個窟龕,且大多都是呈現方形的,並且還設有僧侶修行的禪窟,這在全國是很少見的。 大象山上除了甘谷大佛,還有很多其他的著名景點,比如太昊宮、永明寺、千佛洞、伏羲廟、文昌閣、財神殿、關聖殿、雙明洞、睡佛窟。雖然各個景點的名字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和佛教、僧人、廟宇分不開。如果您是一個佛家的信仰者,來到這兒,一定會對佛教有更加深入和更加透徹的感悟。在大象山還流傳著很多的民間傳說,有大佛胡須、夜得神力。這里的每一個人不見得能說全每個傳說的來龍去脈,但是多多少少都了解一點。如果您對這些傳說感到好奇,不要害羞,說不定站在你身旁的那個人就知道呢! 甘谷的風景包括石窟景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當然,也有人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概括,即一廓兩線,分別為古冀文化長廊、石鼓山風景旅遊線和禮辛鎮古遺址旅遊線。 大象山的交通十分方便,行車8公里就到了火車站,您也可以直接乘坐火車到甘谷下車。此外,你也可以在天水火車站直接乘坐汽車到達大象山。
⑶ 甘谷縣大象山作文
我的家鄉在甘肅省甘谷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我們縣環境算是稍微溫和的,年溫差比較大,應該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以下是關於我家鄉的簡介:
甘谷,古稱冀,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縣,迄今有2680年,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甘谷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文薈萃。巍巍朱圉雄峙,滔滔渭水長流,名山大川,載於《尚書》,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相傳華夏人文初祖太昊伏羲氏誕生於縣南「古風台」,當年大禹治水,導渭於河,遺跡猶在,春秋時石作蜀負笈齊魯,游學洙泗,師從孔子,名列七十二賢;蜀漢大將軍姜維,在三國後期繼承諸葛事業,力撐蜀漢半壁江山,「遠志」風范,遺澤後世;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被譽為「關西師表」。境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縣城西南四十里處傳為秦先祖非子牧馬之地。有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多處,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或藏於北京故宮,或存於省博物館。縣城西石窟群綿延十餘公里,尤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大像山石窟最為馳名,鑿於北魏而泥妝於盛唐的釋迦牟尼大佛像,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高23.3米,寬10.02米,塑造超凡,為國內所罕見。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林木蔥蘢,青松蒼翠,峰巒競秀,林壑幽美,登臨其上,隴山渭水,盡收眼底。華蓋寺、姜維墓、蔡家寺各具特色,為海內處遊人所仰慕。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以大像山為依託,映帶華蓋寺、天門山、尖山寺、姜維故里、蔡家寺相呼應的隴上黃金旅遊熱線。
甘谷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川道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溉條件良好,適宜於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有「金腰帶」之稱。南嶺渠使南山6萬畝農田變得富庶豐饒,十餘萬畝天然次生林和廣闊的草地,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質天然資源。隴海鐵路縱貫全境,寶蘭二線即將通車,316國道從縣城南通過。以這兩條交通大動脈為主線,和縣、鄉、村公路構織成交通網路,把甘谷城鄉和外地聯在一起。
⑷ 我的旅行去大象山英語作文60詞
Yesterday, I traveled in the Elelphant Mountain with my friend, Tom.
I prepared some food and water for lunch and started the travel.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and ate lunch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e have a great time yesterday.
⑸ 如何去甘谷縣禮辛鎮
甘肅省天水市
⑹ 寫篇作文
成全
他剛進初中那年,母親抱回哇哇大哭的她,她哭是因為餓,尚不知失去雙親之痛。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他異常欣喜。
他讀高中時,牽了她小小的手,送她進幼兒園,她總是在他鬆手的剎那,用力扯下他來,踮起小腳,柔軟的小嘴在他頰上,親一下,再親一下,旋即轉身,跑向她的教室,他總擔心她摔跤,跟在身後喊:小妹,慢一點!她快樂的應答著,卻不轉身,裙裾上的蝴蝶結在奔跑中,展翅欲飛。
高中畢業,他考進本地學府,她正好7歲。醫生說,7歲,是做心臟手術的最佳年齡。他請假,和媽媽一同照顧她,他看到父親簽字的手在顫抖,心便緊了又緊,卻買了她喜歡的卡通畫冊,一字一行,惟妙惟肖的讀給她聽。術後她醒來,費力的叫一聲「哥」,聲音飄渺如雲煙,惹得他跑出病房,抱著醫院的水杉樹,如孩童般大哭。
他大學畢業,很多次機會可以去更大的城市,找更適合他的職位,可是他始終不肯。母親催促,他只是沉默,急了才說:我走了,小妹會死掉!母親罵他亂講話,卻不再逼他去外地。
初夏,菱角新上市,她便吵著要他買來吃,他不肯,怕硬硬的菱角磕破她的手或唇,她便假裝嗚嗚哭泣,卻透過指縫看他的反應,他明知,也不揭穿,依了她,買下兩斤菱角,一個一個用菜刀攔腰切斷,再一個一個擠出粉白的米來,她只顧撿了丟進嘴裡,急得他連聲喊:慢一點哎,小祖宗!她得意的笑,撿一個大粒的,扔進他的嘴裡。
她高中,身體更虛弱,成績總是不及人家,他索性換了一份清閑的工作,薪水少了很多,卻可以每日下班回家輔導她,她哭,他哄,她笑,他亦笑:「小妹,你幾時才長大?」
她進大學,他已近而立,依舊單身。她開始帶男孩子回家,開心甜蜜的模樣。母親催他結婚,他只好談下一個女友,她見了,很禮貌的叫他女友為姐姐,彼此牽手去那個叫阿呀呀的小店買女孩子的紅妝。
翌年開春,他在女友的要求下去北京發展,擔心著她,她輕松笑曰:老哥你怎麼那麼羅嗦,什麼事,爸媽和男朋友替我罩著啦!秋天,沒有任何預言與鋪墊,她心臟病突發,他匆忙趕回,已再也不能聽到她叫他哥。
她曾帶回家來的那個男孩子叫住他:我從來就不是她的男朋友,她只說哥不是親生勝親生,為她犧牲太多,要給他正常的生活。
他細心替她收拾卧室,宛如她同往日一樣放學就要回來,卻在梳妝台上,碰到他送她的不倒翁,劇烈的搖晃中,他看到底部刻有細如蚊蠅的兩行小字:前塵往事斷腸詩,儂為君痴君不知。
那是她的字體,大概是在他去北京後刻上去的吧?他抱著不倒翁,跌坐在地,心痛如裂。
他一直在等她長大,卻不知道,水逝流年裡,她已然懂得,世間有一種愛,叫成全……
這是中考滿分作文哦
⑺ 我的家鄉我的家 作文 5年級水平,要兩篇
甘谷大象山是一處石窟藝術與古建築文化完美結合的勝地,殿宇窟龕錯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樓閣、斗拱飛檐,是傳統古建藝術珍品;雕塑自然、書畫壁畫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型藝術的獨特風格,自古聞名遐邇。
石窟東距著名的天水麥積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簾石窟40公里,三處石窟由於地理位置的鄰近和長期的歷史背景相同,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肅東部佛教石窟寺藝術的特有風格和體系。
甘谷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裡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積淀。據甘谷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人面鯢魚彩陶瓶所表現出的中華民族圖騰——龍的雛形以及被列為「四大漢簡」之一的甘保漢簡、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華貴浪漫的唐三彩風首壺;從萬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賢之一的孔門弟子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到「行完而潔」的翰林學士鞏建豐等名貫千古的隴上先賢,無一不反映甘谷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映襯出甘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里自古商貿活躍,漢唐時期為古絲綢之路商旅重鎮,宋有「茶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譽。
三大景觀
據《甘谷史話》記載:甘谷境內的文化景點大致可分為石窟景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三大類,按其分布,可用「一廓兩線」來概括,即:古冀文化長廓、石鼓山風景旅遊線和禮辛鎮古遺址旅遊線。
「古冀文化長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為中心,沿渭河一線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遺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遺址等多處遺址。石鼓山風景旅遊線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園、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場及石鼓山等多處自然景觀。禮辛鎮古遺址旅遊線包括新興姚仲紀念址、貫寺青磚牌坊和禮辛鎮遺址等。
文旗山是秦嶺山脈西端的一條余脈,東西走向。山體挺拔,毓靈峻秀,巍峨多姿。文旗山與東側的簸箕山遙相呼應,統稱旗鼓山。文旗山因其巔懸崖上開鑿塑造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釋迦牟尼大佛像,而稱作大佛寺,為甘谷縣八景之一。有民謠說:「佛鄉有個大佛寺,頂得藍天咯吱吱。」甘谷縣八景中稱之為「懸崖大象」。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現存二十二個窟龕,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乘象入胎」
大象山橫嶺之上樓閣鱗次,祠宇相望。自山腳攀登而上,經韋陀殿,再穿越飛棧閣道直上至最高處三聖殿,上有石刻:「白雲封處」。山上樓閣殿宇建築,依山就勢,密布山嶺,層層樓閣,座座殿院,逐台登高。有墨翟殿、伏羲殿、魯班殿等。相傳魯班殿為大象山建築全部竣工後用所剩零塊木料拼湊為梁架而建造,殿宇結構奇巧,玲瓏剔透,獨具匠心,充分顯示了精湛的建築技藝。窟龕以大象窟為中心向左右羅列,西側緊倚飛雲岩,有七窟,東側攘連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兩旁依山勢建有長長的走廊將窟龕相連。
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從此正式命名為大象山。大象山是歷代文人墨客前往覽勝,賦詞作詩贊頌之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有廟會,遊人絡繹不絕,熱鬧不凡。登山屹窟北望,渭水煙波東瀉,鐵路、公路橫貫渭川、通濟渠水暢流,渭北山丘莽莽,景象秀麗壯觀。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
建寺久遠
鑿窟習禪,流行於我國北朝時期,大象山石窟至少能為研究我國北方佛教宗派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線索。據史料記載,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遠溯至北魏,具體年代已經無從稽考。現存釋迦牟尼大佛像始鑿於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趨完美。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闊10.4米,高大魁梧,溫順善良,坐於30米高的石窟內,栩栩如生。
據史料記載,大象山石窟大規模開窟造像大約始自姚秦,佛事活動盛行於北朝以後,鼎盛於唐。甘谷大象山永明寺設戒碑有雲:「隴右密邇關中,襟帶五涼,當姚秦北周之際佛教盛行於禹城。而大陝西來吾隴甘谷為必經之地。窟像設之勝若麥積崖,大象山直遙應敦煌而無遜色,而2000年來高僧大德傳勝衍緒亦不亞東南。」
大象山不但因大佛、古建築群而聞名,更為獨特的是每至古歷四月八「浴佛節」前後,滿山遍野的紫丁香花爭相怒放,香味益人。寺院里,梵鍾聲聲,香煙裊裊,木魚篤篤,佛號聲聲,神光赫赫。商賈遊人慕名前來,為隴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風景。宋代《太平寰宇記》載:「懸崖有大象一軀,身長九丈。自山巔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閣道可蹬,蓋自古為勝跡矣。」明清時期,大象山的宗教活動更為興盛,佛、道、儒三教並存,各鑿洞窟,各建廟宇。遊客四時不斷,特別是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節,數以萬計的遊人,參加春遊盛會,熱鬧非凡。大象山石窟以其豐潤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華夏的人文景觀,成為甘肅省東南部三個主要石窟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懸崖大象」
和國內諸多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群都鑿於高出地面約300米的懸崖峭壁上。包括大象庫、睡佛窟等。
大象窟即6號窟,亦稱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窟內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國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從造像技法圓潤流暢、豐滿細膩的特點看,當為盛唐時期作品。宋、明、清各代都有維修和重妝、掛彩。大窟周壁有小龕70餘個,龕前有金剛、白鶴童子、人面鳥等懸塑小像。大象窟檐原為木結構三重檐樓閣建築,經年久風雨侵蝕已坍塌,現拱型龕楣為1985年國家撥款建成;同年還補塑了大佛的手足和膝下衣紋等殘損部分。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肅東部地區所有石窟中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國大佛開鑿相對高度最高的造像。填補了這一地區唐代造像的不足。其餘石窟大多為平面近方形,不少洞窟都是帶有僧房的禪窟,這些以僧人為主的佛窟,在內地的各石窟中比較罕見。
睡佛窟位於三星福、祿、壽洞東側。北向,平面長方形。前壁緊靠小禪窟右上角辟明窗。清代重塑蓮葉觀音像,以高度誇張手法,塑造了一尊寧靜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蓮葉之上的觀音菩薩。造像超越佛教規范,失履半卧。藝術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勞動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行了吧
⑻ 甘肅十大文明古鎮之一禮辛鎮在哪裡
禮辛鎮-------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禮讓是遠古遺風,窮源溯低,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
「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既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
------禮辛鎮門門聯 鄉人李榮敬作
一、 簡介
(一)、地理位置
禮辛鎮位於甘谷縣西北38公里處,東經:104度59分-105度08分。北緯:34度51分-34度58分。西北與通渭縣常河、青堡鄉毗鄰;南與武山縣咀頭鄉接壤;東南與本縣大石、謝家灣鄉相鄰。六盤山脈從西延伸入境,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區。清溪河由西向東穿越全境,將其分為川台、南山、北山三部分。地勢西北偏高,東南稍低,海拔最低1684米,最高2041米。相對高差357米。
(二)、土壤
全鄉土壤有綿土、紅土、淀土、潮土、雞糞土、鹽鹼土六類。從全鄉土壤養分來看,有機質相當於全國土壤養分的5級,含氮為4級,速效養分含量情況:氮缺、磷極缺、鉀正常。總體來說土壤肥力差,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
(三)、河流
清溪河是境內主要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境。發源於通渭縣榜羅鄉澗灘及隴西縣峴兒灣一帶,經通渭縣毛家店流入禮辛境內。途經大石至安遠匯入散渡河。全長46公里。上游建有林寺峽水庫。是禮辛鄉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徑流量為383.81萬m3。我鄉地下水含量豐富,水質較優,適合灌溉及水產養殖。
(四)、氣候
全鄉年平均氣溫7.0-8.3攝氏度,活動積溫3129攝氏度;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0.7攝氏度;最冷一月,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無霜期157-146天,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900-2100小時,每日照百分率48%,太陽總輻射量為114千卡/cm2年。
(五)、雨水
由於禮辛接近甘肅中部的乾旱地區,受其影響,年降雨量較少。川台區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年;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年;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610mm/年。其中7、8、9三個月降水量為250-300mm,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由於降水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形成了冬干、春旱、夏秋多雷雨的降雨特徵。氣候乾燥、溫差較大,雨量較少,屬乾旱山區。
(六)、畜牧養殖與種植
禮辛的養殖業曾一度繁榮,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展人工培育、引進、雜交優良品種。家畜養殖主要有馬、牛、驢、騾、豬等,羊、兔、也有少量飼養,50年代引進了河曲馬、蒙古馬、山丹馬、秦川牛、關中驢、蒙古黑頭羊和新疆細毛養等良種;家禽養殖主要以雞為主,曾引進來杭、浦東、狼山、澳洲黑等優良雞種,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
由於特殊的環境地理位置禮辛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種:小麥、水稻、油麥、扁豆、玉米、高粱、土豆、黃豆、蠶豆、谷、粟、和蕎麥等。六七十年代引進了許多優良籽種,如小麥中的成農4號、天選15號、35號等;玉米有:中單2號、金黃後;高粱有牛心紅;土豆有:小白花、東北長薯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
果樹種植目前是禮辛主要的經濟收入,近幾年一直發展較快。主要經濟果木有:桃、蘋果、梨、杏、其中產於南山的黑梨以其肉厚、多汁、皮薄而深受人們的贊譽,成為禮辛當地的一個招牌果品,年年暢銷蘭州、天水、縣城等地。
禮辛境內葯材資源豐富,主要的葯材品種有:黨參、杏仁、桑皮、桃仁、丹皮、花椒、赤芍、黃芩、黃芪、紅花、麥芽、生地、枸杞、知母、丹參、蒼耳子、冬花、柴胡、五加批等。其中以黨參、花椒為代表暢銷全國,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葯材銷往全國各地。
(七)、野生動植物資源
禮辛全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當中,中小型較多,常見的有:野兔、崖瀨、松鼠、田鼠等。體型較大的有狼、狐狸等,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野生飛禽候鳥類有:家燕、杜鵑、野鴨、大雁;留鳥類有:野鴿、啄木鳥、喜鵲、麻雀、鷹、烏鴉、斑鳩、貓頭鷹、野雞、畫眉、百靈、鷂等。魚類有:小魚(俗稱土魚)、草魚、鯽魚、青魚等,兩棲類有:青蛙、雨蛙、蟾蜍等。陸棲爬行類有:蜥蜴、壁虎、青蛇等。
二、歷史沿革
(一)、概要
禮辛地處甘谷縣西北部,歷史悠久。南庄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禮辛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目前全鄉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南庄、馮山、岳家門、揚家坪等處。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各種彩陶、陶鍾、紅陶俑、石器、骨器、玉器等。據《甘谷縣志》記載,「一條由長安出發經秦安、千戶、甘谷、安遠、禮辛、毛店、車場、鞏昌(隴西)金城(蘭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橫貫禮辛全境。在禮辛境內長約5.5公里,路面寬4-5米。漢時已具雛形。相傳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經此道西去。唐宋時已成為車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經禮辛西去的唯一一條通道。近年來在廟兒坪、杜家溝、馮山、魏家窯、尉坪等處發現發掘了大量的漢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漢五珠錢、大泉五十錢、銅鍪、銅壺、銅駑機等,其中銅壺造型精美別致、紋飾繁縟。這些文物的出土都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同時禮辛境內還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文物如;蒜頭銅壺、銅鍾、銅鈁、銅鼎等,據專家考證為先秦文物。
(二)、建制沿革
北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置達隆堡(《甘肅新通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卷載)
元代設里甲,由蒙古人充任長官(現在禮辛某些地方敬奉的甲神就為當年統治當地的蒙古韃靼)。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稱禮辛里。禮辛先民根據白居易詩句「我生禮義鄉,祗自取辛勤」以其土瘠民勤、淳樸好禮而取名禮辛。
明天啟七年(1627年)「凡邑有里,市有集,伏羌彈丸,里有十二,集僅有三。縣城間日一集;永寧鎮每月六集,禮辛鎮每月六集」(天啟年《伏羌縣志》載)。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718年6月19日),甘肅省通渭南7.5級地震,通謂城北筆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壓死四千餘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覆壓永寧全鎮,禮辛鎮留存一半,西北村無有存者。死傷約三萬餘人.禮辛街向西延伸修建新街(今上、中兩街)(清.《伏羌縣志》載)。近年來在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花瓷器、鐵鏵、火盆、酒杯、硯台、香爐、清順治錢等。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仍稱禮辛里(縣設里正制)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全縣設四所十二里。禮辛里下設十甲:頭甲陳、二四甲李、三甲馬(回族,已遷往他鄉)、五甲已絕、六甲堡東來、七甲尉、八甲馬、九甲九家山、十甲賈(分為上十甲、下十甲)(《舊伏羌縣志》《家訪資料》載)。
民國初(1912年),建置沿襲清代,仍為禮辛里。
(附:民國十八年國民黨內政部改定甘肅省部分省名,伏羌改為甘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谷全縣調整為五區,禮辛為第四區下轄十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甘谷全縣鄉鎮調整,實行鄰閭制,五戶一鄰,五鄰一閭,五月取消區制。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黨內政部頒發分區設署辦法大綱,改鄉鎮為區署,五區並為四區,禮辛轄上下兩聯保,區署辦公地駐禮辛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根據國民黨「新縣制」撤消區署設區指導員,全縣設為七鎮十鄉,152保,改聯保辦公處為鎮公所,禮辛鎮公所下設7保75甲(1保:尉坪、柏林、下賈家溝;2保:賈山、馮山、山裡灣、水泉灣;3保:神泉、馬坡、常灣、冰灘;4保:禮辛上、中、下三街;5保:馬庄、九家山、高家灣、廟兒溝;6保:陳庄、楊川、寨子;7保:楊灣、元咀、吊坪、王山河溝)。
1949年8月5日,禮辛地區解放
1949年9月,甘谷縣人民政府在禮辛設置平陽區,12月取消國民黨保甲制度。
1950年3月,縣人民政府局部調整行政區劃,改平陽區為禮辛區下轄禮辛鄉、董渠鄉等9鄉。
1953年3月,各區普遍縮小鄉的管理范圍,禮辛7區下轄禮辛、王川等13鄉。
1956年8月11日,全縣仍為6區1鎮,全縣70鄉並為50鄉,禮辛區下轄榆川鄉、永興鄉、王窯鄉、王川鄉、貫寺鄉、禮辛鄉、平陽鄉7鄉。
1957年6月16日,全縣將6區1鎮合並為3區16個直屬鄉,禮辛仍為一區。
三、集市貿易
禮辛集市貿易,淵源已久,早在北宋時期就是內地與西夏互換茶馬的大商埠。據明《伏羌縣志》記載,明天啟七年(1627年)始設鎮,開始有大規模的集市,沿街商鋪雲集,雜貨腳騾店、糧食店、客棧等紛紛出現,清康熙57年大地震後,禮辛街道中心西移。據清《伏羌縣志》記載,清乾隆14年(1749年)伏羌縣鎮有五,禮辛、艾家川、牛蹄灣、五十鋪、小樂門有集市。民國有城防鎮、盤安鎮、禮辛鎮、大石鎮、金山鎮、姚庄、西三十鋪、頡家莊八個集市,這時期禮辛鎮的集市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物資交流頻繁,開始增加4日一集(稱小集)固定鋪面20餘處,市上有專門的牲口市、豬市、糧食市、山貨市、商品主要有:農用鐵器、布匹、茶葉、馬匹、土鹽、香臘紙表、干鮮調料、文具等。客棧林立,小吃豐富。著名的有:李大保「包子」劉潤德「羊肉」李四牛兒扯麵等。風味獨特,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賈。
附:1983年在南庄清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四枚銀幣,經中國錢幣學會鑒定為西藏地方政府早期錢幣。據《西招圖考》記載,清乾隆五十七年,尼泊爾王國政府為西藏地方政府鑄造銀幣,此幣正為此時鑄造的錢幣,由於鑄造量少,此類錢幣存世極少,有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對於研究當時西藏的經濟以及甘肅省與西藏的經濟交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古幣的出土說明我鄉先民,除耕讀之餘還積極與外界進行商貿交流。
四、文物
宋槐:禮辛有宋槐22株,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平均高約30餘米,直徑平均約2米,1975年時任甘谷縣縣委書記的李光中、縣長徐永安指示悉數砍伐,木料搬運至縣城修建甘谷飯店(現已拆除)。現僅存一株。(附:筆者認為此些槐樹應為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所植,他們在到達新的定居地後栽種槐樹藉此寄託對故鄉的相思之情)。
北極宮;原址位於禮辛老爺山,始建於元代,康熙57年大地震,老爺山滑坡,北極宮被毀,傳說寺中有一鐵鍾滾於下街寺梁(後北極宮所在地),清雍正年間重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時任縣長張孝友將其劃歸禮辛國民小學所有。 其建築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
門樓,門樓前有一戲樓,木架結構,可朝東朝西開,每年三月三在此舉行盛會;一進院:僧房、家神廟,東廂(龍王廟);二進院(正院):東廂(天、地、水三官廟廟),西廂(魯班殿、花兒娘娘殿)正殿(無量祖師殿),匾額高懸、琳琅滿目;三進院:東廂(呂洞賓祠)西廂(華佗祠)正殿(天爺殿)。整個建築布局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其中天爺殿為磚木結構,四披頭的「八卦」懸山頂式,四角檐有風鈴懸掛,吸收了南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加上佛教藝術所需的藝術造型,蔚為壯觀!
當鋪:位於禮辛鎮中街,傳說為安遠王家所建。構件復雜,為兩層木質樓房,前後兩面明窗,十分壯觀,後賣於陳少溪所有,民國時又為禮辛鎮公所駐地。解放後為禮辛區、鄉、社政府駐地,1986年拆除。
姑嫂寺:位於候家寨子,始建無可考。明永樂年間重建,規模宏大。後改名為舉天寺。1965年大躍進時期拆除。
魁星閣: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2年拆除。
財神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雙廟川泰山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文昌宮:位於中街,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回民叛亂被焚毀,後又重建,但規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現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宮,為兩層混凝土木混合建築。
上街戲樓:為一層木架樓,每逢諸神聖誕或者有重大喜事,打開兩面朝上下街演戲。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戲樓: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東:有紫氣門。下街西:有乾元門。上街西:有市西蕃門。上街北:有西翰垣門。
上堡:位於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約1868年維修。
中堡:位於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舉人,時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賈文召所建府邸,整個建築佔地面積2000mm2。建築恢弘奢華。其建築也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中軸線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儀門、一進院(過廳院)、二進院(正廳院)、三進院(涼亭院)、望河樓、花廳、祠堂等。由當時的四川木匠修造,建築精美,十分華麗,解放後陸續拆除,現只剩過廳院。
下堡:位於下街,名曰:萬全堡,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約1662年,為李氏祖李石鈴所主持修建。
牌坊:位於中街,建於清嘉慶年間。時任綿州知州的賈文召申報朝廷,以飭令嘉獎李氏節烈之婦,為嘉慶帝親筆手書「聖旨」兩字。,每逢端午節在此搭台演戲,並有扇鼓巫師紀事,(當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溝管師紀事)為當時甘谷境內唯一一座木構件牌坊,大躍進時期拆除。
菩薩樓:位於上街,上懸「紫竹宮」匾額。樓為兩層,高大壯觀,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現已在原址重修。
龍王廟:位於上街,上堡大門旁邊。已拆除。
⑼ 禮辛鎮在哪兒
禮辛鎮-------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禮讓是遠古遺風,窮源溯低,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
「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既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
------禮辛鎮門門聯 鄉人李榮敬作
一、 簡介
(一)、地理位置
禮辛鎮位於甘谷縣西北38公里處,東經:104度59分-105度08分。北緯:34度51分-34度58分。西北與通渭縣常河、青堡鄉毗鄰;南與武山縣咀頭鄉接壤;東南與本縣大石、謝家灣鄉相鄰。六盤山脈從西延伸入境,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區。清溪河由西向東穿越全境,將其分為川台、南山、北山三部分。地勢西北偏高,東南稍低,海拔最低1684米,最高2041米。相對高差357米。
(二)、土壤
全鄉土壤有綿土、紅土、淀土、潮土、雞糞土、鹽鹼土六類。從全鄉土壤養分來看,有機質相當於全國土壤養分的5級,含氮為4級,速效養分含量情況:氮缺、磷極缺、鉀正常。總體來說土壤肥力差,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
(三)、河流
清溪河是境內主要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境。發源於通渭縣榜羅鄉澗灘及隴西縣峴兒灣一帶,經通渭縣毛家店流入禮辛境內。途經大石至安遠匯入散渡河。全長46公里。上游建有林寺峽水庫。是禮辛鄉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徑流量為383.81萬m3。我鄉地下水含量豐富,水質較優,適合灌溉及水產養殖。
(四)、氣候
全鄉年平均氣溫7.0-8.3攝氏度,活動積溫3129攝氏度;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0.7攝氏度;最冷一月,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無霜期157-146天,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900-2100小時,每日照百分率48%,太陽總輻射量為114千卡/cm2年。
(五)、雨水
由於禮辛接近甘肅中部的乾旱地區,受其影響,年降雨量較少。川台區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年;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年;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610mm/年。其中7、8、9三個月降水量為250-300mm,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由於降水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形成了冬干、春旱、夏秋多雷雨的降雨特徵。氣候乾燥、溫差較大,雨量較少,屬乾旱山區。
(六)、畜牧養殖與種植
禮辛的養殖業曾一度繁榮,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展人工培育、引進、雜交優良品種。家畜養殖主要有馬、牛、驢、騾、豬等,羊、兔、也有少量飼養,50年代引進了河曲馬、蒙古馬、山丹馬、秦川牛、關中驢、蒙古黑頭羊和新疆細毛養等良種;家禽養殖主要以雞為主,曾引進來杭、浦東、狼山、澳洲黑等優良雞種,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
由於特殊的環境地理位置禮辛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種:小麥、水稻、油麥、扁豆、玉米、高粱、土豆、黃豆、蠶豆、谷、粟、和蕎麥等。六七十年代引進了許多優良籽種,如小麥中的成農4號、天選15號、35號等;玉米有:中單2號、金黃後;高粱有牛心紅;土豆有:小白花、東北長薯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
果樹種植目前是禮辛主要的經濟收入,近幾年一直發展較快。主要經濟果木有:桃、蘋果、梨、杏、其中產於南山的黑梨以其肉厚、多汁、皮薄而深受人們的贊譽,成為禮辛當地的一個招牌果品,年年暢銷蘭州、天水、縣城等地。
禮辛境內葯材資源豐富,主要的葯材品種有:黨參、杏仁、桑皮、桃仁、丹皮、花椒、赤芍、黃芩、黃芪、紅花、麥芽、生地、枸杞、知母、丹參、蒼耳子、冬花、柴胡、五加批等。其中以黨參、花椒為代表暢銷全國,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葯材銷往全國各地。
(七)、野生動植物資源
禮辛全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當中,中小型較多,常見的有:野兔、崖瀨、松鼠、田鼠等。體型較大的有狼、狐狸等,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野生飛禽候鳥類有:家燕、杜鵑、野鴨、大雁;留鳥類有:野鴿、啄木鳥、喜鵲、麻雀、鷹、烏鴉、斑鳩、貓頭鷹、野雞、畫眉、百靈、鷂等。魚類有:小魚(俗稱土魚)、草魚、鯽魚、青魚等,兩棲類有:青蛙、雨蛙、蟾蜍等。陸棲爬行類有:蜥蜴、壁虎、青蛇等。
二、歷史沿革
(一)、概要
禮辛地處甘谷縣西北部,歷史悠久。南庄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禮辛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目前全鄉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南庄、馮山、岳家門、揚家坪等處。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各種彩陶、陶鍾、紅陶俑、石器、骨器、玉器等。據《甘谷縣志》記載,「一條由長安出發經秦安、千戶、甘谷、安遠、禮辛、毛店、車場、鞏昌(隴西)金城(蘭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橫貫禮辛全境。在禮辛境內長約5.5公里,路面寬4-5米。漢時已具雛形。相傳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經此道西去。唐宋時已成為車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經禮辛西去的唯一一條通道。近年來在廟兒坪、杜家溝、馮山、魏家窯、尉坪等處發現發掘了大量的漢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漢五珠錢、大泉五十錢、銅鍪、銅壺、銅駑機等,其中銅壺造型精美別致、紋飾繁縟。這些文物的出土都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同時禮辛境內還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文物如;蒜頭銅壺、銅鍾、銅鈁、銅鼎等,據專家考證為先秦文物。
(二)、建制沿革
北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置達隆堡(《甘肅新通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卷載)
元代設里甲,由蒙古人充任長官(現在禮辛某些地方敬奉的甲神就為當年統治當地的蒙古韃靼)。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稱禮辛里。禮辛先民根據白居易詩句「我生禮義鄉,祗自取辛勤」以其土瘠民勤、淳樸好禮而取名禮辛。
明天啟七年(1627年)「凡邑有里,市有集,伏羌彈丸,里有十二,集僅有三。縣城間日一集;永寧鎮每月六集,禮辛鎮每月六集」(天啟年《伏羌縣志》載)。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718年6月19日),甘肅省通渭南7.5級地震,通謂城北筆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壓死四千餘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覆壓永寧全鎮,禮辛鎮留存一半,西北村無有存者。死傷約三萬餘人.禮辛街向西延伸修建新街(今上、中兩街)(清.《伏羌縣志》載)。近年來在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花瓷器、鐵鏵、火盆、酒杯、硯台、香爐、清順治錢等。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仍稱禮辛里(縣設里正制)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全縣設四所十二里。禮辛里下設十甲:頭甲陳、二四甲李、三甲馬(回族,已遷往他鄉)、五甲已絕、六甲堡東來、七甲尉、八甲馬、九甲九家山、十甲賈(分為上十甲、下十甲)(《舊伏羌縣志》《家訪資料》載)。
民國初(1912年),建置沿襲清代,仍為禮辛里。
(附:民國十八年國民黨內政部改定甘肅省部分省名,伏羌改為甘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谷全縣調整為五區,禮辛為第四區下轄十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甘谷全縣鄉鎮調整,實行鄰閭制,五戶一鄰,五鄰一閭,五月取消區制。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黨內政部頒發分區設署辦法大綱,改鄉鎮為區署,五區並為四區,禮辛轄上下兩聯保,區署辦公地駐禮辛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根據國民黨「新縣制」撤消區署設區指導員,全縣設為七鎮十鄉,152保,改聯保辦公處為鎮公所,禮辛鎮公所下設7保75甲(1保:尉坪、柏林、下賈家溝;2保:賈山、馮山、山裡灣、水泉灣;3保:神泉、馬坡、常灣、冰灘;4保:禮辛上、中、下三街;5保:馬庄、九家山、高家灣、廟兒溝;6保:陳庄、楊川、寨子;7保:楊灣、元咀、吊坪、王山河溝)。
1949年8月5日,禮辛地區解放
1949年9月,甘谷縣人民政府在禮辛設置平陽區,12月取消國民黨保甲制度。
1950年3月,縣人民政府局部調整行政區劃,改平陽區為禮辛區下轄禮辛鄉、董渠鄉等9鄉。
1953年3月,各區普遍縮小鄉的管理范圍,禮辛7區下轄禮辛、王川等13鄉。
1956年8月11日,全縣仍為6區1鎮,全縣70鄉並為50鄉,禮辛區下轄榆川鄉、永興鄉、王窯鄉、王川鄉、貫寺鄉、禮辛鄉、平陽鄉7鄉。
1957年6月16日,全縣將6區1鎮合並為3區16個直屬鄉,禮辛仍為一區。
三、集市貿易
禮辛集市貿易,淵源已久,早在北宋時期就是內地與西夏互換茶馬的大商埠。據明《伏羌縣志》記載,明天啟七年(1627年)始設鎮,開始有大規模的集市,沿街商鋪雲集,雜貨腳騾店、糧食店、客棧等紛紛出現,清康熙57年大地震後,禮辛街道中心西移。據清《伏羌縣志》記載,清乾隆14年(1749年)伏羌縣鎮有五,禮辛、艾家川、牛蹄灣、五十鋪、小樂門有集市。民國有城防鎮、盤安鎮、禮辛鎮、大石鎮、金山鎮、姚庄、西三十鋪、頡家莊八個集市,這時期禮辛鎮的集市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物資交流頻繁,開始增加4日一集(稱小集)固定鋪面20餘處,市上有專門的牲口市、豬市、糧食市、山貨市、商品主要有:農用鐵器、布匹、茶葉、馬匹、土鹽、香臘紙表、干鮮調料、文具等。客棧林立,小吃豐富。著名的有:李大保「包子」劉潤德「羊肉」李四牛兒扯麵等。風味獨特,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賈。
附:1983年在南庄清地震遺址上出土了四枚銀幣,經中國錢幣學會鑒定為西藏地方政府早期錢幣。據《西招圖考》記載,清乾隆五十七年,尼泊爾王國政府為西藏地方政府鑄造銀幣,此幣正為此時鑄造的錢幣,由於鑄造量少,此類錢幣存世極少,有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對於研究當時西藏的經濟以及甘肅省與西藏的經濟交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古幣的出土說明我鄉先民,除耕讀之餘還積極與外界進行商貿交流。
四、文物
宋槐:禮辛有宋槐22株,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平均高約30餘米,直徑平均約2米,1975年時任甘谷縣縣委書記的李光中、縣長徐永安指示悉數砍伐,木料搬運至縣城修建甘谷飯店(現已拆除)。現僅存一株。(附:筆者認為此些槐樹應為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所植,他們在到達新的定居地後栽種槐樹藉此寄託對故鄉的相思之情)。
北極宮;原址位於禮辛老爺山,始建於元代,康熙57年大地震,老爺山滑坡,北極宮被毀,傳說寺中有一鐵鍾滾於下街寺梁(後北極宮所在地),清雍正年間重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時任縣長張孝友將其劃歸禮辛國民小學所有。 其建築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
門樓,門樓前有一戲樓,木架結構,可朝東朝西開,每年三月三在此舉行盛會;一進院:僧房、家神廟,東廂(龍王廟);二進院(正院):東廂(天、地、水三官廟廟),西廂(魯班殿、花兒娘娘殿)正殿(無量祖師殿),匾額高懸、琳琅滿目;三進院:東廂(呂洞賓祠)西廂(華佗祠)正殿(天爺殿)。整個建築布局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其中天爺殿為磚木結構,四披頭的「八卦」懸山頂式,四角檐有風鈴懸掛,吸收了南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加上佛教藝術所需的藝術造型,蔚為壯觀!
當鋪:位於禮辛鎮中街,傳說為安遠王家所建。構件復雜,為兩層木質樓房,前後兩面明窗,十分壯觀,後賣於陳少溪所有,民國時又為禮辛鎮公所駐地。解放後為禮辛區、鄉、社政府駐地,1986年拆除。
姑嫂寺:位於候家寨子,始建無可考。明永樂年間重建,規模宏大。後改名為舉天寺。1965年大躍進時期拆除。
魁星閣: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2年拆除。
財神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雙廟川泰山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
文昌宮:位於中街,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回民叛亂被焚毀,後又重建,但規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現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宮,為兩層混凝土木混合建築。
上街戲樓:為一層木架樓,每逢諸神聖誕或者有重大喜事,打開兩面朝上下街演戲。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戲樓: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
下街東:有紫氣門。下街西:有乾元門。上街西:有市西蕃門。上街北:有西翰垣門。
上堡:位於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約1868年維修。
中堡:位於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舉人,時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賈文召所建府邸,整個建築佔地面積2000mm2。建築恢弘奢華。其建築也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中軸線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儀門、一進院(過廳院)、二進院(正廳院)、三進院(涼亭院)、望河樓、花廳、祠堂等。由當時的四川木匠修造,建築精美,十分華麗,解放後陸續拆除,現只剩過廳院。
下堡:位於下街,名曰:萬全堡,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約1662年,為李氏祖李石鈴所主持修建。
牌坊:位於中街,建於清嘉慶年間。時任綿州知州的賈文召申報朝廷,以飭令嘉獎李氏節烈之婦,為嘉慶帝親筆手書「聖旨」兩字。,每逢端午節在此搭台演戲,並有扇鼓巫師紀事,(當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溝管師紀事)為當時甘谷境內唯一一座木構件牌坊,大躍進時期拆除。
菩薩樓:位於上街,上懸「紫竹宮」匾額。樓為兩層,高大壯觀,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現已在原址重修。
龍王廟:位於上街,上堡大門旁邊。已拆除。
⑽ 甘肅十大文明古鎮之一禮辛鎮在哪裡
禮辛鎮-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禮讓是遠古遺風,窮源溯低,五千年漫長歷史(一)、概要 禮辛地處甘谷縣西北部,歷史悠久。南庄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