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華山游記
Ⅰ 哪位能寫一篇華山游記,400字左右,要寫在
到華陰時,已是中午.孟夏時節,天氣炎熱,胡亂吃過飯即准備登山.當地友人告訴我們,上華山最好是晚上.畢竟是夏天,白天酷熱,極耗體力.晚上爬山,白天的余熱漸漸消散,比較涼快.於是我們就坐下來納涼聊天.看看快到夜裡十一點多,就收拾好行裝,開始爬山.
只見山道彎彎,曲折向上,延伸到蒼茫的夜色中.好在山路兩旁有小燈映照,山路台階倒也看得清楚.盡管在夜裡,白天的熱氣猶在.人並不多,很是寂靜.只是時時可聞山泉潺潺流淌,又有蟋蟀、蚱蜢等的鳴叫,伴著偶爾的蛙聲,組成美妙的夜山交響樂.多虧在夜裡,爬山也不甚覺得,約摸個把小時,前面有一處小店,燈火通明.店前擺些桌椅,招呼遊人駐足休息.其旁有一木盆,用管子引來山泉水,將裡面盛著的大堆西紅柿、黃瓜和西瓜沖洗干凈,招徠客人.我們趁著休息的間隙,打聽店主距離.原來這兒離最近的北峰還遠著呢.便繼續前行.越走越累,堅持走了四個多鍾頭,就到了最為險峻的所在——千尺幢和百尺峽了.
約摸四點鍾左右,我們終於爬到了華山北峰頂.
「無限風光在險峰」,偉人毛主席的詩句字字似金,昭示世人為了理想、為了無限風光去努力奮斗、追求!這其間定然是充滿艱難困苦、充滿傷痛挫折,可是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領略險峰之上的無限風光!
Ⅱ 游記作文400字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洛陽旅遊.我們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開封府,游覽了華清池,嵩山少林寺,還攀登了華山.
"自古華山一條路",說得就是華山的險.大客車把我們載到山腳下,我們就得換坐小型中巴車上山.山路蜿蜒曲折,一邊是壁立的山崖,一邊是看不見底的深淵,汽車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深淵.一路上,我都緊緊攥住媽媽的手,把心提到了嗓子口.幸好開車的叔叔駕駛技術好,把我們平安送到了索道站.
我們坐上了纜車,纜車把我們帶到了半空中.導游阿姨說:"這是亞洲最長的一條索道,上下落差高達750米."我大著膽子向下看,下面是萬丈深淵,當年"楊志榮智取華山"的那一條小道就像是一條游蛇.我又環視四周,仰望上面,彷彿華山上覆蓋著積雪,因為華山上最多的不是樹木,而是白色的裸露的陡峭的山崖.
纜車把我們送到了半山腰.爬山就開始了.導游阿姨說:"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主峰,其中北峰最低,西峰最高最美,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生在西峰."我連忙說:"爸爸,我們爬西峰."爸爸說:"好啊!只要兒子肯攀登,老爸一定奉陪到底."
我們一家人整裝出發.我們腳踩石梯,手攀鐵鏈,爬過了連綿起伏的五雲峰,爬過了險象環生的龜背石,來到了蒼龍嶺.蒼龍嶺就像龍的脊背,一條極其陡峭的石梯向上延伸,石梯的兩旁則是雲霧繚繞的懸崖,一看保管你嚇得腿肚子發抖.媽媽爬了沒幾級,就打退堂鼓了.我和爸爸則是知難而進.我攀著鐵鏈,像狗一樣伏在石梯上,眼望著高高的西峰,一步一步踩實石階,一步一步前進,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爬上西峰,一定要征服華山!也不知爬了多少時間,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終於闖過了鬼門關——蒼龍嶺.我和爸爸稍作休息,就一鼓作氣爬上了西峰.
華山的西峰太美了!我來到了雲的上面,登山途中的那些面目猙獰的山峰全成了雲霧繚繞的矮子,陣陣清風吹來,真叫人感到心曠神怡,鳥兒和一些不知名的蟲兒一起演奏著動聽的音樂,突然一隻小松鼠躍過林間……爸爸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嘛!"我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
暑假旅遊不但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而且鍛煉了我的意志.我愛旅遊
網上搜的僅供參考。建議你還是寫自己的經歷。
Ⅲ 製作一張英語手抄報內容以華山游記為題才
Last sunday. I and my father, mother, grandparents, brother went to huashan
by bus. In the morning we came down the mountain. I saw wooded mountains, wild flowers bloom. We climb up the hill along the mountain path. Come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I feel a little tired, began to rain,My West Lake silk umbrella missed,. Dad said to me,「Jane, don』t do anything halfway.」at last,So I insisted reached the top, the top of the scenery so beautiful.We were flying kites, I was thirsty, my mother bought me a bottle of water, .finally we went home.finally,Since then, I've kept the umbrella。i was very happy
Ⅳ 《徐霞客游記》之《滇游日記》之《游太華山記》的翻譯
雲之南方。
僅僅是雲南這么一個名字,是不是就足以讓徐霞客念念不忘?否則,難以解釋他在年過半百之後仍然遠赴雲南,「途窮不憂,行誤不悔」。自入滇至東歸,行程三千餘公里,歷時一年零九個月,而《滇游日記》佔了《徐霞客游記》40%的篇幅,如果不是病重纏身,他對於雲南的記錄,是不是還會超過如今存世的25萬字?雲南對於徐霞客而言,究竟承載著什麼樣的抱負和雄心?
我們一抵達昆明,就趕到雲南徐霞客研究會會長朱惠榮家中拜訪。朱惠榮年已古稀,但是一聽我們說起徐霞客,他的精神立刻矍鑠起來。「雲南可以說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終點,不過徐霞客去雲南真正的原因,是為了完成長江源的考察。因此,可以說他不是沖著雲南而去的,但是雲南卻成了他一生在故鄉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雲南,是他的最後一次壯游,這里的壯,可以說是『悲壯』的『壯』。」
眼前這個取了典型江南名字的貴州老人,一生執教於雲南大學歷史系,說話不多,字字嚴謹。然而,地處邊遠的他卻不聲不響做了一樁了不起的事情――他在迄今為止三十年的時間里,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徐霞客游記全譯》、《徐霞客游記校注》,可謂窮經皓首,讓人肅然起敬。
因為朱惠榮的歷史地理學背景,又曾經參與過譚其驤主持的著名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撰,1976年底,雲南人民出版社約請他對《徐霞客游記》進行校注。「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說好什麼時候交稿,可是後來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出版社著急了,和我商量能否先出版一部分。我也急了,這是一個完整的校注,不可能彼此斷開,結果一做就是九年時間。」朱惠榮告訴記者,「等到交稿的那天,寫滿字的稿紙已經堆成了一大堆,忽然想到把它們稱了一稱,結果嚇了一跳,足足十斤重!」
作為科班出身的教授,朱惠榮心裡十分清楚,《徐霞客游記校注》是為學術研究提供的「範本」,來不得半點含糊。為此,他幾乎遍尋了所有可以得到的《徐霞客游記》版本,達幾十種之多。其中最早也最珍貴的兩個版本,因為藏於北京圖書館,只能復製成膠片帶回雲南,用學校里的顯微閱讀機一行行看。「那個顯微閱讀機比較貴,用的燈泡也貴,因為閱讀量太大,燈泡一個接著一個壞掉,一直壞到只剩兩個的時候,怕別的同事有意見,我只能放棄了閱讀機。後來自己掏錢買了高倍放大鏡,白天的時候在太陽光底下看,看到最後,把眼睛看壞了,充血。」
《徐霞客游記校注》於1985年出版,書中收錄迄今為止仍然最全面的游記附錄。它於1994年重印,1999年出增訂本時還收入了朱惠榮的最新校注,可以說,這是一本沒有盡頭的「校注」。
1991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又約朱惠榮「翻譯」《徐霞客游記》,也就是後來作為「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之一的《徐霞客游記全譯》。用朱惠榮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普及版」,中學文化水平就能讀。盡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認真,一譯就是七年。
因為記者行前讀的,正是這本《徐霞客游記全譯》,對其中譯文的質朴無華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此,朱惠榮十分認同記者的感受,他說,寫這個譯文的時候,他時刻考慮的,是要讓人看得懂。「准確、簡明,這是我對自己譯文的要求,古人說,藏之名山,那也是等待有朝一日能有人看得見,讀得懂。」他還告訴記者,那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標注、詞語,往往都是他花上幾天時間才考證清楚的。
《徐霞客游記全譯》於1997年出版,之後台灣購買此書版權出了豎排本《徐霞客游記》。因為叢書統一體例的因素,《徐霞客游記全譯》沒有收錄附錄,成為朱惠榮反復提及的遺憾。
三十年來,因為和「徐霞客」結下不解之緣,他白天教書,熬夜著述。「不寫文章,不參加學術活動,甚至連到別的大學講課的時間也騰不出來。」但是《徐霞客游記校注》、《徐霞客游記全譯》迄今已經累計出版近五萬冊,還不包括台灣版本的冊數。盡管譯注著作稿費微薄,微薄到只有「象徵意義」,對此朱惠榮卻說:「過去沒有計較,現在仍不計較,我不過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讀《徐霞客游記》,做了一點鋪路的事情。」
讓我們記住這個已經融入《徐霞客游記》的名字,朱惠榮。(鄭慧)
鏈接一:播撒霞客精神的種子—昆明市徐霞客小學見聞
在昆明,有全國第一所以徐霞客名字命名的小學。這自然成為我們前往采訪的理由。一所小學以明代的科學家名字命名,於當代有何現實意義,這又是我采訪中最想探究的問題。
出昆明城,往西山方向行進約30分鍾車程,我們來到了綠蔭環抱的碧雞山麓。此時,一棵開滿了燦爛的玫瑰色的三角梅古樹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在大樹下,昆明市徐霞客小學的牌子讓我們倍感興奮。
放眼望去,半卧著的大理石徐霞客塑像在鮮花的簇擁下正臉含微笑,似在迎接著遠道而來的故鄉親人,又似在笑對藍天,詠誦著不朽名篇《游太華山記》。
當杜校長得知我們這批不速之客來自霞客的故里時,露出的是驚訝而又如遇親人般的神情。她介紹說,徐霞客小學命名於1994年11月10日。1638年,徐霞客從昆明渡滇池,來到了與學校相鄰的升庵祠,在祭拜了當時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楊慎(號升庵)後游太華山,並寫下著名的《游太華山記》。正因為此,昆明市專門設立了徐霞客紀念館,並將該校命名為徐霞客小學。
進入校區,教室里張貼著徐霞客的畫像,走廊裡布置著各班級學習徐霞客精神的專題,榮譽室內更是放滿了名人題詞和各類獎狀、獎杯。杜校長說,十多年來學校以「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的霞客精神為辦學宗旨,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尋找徐霞客的足跡」、「綠色的承諾」、「我講徐霞客的故事」等多種紀念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敬仰徐霞客,崇敬霞客精神。她十分自豪地告訴我們,在這里,每個學生都會向您講述徐霞客的故事,背誦霞客精神。她還告訴我們,附近的6所小學都已統一命名為霞客小學,學生也從原來的480餘名擴展為2300多名。
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播撒霞客精神的種子,讓孩子們在霞客精神的感召下茁壯成長,這不正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不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得以發揚光大!
「西山蒼蒼,草海茫茫,碧雞山學子迎著朝陽,歡聚霞客學堂。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是我們的榜樣。爭做四有新人,一代更比一代強。」
在返回駐地的路上,徐霞客小學的校歌久久在耳邊回響。(陸元鋼)
鏈接二:西山腳下探訪徐霞客紀念館
和徐霞客小學一牆之隔,佔地十餘畝的徐霞客紀念館在綠樹掩映下顯得幽雅寧靜。早已迎候在門口的吳館長向我們介紹:1638年夏,徐霞客由滇池乘船至楊太史祠,拜訪雲南當時赫赫有名的博學狀元楊升庵,並在楊升庵所在的太史祠進餐,隨後暢游太華山,一天之內「蹬危崖、歷絕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寫下了著名的《游太華山記》。徐霞客當年進餐的楊太史祠(又稱升庵祠)如今已成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昆明市徐霞客紀念館則由楊太史祠一牆之隔的普賢寺後院改建而成。
紀念館內陳列著大量關於徐霞客的圖片、資料、實物等,一幅幅圖畫向人們展示徐霞客的人生歷程,展廳入口處的徐霞客像綰帽飄帶,一手持書,兩眼平視萬里之外的家鄉。眾多藏品中兩件實物引起我們濃厚的興趣:一是徐霞客手稿的復製品,徐霞客在雞足山考察時,曾贈送妙行和尚七律詩二首,詩稿成為徐霞客倖存於世的唯一手跡,現存雲南博物館,屬於國寶級珍品;二是紀念館內收藏有二十年前無錫日報社結集出版的《重走霞客路》小冊子,同行的老師說,二十年前無錫日報社也曾舉辦類似重走霞客路新聞采訪活動,只是沒有今天的規模,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今天,報業集團又一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徐霞客的偉大壯舉。
據吳祥館長介紹,紀念館改擴建於1994年,目前硬體設施稍顯落後,他們正投入30餘萬元對展館進行重新布置,今年10月有望布展到位。有理由相信,昆明作為徐霞客滇游的重要目的地,徐霞客及其游記將成為昆明旅遊的重要品牌之一。(朱海錄)
Ⅳ 一篇關於華山游記
退了房間,打聽了去火車站的公車,離開青年旅社。太陽還沒升起,但已經感覺到悶熱逼人。公車上人不少,但路上車不多,到火車站時差一刻七點,先把行李存了,又問去華山的游一路怎麼坐,答曰在廣場對面的解放飯店門口。這時收到劉海龍的簡訊,兩人碰頭之後直奔解放飯店,但沒找到游一路,再找人問,答曰在郵政公寓樓下,暈倒了,於是返回,果然看到了國營的游一路——之前已經有無數個人向我冒充國營的游一了。
等待開車的時候在座位上整理行李,我帶了一個大背包,裡面有一條褲子一件襯衣,是預備早上看日出時候穿的,山上要比下面冷,而日出前後又是一天之中最冷的時刻。還帶了洗漱用品、手機充電器、隱形眼鏡葯水一小瓶、華山旅遊手冊一本、陝西旅遊資料書一本、面巾紙和濕巾若干包。劉海龍帶了兩個康師傅碗面、五包我喜歡的鬼臉嘟嘟和奧利奧餅干、兩瓶水、兩個午餐肉罐頭、一個魚罐頭、一把刀和他自己的手機充電器。我嘲笑他背這么多是自討苦吃,根本沒有必要,而後來的事實說明,他准備的食物全都是有用的。我們把所有的東西放進背包,我身上還有一個小挎包,放著我們倆的手機、錢包、防曬霜和一包面巾。劉海龍還買了豆漿和雞蛋餅做早餐,預備車上吃的,但我昏昏欲睡,沒什麼食慾,而一點一點靠近華山的興奮和在旅途顛簸中愈發難受的坐椅讓我無法入睡。
八點半左右到達華山西門,車還要繼續往東門開,如果要爬山就在這個門進,如果要坐索道就到東門進,全車那麼多人,只有我和劉海龍兩個人要用爬的,於是只有我們兩個人在西門站下車。下了車先到一家超市買了兩瓶冰水,一幅印在手絹上的登山圖,一副手套。還有很長一段路才到玉泉院,一路上都是小商店,不斷有人尾隨著我們,向我們描述在這樣悶熱的天氣里白天登山有多麼恐怖,讓我們去他們的旅店住下,等到晚上再爬,我們一概不予理睬。還有很多人向我們推銷手套,我乾脆把手套拿在手裡,省得麻煩。快到玉泉院的時候有一個老太太,死命的糾纏著我們,讓我們買她手裡小把小把的香,說只要五毛錢。最後沒有辦法,我乾脆給了她五毛錢求她不要再跟著我們了,才算完事。
世界上有些地方我們可能每天經過,但其實卻很陌生,而還有一些地方,我們不曾到過,卻無比熟悉,好像一直就生活在那裡,對那種環境和氛圍都感到親切。以前我從不曾到過華山,但是我對這里的每一條山道、每一個景點、每一個典故都有了解,朋友曾開玩笑般的說我對華山比對自己家的廚房還熟悉。我也曾半開玩笑的說,我前生就生長在華山——我不信輪回,這樣說只是為了表達我對華山宿命般的熟悉和熱愛。
玉泉院是華山腳下第一個景點,是徒步登山的起點,也是道教全真派聖地——不僅這里,整個華山都彌漫著全真派的氣息——且說玉泉院。傳說玉泉院里的泉眼與山頂玉女峰的水相通,因此命名為玉泉,玉泉院里有多處勝跡,光緒和慈禧題寫匾額的大殿、相傳為陳摶親自建造的亭子等。我們走到這里的時候已經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於是坐到樹蔭里的石凳上休息,剛坐下就覺清涼之風吹來,精神為之一爽。稍事休息,塗好防曬霜,我們便繼續向前走。從後門出了玉泉院,走過一個小小的火車隧道,再向前不遠就是華山山門了,山門上「華山」二字讓我雀躍不已——我終於來到了魂牽夢縈的華山!
在山門附近看到一群小孩帶著游泳圈往山上走,我們好奇的問他們去哪兒,他們回答,山上有水,去游泳。果然,過了售票處就看到路邊有條小溪,順著大大小小的石塊流著,遇到稍平緩的地方就積成水潭,不深,清澈見底。山路順著水路走,沒有台階,都是坡路,懷疑小一點的汽車都可以開上來。地圖上標得清楚,從玉泉院到五里關之間有五里山路,五里關也是進山門後第一關和第一個景點。我換算了一下,一里五百米,五里就是兩千五百米,並不算遠呀!很快就可以到了。於是走走停停,不斷的坐在路邊休息,看到有一個台階可以走到溪邊去,興奮的連忙跑下去洗手洗臉,爽得不得了。
Ⅵ 華山游記開頭怎麼寫我是前年去的,在線等,急!!
華山 ,因古代「華」與「花」互為通假字,故又名「花」山。東風朝陽峰,西峰蓮花峰,南風落雁峰,北峰雲台峰,中鋒玉女峰,遠處看,就像一朵盛開的花朵一樣...........
您看可以嗎?
Ⅶ 越西縣紅軍洞游記(作文600字)
國慶節,我有幸和爸爸媽媽及朋友們一起去領略西嶽華山的風光。
華山不僅雄偉奇峻,而且內山勢峻峭容,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美譽。
我們乘車來到華山腳下,我抬頭向上望去,「哇,華山好高呀!」鬱郁蔥蔥的樹叢中隱隱約約顯露出上山的石階。我們選擇了智取華山路,奮力向上爬著。一路上,我和好朋友呂藝林,還有媽媽遙遙領先。我們經過了華山雄骨、仙人指路等景點來到瞭望月橋,休息了一會,奇怪的是爸爸他們還沒有追上來。我們繼續往上爬。
我們爬上了飛龍梯,看到了飛龍梯是那麼的陡,石階好像是從天上掛下來的。我抓緊鐵鏈像小猴子一樣,手腳並用向上爬。爬到半路,我往下看,下面的人就像一個人踩在另一個人的頭上,媽媽在下面著急地喊:「瑞子,不要往下看,繼續往上爬」。終於,我們來到了北峰頂。站在北峰頂,真是「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媽媽告訴我,北峰是華山五峰的最低的一個山峰。可是我從這次爬山中領悟到了一種不畏險阻,勇敢攀登的精神,我們的學習也需要的是這種精神。
Ⅷ 關於華山游記的初中作文
清明節,和幾個朋友去了華山。
去前,很激動,從未去過什麼名勝古跡,即便同學說:「清明節,你去上山,不吉。」,也未能阻止我。
去時,火車行至渭南,大雨磅礴,敲得火車皮叮叮當當,還好,火車到站時雨停了,吃了點飯,包車前往華山腳下。在山下,該買的買了,無趣。本來計劃十點爬山的,也就提前了五個小時。攜帶裝備:一個挎包,500mg營養快線、礦泉水各一瓶、熟牛肉一斤,蛋糕一袋,泡麵一桶,手電筒一個,草帽一頂,布鞋一雙【沒登山鞋】。
去後,腿疼,總覺得不寫點什麼,枉了此行,於是伏燈寫了游記。
登車時間為下午一點十二分,至下午三點四十我們已來到華山腳下,同行人員中,除了我和xxxxxx是單身外,其餘人等都是結對而行,自然我們分成幾撥籌備登山工作,我們三人買了帽子、手電筒.....藍郁奇還要買手杖,我制止了,說:「我們正年輕力壯的,爬山拿個手杖太丟人了,那是給上了年紀的人用的。」他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見許多人買了寫著「戰勝華山,一生平安」字的紅色布條系在頭上,或者胳膊上,藍郁奇給我們一人買了一條,我認為那是褲帶,不願扎在頭上。他本來是系在頭上的,見我不系,也取了下來。時至五點鍾,我們在山下各廟宇也轉夠了,准備爬山。門票180元,持學生證100元,我和藍郁奇沒帶學生證,猶豫之下,忍痛掏了180元,是以決定要把華山好好爬一下,爬了東峰看完日出,再爬中峰,下午再於西峰看日落。【可當我們看完日出後,沒了干糧,已經很累了,想想還有回去的路,也就沒有完成此想法,恨恨地說,華山你等著,下次帶足食物再爬你。】
因為過於激動,以至於快到山頂時才十二點鍾,路燈昏昏。聽說山頂風刮的很大,氣溫很低,有積雪,而我們穿的單薄,便於王母宮外縮了一個多鍾頭,那段時間我們坐在冰冷的地上,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擠在一塊,談南說北,很是溫馨,我記得說到自身家庭成員時,我們都不是獨生子,其中還有三個人都是雙胞胎,並且擔任哥哥的角色,談起來,都不喜歡自己的弟弟,想起我這次爬山的經費,可能還要我弟弟為我擔負一部分,就說有個弟弟還是好的,並「教育』他們要處理好兄弟關系。
因為太冷,我們又繼續登山,此間因為爬山的人太多了,我們與藍郁奇走失,在一個「中國料理」上方的不遠處,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寒意,心想山頂更冷,便走偏路,找了一處落葉很厚的地方蜷縮其中,可地面回潮,睡了不到半個鍾頭,我倆半邊身子凍得麻木,按何元釗的話說,我們那天晚上和豬一樣滾在一片腐葉之上。最後實在凍的不行了,就去租了兩件軍大衣,一件四十五元,沒辦法這里一桶泡麵都能賣到二十元。我們後悔沒在王母宮那一塊租,那裡才三十元,那時我們也感到冷了,然何元釗講的陳音剛的故事讓我們打消了這個念頭,他說,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陳音剛打完籃球,渾身冒汗,他把衣服脫了,跑到外面指著天,做潑婦狀大罵:「有本事凍死我、有本事凍死我.....」
披上大衣,我們也不懼嚴寒了,仰天說:「有本事凍死我。」,上了東峰,途徑金鎖關、雲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雲梯,石階鑿刻在垂直於地面的山體之上,須拉著鐵鏈方能上,前面的路雖大多也陡,但此處為最。為了給女生表現,男生們奮起直上,我尋求刺激,自然也不願錯過。說真的,上的時候我雙腿有些打顫。
至東峰頂,其象壯觀,人山人海,根本無我們立足之地,此時四點半,據日出還有兩個小時,我們擠在一塊小崖石上,委曲求眠,即便身披軍大衣,雙腿也是裹不嚴的,凍的瑟瑟發抖。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你找的位置的好壞與你受凍時間的長短成正比。」
全觀 那塊崖石,類似一個饅頭,頂端立著一塊四面體大碑,上面的字我忘了,卻記得三個小字:「觀日台」。
在「饅頭」上,站了約莫近千人,並且一直延伸到其南方。我們四點鍾到達,有些晚,勉強擠在「饅頭」邊沿坐下,因為斜坡的緣故,坐不穩,屁股一直往下滑,很冷,不知道風從那個方向吹。有人抱怨自己是花錢找罪受,我不後悔,畢竟也是一種體驗。
人群觀望處事三四棵大松樹,我便以為那個方向就是東方,太陽將會從樹後出來,也同時有了疑問,為什麼不將那幾棵樹砍去。在寒風中,迷迷糊糊蹲了一個小時後,人群開始騷動,接著起立向後移動,我也順勢擠入了人群中央,大家的頭轉向了另一個方向,這個方向望去漆黑一片,,無任何遮擋物,才意識到剛才一直望著的方向是北方,因為人的密度很大,蹲坐已是不可能,就都傻傻站在那裡,像是信徒在等待聖物的出現。
過了二十多分鍾,人群中有人說,變藍了。的確,天邊出現了暗藍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藍色也越來越亮,慢慢地透出紅色,東方的雲,似乎被鑲上了一圈金邊,而我們身後的黑夜也在紅色的滲透之中慢慢變藍,人群中,手機、照相機都高高揚起,競相拍照,生怕錯過了每一個瞬間,因為人群的原因,我並不能清楚地看見太陽是如何神奇般地升起的,我只能從周圍人高舉的手機中看個大概。處於邊緣的人因為見大家看的激動,自己卻看不見,就爬上了房頂,甚至攀上樹頂,看得我心驚膽戰。眾人的照相機也對著樹上、房上的人一陣狂拍,可能只有這副情景才能體現出自己內心的感情吧。
隨著太陽的緩緩升起,人們漸漸疏散,我才看清自己所處周圍的情形。我不清楚太陽是從遠處的混沌之中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還是像蛋黃一樣慢慢地剝出。但我發現那一切是那麼的美,天空飄著橘紅色的雲絮,有好幾處天空是如此的純凈。我的正前方是萬丈懸崖,向下望,眾山皆小,白色的崖石裸露,如少女肌膚之性感,如男子肌肉之雄壯,不遠處還有幾株迎客松於崖邊婀娜多姿。
此時太陽開始變得耀眼,映出眾人臉上金色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