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楊官寨遺址開發

楊官寨遺址開發

發布時間: 2021-01-13 15:13:00

⑴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有什麼好看的

近一個世紀來來(自20世紀20年代)自中國考古把中國歷史從文獻史短短幾千年,而且有兩千年記載不詳的歷史,拓展到100多萬年的歷史,並且解決了很多歷史中的疑點。
中國整個歷史的框架已經建立起來。
在考古之前,西方以及很多接受西方思潮的中國學者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對所謂的商代歷史提出質疑。
同時被質疑的還有,夏代以及西周。
所謂疑古辨古思潮,在他們看來中國古史是層層累積的歷史。
殷墟考古證明了商代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中國古史的真實性

⑵ 楊官寨遺址的文物價值

楊官寨遺址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位居榜首。楊官寨遺址的發掘填補了「仰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空缺。仰韶文化(距今5000 年到7000 年)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21 年首次在河南仰韶村發現而得名。是近年來仰韶文化研究中發掘規模最大、收獲最豐碩的遺址之一。
該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最重要的收獲之一是在發掘區南端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窯。尤其重要的收獲是在遺址北區發現的廟底溝文化遺存,這也是第一次發現的6000年前關中廟底溝文化的中心聚落和聚落環壕,為探討廟底溝文化的聚落布局與社會結構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自2004年5月起,在該園區的相關區域已進行了長達4年多的考古工作,收獲頗豐。
第一,基本搞清楚了該遺址不同時期聚落的布局。遺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廟底溝時期聚落的南環壕為界,南部多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區,而北部則是廟底溝文化的聚居區。 第二,遺址南部由成排分布 房址、陶窯及儲藏窖穴等組成的制陶作坊的發現,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工,一部分家庭專門從事陶器的製造,專門儲藏陶器的窖穴的發現說明財產私有觀念的出現和強化,通過聚落形態得到了表現。這些均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遺址北部發現的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是考古工作最大的亮點。首先,楊官寨遺址的發現使學術界聚訟已久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問題可望得到解決。就現有資料看,該遺址是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加上其相對完好的保存狀況等,均使它成為探索廟底溝文化聚落布局與社會結構等問題的最重要資料線索。其次,就該聚落本身而言,環壕周長達1945米,壕內面積(含壕溝)24579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遺址在全國實屬罕見。據初步調查,在楊官寨遺址周圍的涇、渭兩河交匯地帶,分布有韓村、上馬渡、馬南、渭橋村等仰韶時期遺址,但規模均小於楊官寨遺址,結合楊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遺址也許就是關中廟底溝文化的中心聚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牆基的遺存,由此考慮,該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廟底溝文化的城址。據悉,楊官寨是發現該時期唯一環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遺址,考古所顯示的只是該遺址豐厚內涵的冰山一角。
2008年在楊官寨遺址考古發掘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發現了廟底溝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一處大型環壕聚落,這是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所謂的環壕聚落,就是大型人類聚居地,被一道長約1945米的壕溝圍繞著,面積達24.579萬平方米,大約相當於40個標准足球場。有考古專家推測,這里可能為當時的一處中心聚落,可能為5500年前原始城市,人們由此可以看見「城鎮」的雛形。
除了環壕聚落外,考古專家還在楊官寨遺址南面發現一組窯洞式建築群遺址,距今5000 余年,這是關中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洞式民居建築群。在成排的窯洞式建築群中,考古隊還發現了大量的陶窯。二者的排列基本呈平面「呂」字形結構,即每一個窯洞式建築後面都有一個燒制陶器的陶窯。燒陶是仰韶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幾十年前挖掘的西安半坡遺址便展現了半坡時期人們的制陶生活。
考古學家還在陶窯的旁邊發現了專門儲藏陶器的窖穴,在其中的一個窖穴里,考古隊員挖掘出了20 多件完整的尖底瓶。「一個家庭用不了這么多瓶子,這證明在當時,陶器是成套生產的,可能用於交換或其他用途。可以想像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分工,比如住在這個房子里的人是專門燒窯的。而窖穴建在房子旁邊,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私有的觀念。
6000 年前的古人是怎麼生活的?楊官寨遺址的發掘或許會告訴我們一些答案,但還是有很多謎團難以解開。比如說那條長達1945 米的壕溝。挖這樣一條壕溝會產生10 億立方米的土,這樣的工作量不是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或許在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已經有了等級和階層之分。此前,在楊官寨遺址附近,考古隊還曾發現了韓村、上馬渡等仰韶時期遺址,但規模均小於楊官寨遺址。不解的是,楊官寨村這么大規模的聚落,「人死了之後埋在哪裡?」至今,考古隊都沒有在周圍找到大規模墓地。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遺址已經表明,半坡時期的墓葬都位於環壕外面,大部分是合葬。「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每個墓地里看不出人的身份和等級。」而2006 年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上展示出來的半坡四期墓地中,考古學家發現了隨葬玉器的墓葬,這表明半坡四期時代已經出現了等級。目前所知面積最大、同時期內唯一的保存較好的楊官寨遺址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中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城市邊緣有一條長達1945 米的環壕。那時,社會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生活在城中的古人有的以制陶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獵……維系他們關系的,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他們會通過交換來達成彼此的需要。而他們之中最強壯的或者擁有最多生產資料的,將會成為首領,號令人們的行動。他們中間可能已經有了分工和階層的出現。
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鏤空人面深腹盆、動物紋彩繪盆、塗硃砂的人面殘陶片等廟底溝文化時期十分罕見的器物,人面彩陶雙眼鏤空,嘴巴為凹槽,面部整體塗有明顯的硃砂殘跡,其下巴則與陶器分離延伸至空中,十分獨特和精美。據介紹,從擺放的位置和分布看,成群、成組出現的鏤空人面深腹盆可能是與祭祀有關,但具體用於什麼祭祀活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⑶ 楊官寨遺址的建設沿革

「鹿塬形勝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漁唱不離煙靄外,人家長在圖畫中。」清代高陵知縣丁應松曾用這樣的詩句來描繪高陵的風景。其中「二水」指的就是涇河和渭河,這曾是陝西最重要的兩條河流。
楊官寨所處的時代,黃帝部族正處於興起的階段,還沒有到「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所以這個時期的「都城」,只是古國初建時期的區域中心,還不能代表整個中國。而隨著黃帝部族的壯大,靈寶西坡、鄭州新鄭等地挖出的城市遺址,因為時代更晚,很可能是向東發展過程中陸續建立的都城。而這樣的過程,也印證了《史記》中關於黃帝「遷徙往來無長處」的記載。楊官寨被認為黃帝都邑所在。
因為毗鄰赫赫有名的半坡遺址和漢陽陵博物館,一直有考古學家在楊官寨附近勘查,但人們從未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先祖們(距今約6000 年)在此休養生息的證據。
2004 年5 月,涇渭工業園決定實施南面路段的延伸工程。在沒有通知考古研究院的情況下,幾輛大型挖土機開動了。隨著挖土機「轟」地一聲鏟下去,人們驚奇地看到,在翻起的黃土中,夾帶著無數碎陶片,其中有的陶片上還有艷麗的色彩。土不是一般的黃土,從地下翻出來的都是灰土,這意味著這個地方是個大灰坑(灰坑就是古代人的「垃圾坑」,「過去人類的很多活動都需要挖洞穴,比如儲存什麼東西,或者為了取土。後來隨著時間流逝,這個坑逐漸被填平,但其中經常埋藏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遺留品,比如陶器的殘片等。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人們的活動內容。這種坑的土質都發灰,所以叫灰坑。)。就這樣,一座公元前4000 年到公元前3500年間的遺址被挖了出來。因為地處楊官寨,考古學家把其稱為「楊官寨遺址」。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表示:「這是目前所知面積最大、廟底溝時期唯一的保存較好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所謂環壕聚落,就是大型人類聚居地。
仰韶時代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其中早期(公元前5000 年至公元前4000 年)以半坡文化為主,中期(公元前4000 年至公元前3500 年)以廟底溝文化為主,晚期(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3000 年)以半坡四期文化為主。位於西安臨潼區的姜寨遺址屬於半坡時期,但考古界此前從未發現廟底溝時期的類似遺址。所以在楊官寨被發現之前,沒人知道廟底溝時期的聚落是怎樣布局、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官寨考古隊2004年5月起已經在這里鑽探和發掘了四年,記者在現場見到:一條長達1945 米的壕溝內,24.5 萬平方米的楊官寨聚落已初見雛形。在考古專家的大膽推測中,這個相當於40 個標准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中國最早的城市。

⑷ 楊官寨遺址在哪

楊官寨遺址位於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海拔約498米。遺址北臨雷村,東接徐午村,南距涇河約1公里,面積80餘萬平方米。涇渭兩大河流在遺址東約4公里處匯合形成涇渭三角洲。

⑸ 關中地區的楊官寨遺址與半坡遺址在歷史文化上有什麼緊密聯系嗎

就目前已公布的考古發現表明,楊官寨遺址與半坡遺址同屬於仰韶文化,確切點說楊官寨屬於半坡半坡四期文化。

⑹ 楊官寨遺址現在怎麼樣了

楊官寨遺址位來於西安市高陵縣自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位於涇渭兩大河流匯合處西面,面積80餘萬平方米。2004年5月因建涇渭工業園被發現,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為6000年前中國古人在廟底溝時期完整環壕的大型聚落,列為2008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在2013年3月5日被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搶救性發掘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瓮棺葬32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餘件。目前還在繼續考古挖掘中。

⑺ 西安建城史建都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嗎

11月9日消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透露,該省楊官寨遺址考古取得重大收獲,首次發現並確認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西安的建城史、建都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廟底溝時期

考古人員還將探尋西門址外可能對應的高等級貴族墓地、東區墓地可能對應的東門遺跡和聚落內部中央大道。這些推論得到證實後,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時期關中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質將展現無疑。西安的建城史、建都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廟底溝時期。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從距今6000年前左右開始出現明顯跡象,表現為人口規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現,文化高度發達等等。距今6000至5500年的廟底溝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共同體。

⑻ 楊官寨遺址的介紹

楊官寨遺址位於西安高陵區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海拔約498米。遺址北臨雷村,東接徐午村,南距涇河約1公里,面積約80餘萬平方米。涇渭兩大河流在遺址東約4公里處匯合形成涇渭三角洲。發掘的南區發現各類房址23座,以及仰韶時期的灰坑496座、陶窯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積主要屬廟底溝文化遺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遺存。北區共發掘仰韶時期的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窯16座、瓮棺葬24座等。文化堆積主要屬廟底溝文化遺存。2004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2008年3月,楊官寨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位居榜首。1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楊官寨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⑼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哪6個入選項目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公布了6個入圍項目,分別為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陝西高陵縣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甘肅寧縣石家東周墓地、西安市秦漢櫟陽城遺址、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漢代墓地、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還發布了1項國外考古新發現,即蒙古國後杭愛省和日門塔拉匈奴城址。

特色各異,對探索中華文明多樣性具有深遠意義

故郡東周遺址中出土的墓葬狹深積石、直刃匕首式短劍、金盤絲耳環、別具一格的車馬裝飾,以及流行殉人、大量殉牲,在同時期的中原各國極為罕見,是北方族群自有特色,同時,車馬埋葬制度,青銅器、陶器紋飾、造型、器物組合等又深受中原文化影響。這為研究戎狄族群華夏化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寶馬城金代遺址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西北4公里處的丘陵南坡上,相傳唐代有將軍東征高麗時在此獲得寶馬,故而得名。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趙俊傑介紹,考古隊已大體完成了對城市內主要建築遺跡的發掘,整體布局與以中嶽廟、西嶽廟等為代表的宋金時期皇家山嶽祠廟非常相似,凸顯其規格之高。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禪五嶽之舉,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寶馬城選址是經過精心考量的,占據區域內最為高敞的地利,城內建築軸線的南向延長線正對長白山主峰,天氣晴朗時,主峰盡收眼底,體現其超然的地位。該遺址的發掘,不僅是金代歷史和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邊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對了解當時社會生活和文化認同,研究金王朝對東北邊疆的經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互動,探索中華文化多樣性、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除了東北地區,東南地區也有不同文明交流的蛛絲馬跡。南山遺址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特徵與泰國、越南等類似遺址出土的人骨特徵十分相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弛推測,這也許說明如今屬於異國的兩地區,當時已有人員往來,自然也會有文明交流。

而在西北地區,通天洞遺址的文明交流意義同樣重大。在遺址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遺物包括數以千計的石製品與大量動物骨骼碎片,總體顯示出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為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⑽ 楊官寨遺址的文物遺存

在楊官寨遺址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個、瓮棺葬33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餘件。發掘區以產業園北區的東西二路為界分為南北兩區:
南區發掘面積約5615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址23座,仰韶時期灰坑496個、陶窯10個、瓮棺葬8個以及漢、唐、明、清時期的墓葬31座、水井5口。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該區的史前堆積主要是廟底溝文化遺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遺存。其中,最重要的收獲是在發掘區南端一東西走向的斷崖上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窯,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窯洞式建築群。
遺址北區共發掘仰韶時期的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窯16座、瓮棺葬24座等。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聚落環壕。環壕西部發現一處寬約2.7米的門址,在門道兩側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大量半坡時期文化遺存的發現,豐富了關中中部特別是涇渭交匯地帶該文化的內涵。
房址共發現17 座,基本是平面呈「呂」字形的前後室結構,在房址和窯址附近的H402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僅尖底瓶可復原的就達18件,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陶胚殘片和一件可能是用來製作陶器的工具——輪盤,說明這些由成排的房子、陶窯及儲藏陶器的窖穴等遺跡構成的區域可能是當時的作坊區。
2007年~2008年,對長慶集團、萬方汽車配件公司等項目的建設用地范圍即楊官寨遺址北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截至目前,發掘總面積已達10870平方米,其堆積主要為廟底溝文化遺存。共發掘仰韶時代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個、陶窯16個、瓮棺葬24個及一些其他遺跡。其中,最重要的收獲是廟底溝時期聚落環壕的發現。經初步鑽探,環壕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基本為南北向布局,周長約1945米,壕內面積24.5萬平方米,壕寬約6米~9米、最寬處約13米,深2米~3米。環壕西部發現門址一處,寬2.7米左右,在門道兩側的壕溝堆積內(原編號分別是H776和G8-2)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質文物,為了驗證鑽探資料、進一步了解環壕特徵,對聚落西門址、環壕的東北角、西南角等部位均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其中在西南角環壕(即G8-4)中發現的巨型陶祖引人注目。
楊官寨出土的眾多陶器中,有一件疑似「天狗吞月」圖案的彩陶。還有一件是蜥蜴紋彩陶盆,圖案是蜥蜴,清晰地印著蜥蜴爬行的模樣。出土文物還有巫師通天地的法器-琮、類似三星堆出土銅人面的大眼睛殘片、人臉覆盆狀陶器(又稱鏤空人面飾覆盆狀陶器)以及塗硃砂的人面殘片等器物都十分罕見。人臉覆盆狀陶器面有一個人面的模樣,眼睛、嘴巴中空,中間有突出的鼻子,酷似現在流行的QQ頭像。這種「鏤空人面形」的器物在全國僅發現了兩件,另外一件是出土於山西吉縣溝堡遺址的「人面形筒狀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