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寺廟遺址
⑴ 一百多年的寺廟遺址是什麼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不清楚,寺廟本身如果在歷史上比較有地位,就會根據它的歷史性來評估出價值級別,但是目前不清楚,所以不好回答。如果是國家級遺址就需要專門的機構,起碼需要整機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⑵ 河南省寺院有哪些
登封的【少林寺】;
洛陽的【白馬寺】【靈山寺】;
開封的【大相國寺】;
新鄉的【定國寺】;
南陽【水簾寺】;
青龍山【慈雲寺】;
熊耳山【空相寺】;
三門峽的【寶輪塔寺】等。其中【白馬寺】建寺最早,最有名。
⑶ 鄭州哪裡有比較大的寺廟!
鄭州市比較來大的寺廟比較多,源今天推薦五個比較出名的。
1,、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⑷ 河南省新密市米村鎮楊崗村龍鳳溝,觀音,祖師顯靈:點建古廟遺址,封神台等。
- -! 封建迷信廣告貼
新鄭市黃帝故里內炎黃二帝顯靈 望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前來拜祖
⑸ 鄭州的老奶奶廟遺址是怎麼說明中原文明起源的
嵩山東南麓位於中原核心地區,是聯結我國及東亞大陸南北與東西的樞紐,也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出現與發展的關鍵區域。
嵩山東麓的鄭州西南郊老奶奶廟遺址屬於4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侯寨鄉櫻桃溝內,東南距代家門村約500米,西鄰賈魯河上游九娘廟河,坐落在河旁二級階地之上。
遺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廟,當地稱老奶奶廟。遺址地處鄭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脈向東延伸地帶,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呈東高西低,區內黃土堆積發育。該遺址推翻了中國人源自非洲的說法。
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揭露面積近50平方米,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
老奶奶廟遺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40000年前的遠古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將嵩山東南麓的300多處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不僅系統地再現了鄭州地區晚更新世人類的棲居形態,同時也發現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為探討我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出現與發展等史前考古學核心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證據。
⑹ 有一些寺廟的遺址,竟然沒有一座佛像,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這是一座紀念解放軍烈士修建的祠堂,裡面沒有佛像,當年戰亂時期由於解放軍保護當地村民,全部壯烈犧牲,一共是24名解放軍。一位華僑為了報答解放軍的救命之恩,自己花錢建了這一座寺廟。用來對他們的紀念!
因此,這座寺廟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他們相信解放軍是保家衛國的,也是他們當地人心中的偶像,所以說這座寺廟裡面不是佛像,而是保衛家園的解放軍。現在的這座寺廟已經成了非常有名的旅遊景點,每年來的人都是慕名未來的。都是為了能夠敬仰一下當年犧牲的解放軍!
所以說這座寺廟沒有一座佛像,當地人們只是為了紀念解放軍而建立的。
⑺ 平頂山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平頂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輩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在此均有考古發現。史籍最早見於公元前1324年,《詩經》、《論語》、《山海經》等著作對此地均有記載。西周時期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應國以鷹為圖騰,因此平頂山市又稱鷹城。公元前526年,孔子與葉公曾在這里討論治國理政之策,留下了「近者悅,遠者來」的治國名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始建於東漢的香山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千手千眼觀音得道證果之地,為漢傳觀音文化源頭。始建於北魏的風穴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並稱「中州四大名剎」。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和應國墓地遺址被國家列為重大考古發現,三蘇園是宋代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陵園,葉縣縣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明代縣衙。一年一度的馬街書會,綿延700餘年不衰,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平頂山被命名為「中國曲藝城」。千百年來,這方熱土哺育了眾多傑出人物。這里既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漢代名相張良、唐朝詩人元結和劉希夷、南宋抗金名將牛皋、清代文學家李綠園、現代著名詩人和教育家徐玉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故里,又是世界劉姓和葉姓的祖籍地。孔子、李白、韓愈、顏真卿、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等歷代文人名士,或游歷於斯,或為官於斯,或安葬於斯,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⑻ 河南七大佛寺有哪些寺院
河南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新鄉定國寺、南陽水簾寺、青龍山慈雲寺、熊耳山空相寺七大名剎均有著悠久的歷史,香火綿延,素享盛名。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位於河南省登封市中嶽嵩山腹地的少室山下,是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留存大量珍貴文物,如北齊以後的歷代石刻四百餘品;唐至清代的磚石墓塔二百五十餘座;北宋的初祖庵大殿;明代的五百羅漢巨幅彩色壁畫;清代的少林拳譜和十三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畫等。
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之稱。史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明帝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三年後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應漢使請以白馬載佛經返洛陽,翌年帝命建寺為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白馬寺。該寺古建築保存完整,一九六一年被政府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大相國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五五五年),原名建國寺。傳說中原為戰國時信陵君宅院。七世紀初唐睿宗詔改寺名為大相國寺。宋朝大相國寺作為當時京城最大佛寺受皇帝崇奉,成為鼎盛一時的皇家寺院。該寺名僧輩出,並在許多歷史及文學作品中留下記載。
新鄉定國寺始建於北魏,相傳權臣高歡為紀念韓陵山大捷,在山頂建廟。歷代香火旺盛,高僧輩出。
南陽水簾寺位於淮河之源的桐柏山腹地,是禪宗五大系流中臨濟宗的重要道場,因寺旁有水簾洞得名。千百年來該寺時遭兵災匪衰,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歷代碑刻記載曾多次重修。一九八三年起開始大規模重建修復。
慈雲寺座落於鞏義市青龍山中,創建於漢明帝永平七年。現存鼓樓、白衣閣、山門、大雄寶殿等遺址和明、清碑刻三十七通。
空相寺位於陝縣熊耳山下,古稱定林寺,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南北朝時期,禪宗祖師達摩在此圓寂並葬於此寺。該寺在北周武帝滅佛和唐武宗滅法兩次大規模滅佛時均未逃厄運,且歷遭戰亂毀壞,歷代對該寺多次修復。現仍保留「達摩塔」、「達摩石刻畫像碑」等珍貴文物。(網路可查)
⑼ 平輿縣的文物古跡
名單介紹殷商摯國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平輿縣城。東起文化館,西至烈士陵園,南到清河邊,北及永盛花園小區。始築於商代,並在先秦及以後歷代長期使用。沈子國故城遺址(省保)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周遺址。面積202萬平方米。為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是中華沈氏的發源地。該遺址為中原地區保護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遺址之一。先秦汝墳故城遺址(縣保)又稱安成故城。位於老王崗鄉興旺店村委一帶,城垣呈梯形。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據考證,《詩經》中《關雎》、《汝墳》等十一篇創作於此。故城南有安成世家豪族的塋地,號稱「十八冢」。陽城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新集村一帶,城垣呈長方形。春秋時為楚所置。秦統一六國後,置陽城縣,屬陳郡。據考為中國首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鄉里。西漢時陽城改屬汝南郡。東漢初年裁並入汝陽,為世家袁安的庄宅。唐代在故城遺址上建陽城寺院,至民國仍有遺存。戰國韓古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韓古城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軍事設施---壁壘遺址。東皇廟(縣保)位於縣城摯地大道中段東側。原名聖母廟,又名東塔寺,是一座始建於周代,道教與佛教兼容,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廟。主要殿宇包括:聖母殿、文王殿、東皇閣、老君殿、羅漢殿、袁安祠、二龍祠、陳蕃祠等。寺廟設有諸多地方名人專祠。該寺廟多次毀於戰火,又歷代重修,今僅存東皇閣。洪山廟(縣保)位於後劉鄉洪山廟村,與上蔡白龜廟、淮陽太昊陵齊名,為「豫南三大古廟」之一。遠古名穀神廟,據考為商紂王之子殷洪大難餘生,自號「洪山隱居」(又名洪山道人)隱遁處。主要殿閣有:洪君殿、先王殿、玉皇閣、牛王宮、馬王殿、龍王殿、奶奶殿、閻王殿、天王殿、羅漢殿等。仙翁廟(縣保)位於東和店鎮仙翁廟村,是當地百姓為紀念為民驅魔看病的仙人費長房而建的廟宇。郭寺遺址(縣保)位於萬冢鄉郭寺村。建於隋代開皇元年。五代毀於兵火,宋代重修。主要殿閣有:佛祖殿、羅漢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閣等建築。與射橋開元寺和附近的陽城寺院齊名,曾為汝東名寺。60年代初廢棄。東岡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小崗村西。初為老子廟。東漢中期,人們「誦黃老之微詞,尚浮屠之仁祠」,因廟址濱鄰汝水鴻隙陂,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重要漕道,建東崗寺,至唐代達到鼎盛。曾有佛祖殿、佛光殿、老子殿等殿堂十餘座,並有大面積寺田。清末廢於捻軍起義。回龍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賈屯村。相傳是西漢時期人們為祈禱龍王回此休息、頤養天性而建,名龍社,又稱廻龍廟。東漢時期拓建佛教各殿閣,唐代達到鼎盛。主要殿宇為大雄寶殿、龍王殿等。白龍廟遺址位於老王崗鄉白龍王廟村。古為當地人民為祈求白龍造福鄉民而建造。宋代以後,廟內曾建玉皇大帝、土地、三奶奶諸殿閣,香火旺盛。建國後廢棄。玉皇廟遺址位於玉皇廟鄉玉皇廟村。原名為「光武廟」、「劉秀廟」,後名玉皇廟,是豫南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始建於東漢末期,歷代重修,60年代初廢棄。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天師觀、劉秀殿、賈娘娘祠等,其中以玉皇閣規模最大。廟灣鎮會館廟位於廟灣鎮北區。明代晉秦商人相地脈、卜吉凶,於鎮北鄰河處創立「山陝會館」。內設關帝殿、樂樓、天王殿、財神殿、灶君殿、馬王殿等。關帝殿氣勢恢弘,蔚為大觀。60年代,山陝會館廢棄,今存馬王殿和修復的「關帝殿」及六塊明清碑刻。廟灣鎮東岳廟又名東王廟,位於廟灣鎮東區。建於宋代,明時重修。供奉齊天大帝、東王黃飛虎、太上老君、南天老母、西天老母像。南端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供奉姜子牙的廟舍。該廟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有信徒重修,但形制較小。陳蕃祠遺址又名「陳公祠」,位於射橋鎮西關。是東漢末期為奠念名重當朝的太傅陳蕃而建。陳蕃晚年因「黨錮之爭」,被宦官勢力殺害,被朱震密葬於此,附近有古稱「古冢十二座」的陳蕃後裔墓葬。祠內主要殿堂有:陳公堂、朱震祠、黃浮祠、陳逸祠、范滂祠等,歷代修葺。近代祠堂毀於兵火。張令公祠又名張令公廟,位於射橋鎮古城南。張令公,即漢代平輿縣令張熹,字季智,桂陽郡臨武縣(今湖南衡陽市)人。張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擁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當地百姓立祠紀念。歷史上曾屢毀屢修,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當地信徒籌建祠舍數間,恢復祭拜儀式。董孝子祠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與仙女廟毗鄰。董孝子即董永,西漢時期寓居汝南,為著名孝子,因賣身葬父感動世人。並與美麗賢淑、擅長紡織的玉貞姑娘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後世神化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當地百姓為紀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毀於兵火。織機廟遺址又名仙女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是紀念漢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廟宇。據考證為晉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稱七仙女殿)、織機房、月圓堂等殿閣。射橋壺仙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南,是古人祭祀懸壺濟世的壺公和弟子仙翁費長房的觀閣。門題「懸壺濟世」。東漢時汝南郡治在今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這里盛傳神仙壺公和弟子費長房救死扶傷、惠濟黎民、鞭笞百鬼、驅使社公的傳說。晉代,當地人們建造殿堂兩座,一座為「壺公祠」,一座為「仙翁觀」,各具殿舍五間,合稱「壺仙觀」。生死祠遺址又名「范張廟」、「雞黍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是當地群眾為紀念張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謳歌人間信義真情。民國初年,毀於兵火。四賢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據考證,為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四賢罹難闊別重逢之地,時稱「古城聚會」。後人為紀念四人古城聚會,在此建起「四賢觀」。主要殿堂有:趙雲祠、張飛祠、關公祠、劉備殿、四賢觀等。開元寺遺址位於射橋鎮中,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唐代名剎。該寺佔地500畝,並有大量寺田,規模宏大。建供奉釋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賢殿、文殊殿、觀音殿、地藏殿、佛賢殿、高僧殿、彌陀殿、佛光殿、藏經閣、三聖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綱寺,為豫南的佛教中心。該寺60年代被毀,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龍王廟(縣保)位於縣城東北十公里處,是一座千年古廟。該廟清代以前頗具規模,除分造六色神龍寶殿外,還建有禹王殿、玉皇殿、佛祖殿。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立百泉鄉村師范學校遷移該廟,利用廟址擴建學校。今僅存青龍殿與《皇清重修龍王廟碑記》的殘碑一塊。射橋黌學又名「孔廟」,位於射橋鎮小學院內。始建於明泰昌年間,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廡聖跡殿、詩禮堂、崇聖祠等,近代毀廢。現僅存詩禮堂。該殿堂為明清時縣科庠生科舉後舉行尊孔授儀的場所,對宣傳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現存詩禮堂系清代重修,整個建築保護完整。普照寺秀公戒師和尚塔(省保)又名普照寺塔,位於李屯鄉普照寺村西,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始建於唐代,毀於清咸豐十年,現僅存一塔。該塔建於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14米,共7級,為密檐式磚砌塔,結構嚴謹,雕刻精美,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金塔。
⑽ 河南有哪些寺院
河南的著名寺院不少,如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開封大相國寺、新鄉內定國寺、南陽水簾容寺、青龍山慈雲寺、熊耳山空相寺等,其中輪名氣少林寺最大,但對於中國佛教來說白馬寺真正是意義重大。
呵呵,回答的夠全了,不過我還要加,洛陽伊川縣的靈山寺,三門峽的寶輪塔寺……河南有名的寺院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