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
A.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的感受。急急急急急急,今晚就要,越快越好,還有加分。
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只有知難而進的人,才知道勇往直前。我們要像徐霞客學習這種可貴的精神!
B.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中所有描寫喀斯特地貌的部分,
《徐霞客游復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制游記。《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游記》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跡,這些在生活中並不常見的名詞。為此,不但對原文中的生僻字詞進行了詳盡的注釋,還對原文中出現的一些古地名也追根溯源,在注釋中將古地名的地理位置准確標示出來,減少了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地理位置描述的困惑和障礙。
C. 徐霞客游記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主要按日記述徐霞客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行家和文學家。
D. 徐霞客游記翻譯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游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E.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中描寫喀斯特地貌的片段原文和翻譯
相信大家對徐霞客都不陌生吧!他可是我們江陰的名人吶!不知道他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呢!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一下他吧! 我們可以把徐霞客的一生分割成三個部分: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徐霞客的社會交往、徐霞客的出遊經歷。 讓我們先來看看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在明朝萬曆十四年,也就是公園1586年的一個寒冷的冬天,他在江陰馬鎮的一個小村子出生。出生那年,他的父母都已經40多歲了。徐霞客父母中年得子十分歡喜,便給他取名弘祖,又取字振之。霞客是他後來的友人幫他取的雅號,那是三十多年後的事了。徐家在當時正好是家道中落,靠著收田租已經不能維持富足的生活。徐家祖上曾經十分顯赫,曾任開封府府尹。在元朝近百年期間,徐家堅持不出仕,以農為本,耕讀傳家,慢慢地發展起來成為祝塘一帶的富裕家族。明朝後,徐家開始致力科舉,但是經歷悲慘,直到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才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徐霞客的社會交往也是十分廣闊的。馬克思曾說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徐霞客的朋友有許多,例如:許學夷、蓮舟法師、靜聞和尚等等,他們讓他擴大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對當時社會的認知程度。 徐霞客一生游歷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但是最出名的還是徐霞客的第二十四次出遊,也就是他一生最後一次出遊,也是最偉大的一次出遊。1636年到1640年,徐霞客先後游歷了浙、贛、湘、桂、黔、滇等多個省份,號稱萬里遐征。 1636年9月19日晚 ,他出發了,這次出遊徐霞客經歷了眾多的磨難:兩遇強盜,三次絕糧,好友去世,僕人逃遁。好在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雲南麗江納西族首領木增,他們相見恨晚!徐霞客受木增所託,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修正了四冊《雞足山志》。 徐霞客的一生令我們敬佩,他用自己的生命,在祖國的光輝歷史上寫下了不敗的一筆。
F. 有誰知道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中有哪些是描寫喀斯特地貌的句子!!!急!!
朱惠榮:《徐霞客游記校注》(下),第748頁。
「瀘源洞在城西北四里。新寺後回山西盡,環答塢而北,其中亂峰雜沓,綴以小石岫,皆削瓣駢枝,標青點翠。北環西轉,而瀘源之水,涌於下穴,瀘源之洞,辟於層崖,有三洞焉。上洞東南向,前有亭;下洞南向,在上洞西五十步,皆在前山之南崖。後洞在後山之北岡,其上如眢井。從井北墜穴而下二十步,底界而成脊,一穴東北下而小,一穴東南下而廓。此三洞之分向也。其中所入者皆甚深,秉炬穿隘,屢起屢伏,乳柱紛錯,不可窮詰焉。」
這段話講的是雲南現在的阿廬古洞。
G. 作業《蝴蝶泉》!!!!急求答案《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的內容涉及哪倆個方面
泉清 樹奇 蝶美 遊人多
H.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閱讀答案,是關於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 這段文字的閱讀答案,有的答答啊速度 謝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余聞之已久( ) ②抵山麓(回 ) ③與生蝶無異( ) ④過五月乃已( ) 11.下列答句子中括弧內補出的省略部分,有誤的一項是( ) A、(仆)投何巢阿所棲僧舍 B、(大樹)即發花如蝴蝶 C、(大樹)與生蝶無異 D、(遊人)群而觀之 12.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 2 或言以花形相似,3 故引類而4 來。 13.從文中看,蝴蝶泉吸引遊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4.當地人對於蝴蝶會有哪兩種解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答案 10.我 到達 不同 停止,完畢 11.C 12.①(我)於是叫僕人挑著擔,先前往三塔寺 ②有人說因為花的形狀(和蝴蝶)相似,所以引來同類。 13.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 14.一說是蝴蝶變的,另一說是花形與蝴蝶相似,所以吸引蝴蝶前來。
I.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的全文解釋
原文: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間得一稍粘者,綳足掛指,如平帖於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發現層層懸崖的上面,有個洞口朝東的山洞,我抬著頭攀岩上去。(懸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後,土崖太陡峭擱不下腳,用手抓著草根向上攀登。不一會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虧到了石崖地帶;但是石頭也不結實,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爾能找到一個稍微牢固的石頭,綳緊了腳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貼在崖壁上,不能動一步,想往上沒有援助想往下也沒有地方,是我生平經歷的最危險的境地。過了好長時間,先試著找到兩手兩腳周圍牢固的石頭,然後身體懸空挪動一隻手,隨即再懸空挪動一隻腳,一隻手一隻腳抓牢以後,然後又懸空挪動另一隻手另一隻腳,幸虧石頭沒有掉落;手腳又感到沒有力氣想自己墜落,很長時間,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隕】墜落。 ③【帖】同「貼」。 ④【摧】崩裂。
1.查閱工具書,給「間得一稍粘者」中的「間」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讀出韻味。請認真閱讀原文,憑你的語感,將文言詞「之」、「以」、「其」正確填入文中的(1)、(2)、(3)處。(2分)
3.請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順口後用三個逗號斷句。(2分)
4.作者艱險的攀登經歷引人深思。閱讀後,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請結合文中的具體內容寫出你的思考。字數在40個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錯一處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 (對一處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無「標准答案」。本題考查的核心能力: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感悟明確,符合文意,思考得當即可。)
J. 《徐霞客游記》之《滇游日記》之《游太華山記》的翻譯
雲之南方。
僅僅是雲南這么一個名字,是不是就足以讓徐霞客念念不忘?否則,難以解釋他在年過半百之後仍然遠赴雲南,「途窮不憂,行誤不悔」。自入滇至東歸,行程三千餘公里,歷時一年零九個月,而《滇游日記》佔了《徐霞客游記》40%的篇幅,如果不是病重纏身,他對於雲南的記錄,是不是還會超過如今存世的25萬字?雲南對於徐霞客而言,究竟承載著什麼樣的抱負和雄心?
我們一抵達昆明,就趕到雲南徐霞客研究會會長朱惠榮家中拜訪。朱惠榮年已古稀,但是一聽我們說起徐霞客,他的精神立刻矍鑠起來。「雲南可以說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終點,不過徐霞客去雲南真正的原因,是為了完成長江源的考察。因此,可以說他不是沖著雲南而去的,但是雲南卻成了他一生在故鄉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雲南,是他的最後一次壯游,這里的壯,可以說是『悲壯』的『壯』。」
眼前這個取了典型江南名字的貴州老人,一生執教於雲南大學歷史系,說話不多,字字嚴謹。然而,地處邊遠的他卻不聲不響做了一樁了不起的事情――他在迄今為止三十年的時間里,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徐霞客游記全譯》、《徐霞客游記校注》,可謂窮經皓首,讓人肅然起敬。
因為朱惠榮的歷史地理學背景,又曾經參與過譚其驤主持的著名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撰,1976年底,雲南人民出版社約請他對《徐霞客游記》進行校注。「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說好什麼時候交稿,可是後來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出版社著急了,和我商量能否先出版一部分。我也急了,這是一個完整的校注,不可能彼此斷開,結果一做就是九年時間。」朱惠榮告訴記者,「等到交稿的那天,寫滿字的稿紙已經堆成了一大堆,忽然想到把它們稱了一稱,結果嚇了一跳,足足十斤重!」
作為科班出身的教授,朱惠榮心裡十分清楚,《徐霞客游記校注》是為學術研究提供的「範本」,來不得半點含糊。為此,他幾乎遍尋了所有可以得到的《徐霞客游記》版本,達幾十種之多。其中最早也最珍貴的兩個版本,因為藏於北京圖書館,只能復製成膠片帶回雲南,用學校里的顯微閱讀機一行行看。「那個顯微閱讀機比較貴,用的燈泡也貴,因為閱讀量太大,燈泡一個接著一個壞掉,一直壞到只剩兩個的時候,怕別的同事有意見,我只能放棄了閱讀機。後來自己掏錢買了高倍放大鏡,白天的時候在太陽光底下看,看到最後,把眼睛看壞了,充血。」
《徐霞客游記校注》於1985年出版,書中收錄迄今為止仍然最全面的游記附錄。它於1994年重印,1999年出增訂本時還收入了朱惠榮的最新校注,可以說,這是一本沒有盡頭的「校注」。
1991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又約朱惠榮「翻譯」《徐霞客游記》,也就是後來作為「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之一的《徐霞客游記全譯》。用朱惠榮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普及版」,中學文化水平就能讀。盡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認真,一譯就是七年。
因為記者行前讀的,正是這本《徐霞客游記全譯》,對其中譯文的質朴無華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此,朱惠榮十分認同記者的感受,他說,寫這個譯文的時候,他時刻考慮的,是要讓人看得懂。「准確、簡明,這是我對自己譯文的要求,古人說,藏之名山,那也是等待有朝一日能有人看得見,讀得懂。」他還告訴記者,那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標注、詞語,往往都是他花上幾天時間才考證清楚的。
《徐霞客游記全譯》於1997年出版,之後台灣購買此書版權出了豎排本《徐霞客游記》。因為叢書統一體例的因素,《徐霞客游記全譯》沒有收錄附錄,成為朱惠榮反復提及的遺憾。
三十年來,因為和「徐霞客」結下不解之緣,他白天教書,熬夜著述。「不寫文章,不參加學術活動,甚至連到別的大學講課的時間也騰不出來。」但是《徐霞客游記校注》、《徐霞客游記全譯》迄今已經累計出版近五萬冊,還不包括台灣版本的冊數。盡管譯注著作稿費微薄,微薄到只有「象徵意義」,對此朱惠榮卻說:「過去沒有計較,現在仍不計較,我不過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讀《徐霞客游記》,做了一點鋪路的事情。」
讓我們記住這個已經融入《徐霞客游記》的名字,朱惠榮。(鄭慧)
鏈接一:播撒霞客精神的種子—昆明市徐霞客小學見聞
在昆明,有全國第一所以徐霞客名字命名的小學。這自然成為我們前往采訪的理由。一所小學以明代的科學家名字命名,於當代有何現實意義,這又是我采訪中最想探究的問題。
出昆明城,往西山方向行進約30分鍾車程,我們來到了綠蔭環抱的碧雞山麓。此時,一棵開滿了燦爛的玫瑰色的三角梅古樹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在大樹下,昆明市徐霞客小學的牌子讓我們倍感興奮。
放眼望去,半卧著的大理石徐霞客塑像在鮮花的簇擁下正臉含微笑,似在迎接著遠道而來的故鄉親人,又似在笑對藍天,詠誦著不朽名篇《游太華山記》。
當杜校長得知我們這批不速之客來自霞客的故里時,露出的是驚訝而又如遇親人般的神情。她介紹說,徐霞客小學命名於1994年11月10日。1638年,徐霞客從昆明渡滇池,來到了與學校相鄰的升庵祠,在祭拜了當時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楊慎(號升庵)後游太華山,並寫下著名的《游太華山記》。正因為此,昆明市專門設立了徐霞客紀念館,並將該校命名為徐霞客小學。
進入校區,教室里張貼著徐霞客的畫像,走廊裡布置著各班級學習徐霞客精神的專題,榮譽室內更是放滿了名人題詞和各類獎狀、獎杯。杜校長說,十多年來學校以「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的霞客精神為辦學宗旨,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尋找徐霞客的足跡」、「綠色的承諾」、「我講徐霞客的故事」等多種紀念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敬仰徐霞客,崇敬霞客精神。她十分自豪地告訴我們,在這里,每個學生都會向您講述徐霞客的故事,背誦霞客精神。她還告訴我們,附近的6所小學都已統一命名為霞客小學,學生也從原來的480餘名擴展為2300多名。
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播撒霞客精神的種子,讓孩子們在霞客精神的感召下茁壯成長,這不正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不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得以發揚光大!
「西山蒼蒼,草海茫茫,碧雞山學子迎著朝陽,歡聚霞客學堂。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是我們的榜樣。爭做四有新人,一代更比一代強。」
在返回駐地的路上,徐霞客小學的校歌久久在耳邊回響。(陸元鋼)
鏈接二:西山腳下探訪徐霞客紀念館
和徐霞客小學一牆之隔,佔地十餘畝的徐霞客紀念館在綠樹掩映下顯得幽雅寧靜。早已迎候在門口的吳館長向我們介紹:1638年夏,徐霞客由滇池乘船至楊太史祠,拜訪雲南當時赫赫有名的博學狀元楊升庵,並在楊升庵所在的太史祠進餐,隨後暢游太華山,一天之內「蹬危崖、歷絕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寫下了著名的《游太華山記》。徐霞客當年進餐的楊太史祠(又稱升庵祠)如今已成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昆明市徐霞客紀念館則由楊太史祠一牆之隔的普賢寺後院改建而成。
紀念館內陳列著大量關於徐霞客的圖片、資料、實物等,一幅幅圖畫向人們展示徐霞客的人生歷程,展廳入口處的徐霞客像綰帽飄帶,一手持書,兩眼平視萬里之外的家鄉。眾多藏品中兩件實物引起我們濃厚的興趣:一是徐霞客手稿的復製品,徐霞客在雞足山考察時,曾贈送妙行和尚七律詩二首,詩稿成為徐霞客倖存於世的唯一手跡,現存雲南博物館,屬於國寶級珍品;二是紀念館內收藏有二十年前無錫日報社結集出版的《重走霞客路》小冊子,同行的老師說,二十年前無錫日報社也曾舉辦類似重走霞客路新聞采訪活動,只是沒有今天的規模,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今天,報業集團又一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徐霞客的偉大壯舉。
據吳祥館長介紹,紀念館改擴建於1994年,目前硬體設施稍顯落後,他們正投入30餘萬元對展館進行重新布置,今年10月有望布展到位。有理由相信,昆明作為徐霞客滇游的重要目的地,徐霞客及其游記將成為昆明旅遊的重要品牌之一。(朱海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