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故鄉遺址
㈠ 「水稻之父母」袁隆平的故鄉是哪裡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專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屬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㈡ 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哪裡
是誰發明了水稻栽培?
――探訪萬年仙人洞
2004年9月下旬,江 南一個典型的陰雨天,公路兩旁的稻穗已經開始變黃,對面的大荷山不到300米高的山頂上雲霧繚繞。站在名為「吊桶環」的小丘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趙志軍打量了一會兒腳下細雨中的大源盆地,轉身對我說: 「這個地方與10多年前沒什麼變化。當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差點錯過了吊桶環,這一帶有很多洞穴,我們調查了仙人洞和附近一個蝙蝠洞,回來經過吊桶環時,我們的向導、萬年縣博物館的王炳萬館長對我們說:要不要停下來看一看?我曾在小山頂上撿到過碎陶片。然後我們停車上來看,這一看不得了,找到了一萬四千年前的栽培稻,最後這兒發掘的東西比幾百米外的仙人洞還多。我們猜測這兒是仙人洞人的『屠宰場』。」 1.4萬年前的栽培稻(或者按照考古學家「保守」一點的慣例,只說「1.2萬年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也就是說,可能是仙人洞和吊桶環一帶的先民種下了世界上第一棵水稻,這種奇妙的作物從贛東北這個數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播向世界,後來養育著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 天生一個仙人洞 「首屆稻作文化旅遊節」和「第四屆農業考古學術討論會」正在江西萬年只有數萬人口的縣城熱熱鬧鬧地進行著,並非所有出席研討會的學者都同意「萬年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這樣的陳述,在學者眼中,稻作農業發展史的面目就更加撲朔迷離了。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卓有成效的發掘研究不過10年,關於栽培稻和世界稻作的起源,還將有許多爭論和新材料的呈現。 但近年來,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重要性無疑已得到學界公認,並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這兒出土了上萬年的栽培稻植硅石和上萬年的陶器,還有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期間所有階段的大量石器、骨器、動植物遺存,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權威、北大教授嚴文明曾指出,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是國內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地層關系最完整、清晰的地點。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發現玉米栽培起源地的美國人馬尼士博士,1993年和1995年兩次作為美方負責人參與對該遺址的中美聯合發掘,他認為,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發現了許多以前沒人知道的舊石器時代的事,是農業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水稻栽培的證據」,「通過國際合作調查,我們可以改寫部分中國歷史」。 萬年縣位於鄱陽湖東南岸,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從古至今都堪稱稻米之鄉。在離萬年不遠的東鄉縣,發現有最靠北的野生稻分布。從明朝開始,這兒出產一種進貢皇帝享用的「萬年貢米」,米粒細長,香而不膩。據說萬年部分農村今天沿用的谷倉形制,仍與漢代記載一模一樣。 從縣城往東北方向沿鄉村公路行約10公里,便進入大源盆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寫有田園詩句的宣傳牌立在青黃的稻田間,穿過稻田和青青大源河水,走到小荷山的南山腳下,我們便見到仙人洞人1萬年前的居所。這些發明水稻栽培的先人果然聰明,仙人洞的「風水」無疑是一流的。仙人洞是一座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溶洞,縱深約40米、底寬約19米、弧頂約高14米,洞口約兩米寬。仙人洞前方是大源盆地平坦的盆底,大源河蜿蜒流過。出洞口往右800米即為地勢稍高的吊桶環。 在「六山一水兩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的萬年縣境內,像吊桶環這樣的小丘隨處可見。「吊桶環」丘頂上有一對巨石如力士抵角,形成一天然岩廈頂棚,下面可供人避雨、穿行,因形似當地人挑水用的吊桶把手而得名「吊桶環」。專家猜測,吊桶環以前可能也是一個封閉的山洞,後來部分坍塌才變成可穿行的過道;仙人洞人可能先住在吊桶環,後來在水位退落時搬到更低的仙人洞,而把吊桶環當做處理獵物和採集物的生產場所。 世界各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大多在喀斯特溶洞發育地區。中國有名的古人類化石,如北京猿人、柳江人、馬壩人、金牛山人、和縣人、山頂洞人等,均發現於石灰岩洞穴中。原始人類在學會建造房屋之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棲身。萬年仙人洞所在的大源鄉及臨近的盤嶺正是石灰岩溶洞較多的地區,大源另有一座大型溶洞,名叫「神農宮」。神農氏正是中國古籍記載及民間傳說中發明水稻栽培的先人。 天下水稻本一家? 11年前,趙志軍是作為美國密蘇里大學植物考古學博士出現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的發掘現場,今天他借「萬年稻作文化節」和「第四屆農業考古學術討論會」故地重遊,身份已成為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 作為上世紀90年代兩次重要發掘的參與者和遺址出土文物中栽培稻植硅石的鑒定者,趙志軍可說是本屆農業考古研討會上最受關注的人。他提醒記者注意「栽培稻」起源和「稻作農業」起源的區別,在1998年接受美國《科學》雜志采訪時,趙志軍就提出這種觀點:從最初下意識的水稻栽培行為到稻作農業的形成,中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栽培稻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稻作農業的出現,稻作農業的形成標志還包括生產工具、主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等。 「我們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越來越晚近的地層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栽培稻植硅石,這表明栽培稻的比重不斷增大,但同時發現了大量獸骨和魚骨,顯示仙人洞人的生產方式仍以漁獵為主,所以我不能說這兒的栽培稻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在浙江河姆渡發現的7000年前的大量稻穀,意義有所不同,因為看起來水稻栽培已成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是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所以,世界上以稻米為主食的2/3的人類要感謝仙人洞人。」趙志軍笑道。 「但我不認為天下水稻都源自一地,我傾向於水稻多起源說。今天的栽培稻有粳稻和秈稻之分,粳稻適於北方溫帶氣候,生長周期較長,米粒短胖;秈稻米粒細長,適於南方亞熱帶氣候,生長周期短。通過基因分析,人們發現,粳稻和秈稻的差別比它們各自與野生稻的差別還大,所以它們很可能有各自的起源地,從野生稻就開始有區分了。」 堅持天下水稻本一家的一元起源論者也不少。他們認為從野生稻到栽培的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一種粒型由細長變得越來越短胖的趨勢,適應的地域也越來越廣。野生稻的變異能力很強,完全可能發展出粳秈這樣不同的品種。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朱乃誠研究員提出水稻「中心起源、邊緣發展」學說,頗得人心,指栽培稻在一個中心地區起源,然後逐漸擴散,在周邊地區發展、成熟。爭論的焦點是那一個中心起源地「花落誰家」。 自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發掘後,頗有睥睨群雄之意,與它爭奪栽培稻發明權的最有力競爭者要算湖南道縣玉蟾岩,那兒也是一個古人類住過的石灰岩洞穴,也發現了上萬年前的栽培稻,而且發現的是稻穀(三粒半稻穀),不僅是植硅石。道縣附近的江永縣也有野生稻的存在。一些湖南的研究者便因此極力主張道縣栽培稻的優先權。 江西萬年和湖南道縣均屬於長江中游地區,因此也有學者將栽培稻起源地圈定為「長江中游」或「長江中下游」。這種看法有漸成主流之勢。 但其實很多學者心中都清楚,栽培稻起源到底是一元或多元,不同遺址的水稻間是什麼關系,還會不會發現更早的栽培稻,這些疑問至今並沒有最後結論。 那兩年我看了兩萬個顯微樣品 提到植硅石和稻穀的差別,該請趙志軍博士介紹一點技術細節了。 考古學是一門綜合多種手段和方法、思辨與實踐並行的學科,好的考古學家都是左右腦並用的有趣人物,這一點往往超越行外人的想像。植物考古說起來有點玄,你想,水稻在地層中埋了上萬年,還有多少蛛絲馬跡可尋呢?而且,還要區分出野生稻和栽培稻!? 趙志軍介紹說,所謂植硅石,是指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石化細胞,因為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從土壤中吸收液態二氧化硅,充填在細胞中,形成類似動物體內「膽結石」一樣的結構,最後整個細胞變石化死掉(比如稻穀殼外層的細胞),這些植硅石能完全保留細胞形態,在地層中也可能被保存下來。植物內部細胞也有形成植硅石的,但基本上以外部的表皮細胞形成最多。 一種植物可能形成不同類型的植硅石,而不同植物也可能有一些同類的植硅石,所以如何利用植硅石鑒定出地層中的植物類型,很難,卻又能發揮強大、獨到的功效,是近年來考古學的研究熱點。「我在密蘇里大學時,花了兩三年時間專門看不同植物的植硅石,我看了4000多種植物,兩萬個顯微樣品,目的就是要找出如何鑒別稻屬植物植硅石的方法。先從禾本科植物中分出稻屬植物,再在稻屬中區分野生稻和栽培稻。」 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區分有多難?「植硅石只有50微米大,相當於1毫米的1/20,實際就是稻殼的表皮毛細胞,在放大100倍的顯微鏡下只能看到有一個點,我們在400倍顯微鏡下看。稻屬植硅石有一個特徵性的雙峰,對每一個植硅石我們要測量5個數據,如峰高、底寬等,然後,把這些數據代入一個統計學的判別公式來作出判斷,野生稻和栽培稻區分的准確率在90%以上。」 這種判別方法是趙志軍在密蘇里大學做博士論文時建立的。可以說沒有這種方法,就沒有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關於栽培稻的重大發現。因為剛開始他們使用「浮選法」,趙志軍帶著兩個民工幹了兩個月,一無所獲。這是一種大海撈針式的工作。在吊桶環,他們最深的探方挖到了地下近6米;在用竹簽挖掘、網篩篩過上百立方米的泥土後,趙志軍他們最後從40個樣品中「逮」到了600餘個稻屬植硅石個體。 未解之謎:仙人洞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了 在剛正式開放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陳列館」,記者見到了根據遺骨復原的「仙人洞人」頭像。看樣子是一位臉頰稍長的中年婦女,面貌、氣質與今天的當地人頗為相似,不知是否因為記者或復原者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據20世紀60年代曾參與萬年仙人洞初期發掘的陳文華研究員(現為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介紹,當年他們在仙人洞洞口的大石頭下面挖到這位女性和兩個孩子的遺骨化石,他們分析,當時可能發生了一場類似地震的災難,這位母親帶著孩子在逃出洞口時被滾落的大石砸死。 關於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最具懸念的可能就是:兩萬多年前,仙人洞人從哪裡來?距今七八千年之後,仙人洞人又突然到哪裡去了? 趙志軍告訴我,當年在吊桶環遺址,挖到5米多時,已經是23000多年前的舊時代晚期了,其實還可以往下挖,看得出來下面還有東西,但是主持發掘的嚴文明先生說:不挖了,留著以後搞舊石器時代研究的人來挖吧。嚴先生因為主要研究新石器時代,怕我們沒把握反而破壞下面的地層。所以,仙人洞人的故事還有更古老的部分仍然深埋地下。 發掘還發現,仙人洞和吊桶環的地下遺存到距今七八千年後突然出現斷層,從距今8000年到商周之間是一片空白(萬年縣境內有大量商周時期以來的文化遺存)。其間數千年,難道仙人洞人蒸發了嗎?或者,他們搬到哪裡去了?他們的遷徙與栽培稻的傳播有沒有關系呢?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中間缺失的數千年的環節,等著我們去重拾和補敘。
㈢ 袁隆平的家鄉是哪裡
袁隆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2、袁隆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3)水稻故鄉遺址擴展閱讀:
1、1971年2月袁隆平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
2、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對配製雜交種子不利,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
3、「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奮斗的最大追求和心願,2013年,啟動「國家雜交水稻農機農藝融合項目」,開始以農機農藝融合方式助力「雜交水稻超高產工程」。
㈣ 我愛家鄉的水稻作文怎麼寫
在我的故來鄉——河北自,人人都愛吃粗糧,所以人人看起來都倍健康,倍兒壯.人們常吃的五穀有: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在這些粗糧中,我最愛的還是玉米.
在我們老家,還有人把玉米稱為「豐收之王」,並把一串串大玉米棒子掛在屋檐下.人們還常常把玉米粒曬在門口,一些可以拿去喂雞,一些曬乾的玉米還可以粒磨成粉,做成玉米面餅和玉米粥,或是釀成玉米酒……
玉米不僅作用多,而且還很好吃呢!
只
要把玉米摘下來,剝下玉米粒,磨成玉米粉,放些酵母,最後放進蒸鍋,蒸熟後就可以吃了.金黃色的外表又酥又脆,有淡淡的玉米香味,噴香四溢,有著甜甜的味
道.玉米粥的味道也非常好呢.只要奶奶一端上玉米面餅,我都會第一個跑上去,一手一個塞進嘴裡,還沒開始吃飯呢,我就先吃飽了.
玉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脂肪含量比大米高四倍,特別耐飢,老人吃了會降血脂,降血糖.所以我們那邊的老人都特健康,特長壽.甜玉米里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有些物質可利於小孩生長,所以我們那邊的小孩個個長得很強壯.
玉米養育了我故鄉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我愛故鄉的玉米
㈤ 點中點歷史r版答案 考古發掘的日歷食物是研究歷史的一手材料,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也只是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玉蟾岩遺址.
㈥ 家鄉的水稻作文怎麼寫
在我的故鄉——河北,人人都愛吃粗糧,所以人人看起來都倍健康,倍兒版壯.人們常吃的五穀有:水稻權、小麥、玉米、高粱等.在這些粗糧中,我最愛的還是玉米.
在我們老家,還有人把玉米稱為「豐收之王」,並把一串串大玉米棒子掛在屋檐下.人們還常常把玉米粒曬在門口,一些可以拿去喂雞,一些曬乾的玉米還可以粒磨成粉,做成玉米面餅和玉米粥,或是釀成玉米酒……
玉米不僅作用多,而且還很好吃呢!
只
要把玉米摘下來,剝下玉米粒,磨成玉米粉,放些酵母,最後放進蒸鍋,蒸熟後就可以吃了.金黃色的外表又酥又脆,有淡淡的玉米香味,噴香四溢,有著甜甜的味
道.玉米粥的味道也非常好呢.只要奶奶一端上玉米面餅,我都會第一個跑上去,一手一個塞進嘴裡,還沒開始吃飯呢,我就先吃飽了.
玉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脂肪含量比大米高四倍,特別耐飢,老人吃了會降血脂,降血糖.所以我們那邊的老人都特健康,特長壽.甜玉米里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有些物質可利於小孩生長,所以我們那邊的小孩個個長得很強壯.
玉米養育了我故鄉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我愛故鄉的玉米
㈦ 我國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下列植物屬於裸子植物的是a性陰性b牡丹c水稻帝御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結種子,同屬於種子植物,被子植物與裸子植內物的根本區別是種子外容面有無果皮包被著,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無子房壁發育成果皮,種子裸露,僅僅被一鱗片覆蓋起來等.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種子包上果皮構成果實.
松樹的種子外無果皮包被,裸露,因此屬於裸子植物.牡丹、水稻、玉米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屬於被子植物.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