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遺址
① 白河縣有什麼古建築
文物古遺址
白河縣城綉屏山古生物化石點
在白河一中至縣政府機關後院,沿綉屏山坡地段發現有石斧、石鑿、骨錐。出土還有劍齒象、梅花鹿、野豬、倉鼠、箭豬等動物骨骼化石。化石上多有砍砸、刮削痕跡。石化程度深的近似綠玉。
牛家灣漢、三國、南北朝遺址
位於縣城西10公里漢江南岸第二階地,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餘米。出土有灰色素麵大板瓦、筒瓦,板瓦長40厘米、寬25厘米、厚2.5厘米。還有素麵陶罐、盆、瓮等,另有「正始元年」、「元熹二年」紀年磚。在遺址附近還有南北朝墓群,70年後多被毀作耕地。
月兒潭秦、漢、三國、南北朝遺址
位於月兒潭街後,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00米,上延至麒麟溝,出土有大量薄壁灰色素麵陶器,幾何紋、葉脈紋長條磚和「太康」、「天監」、「熹平」、「和平」、「正始」、「鴻嘉」紀年磚。附近有磚券墓(俗稱參筒),出土有平底圓腹灰陶罐、貝幣、半兩、五銖錢、銅箭鏃、弩機等。
紅花縣南北朝遺址
位於倉上鄉冷水河與裴家河交匯處東側一級階地上,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南高北低,地勢開闊平坦,土層較厚。出土有細繩紋紅陶片、圓腹薄壁素麵灰陶罐,幾何紋、波浪紋、葉脈紋、寶相紋長條磚,並有磚券墓,「紅花縣」地名舊縣志無載。傳說白河縣城原定建此,因選址縣官嫌土輕而棄。道光年間有人以古磚上「紅花」二字杜撰為「紅花縣」。訛傳日久,變成地名。據實查考,疑為古代村鎮遺址。該遺址西側臨冷水河,河北階地上亦有大量磚券墓,墓室中有陶豬、陶狗、灰色素麵薄壁陶罐等陪葬品。
茅坪遺址
位於茅坪街北側緩坡地帶,在這一地段已發現過石斧、石鑿、石鏟、石刀、陶器,淺層地下有繩紋磚與素麵磚,現為耕地。
張家莊新石器遺址
位於冷水鄉觀音灘下東南250米,面積約85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0.70~0.90米,距今約5000年左右。出土有褐色繩紋夾砂陶罐、盆、瓮和泥質紅陶缽,石器有石斧、石刀。70年代後受破壞嚴重。
大坪新石器遺址
位於大坪街西南10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0.70米,距今4000年左右。出土有紅色夾砂陶罐、盆,個別器物上繪有蘭紋。稍有破壞。
② 黃河支流示意圖
黃河支流示意圖,如下所示:
黃河支流是指黃河流域沿岸匯入黃河的河流。黃河從青海發源到山東入海沿途經九省,先後有13條主要支流匯入主河道,使河道逐漸開闊,形成浩瀚的黃河之水。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
(2)白河遺址擴展閱讀: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山脈眾多,東西高差懸殊,各區地貌差異也很大。又由於流域處於中緯度地帶,受大氣環流和季風環流影響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流域內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顯著,氣候要素的年、季變化大。
黃河流域的太陽總輻射量在全國介於中間狀況,北緯37°以北地區和東經103°以西的高原地帶,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餘大部分地區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雖然不及國內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強,但普遍多於東北地區和黃河以南地區,為我國東部地區的輻射強區
黃河流域氣溫的年較差比較大,總趨勢是北緯370以北地區在31~37℃之間,北緯370以南地區大多在21~31℃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的日較差也比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緯度地區,全年各季氣溫的日較差為13~16.5℃,均處於國內的高值區或次高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