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0:18:25

Ⅰ 上海市歷史遺跡可參觀的有哪些

1、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崧澤古文化遺址

位於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被命名為崧澤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按地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層。20世紀60年代以來,崧澤遺址被發現。

1961年至1976年,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 703 平方米,發現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居址遺跡,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1959年崧澤村古文化遺址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龍華塔

又稱「報恩塔」,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年),位於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路2853號。龍華塔系磚木樓閣式塔,八面七層,總高41.03米(自底層圍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龍華塔底層塔心室地面與底層圍廊地坪面高差0.44米。

每層伸出平座圍以木欄,以斗拱向外挑出飛檐,出檐甚寬,檐角懸鐵馬(俗稱銅鈴)。龍華塔在自身纖細、輕靈、飄逸的基礎上,融入了吳越文化,是中外建築文化合璧的產物。2006年5月25日,龍華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玉佛寺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170號,因寺內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屬於禪宗臨濟法系,修習禪法,故又名玉佛禪寺。玉佛寺作為上海旅遊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凈土。

玉佛寺創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師。玉佛寺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5、靜安寺

又稱靜安古寺,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其歷史相傳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早於上海建城。

靜安寺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後塔的格局,由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三座主要建築構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Ⅱ 馬家浜文化遺址發現的水稻田是怎樣的

馬家浜文化遺址不僅有相當多的稻穀遺存

Ⅲ 馬家浜文化有哪些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環太湖地區范圍內與河姆渡文化平行發展的一支新石器時期文化。其年代和河姆渡文化相當,距今7000年之久。其分布范圍東自東海之濱,南至太湖流域,西起寧鎮山脈,北達江淮之間。

馬家浜文化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玉玦兩件,一件乳黃色,一件乳白色,直徑分別為3.2厘米和7厘米,在墓穴中都置於頭骨旁邊,似作耳墜用。另外,在吳江縣梅堰鎮遺址、蘇州市西南郊越王城遺址、吳興縣太湖邊的邱城遺址、武進縣戚墅堰鎮、西南的圩墩遺址及該鎮西北方位的潘家城遺址等,發現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鐲、玉管及玉墜等。所用玉材有白玉、青玉、蛇紋石玉料和瑪瑙。

馬家浜文化玉器狀況與河姆渡文化相仿,屬玉器文化的初起時期。但是,這一切都為以後玉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Ⅳ 有哪些遺址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

Ⅳ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的哪個市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1],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2]。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3]。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4][5],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4]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1],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Ⅵ 太湖流域源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馬家浜文化是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我國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

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

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

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

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Ⅶ 馬家浜遺址表土層下文化層有哪些物質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Ⅷ 華夏文明的起源地在哪

黃河流域,如果確切的找一個點應該是齊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
有書為證:
《春秋》孔子 魯國
《左傳》左丘明 魯國
《公羊傳》公羊高 齊國
《穀梁傳》穀梁赤 魯國
《論語》孔子 魯國
《孟子》趙岐 魯國
《大學》曾子 魯國
《中庸》孔伋 魯國
同一時期出現的《詩經》不知道作者是誰,是由孔子編寫的。本人覺的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應該來源於民間。
200年後才出現了《離騷》
400年後才出現了《史記》《漢書》,要知道三皇五帝的傳說出自《史記》,所以說不可信。他僅僅是個傳說,是炎黃子孫對華夏文明的推崇。《黃帝內經》也一樣,出自《漢書》。
親,手寫的別忘了給個贊哦

Ⅸ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一處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此後的兩次發掘發現遺址包含4個疊壓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等遺跡,出土了夾炭黑陶等遺物和大量動植物遺存和栽培稻穀,一時轟動學術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考古》雜志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發現地建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

(9)馬家浜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共發現61餘種動物的遺骸,主要見於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這些遺骸多因古人食用後丟棄而較為破碎。其中,無脊椎動物3種,脊椎動物58種,脊椎動物中以哺乳類為最多,此外還包含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在遺址中發現的豬和狗為馴養動物。

在發現的豬標本中,少年個體和成年個體佔到90%,且第一期發現的陶豬身體比例介於野豬和現代家豬之間,證明當時已有養豬食肉的行為。遺址中出土的狗標本和狼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在居住區發現了疑似狗糞,證明當時已馴養狗。

此外,發現較多的水牛標本,說明當時也有可能馴養水牛。其餘動物為捕獵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紅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種。據研究,這些物種遺骸應當是本地所產。

Ⅹ 從馬家浜文化遺址中可以發現哪些信息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