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評論人物
① 西游記人物評價
1、唐三藏
因為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為取經堅韌不拔、不畏艱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唐僧能力有限,深知自己駕不得半片雲彩,身無半點武藝,而自己的這幾個徒弟卻能耐非凡,他們能上天,能入地,變化多端,和諸神眾佛多有來往,而自己卻沒有一點「戰鬥力」。
雖然唐僧沒有「戰鬥力」,但他卻是佛祖的弟子。唐僧既然是佛祖弟子,那麼唐僧的幾個徒弟當然刮目相看,因為他們深知佛祖法力無邊,就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也曾領教佛祖的神通,被壓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
一個「無能」的領導,卻能帶領著一個能力非凡的團隊,去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不得不為唐僧的領導能力所贊嘆。
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2、孫悟空
西遊記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孫悟空。孫悟空本來是仙山上一塊靈石,變化而成的猴子。因為膽識過人,受到群猴的推舉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雖然在水簾洞中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不能夠天長地久。於是他拋下了一切,離家拜師學習仙道,從此就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份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孫悟空非常機智聰明而且活潑好動對唐僧很忠心,很多人看了西遊記都會喜歡這個角色,他是勇敢和智慧的代名詞他敢於同妖魔古怪作斗爭有大無畏的精神,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人物。
3、豬八戒
豬八戒又稱豬無能原來是玉帝的天蓬元帥因為調戲仙女被趕出天界,最後投錯豬胎。他有一把九齒釘耙,會變身術和騰雲駕霧等功夫,唐僧在高老莊碰到八戒就收為徒弟護送其去西天取經,他比較好色好喜歡吃肉,唐僧為了讓他戒掉五葷三厭所以叫他八戒。他是一個好吃懶做,又經常打退堂鼓的自私自利的人。
豬八戒是一個憨厚力氣又大的人,雖然嘴巴甜但是卻貪戀女色經常被妖怪迷住,難以分辨他是悟空的好幫手,最後護送師傅到達西天,被唐僧點化知錯就改所以如來佛祖封他為凈壇使者。
八戒的特色就是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銀的誘惑,幾乎拋下其他人而中斷修行之路。沒想到那卻是菩薩化身來考驗他的。這些出乖露醜的行為,在吳承恩筆下寫來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諷。而豬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醜笑料當中,給予讀者對人性貪欲的省思。
4、沙悟凈
沙僧又稱沙悟凈,沙和尚等是西遊記裡面的人物,原本是玉帝的卷簾大將後來失誤打破了琉璃盞觸犯了天條被罰下凡,在民間他專做壞事還吃人,後來觀音菩薩點化賜予法號沙悟凈,一心跟著師傅唐僧,還有悟空、八戒等四人護送師傅去西天取經,在西遊記四大人物裡面沙僧是最憨厚最忠心的一個
沙僧對唐僧是言聽計從不像悟空那麼叛逆,也不想豬八戒好吃懶做還比較色,他任勞任怨遵守佛門規矩,最終護送師傅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也算是功德圓滿了,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金身羅漢。
5、白龍馬,名著小說《西遊記》中的重要角色。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西海龍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將其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後。後因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免於死罪,被貶到蛇盤山鷹愁澗等待唐僧取經。
之後又誤吃唐僧所騎的白馬,被菩薩點化,變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升為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又稱八部天龍馬)。後在化龍池得復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
(1)西遊記評論人物擴展閱讀
創造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 西遊記人物評論八百字
人物點評之孫悟空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是被其中性格各異的人物所吸引,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我們現代社會人們應當學習與擁有的好品格。
《西遊記》這部是中刻畫的人物焦點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了。孫悟空破土而出,「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當今社會中的人們都是嚮往自由的,就像是學生不想上學,職員不想工作等例子所說的一樣,但是為了維持生計,所以逼迫進行工作,要想找到自由的感覺,只有從《西遊記》中描寫孫悟空的語句中才能感覺到的。
除了自由,孫悟空身上還有許多其它的品質,他果敢,耿直,嫉惡如仇,玩世不恭卻又不玩物喪志,而且他敢於向最高者挑戰,這些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他還有說到做到的精神,取經就取經,在迢迢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作斗爭,歷經了千難萬險及形象幻化為妖魔鬼怪的八十一難並降妖服怪,一路排除艱難,護送唐僧直達那西天極樂世界。
孫悟空身上的所有品質混合在一起,可以組成一個字:勇.它象徵著勇敢,這里的勇敢指的並不是不計後果的粗暴行為,而是值得贊揚的勇於付出的精神.也許孫悟空身上有缺點,但那些都是它的優點可以掩蓋的。可以說,孫悟空給我帶來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③ 西遊記人物評價
唐三藏
因為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侯,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孫悟空
所以西遊記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孫悟空。孫悟空本來是仙山上一塊靈石,變化而成的猴子。因為膽識過人,受到群猴的推舉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雖然在水簾洞中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不能夠天長地久。於是他拋下了一切,離家拜師學習仙道,從此就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份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豬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樂角色-豬八戒,雖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和悟空相比較就顯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來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邊挑撥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銀的誘惑,幾乎拋下其他人而中斷修行之路。沒想到那卻是菩薩化身來考驗他的。這些出乖露醜的行為,在吳承恩筆下寫來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諷。而豬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醜笑料當中,給予讀者對人性貪欲的省思。
沙悟凈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凈,他則著墨較少,但是呈現的是剛毅木訥,沈默踏實的性格。
個人認為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我覺得《西遊記》里不能缺少這個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會把那個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帥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盡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的心裡會產生一種平和(類似女孩子在平淡如水的愛情里找到的安全感)、發出一聲贊嘆: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以上是一點淺見。下面還有搜索到的一篇東西,供參考: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編《國古典小說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裡,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不過,我們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腳色,與初出場時兇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深沙神的兇猛品性被改變了。
有不少人認為小說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是很可惜的。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說:「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外,沙和尚從不說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相信這些意見得自張靜二)
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說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說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著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張靜二說,文評家看待沙僧有三種類型:三藏型的對他無所置評;悟空型的說他和順、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沒有個性、屍位素餐。我們以為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並不鮮明突出
④ 西遊記人物評論
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起。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三)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在《西遊記》中,最為古靈精怪的是那些妖精嘍噦們。雖然著墨不多,但往往在其中穿插打諢,寥寥幾筆之間,形象異常生動。
小妖們的形象大多天真活潑,跑跑腿巡巡山,或是負責燒水準備蒸唐僧和豬八戒。孫悟空一上門叫戰肯定就是跑進去著急地喊「大王,禍事了,禍事了」(這也是小妖頻率最高的台詞)。感覺都和自己的老闆關系不錯,挺開心地為他們辦事。不過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名字,這里重點聊聊幾個有名有姓的小妖。
奔波兒灞VS灞波兒奔
在全書中,最喜劇的兩個小妖,當屬在六十三回「滌垢洗心惟掃塔,縛魔歸正乃修身」中出現的兩個放風的嘍噦。講述的是九頭蟲偷了祭賽國金光寺寶塔中的鎮塔之寶佛舍利,得知孫悟空可能要來時,就讓這兩個小妖負責放風。哪知他們兩個偷懶在寶塔頂層喝酒,結果當唐僧和孫悟空掃塔的時候被發現了。兩個小妖實在是膽子太小,和電影《甲方乙方》中李琦扮演的廚師一樣,還沒等動刑就招了:「我兩個是亂石山碧波潭萬聖龍王差來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兒灞,我叫做灞波兒奔。他是鯰魚怪,我是黑魚精。」首先名字就很有趣,兩個鯉魚跳龍門的象聲詞。招供的方式也很特別,除了說名字,自己是什麼東西也交代得清清楚楚。之後又把老闆是誰、住什麼地方、有什麼背景,全部講了出來。養了這兩個小笨妖,九頭蟲也真是挺倒霉的。
有來有去
還有一類妖怪是屬於「妖亦有道」的。比如觀音菩薩的寵物金毛,孔的嘍噦「有來有去」。金毛猊派出的先鋒被孫悟空痛扁一頓後,回來哭訴。金毛猊火了要替手下報仇,便讓有來有去去下戰書(打架也這么光明正大,不愧是名門之寵物),半路上被孫悟空遇見了,只聽有來有去自言自語說:
「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國強奪了金聖皇後,一向無緣,未得沾身,只苦了要來的宮女頂缸。兩個來,弄殺了,四個來,也弄殺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還要,卻撞個對頭來了。那個要宮女的先鋒,被個甚麼孫行者打敗了,不發宮女。我大王因此發怒,要與他國爭持,教我去下甚麼戰書。這一去,那國王不戰則可,戰必不利。我大王使煙火飛沙,那國王君臣百姓等,莫想一個得活。那時,我等佔了他的城池,大王稱帝,我等稱臣,雖然也有個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難容也!」
看到這里,不由拍案叫絕,一是為頗有是非觀念的「有來有去」,一是為《大話西遊》,這部電影似乎比電視劇更深得電視劇的精髓,正如唐僧在裡面所說的,「妖如果有人的善心,就不是妖了,是人妖」。這位有來有去應該就是屬於「人妖」類型的。「大王稱帝,我等稱臣,雖然也有個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難容也!」這句話由小妖說出,再回眸中國歷來帶血的朝代更迭,真乃吳承恩老先生的一大神筆。可惜這個小妖被孫悟空弄成了「有來無去」,確實不夠厚道。
精細鬼VS伶俐蟲
平頂山蓮花洞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自己本身也很憨厚,而其中兩個小妖,更是整個《西遊記》中最質朴天真的。一個叫精細鬼,一個叫伶俐蟲(這兩個名字和奔波兒灞、灞波兒奔一起,堪稱《西遊記》中四大經典命名)。
可這兩個小妖既不精細,也不伶俐,被孫悟空騙了還幫他數錢。這兩個小妖拿著紅葫蘆和玉凈瓶去收壓在山下的孫悟空(由此可見他們的老闆金角大王對他們非常信任,敢於把寶貝交給兩個小嘍噦)。不成想孫悟空提前出來了,化裝成一個道士,先是和他們搭訕,說要看一下他們的寶貝,兩個小妖想都不想就遞給他了(由此可見整個蓮花洞都是淳樸善良之輩,不然哪會如此信任陌生人)。孫悟空也是「猴有猴道」,沒有撅屁股就跑,「不好,不好!搶便搶去,只是壞了老孫的名頭。這叫做白日搶奪了」。於是變出一個大葫蘆出來,再了一個障眼法,說是能裝天,果然把這兩個小鬼唬住了,輕易地就用一根毫毛騙來了兩個寶貝。想必一方面是蓮花洞平時民主慣了,精細鬼和伶俐蟲敢於自作主張。一方面想必也是他們對於老闆忠心耿耿,絕不放過替他們佔便宜的機會。交換完畢之後還賭咒發誓:「我兩件裝人之寶,貼換你一件裝天之寶,若有反悔,一年四季遭瘟。」妖品真的是沒得說。
等孫悟空走開後,他們喜滋滋地想裝天時,孫悟空一收毫毛,葫蘆不見了。這下他們急了,「怎的好,怎的好!當時大王將寶貝付與我們,教拿孫行者;今行者既不曾拿得,連寶貝都不見了。我們怎敢去回話?這一頓直直的打死了也!怎的好!怎的好!」一般這種情況,造成了公司重大損失,肯定是屁股一拍走了。但兩個小妖居然敢回來,更想不到的是,老闆居然就「罷了罷了」,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造化!造化!打也不曾打,罵也不曾罵,卻就饒了」。看來這妖精的世界有時真比人的世界民主很多。那兩個瓶子可是老闆吃飯的傢伙呀,試想如果孫悟空把唐僧的紫金缽盂弄丟了,少說20遍的「那話兒經」是免不了的。
其實這些小妖的結局都不是太好,有名有姓的一般都被孫悟空直接打死。沒有姓名的,書中描寫大都是孫悟空最後來個大掃盪,「打死了干百個小妖」之類的。即便是自己的大王來歷不凡,最後時刻被領導帶走保住了性命,但自己身為小嘍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但看完全書,恰恰就是這些可憐的小人物最容易讓人念念不忘。
2.黑熊怪:加強版許三多
在《西遊記》的妖精體系中,黑熊怪是孫悟空加入取經團隊之後碰到的第一個對手。同時,這也是一位「非主流」的妖精,非常值得玩味。
首先,在黑熊怪如何與取經團交惡的起因上,絕大部分妖精都是沖著唐僧去的,要麼是中意他的肉,要麼是中意他的童貞,但黑熊怪是看中了他們的財產(這和黃獅精很像,他們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要說熊羆不喜歡吃人,在碰見孫悟空之前,唐僧出長安遭遇的首難就是一位熊山君,剛開始就把唐僧的幾個隨從生吞活剝了。黑熊怪出場本身是想做好事的,觀音院的金池長老看中了唐僧的寶貝袈裟,見財起意,想一把火燒死唐僧師徒。沒想到孫悟空也不是省油的燈,借了一個避火罩將唐僧罩住,然後還助了一把風,火燒觀音院。那黑熊怪作為金池長老的朋友,豈能坐視不管,「呀!這必是觀音院里失了火,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時,與他救一救來」。由此可見,這也是一位「人妖」類型的。不過到達火災現場時,偶爾發現了寶貝袈裟,同時看到屋頂上還有人在助風。也許一方面是看見和尚們都在救火沒有性命之憂,另一方面看見有人在放風,心想這觀音廟是不是准備搞騰籠換鳥拆遷重建,因此也就斷了救火的念頭,拿了袈裟走人。而且說他偷袈裟也有些冤枉,因為後來他准備「佛衣會」,還給金池長老發了請柬。由此可見,他當時只當是撿了一個意外之財。
那麼,黑熊怪是何許妖也?與普通妖精佔山為王打家劫舍欺負山神土地用人打牙祭不同,這黑熊怪是一個很講究生活格調的人。觀音院的院主介紹說:「我這里正東南有座黑風山。黑風洞內有一個黑大王。我這老死鬼常與他講道。」而且他的那位倉狼朋友凌虛子雖然武力很菜,但也是一位得道中人,還會自己煉制仙丹。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以看出這位黑熊怪平時的生活圈子還是非常風雅的。而且他居所的地段、房屋的裝修也很有講究。且看對黑風山的描述:「萬壑爭流,千崖競秀。鳥啼人不見,花落樹猶香。雨過天連青壁潤,風來松卷翠屏張」。進入其洞府之後,則是「臨堤綠柳轉黃鸝,傍岸天桃翻粉蝶。雖然曠野不堪誇,卻賽蓬萊山下景」。而且洞門口還有一副對聯:靜隱深山無俗慮,幽居仙洞樂天真。在《西遊記》中,一般妖怪的洞府都描繪成陰森恐怖的模樣,唯有此處不吝筆墨,白描了一處蓬萊仙境的景緻。就同房產開發商經常鼓吹的一樣,「居所是階層的象徵」,可見這黑熊怪就脫離了普通的「山妖」階層,與那些只知道吃人肉的妖精們不是一個級別,連孫悟空都感嘆「這廝也是個脫垢離塵知命的怪物」。
同時其修為委實不在悟空之下。相對於對其居所的描述,書中對其外貌的描述很少,除了說他的打扮之外,長相就是「一個黑漢」。可以看出,雖然不是很英俊,但已經有了人形,這對於男妖精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貌似女妖精這方面很佔便宜,稍微有點道行就能蛻變成一個美女)。從武力上來說,孫悟空自己也承認,「我也硬不多兒,只戰個手平」。要知道猴子可是極少這么自謙的,而且這黑熊怪沒有金鋼琢、陰陽瓶之類的核武器,可是一招一式地和孫悟空PK的。其實也就是從黑熊怪開始,孫悟空才知道五百年後已經不再是他的江湖,關鍵時刻還得找領導,由此奠定了整個西行平妖的基調。 ,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⑤ 西遊記中的人物評論300字
人物評價:孫悟空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外號美猴王、號稱「齊天大聖」。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為尋求長生之道,獨自漂洋過海,歷經八九載,學會了講人言、行人禮,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為師,習得地煞數七十二變和觔斗雲(又作筋斗雲)本領。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後大鬧地府與天宮,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因感覺職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並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因醉酒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佛祖的鬥法中失利,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過自新。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化,拜唐僧為師,法號行者,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最終修得正果,封為「斗戰勝佛」。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成為了機智與勇敢的化身,中國人將它奉為神明。孫悟空堅持正義、嫉惡如仇,勇敢好鬥、勇往直前,機智靈活,執著略帶倔強,但有些自戀自大,不分清白。
⑥ 西遊記中四大經典人物評價
孫悟空:他天來資聰敏,思想自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
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但有時過於頑劣,不守紀律,我行我素.
豬八戒:八戒好吃懶做,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但又性格溫和,憨厚單純有時也很英勇;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難分敵我。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沙和尚: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沙僧心地善良、敦厚朴實,老實忠誠,默默無聞。但同時又過於老實,缺乏主見.
⑦ 對西遊記中的一個人物進行評價,人物評價
個人認為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我覺得《西遊記》里不能缺少這個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會把那個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帥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盡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的心裡會產生一種平和(類似女孩子在平淡如水的愛情里找到的安全感)、發出一聲贊嘆: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以上是一點淺見。下面還有搜索到的一篇東西,供參考: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編《國古典小說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裡,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不過,我們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腳色,與初出場時兇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深沙神的兇猛品性被改變了。
有不少人認為小說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是很可惜的。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說:「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外,沙和尚從不說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相信這些意見得自張靜二)
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說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說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著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張靜二說,文評家看待沙僧有三種類型:三藏型的對他無所置評;悟空型的說他和順、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沒有個性、屍位素餐。我們以為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並不鮮明突出
⑧ 西遊記師徒四人人物評價150字以上
唐三藏
因為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侯,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孫悟空
所以西遊記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孫悟空。孫悟空本來是仙山上一塊靈石,變化而成的猴子。因為膽識過人,受到群猴的推舉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雖然在水簾洞中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不能夠天長地久。於是他拋下了一切,離家拜師學習仙道,從此就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份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豬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樂角色-豬八戒,雖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和悟空相比較就顯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來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邊挑撥。
沙悟凈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凈,他則著墨較少,但是呈現的是剛毅木訥,沈默踏實的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