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遺址
㈠ 在山東境內有哪些古人類遺址
1、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運河南旺樞紐是為了解決大運河跨越水脊難題而建設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水運樞紐,是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價值的節點之一,代表了17世紀工業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術的最高成就,凝聚了數代乃至數十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汶口,是一個值得世界華人敬仰的地方。」這里不僅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東夷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大汶口文化作為東夷文化的傑出代表和中華文明的奠基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3、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魯國故城的城市布局是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有關城市形制規定所建,「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種嚴謹的規劃結構,充分體現了它所具有的禮制秩序,是研究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典型實例。
4、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於2013年1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2015年10月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列入《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設》重點項目。
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將齊國故城列入「具有帶動和示範效應的十大保護展示工程」。2017年2月齊國故都列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
5、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子崖遺址是以龍山文化為主,兼有岳石文化和東周遺存的城址,為龍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和命名地,在學術界享有「考古聖地」的美譽。
城子崖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一種嶄新的考古學文化——龍山文化,引發學術界的震動,也打破了「中國文化西來說」,促使關於中國文化來源問題的大討論發生重要轉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㈡ 齊國與魯國的都城現名稱
戰國時齊國首都臨淄,在今山東省淄博市城北
曲阜魯國故城是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曲阜市區和東、北面
㈢ 曲阜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什麼時候鍵成
魯國故城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9日經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3個立項名單之一。「曲阜片區」大遺址保護由國家文物局列入《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六片四線一圈」中的一片,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由此成為「曲阜片區」的核心和關鍵點。
《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確定了「一軸三環五重點」的基本建設思路:「一軸」是指魯國故城的中軸線,根據記載和考古勘探研究,從周公廟宮殿區往南延伸,最南端延長到舞雩台(魯國的祭天場所),是魯國故城的中軸線。中軸線是保護和展示的重點,中軸線上的周公廟宮殿建築群基址區域是重中之重。「三環」,是指城垣、城壕和沿途參觀道路。「五重點」是指周公廟宮殿建築群基址、望父台墓葬區、舞雩台、洙河泉池、立新聯中冶鐵遺址。
2012年5月21日,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原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為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揭幕。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劃周期20年,總投資預計100億元。「十二五」期間初見規模。
也就是說,全體建成預計是2032年,但是會根據具體境況有所波動。同時建設進度不影響古跡的開放。
㈣ 魯蘭城遺址有什麼故事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國王魯國公為防禦外來侵略,在魯國南面設立城池進行防衛(現在魯是山東省的簡稱)。魯國公派自己的女兒,姓魯,名灡,進行防守,故該城就叫魯灡城。魯灡城又稱魯南城(因為在魯國的南端)。又稱母城,是魯國公女兒魯娘娘駐守的城;魯娘娘有兩個兒子分別駐守在現在白塔埠鎮的城後城和橫溝鄉的羅庄城;三個城堡遙相呼應。有一天魯娘娘為了試探兩個兒子是否聽從自己的命令,在城頭上點起了狼煙(據說是用狼糞曬干焚燒產生的煙霧,古人往往以次發出戰爭求救信號)。兩個兒子見到母城狼煙四起,立即帶兵趕到母城,見到沒有戰事,問母親是怎麼回事,母親說是試探一下,看你們聽不聽命令。兩個兒子一笑了之,各回自己的城池。三天以後,敵人果真來攻打母城,魯娘娘再燒狼煙,發出戰事求救信號。兩個兒子發現狼煙,均認為是母親試探自己,都沒有出兵。魯蘭城池失守,地塌土平。魯蘭城的三個城池均成為三座泥土堆至今,而城後城、羅庄城完好無損。
㈤ 在魯國故城山東曲阜發現了哪些青銅器
山東曲阜是魯國故城,春秋墓葬中發現有大量青銅器,如北關村曾發現簋6件、豆1件以及車軎、鈴等銅器。
後來在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墓葬中又發現一批青銅器,器物主要有鼎、甗、簋、簠、壺、盤、匜、盆以及戈、車軎等兵器和車馬器,器形多為當時中原地區流行式樣,紋飾也是以竊曲紋、重環紋、環帶紋、垂鱗紋等為主的春秋時期常見紋飾。
有些銅器還鑄有銘文,其中發現的銅器的銘文多是魯司徒仲齊為其父伯走父做器或自做用器,銅器的器主則為魯伯等人。
㈥ 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公園在哪裡
應該是曲阜的達泉東路那吧
㈦ 魯國古城遺址是不是靠著齊魯理工學院
沒有,姐在這里住了兩年都沒看到
㈧ 略述魯國故城的規劃建築特點
西周初年,天下初定,但是對於周王朝來說,他們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定。
被推翻的殷商王朝的殘余勢力,以及東部地區的東夷集團成為了周王室最大的威脅,這讓周武王頗不放心。為了直接掌控殷商王朝殘存勢力余部所在地域,武王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一部分由武王四弟周公旦掌管,國號為魯,意為「魚兒擺尾,掃盪東夷」。只是由於周公旦需要在周王朝內部輔佐周王,因此魯國由其長子伯禽接任。
武王的預料果然不錯,在其去世後不久,位於山東大地的東夷集團便與殷王朝殘部和周朝的部分貴族聯手,製造了一場三監之亂。好在周公旦迅速平息了這場叛亂,才確立了周王朝的統治地位。
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周王朝的統治者們,開始嘗試用周禮來平定天下,教化其他各族。
因此,在伯禽前往魯地上任之前,周公給了他一個建議,那就是利用周禮來教化當地的百姓,而伯禽到魯國後,也時刻牢記父親告誡,他教導國人不僅從言行舉止和內在修養上必遵禮儀規范,依周禮而行,甚至連都城建造都嚴格按周禮而建。總之,讓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生活在周禮之下,這樣才能做到從本質上「收買人心」。
當然,在到達魯國之後,伯禽所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修建高大的城牆,用以防備善於使用弓箭的東夷人的襲擊。因此,伯禽在設計魯國故城時,將其設計為「回」字型,城牆周長11771米,大「口」為國,為老百姓聚居區域,小「口」為城,為國君居住。伯禽將自己居住的宮殿區即建於國內中心位置,成四方形,國人只能圍繞著中心城生活。城內有十條交通幹道,東西向、南北向各五條。同時一條寬17米、南北向的中軸線從中心城正中穿越南東門而出,與城外魯雩壇(即為天壇)遙相呼應,中軸線兩旁不得有國人越雷池一步,謹守周禮。爾後每年,伯禽就會帶領國人和附近姬姓諸侯宗親在雩壇上祭天朝禮。
隨後,伯禽在位的46年間,他一直念念不忘父親周公的教導,而在他的苦心經營下,魯國終於成為統領東方大地的禮儀之邦,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而這種伯禽經過苦心設計的城市布局竟一直延用到明清時期的北京城規劃布局中。
禮儀之邦 貧民窟與富人區
毫無疑問,魯國的逐漸強盛也讓其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只是即使是這樣的禮儀之邦,也仍無法避免貧富兩極分化,使得其城內出現了「貧民窟」、「高檔住宅區」和「高新區」等頗有些現代化味道的聚居區域。
魯國的國際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其不斷宣傳周禮的教化作用,果然吸引來了不少其他諸侯國的子民,這些拖家帶口或者是獨自一人來到魯國的「移民」,或許曾抱著一個個美麗的致富夢想,以為在「禮儀之邦」可以憑著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贏得社會地位,但是遺憾的是,大部分的「移民」最終因為種族問題而被魯國當地人所排斥。因此他們只能集中生活在故城西部的土地上,從事著農業、手工業等這些為統治者服務的行業。民族成分讓他們成為了社會的底層,一家幾口人擠在一間小小的房子里,有上頓沒下頓,隨時面臨著明天可能風餐露宿的危機,更沒有任何的生活質量可言。然而最可悲的還是他們的居住環境,因為沒有社會地位,他們不能享受貴族墓地的待遇,在他們死後只能依舊葬在自家門前。因此,也形成了西城貧民窟家家門前就是墓地這樣「毛骨悚然」的獨特風景。
而在與西城貧民窟比鄰而居的北城,則是周人移民後代生活的地方。 他們大多是在朝為官的貴族富人,享受著高級別的社會待遇,不用從事生產,生活質量優渥,四周環境優雅,治安也很好,不會發生雞鳴狗盜的事情。
他們還有令人羨慕的超大空間的高級住宅,而且如果感到環境稍有擁擠時,他們還可以遷往東城的高新區重新建造面積更大、環境更為幽美的新生活住宅區。他們還有自己專屬的墓地區,就建在西城靠近宮城的地方,規格檔次都非常高級而且死後都要緊挨著王室,令他們無比自得。
神秘的南東門之謎
但是,無論西城貧民窟的住房等生活條件如何艱苦,北、東城富人區的生活如何奢靡,他們卻都會遵循著一條絕不會在南城居住的「行規」。
「魯國故城布局之謎,南東門是關鍵。現在考古遺址公園為魯國故城的發掘提供了契機,我們正在發掘南東門,不久後就可以還原當時的面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張學海說道,「其實,從魯國故城的構造就能看出魯國故城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人不了解魯國故城的意義。我們要知道沒有魯國故城,何論三孔、三孟?魯國故城是儒家文化的基礎、根基,但是除了一些殘損城牆,文物都被保護在地下,沒有人知道。所以,現在通過考古遺址公園這種手段把遺址文物發掘出來,讓人們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是有文化根基的。」
其實早在196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確定,魯國故城名列其中。「當時遺址文物保護提出一個概念,即要有保護范圍、標志說明、科學檔案、專人管理這四個標准。按照四有概念,我們開始在山東施行保護方案。」張學海告訴記者。
為確定魯國故城遺址保護范圍,1977年,張學海帶領十幾名考古隊員歷時兩年,對魯國故城進行專門的考古鑽探、試掘。終於,在這次試掘中魯國故城歷史原貌開始層層揭開。
魯國故城,位於現曲阜市內,10.5平方公里。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都曲阜。魯頃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49年)為楚滅,共傳世三十四位國君,國祚近900年。
「但是我們以前的理念是劃定一個文物遺址保護范圍,再派專人管理,那麼在這個范圍內是限製作業的。」 張學海表示。因此當一個接近香港總面積的魯國故城遺址保護范圍被圈定後,從此這個「保護區」就被插上了禁止的牌子,而這對於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看著一塊光禿禿的「地王」裸露在城市中,卻只有考古人員知道它下面有一堆的寶貝。
「現在保護政策轉變了,不再將文物埋在地下,而是將文物發掘出來,使地下文物遺址與地面建築結合起來,考古遺址公園就是大遺址保護的新產物。但是考古遺址公園也並不是考古人員發掘出兩三個點就可以完成的,考古遺址公園不等於純粹的城市考古,它是將科研、教育、旅遊休閑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個整體的規劃,魯國故城共有48處重點保護范圍,五年也只是一個階段。」至少十年是張學海給考古遺址公園的期限。
㈨ 山東的著名建築古跡
山東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山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龍山陶書」,發掘出了中國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擁有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這里還是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
山東歷史上出現過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名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仍然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著名的魯國和齊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山東因而簡稱「魯」或「齊魯」.
山東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山東人具有勤勞、朴實、重情義、守信用的傳統美德,向以不怕困難、不甘落後、吃苦耐勞、勤儉努力而為世人稱道.
山東省歷史悠久,山川秀麗,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被譽為「五嶽之尊」的泰山和孔子故鄉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山東旅遊把美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目前,全省共有旅遊景點500多處.基本形成了自己濟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鄒城的「山水聖人」旅遊區;以青島、煙台、威海為一體的海濱風光旅遊區;以濰坊市區為中心,以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俗旅遊區;以淄博齊國故城、殉馬坑、蒲松齡故居為主體的齊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入海奇觀和原始自然風貌為主體的東營黃河口旅遊區;以水滸故事為主線;以梁山、陽古為重點的「水滸」旅遊線.
近年來,山東旅遊接待能力明顯增強,接待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全省現有星級賓館142家,旅行社215家.2000年接待海外遊客72.3萬多人次,國內遊客7006.9萬人次.
山東省會濟南,因泉水多,有泉城之稱.山東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蓬萊仙閣、東岳泰山、孔子家鄉曲阜.
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戰國時為歷下城,自晉以來歷為州、府、郡治所.市區有風景優美的大明湖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泉水串流於小巷、民居之間,構成獨特的泉城風貌.文物古跡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石祠,隋代四門塔,唐代龍虎塔、九頂塔、靈岩寺,宋代塑像、千佛山、黃石崖等名勝古跡.
青島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明代中葉為防止倭寇侵襲,設浮山防禦千戶所.鴉片戰爭後,設總鎮衙門.1897年後,曾被德、日、美列強先後佔領.現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歐式、日式建築.
曲阜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南.春秋戰國時為魯國都城,秦置魯縣,隋改曲阜.有孔子故里,孔府、孔廟、孔林和魯國故城遺址.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古為齊國城邑.宋熙寧年間建土城,明清為東昌府治.城中央的光岳樓和城內的山陝會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北宋時建的13級鐵塔,還有運河小碼頭、傅氏祠堂、范築先紀念館等文物古跡.
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後更名為臨淄.西周、春秋、戰國時,為齊國都城,西晉以後,為州、郡、縣治.齊國故城、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古遺址、古墓葬.
鄒城位於山東省南部.是孟子故鄉.秦代始置騶縣,北齊天保年間遷今址,唐代改「騶」為「鄒」.孟廟及孟府和鐵山、崗山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古建築重興塔、傳統街道亞聖廟街和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孟子林、葛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㈩ 古代魯國國都在現在哪座城市
魯國故城是我國西周至戰國時期魯國的國都。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3.5公里,周回圍城垣11.75公里,總答面積約1.5萬畝。現在的曲阜城位於魯故城內的西南角,約占魯故城的七分之一。
魯國故城是西周時期一個著名的古城,是我國東部地區的一大城鎮。魯國故城始建於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自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於魯開始,中間經過了33代,至楚滅魯止,共八百多載。
魯國故城是目前我國發掘的第一座西周城遺址。據古書記載,魯城四面有城門十二個,現已探出十一個,城門之間各有幹道相通。中部的宮殿區東西綿延約1公里。城東西北三面分布著煉銅、冶鐵、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和居民區。城內還有墓葬區等。 魯國故城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城內地下保存的大量的文物古跡,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珍貴歷史資料。
1961年,魯國故城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時魯國的國都是哪?
在現在山東曲阜 在現在山東曲阜